李文俊(1930年—2023年1月27日),男,汉族。广东中山人。著名翻译家,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历任《译文》及《世界文学》助理编辑、编辑、主编、副编审,编来自审。中国译协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克和守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360百科员。 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4年曾获中美文学交流奖。
译有福克纳的唱会进推酸去烟4部重要作品:《喧哗与骚动》 、《押沙龙,押沙跟短季肥照危龙!》、《我弥留之际》、《去吧,摩西》;编译了《福克纳评论集》;著有《纵浪大化集》等。
2023年1月27日凌晨3点30促分,李文俊先生去世,享年93岁。
广东中山人。1930年生,著名翻译家,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历任《译文》及《来自世界文学》助理编辑、编辑、主编、副编审,编审。中国译协副会长,中国角量并模决格作家协会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1994年曾获中美文学交流奖。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最让李文俊先生感到不枉360百科此生的事,就是翻译介绍了美国重要作家福克纳。在西方现代文学中,福克纳的作品以艰深著称,而李文俊以令人钦佩的勇气和毅力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翻译了福克纳最艰深的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福克纳文集》7部作品中,李文俊译了4部重要作品,有<喧成垂益哗与骚动> 、《押沙龙,押沙龙!织威投兰子维声束尽科》、《我弥留之际》、《去吧,摩西》。
李文俊在他6景长家劳克总5岁到68岁即1995年到1998年这三年间翻译了这部福克纳最难译的作移支鸡宪坏无价神刚缩务品,完成了此生最大的心愿,他因此把自己累垮了,发作了心肌梗塞。而他对此无怨无悔,他除了翻译福克纳作品,还写了福克纳评传和画传,编译了《福克纳评论集》,现在又在译《福克纳随笔全编》,觉得对得起福克纳这位大师了。做成了自己最想做的事,快乐莫大于此,即使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
除了译介福克纳,他还参与撰写了《美国文学简突五牛则象入台升散史》、《大百科全书英美卷》,获过“中美文学交流奖”等奖项。
2023年1月27日凌晨3点30分,李文俊先生去世,享年93岁。
妻子:端波较展何者张佩芬(1933~)女。上海人。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德语翻译今次密委刑宽述切家。
有句老话,叫做“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李先生的散文集本来就不多,目前也只读过这一本《纵浪大化集》,但单单从这本集子就可以看得出,他的散文功夫也十分了得。创作与翻译不同,不需要“带着镣铐跳舞”,散文创作更是如此,只有抛开前人束缚,“来自我手写我口”,让情感自然地在笔端流淌,才有可能写出美文。
李先生的散文360百科,也多是这般“信笔”而作,在冷静中抒情,在洒脱中执著,在严肃中幽默,情息使右抓识真意切,毫不矫饰——长此以往,很多职业散文家的胜持饭碗恐怕难保了。在《纵浪大化集》中,感情最真切的一篇是《负疚感》。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小时候,他天天与煤黄许春雷节极考概完践妹妹一起上学,两人各带几块饼干,边走边吃。哥哥吃得块那身判剂,妹妹却舍不得一皮冷烈等圆工下子吃光,只是“像蚕宝宝吃桑叶素通次施鲜切单燃那样沿着边缘一点调更便不养传点啃”。于是,哥哥便以不带她过马路作威胁,想要骗取妹妹的饼干,结果:“她从不肯,到犹豫,到作出决定,必然有一番思想斗争——每天如此!但最后总是不得不忍痛割爱。单从一两片饼干看,事型情不值得一提,但就儿童心灵所受的到阻没掉层束雨热给知附折磨来说,则是与一个无辜者受冤狱相差无几。”
鲁迅先生的名篇<风筝> ,这两篇散文的情感有相通的地方。写人最妙的,是《我所知道的萧乾》这一篇。作者仅仅通过几件小事,便把萧乾先生写得活灵活现,好像正置额府鲁树引连种片磁身于读者眼前。更妙的是,对冰心、沙博理等人,文中虽只写了几笔,却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文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作者与萧乾先生一同去已加入中国籍的美国人沙博理家该广量愿达些案确阳且型作客。谈话中,作者发现沙博理的京腔比自己还地道,便用英文跟他对话。可是,在谈到“书评日”一词时,作者使用了一个不确族老同应行步常用的单词“criticism”:“萧乾一听,怕引起不良国际影响,赶紧解释说李先生的皇老急意思是‘review’,亦即书评的意思。华籍美人沙博理不愧是大纽约市律师出身,他不动声色地给我打圆场,以母语使用者的权威身份说,在英信坏语中,criticism也有评说挥论的意思,甚至包括好评。”
看,作者用这么短直向棉束美书小雷视段的一段,就写出了萧乾先生的政治敏感,还有沙博烧院训理的宽容性格。(其中的“华籍美人”一词,甚为幽默。) 在《毅力可佩》一文中,作者又换了一种笔法,只是“老老实实”地叙述罗新璋先生为学习翻译所下的“死功夫”。当我从中读到,罗新璋先生“曾将好几部傅雷的译文,逐字逐句抄在法语原作的字里行间,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翻译”,“单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抄了120万汉字”时,不由得也对罗新璋先生产生了敬意。
此外,《同伙记趣》、《家璧先生与福克纳的初版本》这两篇写人的文章也很有意趣。前者生动地叙述了钱锺书夫妇批点原版《大卫·科波菲尔》的情形,后者则表现了一位爱书人的敦厚长者之风。在《从未出过那么多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没有写出宏篇巨构,更没有富起来,但这不要紧。我的工作就是娱乐。”李先生的洒脱和执著,由此可见。在《也谈文学翻译批评》一文中:李先生又说:“若是真的受到批评,而且言之凿凿,确有道理,老译家亦不妨豁达超脱一些。不必弄得心烦意乱,摧残自己的健康。……倘若评文作者有借评名家以自重的不纯动机,对其无理纠缠处,不妨加以教训,好让后生小子们知道廉颇虽老,却尚善饭,手中有真理的老者也是不好欺负的。这样一来,译坛有连台本戏好看,攻守双方大脑皮层也会活跃起来。退一步说,受批评也总比全然漠视滋味好受一些。”
这样豁达的胸襟,也不是一般的译者所能具有的。于李先生的严肃与幽默,在他的散文中几乎处处都有,这里抄几处精彩的:“(圣经)里面的神在诅咒不义之人时所用的语言,与我们今天的市井小民的骂骂咧咧,竟无多大差别:‘你的妻子必在城中作妓女,你的女儿必死在刀下,……’”(《公诸同好——推荐我读过的几本书》)“一位朱诺般威风凛凛的女士就曾问我:‘老实说,你读翻译作品吗?’我原是在翻译书堆里混大的,但是对着离我鼻子不远的那根手指,我也只能嗫嚅支吾了。”(《译人自语》)“偶尔在书摊上发现某篇旧译给收入集子,写信去乞讨,多少能蒙赏给几文。”(《译人自语》)“记得萧乾当时选译了捷克小说《好兵帅克》的片段给《译文》发表。别以为我会在这里吹捧译文之精妙,那是不符合要求的。我想说的是在发表《帅克》的同时,刊物上登了捷克名画家约·拉达所作的一幅哈谢克速写像。”(《我所知道的萧乾》)
这些句子,读来都引入发笑,但在笑过之后,仔细品味一下,就知道其中含有严肃的,令人深思的成分,并非那种林语堂式的为幽默而幽默。
单是<纵浪大化集>这个书名,已经给李先生泄了密,书中那篇精彩的长文《非是“思君若汶水”,未曾“三夜频梦君”——海明威与福克纳眼中的对方》更显露了他的旧学根底。“思君若汶水”,出自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三夜频梦君”,出自杜甫的《梦李白二首》之二。用李白和杜甫来比喻海明威与福克纳,极妙;加上两句诗前面的否定词,则表露了作者对海明威与福克纳不能像李杜那样成为知交而遗憾的心情,亦妙。
翻开《纵浪大化集》,会立刻发现,李先生有喜欢收藏的习惯。他不但珍藏着写有陶潜诗句“纵浪大化中”的稿纸(朱光潜先生题),英国女作家默多克来华时开列的书单,还把一张画在“土纸上的道士符咒”,“隆重地供在镜框里”。有时,他也买些价钱不太贵的古董,就算“家里人都说是假古董”,他也毫不在乎,认为“就当它是真的岂不更为有趣”。
除名人书信、手迹、旧书之外,对中外文学作品的插图及相关的文字资料,李先生大概也搜集了不少,不然,他为《外国文学名著图典》所写的那篇提为《精美如绣 五彩具备》的序文怎能那样洋洋洒洒,下笔千言?
对肯特的美术作品,不知李先生是否有专门的收藏。不过,他在《我所知道的萧乾》一文中曾说,他曾为《人民日报》副刊撰写过一篇介绍肯特的短文。既然他对这位世界级的版画大师关注得这么早,说不定早就收藏了一套美国精印的《白鲸》插图呢。
对儿童画,李先生也很关注。比如,他在《可爱的小鹿》一文中专门介绍了画家韩美林先生为中国少儿社1980年版的《小鹿斑贝》所绘的82幅水墨插图,对它们大加赞赏。
一、李文俊著作(包括由其编选的著作)
1.《妇女画廊》(散文集),×年于重庆印行
2.《纵浪大化集》(散文集),译人视界丛书之一,九州图书出版社1997年初版 ★
3.《寻找与寻见》(散文集),译家文丛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初版
4.《福克纳评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初版
5.《福克纳传》,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初版
6.《福克纳评论集》(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初版 ★
7.《美国文学简史》(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初版【该书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二、七节“诗歌创作1”与“福克纳与南方小说”乃李文俊撰写】
以下为单篇文章:
1.<五十周年琐忆> ,《世界文学》2003年第4期
2.《埃士拉·庞德的漂流历程》(评论),《世界文学》1981年第1期
3.《<世界文学>40年佳作选:中短篇小说》序言,《世界文学》1991年第4期
4.《译者应该有多种“套路”》,李文俊、许钧,《译林》2000年第2期“翻译漫谈”专栏【后收入译林出版社《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年出版】
5.《圣经故事》的启示(书评),2004年10月20日《中华读书报》
6.《奥斯丁:写乡野的几户人家》(《爱玛》译序),李文俊、蔡慧,2004年10月《博览群书》
7.《先知们的话语》,×年《博览群书》
8.《行人寥落的小径》,2001年02月14日《中华读书报》
9.《挽弓当挽强》,×年《中华读书报》
二、李文俊译作
1.<变形记>,卡夫卡著【最初“内部发表”于1965年,发表刊物不详】
①《世界文学》1979年第1期,P191页【据该杂志注,译文曾请张佩芬女士据德文校订】
②《卡夫卡小说选》(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初版【内收《变形记》、《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
③《变形记》,佳作丛书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初版【内收三篇小说,其一为《变形记》】
④《变形记》(插图本),漓江出版社1994年初版内收《变形记》、《致科学院的报告》(书名不同于人文版),译文又作了一些修改,序文后收入《纵浪大化集》
2.《在路上》,凯鲁亚克作,与施咸荣等4人合译署的是化名,“文革”期间“内部出版”,出版时间及出版社不详
3.《伤心咖啡馆之歌》,[美]麦卡勒斯著
①《外国文艺》1978年创刊号
② 《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外国文艺》编辑部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初版【内收《伤心咖啡馆之歌》】
③《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初版
4.《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著
①《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第二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初版【收入《喧哗与骚动》第二章】
②《喧哗与骚动》(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初版 ★
③《喧哗与骚动——福克纳作品集》(外国文学名著精品),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初版【译文据1987年美国诺顿公司出版的“修订本”修订】
④《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初版★
5. <我弥留之际> ,福克纳著
①《世界文学》1988年第5期(附:《他们在苦熬》)
②《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漓江出版社1990年初版
6.《道格拉斯自述》,道格拉斯著,李文俊译,三联书店1988年初版
7.《黛西·密勒 熊》,佳作丛书第五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初版【《熊》另有单行本,版权信息待查】
8.《比眼泪更美——加拿大现代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初版【此书是李文俊所译还是由其编选,目前尚不清楚,姑列于此】
9.《去吧,摩西》(威廉·福克纳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初版
10.《押沙龙,押沙龙!》(威廉·福克纳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初版
11.《我爱你,罗尼》(罗纳德·里根致南希·里根的信),[美]南希·里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初版
12.《鸟雀街上的孤岛》(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书系),[以]尤里·奥莱夫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初版
13.《九故事》,[美]塞林格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初版【其中四篇为李文俊所译】
14.《小爵爷》,[美]伯内特著,译林出版社2004年初版
15.《小公主》,[美]伯内特著,译林出版社2004年初版
16.《爱玛》(插图本),奥斯丁著,李文俊、蔡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
17.《福克纳随笔全编》(未译完)
18.《秘密花园》,[美]伯内特著(未译完)
以下为单篇译文:
1.《根子》(选译),阿历克斯·哈莱著,施咸荣、李文俊译,《世界文学》1977年第2期
2.《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收入《外国短篇小说》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语文》课本第五册;《中外幽默故事》下册,晓申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
3.《行为美才是真美》,普里契特作,收入《现当代英国短篇小说集》,《外国文艺》编辑部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初版
4.《大卫·坎贝尔诗五首》, <世界文学>1996年第6期
5.《一千谢克尔一篇》(短篇小说),[奥]卡斯特尔·布鲁姆作,《世界文学》1999年第2期
6.《男人之间的无言友谊》(散文),[美] 罗杰·罗森布拉特作,《译林》2000年第1期
7.《调换位置》(小说),福克纳作,收入《世界文学》2000年第5期;后又被陶洁编译林版《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福克纳短篇小说集》所收。
8.《福克纳书信选·致马尔科姆·考利书》,《世界文学》2003年第4期
李文俊以翻译福克纳为人熟知,以至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但凡一提到福克纳,马上就会想到李文俊,福克纳某种意义上成了他的标签。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他和施咸荣等四人合译了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在“文革”期间作为内部书出版;他还是卡夫卡《变形记》最早的中文译者,更少有人知道他还翻译过海明威。“‘文革’结束后不久,上海译文出版社找我翻译《丧钟为谁而鸣》,译了几万字后才知道已经有人翻译,且被某领导推荐给了出版社,自己的译稿只好就此‘搁浅’。”然而,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却让他阴差阳错与福克纳结下了不解之缘。李文俊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词句,来形容自己当初选择福克纳的“壮举”,因为他深知自己面临的将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工作。而且1979年前后,国内知道福克纳名字的人可谓“寥若晨星”,更谈不上有人在从事这方面的译介工作。
从 1980年2月开译《喧哗与骚动》,李文俊一直到1982年6月才将全书译出。“大概总有两年,这本书日日夜夜纠缠着我,像一个梦——有时是美梦,有时却又是噩梦。”被普遍认为最难译的《押沙龙,押沙龙!》,对他则是一个更大的“噩梦”。他说:法国福克纳专家莫里斯库·安德鲁译过多部福克纳作品,惟独未译《押沙龙,押沙龙!》。晚年,李文俊拣起此书。花了三年时间,68岁的他终于翻译完这部作品,也因此累垮,心肌梗塞发作住进医院。
翻译福克纳的艰辛,也让李文俊对翻译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在他看来,翻译外国文学的最大难题是:跨越两种文化的间隔,要以崇尚简洁、清晰的汉语形态出现时,仍能原汁原味地保持文本的美学价值。一个真正的译者必须要有“手段”,把散见各处、或埋伏较深的“脉络”、“微血管”、各种“神经”一一理清,把握好它们的来龙去脉,才能还原出一幅完美的原图。
身体康复后的李文俊依然笔耕不辍,翻译一些偏于轻松的东西,如塞林格的《九故事》、儿童小说《小公主》、《小爵爷》等,译得最过瘾的是和已故翻译家蔡慧合译的《爱玛》,还学会了用电脑写文章。引用一位美国诗人的诗句“行人寥落的小径”,李文俊说:在一个分叉的路口,选择一条路走下去,不管是否还有更便捷的路,他都选择坚守在翻译第一线,最终抵达一生极力追求的人生境界。
2010年12月17日,《南方人物周刊》主办的第六届2010中国魅力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举行,当选2010中国年度魅力50人文艺类先知之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