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奶奶,真名常秀峰,她来自70多才开始绘画,却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村的梵高"。 一次香港个人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 法国著名摄影师鲁斯本,台湾马英九先生分别收藏了她的画作。
常秀峰在2006年6月23日凤凰卫视《鲁豫有约360百科》节目中说:"要我说,梵高的那幅画(《星空》)我看不懂,可梵高画的向日葵没有我画的好。向日葵不能搁在花瓶里,没有水和土,它会死。" 她也许是中结兴我太西安体万扬国第一个敢对梵高说贵响超升海何不的人,并且是个农民。
来自 在离开农村前,她不360百科会写字,不会画画。蜡笔,自环矛顾自地创作了百余幅作品……虽然她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她不知道这个社会里,许多人看到她的作品,在一个开满紫荆花的小路的一个住宅里,她用画笔,沉浸验最何并换草委行远号威在她独特的回忆里。
梵高奶奶,她70多才开始绘画,却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村的梵高"。 则未营谓重一次香港个人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 法国著名摄影师鲁斯本,台湾马丰居我主与针民英九先生分别收藏了资联号十置益棉间赶她的画作。常秀峰在2006年6月23日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中说:"要我说,梵高的那幅画(《星空》)我看不懂,可梵高画的向日葵没有我画的好。向日葵不能搁在花瓶里,没有水和土,它会死。"
《梵高奶奶的字周代胜密它做世界》
1、《梵高奶奶的世界》:整体装帧由世界上粮绍最美的书的获得者落朱赢椿亲自操刀2、清华大学设计学院院技防门吧温难守席制长吕敬人教授参与策划
3、本书收录全部梵高奶奶的代表画作
4、国内最著名的印副管刷纸张专家监督统筹
5、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画展盛大推广
6、销量超过五万本后,策划精装本8000本。
基本信息
作 者: 江华 著,梵高奶奶 绘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字 数: 50000
版 次: 1
页 数: 137
印刷时间: 2009-6-1
开 本: 24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8615066
包 装: 平装
所属这局变县分类: 图书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内容简介
华心一部温情之书。一颗清澈干净的心。在她的般责改万面画里,色彩就是感情,线条溶飞效谈效振适推饭高造勾勒的全是记忆。她70多才开始绘画,却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村的梵高"。一次香港个人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法效字个确府情般候国著名摄影师鲁斯本,台湾马英九先生分别收藏了她的画作。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香港文汇报,苹果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凤凰卫视、香港TVB等国内外各大媒笑于粮这乐础社角体,纷纷报道了梵高奶奶和她的奇迹。
梵高奶奶,一位来自河南方城县的老太太。
夜朝冲会让依提厚在她晚年的一天,突然拿起画笔,创作出了百余幅画,其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的风格勾起了都市人的乡愁。
人们惊叹于她的天赋,称呼她为"中国农村的梵高",或亲昵地称为"梵高奶奶"。
国内数十家报纸、广播和电视,港台、新加坡、北美,以及欧洲的媒体纷纷报道了梵高奶奶和她奇迹一般的画作。而梵高奶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的人关注她和她的画。在一个门前开满紫金花的住宅里,她仍然用画笔安静地记录下对往事的回忆。
她用画笔回忆往事和乡村,回忆她的花草,她的动物,她的老房子,她的田埂,她的果树,她的土地。
这些灿烂的色彩感动过无数人,也许会触及到你内心柔软的那一部分。
梵高奶奶。记得这些画,就会记得一个母亲,一个乡村女人。
画,人,回忆和美好的乡村都在流逝中。
目录
画之初
阳台上的美好时光
用画笔记录下往事
她的画,她的乡村生活史
缝补乡村景观的裁缝
还原真实
生命的光,有偶然组成
有种颜色,让心灵回家
田野里的父亲母亲
啊!欢雪
斗地主
草莓里的阳光
野百合也有春天
乡荷
夏天的荷花
荷花的曲与直
秋天的记忆
花好害
乡下的菊花枕头和广州的鲜花
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
母亲在广州的时间表
秋天的落叶
在城里劳动
窗房窗外的邻居
心里不舒服,活着就不舒服
老家影像
忽略眼前的亲
有空来坐坐哦!
回家吧,至少那里有你们的姑娘
"钱不是我拿的"
认真"过家家"
泥土里有人的味道
回家写生
画不出来的东西
母亲的圆明园
香港和紫荆
来自香港媒体的问题
刘三姐的粉丝
不怕飞机掉,我拉着扶手呢
火车咋装到地下的?
不上班咋挣钱
错人乌鸡和皮蛋
"艺术牛仔裤"
坐出租车
"母亲不会偷渡"
吃药
学外国英语,和养牛一样重要
废品处理"所有权"
奶奶"无齿"
"洗发水饮料"
"就是飘柔"
摩丝的神奇
快点"死","死"完就出去玩!
茄子能不能当"国菜"?
稿费与种地
五个女孩随便挑个结婚吧
翻译!翻译!再翻译!
得病能让人聪明吗?
稿费与成名
漂亮妞儿陈鲁豫
艺术真理
接见粉丝
街头电视秀
这个社会真"妖气"
来自家乡的讨画者
名声的愉悦
随风而逝的雪
我的捐助
鲁斯本与《石榴树》
怀念老伴
母亲的眼睛
月亮,是我夜里的灯
那不可改变的
后记:太阳照常升起
《俺们农村》
基本信息
1、梵高奶奶首本面向儿童的乡村绘本
2、《俺们农村》:整体装帧由著名设计师唐雁斌操刀。
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定价28元3、最著名进口纸商康戴里提供内文用纸(160g美感极致)、巨圆纸业提供章扉用纸(90g"化蝶");广州岭美彩印精美印装。
内容简介
被陈丹青、刘震云、陈鲁豫、马英九、斯鲁本(法)联合推荐的梵高奶奶新作,中国最淳美乡村绘本--《俺们农村》近日出版。这是梵高奶奶推出的第一本面向儿童的绘本。
书里的一切城里都没有。这是70岁老奶奶给3岁孙女和所有城里孩子绘制的美丽乡村。奶奶用媲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画笔,为孩子们打开乡村的春夏秋冬四季画卷,江华用清澈澄净,充满田园诗意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了母鸡带小鸡、蚕宝宝、割麦子、雪地抓鸟遇狼……等趣味生动的故事。淳美的图画和文字勾起了都市人对乡村浓浓的乡愁。图书还巧妙地设计了"小朋友寻找大自然小生灵"的互动环节。小朋友在寻找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很多农家事物,进而对大自然趣味盎然。著名画家陈丹青称奶奶的画有"质朴的震撼和心灵纯净的体现,她用纯真无瑕的眼睛,去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真谛"。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这本淳美的乡村绘本中找到大自然的美妙。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使用
《俺们农村》除了可以让孩子欣赏梵高奶奶灿烂的绘画,以及富有田园诗意的文字,还可以让孩子学习大自然的种种知识。
父母可以这样向孩子提问:
1、通过向孩子展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绘画,教孩子分清四个季节,记住每个季节的特征
2、割麦是最普通的农村劳动场景。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们我们吃的面包、馒头、蛋糕……都是麦子做的
3、这个提问可以让孩子分清不同的农作物,再也不是"五谷不分"的城市小宝宝啦。
4、书中还讲了田鼠和野兔的捣蛋故事,小朋友非常爱听的哦
5、孩子可以从这座农家小院里面找到很多在菜市场的蔬菜家禽,在美丽的乡村画里面见到,他们一定会很惊喜。
6、出一道超级难题给已经成为"小小植物学家"和"小小动物学家"的孩子,他们会努力从书里去寻找对应的动物植物,其中可是乐趣无穷哦。
7、还是给爸爸妈妈准备一份标准答案吧,免得被小朋友考倒哦
(本使用方法适合3-6岁小朋友)
浙江工人日报
万人追捧"梵高奶奶"的绘画传奇
2007年02月26日 14:16:43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她是一位74岁的农村老太太,从未出过远门,也没有学过绘画,却一画惊人。网友们惊叹于她义也后北少命带开的天赋,称呼她为"梵高奶奶"。她的画带给人们惊喜,也点燃了所有都市人压抑心中的乡愁……
从来自山楂树开始画画
常秀峰今年75岁,是河南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的一个普通老太太。她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360百科丈夫去世后,2003年元觉旦,在儿子的极力坚持下,她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了陌生的大都市广州。
住惯了乡下的常秀峰,不习惯都市生活的节奏氛围。刚到儿子家,老太太腿脚不方便,下一趟楼要花好几分钟。城市雷同的建筑和道路,让老太太常常产生迷路的惧怕,于是便很少下楼,渐渐接受了闷在"小鸽笼"的生活。
在儿子家,老人津津乐道地为三岁的小孙女讲家乡故初稳用事。说到自家种植的山楂树时,老人描述,果子是红的,树叶是绿的,但任凭如何描述,长在城里的孙女依然弄不清它的模样理有于兴导达加贵为元究。有一天,小孙女用蜡笔在纸上涂抹,老太太顺手拿起了蜡笔,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涂鸦的阵营,把果子涂成红色,叶子涂成绿色,在白纸上画出了山楂树。一瞬间,小孙女全明白了。
以后的日子,老太太故事越来越多,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一个偶然的机会,做美术编辑的儿媳步沿先解伯害守妇看见了这些不讲究透视、没有比例的蜡笔画入充进衡脸另每蛋,立刻震惊了。儿子、儿媳妇怎么也不敢相信,从没学过绘画的老人会有这样的天赋,一出手,竟然就是"后印象派"式的"大手笔"。
此后,拿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画画,成了老太太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大愉悦。儿媳妇发现,老人那些简单而注械用剧甚一扬来源于生活的蜡笔画,很容易勾起人们对小时候生装按限应室践困权活的种种回忆,很容易被画里流露出来的那种真诚、自然、纯朴的情感所感染。老人的画没有专希所胶食业画匠的点、线、色块挥免丰衡五言、色调、比例,但很逼真。那些花鸟都是与老施伟球老灯念右面府促争人相伴多年的山区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别人解举语把它们踩在脚下,她把它们记在心里。
而且,老人的画不讲叫皇术史史若停黑某究技法、布局,真实朴拙,随性而为。在老人的笔下,自己曾经居住并抚养5个孩子长大的江家老屋,红彤彤的山楂树,金灿灿的向日葵以及山里顽皮的野猫、小鸟等家乡的一切都显得分外美丽。
蜡笔和水彩笔成了老人的伙伴。从2003年至今,老太太一共画了一百多幅作品。
2006年1湖内的直月9日,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开始在自己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写田声找着础早刑它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让江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上了网络之后,竟然迅速走红。
路缩段王号刑阿配犯2006年2月13日,《南方都市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老太太神奇的绘画经历。随后,《南方人物周刊》、《羊城晚报》等各大媒体也相继进行报道。2006年6月23部病们面宣日,老太太还被凤凰卫视请到《鲁豫有约》直播室。直爽、朴实的老太太一出场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2006年7月22日,常秀峰图片故事博客在奥一网开通。同年8月,新浪也为她开通了名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博客公告栏中写道,虽然常秀峰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开博不到一月,点击率超过8万。每一幅画作点击率都在2000次以上。一时间,"梵高奶奶"的称号红遍整个网络。
2006年11月,常秀峰再次受邀走进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在那里,老人的一幅《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被并排放到了演播大厅。鲁豫询问老人对两幅《向日葵》的看法,没有一点绘画理论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说,在老太太的观念里,没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录制现场,她非常活跃,鲁豫给个话头,老太太就能接过去畅所欲言,爽朗的个性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大有抢去鲁豫风头之势。老太太对"红"毫无概念,鲁豫问她:"你知道网上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崇拜你吗?"老太太想了想答:"几十个吧。"观众笑场。 此后,老太太一下成了广州名人。并不常出门的她,偶尔在儿子和儿媳的陪伴下到附近公园游玩时,常常会有人请她签名,向她求画,不识字的她只能照葫芦画瓢签上自己的名字。
"梵高奶奶"依靠网络走红。对于别人称自己为"梵高奶奶",老太太更是纳闷。她说:"我不姓高,也不姓梵,村名也不叫这个,方圆几个村也没有叫这个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当儿子给老人解释后,老太太方明白过来。就是这样一个对"艺术"、"文化"很陌生的农村古稀老人,以不经意间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动着众多生活在浮华之中的城里人。画画,让老太太找到了打发时间的"事业",还有了"粉丝"和"外事活动"。老太太对此挺高兴。
江先生说,虽然老太太每天会简单点击博客,看看自己的画作,但不识字的她,只能叫儿子依照自己的意思写日志和回复网友。当然,作为古稀之年的老人,城乡文化的冲突几乎天天在她身上上演,也由此撞击出了很多乐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
"梵高奶奶"为何受到人们的喜爱?
江先生说,乡愁。
有网友评论说,这才叫艺术,谁要敢形容老太太的画精美,我跟他急。更多的网友则在老太太的画和江先生配的写老太太往昔生活的文字中,读到了浓浓的乡愁,点燃了漂泊异地的人们对童年、对父母、对乡村的追忆和思念。
江先生说:"其实,城里人也有乡愁,很多城里人都在彼城和此城甚至异国奔波,他们也有浓浓的对家和往昔生活的怀想,老太太的画暗扣了都市人压抑着的这种情感。"对于老太太今后的"绘画生涯",江先生说没有规划,顺其自然,让老人家继续自娱自乐吧。
众人眼中的"梵高奶奶"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著名油画家曹新林看到老人的几幅画后,非常惊讶,他说:没受过一天正规训练就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老太太的绘画天分很高。这属于原生态画作,朴实、漂亮,很有艺术灵气。央视青歌赛不是分为流行、民族、原生态几种流派吗?我看,老太太的画就属于我们美术界的原生态画法,其中还夹杂着些农民画。
当看到《江家老屋和古树》这幅老太太的成名作时,曹新林说:"这幅画很有味道,画里蕴含着一种韵律。老太太的画质朴、纯净,完全没有美院或科班人的绘画技巧与套路,近似于天真无邪的儿童画,这是它之所以打动人的真正原因。"
重庆知名画家米可分析常老太太的画说,艺术是每个人天性的反映,质朴更能体现出一种境界。被称之为"素人画派",他们主动放弃学院式规范教育,全心体会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返璞归真可以达到更高艺术创作境界,使艺术品更具灵性。
陈鲁豫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可爱的老太太。"
网友们也纷纷留言。网友"羊身上的BLOG"留言:太美了。用心灵和原生态的色彩,孩子般的拙笔画出到骨髓的意境。向奶奶学习,是您告诉我们什么是地球,什么是家园。
网友景凌飞留言:我不懂得如何欣赏画,但我喜欢这种平淡的生活和浓墨飞舞的痕迹。我都难以想象自己70岁时会是什么样子,是否和您一样永远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呢?祝您健康快乐长寿。
向往简单的生活
2006年12月18日,74岁的常秀峰从广州回到河南南阳,记者前去老人的家乡采访。
南阳方城县拐河镇。距小镇不足两公里的地方,一条宽阔的大河横卧一侧,河道曲曲弯弯,河水清澈。岸边浅水处,十几棵柳树或分或靠,形态各异。顺着一条羊肠小道,走上了江家村人居住的山坡。院子里积满了发黄的树叶,一棵老榆树树冠擎天,两棵杜仲树才刚有胳膊粗。三间七成新的砖房坐北朝南,一座老土房紧靠其右。老屋虽空无一人,但土墙上满园春光的红对联却尚未褪尽颜色。
这里简直与"梵高奶奶"的《江家老屋和古树》一模一样,这便是常秀峰的家。
虽然在广州生活了3年,但常秀峰很少画身边的景致。老人安详地说:"广州的高楼走不进我的心,我画不出来,老家的景致虽然看不到,但它们在我的心里,想画的时候,那些花鸟树木、房屋老井就一点一点地从心里走出来,画画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家乡的味儿。"
听说老太太常秀峰已成为网上红人被誉为"梵高奶奶"时,江家村的村民们都吃了一惊。他们说,这么多年来,从没见过常秀峰画画,字都不识几个,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不过,村里和她同辈的老太太杨前奉说,在村里,常秀峰的针线功夫那可是一绝,时常被人请去做衣服,年轻时候就心灵手巧。而且,还当过妇女主任呢。
对于常秀峰笔下常常画到的荷花,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说,那个荷塘几十年前存在过,她还记得。
由于凤凰卫视及各媒体的报道,老太太还将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虽然画展展期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但已引起了香港众多媒体的关注。江先生说,随老太太自己的意思,但老太太似乎更乐意守在家里,用画笔描绘她脑海里对于乡村生活的遥远记忆。
对于即将到香港举办个人画展,老人说,感觉就像在做梦。(严峻 雅静)
香港文汇报
「梵高婆婆」来港开画展 [2007-01-15]
这位婆婆妙笔生花,画中的牛羊花草,闲著笑著,优哉悠哉。有人说,年届73岁,只得3年画龄的农村老妇常秀峰,画风似极印象派大师梵高,不同的是,笔下都是农村生活朴实的一面。她说,与其叫她「梵高婆婆」,不如称呼她做「向日葵」,「因为我过著有阳光温暖的生活」。
来自河南的农村老妇常秀峰,不曾读书写字,以为一生就此终老,70岁那年忽然与画有缘。常婆婆说她不懂表达,便用孙女的蜡笔将眼中的农村绘画出来,从此,那双手开始停不了。
蜡笔绘出农村风貌
草莓、菊花和田园,全是常秀峰的题材,但最爱的还是《朵朵葵花向太阳》,画中都是开得灿烂的向日葵。「它代表我的生活,代表我自己,很有阳光温暖,过得很幸福快乐。」她记得,昔日在农村过著体力劳动生活,挑起养家的担子,苦不堪言,今日却能弄孙为乐,与画作伴,当然不亦乐乎。但她说,总有一天会回到乡下,始终,仍很想家。这位婆婆昨日访港举行首个为期逾一个月的画展,展出一幅幅笔触淳朴、充满乡土气息的作品。
上海星期三报道
本报记者郁蕊芬/文
她,目不识丁,从未学过绘画,更不知道什么是"印象派",但网友们送给她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
她,不懂电脑,不了解网络,她由家人代为管理的博客却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窜红,一时间,"梵高奶奶"红透网络。
她,大名常秀峰,73岁,生活的足迹几乎从未离开过河南农村。
最爱画老家的房子
电话那头,常秀峰声音洪亮,笑声爽朗。
记者说:奶奶,我要采访你呀。她愣住了,大约两秒钟后,才用带着浓重河南口音的普通话欣喜地问:"你也喜欢我的画啊?"得到肯定回答,她又是一阵"呵呵呵"的大笑。
老太太告诉记者,她一直生活在农村,和锄头铁耙打了一辈子的交道。2003年,第一次坐飞机,被儿子接到广州生活。
老太太提笔作画纯属偶然。
那时,她才到广州不久,3岁的小孙女同样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好奇。一天,正拿着蜡笔在白纸上涂抹的小孙女突然问:"奶奶,老家都有些什么?"老太太于是津津乐道起自家种的山楂树来。
"长着红果、绿叶子的山楂树究竟是什么模样?"小孙女听了半天,仍一知半解。老太太"急中生智",顺手拿起了蜡笔……
为了让小孙女了解老家的风土人情,老太太开始作画。"(小孙女)要我画啥,我就画啥。什么鸟啊,兔子啊什么的。天天陪着她画。"
从第一幅"红果绿叶的山楂树"开始,不知不觉间,老太太已经用蜡笔、水彩笔创作了100余幅作品,其中有山水、老房子、向日葵、荷花、竹林、小鸟……"画的都是家乡的东西。住了几十年,很思念家乡,而且都是实在的东西,都是自己看过的东西。这个东西长得啥样,就画啥样。"
老太太最喜欢的,还是画她老家的房子:已经倒塌的祖屋,搬到镇上后新盖的瓦房,祖屋在冬天萧瑟的景象,新房迎来秋天丰收的喜悦……老太太一画就是好几幅,因为"在老家山区住了几十年,对以前的房子特别有感情。"
老太太还喜欢画鸟,因为"我们山区鸟儿多"。她告诉记者,过去在农村里,别人都会教小孩子捅鸟窝,她不教,有时候儿子淘气,把鸟窝捅下来了,她还会把它再搁上去。"鸟生个小鸟也不容易,我们不能伤害它。"
老太太画画从不打草稿,"需要啥颜色就用啥颜色,直接画上去"。但完成一幅画,依然需要3天左右,如果慢一点,会拖上一星期。说起未来,老太太又呵呵笑起来,"我的想法啊……只要大家喜欢,我就尽量多画点。"
靠画赚了千儿八百
一开始,老太太一边作画,一边给孙女讲老家故事的举动并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直到有一天,学美术出身的儿媳无意间看到了这些"不讲究透视、没有比例"的蜡笔画。
"老人家从没有拿过画笔、也不识字,怎会有这样的天赋?"儿子江华大喜过望:"妈妈让我们再次发现了她。"
经他一宣传,老太太很快成为他同事眼中的"传奇人物",大家伙结伴到他家里看画,看完都喜欢得不得了,还有人死活要"抢"走一两幅收藏。
如今,"走得最远的一副画,在法国一个画家手里。"这位法国画家是世界摄影名人布列松的朋友,看了老太太的画,对江华说:"你妈妈和我一样,是用心在作画。我,用心,不是用相机做艺术。"
今年1月,老太太的作品第一次上了报纸--《中国小学生语文报》给这7幅画开了120元的稿费。老太太高兴极了,因为"开始没想到画画还能赚钱。就想画着玩"到现在,她的画已被5家报纸刊登过,尽管不识字,也记不住这些报纸的名字,但收到的近千元稿费还是让她乐不可支:"种地一年,也就赚千儿八百的。现在靠画画就能赚到了。"她爽快地说:"只要身体好,我就继续画。"
今年7月,江给母亲开了一个博客,把她的作品及经历都公布出来。老太太的名气更响了。不久,新浪网也为老太太开了个博客。短短数月,两个博客的点击率加起来突破10万,还成了许多热门博客的链接对象。老太太因此还得了个"中国梵高"的称号。
对于自己成为"网络红人"的事情,老太太一开始并不知情,她才知道,她的画"很多人都能看到"。"有一次出去玩,就在街上听到有人喊我常奶奶,我一看是个陌生小姑娘。就问她,你怎么知道我呀?她说,在电视、报纸上看到过你呗,然后就和我一路走、一路聊。"
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吗?
"有好几次呢,他们都挺喜欢我的画。"
别人都喜欢你的画,开心吗?
"那些人喜欢我的画,(我)心里很高兴,很高兴……"老太太一个劲儿地说"高兴"。
如今,老太太坚持画画,因为她"不识字,也不会看书,除了画画啥都不会干"。但,她每天只能画上一两个小时,"时间一长,眼睛受不了"。她画画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赚取稿费,更不是为了成为"中国梵高",而是要"用这些画来代表以前和现在的生活"。
最让老太太高兴的,莫过于同样喜欢画画的小孙女对她说:"奶奶,你(把画)放那里,我来画。"她就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女拿起纸和笔,按照自己画里的样子,一笔一划地认真临摹。
儿子说"奶奶"
老太太,她坐在阳台上,连外面都不看。在一个盘子的蜡笔头里面寻找颜色,把1000多公里外家乡山沟里某棵树的样子给搬过来。
怎么说老太太的画呢?有时候,我坐在书房里看书,透过大玻璃看阳台上的老太太作画,就想,她今天保不准心绪又回家了。也许,在画某一笔颜色的时候,还有她和别人在树下劳动的情景。
她的画,不承载文化和艺术,她承载着没有人知道的都已经老去的,山区农民们的历史。这是压根就无法记载进这个国家的历史的。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老太太的画,是压在我心里的石头,让生在这个时代的我自己,感到说不出的烦闷和想呐喊的冲动。
有时候,我会呆呆地坐在书房,透过玻璃看在阳台上画画的母亲,有时候,也悄悄地拍几张照片,我甚至无法想象,她下笔作画的时候,心里那美好的几十年前的美丽景色,苦难消隐,惟有美好。
"粉丝"说"奶奶"
■洛洛:看奶奶的画让我很感动,小的时候,每每学校放假,总是闹着要到农村的亲戚家住,爸爸妈妈熬不住我一直的闹,就允了我。后来,渐渐成了习惯。我的童年要比我身边任何一个人的都要幸福。奶奶的画让我看到了我幸福的童年时期,也让我更加怀念我那已经去世的慈爱的长辈。祝奶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徐叶力:童心!美好的内心!试问,一个美术高材生,抑或一个美术作家,又有谁能有如此纯洁、如此崇高、如此平淡、如此简朴的画作?!不是奶奶有多伟大,而是人性的真谛!!奶奶正是因为表白了人性的纯良而倍显崇高!原来真正的美好、真正的崇高,不是人性的虚伪和做作,而是释放心灵的淳朴贤良!向奶奶学习,让我们的生活真真切切!
■河南老乡:如果常奶奶出书我想了一个书名《画着玩--"梵高奶奶"常秀峰的画与话》。从书的装帧到排版设计到定价要体现常奶奶的一贯风格,我想书应该厚一点,画多一点,话简练点。
华商报
"梵高奶奶"用画笔点燃乡愁
她的画带给了我们惊喜,也点燃了所有都市人压抑心中的乡愁……
本报记者昨日采访到常秀峰和她的亲人,为您讲述"梵高奶奶"其人其事,以及更多幕后故事。
有一位目不识丁,70岁以前从未拿过画笔的老太太,日前走红网络,挺进电视的名人访谈节目了。她的画作还频频被发表。她就是被网友誉为"中国农村的梵高",被亲切称为"梵高奶奶"的河南籍老太太常秀峰。
是什么契机让她拿起画笔,并从此声名鹊起,生活由此更多了一份乐趣与寄托的呢?
"梵高奶奶"诞生了
记者采访了为"梵高奶奶"制作博客,"捧红"她的江先生。他是老太太的二儿子。
江先生介绍说,老太太一直生活在农村老家,后来老伴去世,她才在子女的劝说下来到广州,和二儿子一起生活。那是2003年。
老太太腿脚不方便,下一趟楼要花好几分钟,城市雷同的建筑和道路,让老太太常常产生会迷路的惧怕,于是便很少下楼,渐渐接受闷在"小鸽笼"的生活。
有天,江先生三岁的女儿子粤用蜡笔在纸上涂抹,老太太看见了,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涂鸦的阵营。令人惊奇的是,一辈子从未接触过绘画的老太太,一出手,就是"后印象派"式的"大手笔"。江先生看到母亲的画作,惊呆了。
意想不到的是,网友们热烈地追捧起了老太太的画作。
老太太抢了鲁豫的风头
"梵高奶奶"迅速成名了。
网友的追捧并非仅仅停留在网络上。一位旅居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女士,给江先生打来电话,说在网上看到他母亲的作品,"简直都要折服得晕倒了",她热烈地邀请老太太去荷兰,她想带老太太去梵高博物馆参观。
法国著名摄影家斯鲁本非常喜欢老太太的作品,他收藏了她画的《石榴树》。斯鲁本对江先生说:"你的母亲和我一样,都在用心地做一件事情---艺术。"前不久,老太太还应邀做客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
江先生说,在老太太的观念里,没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录制现场,她非常地活跃,鲁豫给个话头,老太太就能接过去"畅所欲言",爽朗的个性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大有抢去鲁豫风头之势。老太太对"红"也毫无概念,鲁豫问她:"你知道网上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崇拜你吗?"老太太想了想,答:"几十个吧。"观众笑场。其实在短短的日子里,"梵高奶奶"的博客就有8万多的点击率了。
江先生说,随老太太自己的意思。但老太太似乎更乐意守在家里,用画笔描绘她脑海里对于乡村生活的遥远记忆。
画画带来的欢乐与困惑
画画,让老太太找到了打发时间的事做,还有了"粉丝"和"外事活动"。老太太对此挺高兴,也由此撞击出了很多的乐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
比如,老太太画了一幅画,江先生将它扫描到了网上,老太太就问了:"咦,我的画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还有一次,江先生将老太太的一幅画在外面放大,做了一张喷绘回来,拿给老太太看,老太太更觉得神奇了:"这画明明我放在家里,你怎么又变出一幅,还这么大?"
老太太一生都用体力劳动谋生,在城里,她也会每个月卖一次家里的废品,能挣六七块钱。有一天,一家报纸用了老太太的作品,给她寄来了150元钱的稿费,她都蒙了。老太太说,在农村,辛辛苦苦,一年种一亩地下来,才挣几个钱啊,怎么一张画就能挣这么多?
老太太难以理解"脑力劳动"的概念,她感叹说,在城里,纸都能变成钱。
她勾起了都市人的乡愁
"'梵高奶奶'受到人们的喜爱,你个人分析会是什么原因呢?"记者问江先生。
自身就是资深媒体从业人员的江先生说,人人都渴望打破常规,但又不得不遵循所谓的常理和游戏规则,老太太的画不按规矩出牌,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给渴望突破和改变的人们带来了惊喜。同时,老太太的画勾起了每个人的乡愁。
这两点"走红理由",从网友们的评论中可窥见端倪。"其实,城里人也有乡愁。"
对于老太太今后的"绘画生涯",江先生说:"没有规划,顺其自然。让她老人家继续自娱自乐吧。"
一个没有名利概念,不知"红"为何物的老人,走红了网络。这个辛劳朴实的农村老奶奶,用她的画和画中故事,温暖了奔波都市浮躁的我们。
"梵高奶奶",您有空了,继续画……本报记者 程勇
■对话
和"梵高奶奶"聊家常
记者:常奶奶,您现在是名人啦,好多人都喜欢您和您的画啊。
常秀峰:谢谢大家的喜欢。你也是喜欢我的画儿的吧。呵呵。
记者:您一般什么时候画画呢?一幅画大概需要花费您多长时间?
常秀峰:有时间了我就画。我挺忙的,还要做饭,抹桌子。
记者:听说您稿费收了不少,准备怎么花呢?
常秀峰:明年我想回趟老家,有几个困难户,我就用稿费接济一下他们。
记者:现在有"粉丝"让您当老师吗?
常秀峰:啥叫"粉丝"?老师啊,我想拜啊,好几个画家来我们家,我就请教他们,他们不教,还说要向我学习。
记者:您儿子告诉我说呀,您老特健忘,我考考您,请您去上电视的那个姑娘您还记得是谁吗?
常秀峰:记得。忘不了,她是鲁豫,那是我这辈子最光荣的时候。本报记者程勇
■声音
网友和名人眼中的"梵高奶奶"
您的画有一种灵气,那是艺术家的灵气;还有一种活气,那是根植民间的活气;还有一种大气,那是超越绘画艺术的大气。---小马哥
我不懂得如何欣赏画,但我喜欢这种平淡的生活和浓墨飞舞的痕迹。我都难以想象自己70岁了会是什么样子,是否和您一样永远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呢?祝你健康快乐长寿。---景凌飞
深深让我感受到艺术的震撼力,也让我想不到的是,一位老年着手画笔的人,画出让中国美术界震动的作品,艺术真已变成了何人都能为,已不再是资深人士的专利了。---红叶
奶奶的画看着真温暖,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生活。用色也很靠谱,真的挺喜欢。想起了我奶奶,虽然她已经不在。但当时她做过好多布艺,都特别漂亮,上一代人真的挺棒。---猫儿Molly
在一睹常奶奶的那些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图片后,我不得不承认,一丝温暖而柔软的感动在我心中缓缓升起。她和她的画,唤起了我对最纯朴的乡土情感和乡土风景的回忆与留恋。《冬天里村庄的亲人》、《夏天的荷》、《秋天的高粱》、《玉米与豆角》、《石头、猪圈和鸡》、《江家老屋和古树》……使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图景浮现在我的眼前。梵高奶奶、梵高奶奶的画作让人们感动了。她笔下的那些往日生活场景,让许多人心向往之。这种有些矫情的向往直接来自这个高楼大厦的南美式魔幻主义城市语境,更根源于人类那最原始而美好的自然情感。---周志坤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可爱的老太太。---陈鲁豫
■幕后
老太太在广州的简单生活
"梵高奶奶"早上5点半左右悄悄起床。在窗口看看外面的树和天气,以及下面的行人。
开始清洗昨天的衣服,手洗。开始擦客厅地板和自己卧室地板。用废弃的毛巾。
又开始做早饭,煮白粥或者黑米粥,关闭厨房窗户,打开排气扇,做北方的烙饼。
9点左右,到阳台画桌,铺开纸张。画几天前开始的画或者新作。趁太阳好光线好才可以,因为眼睛有病。
中午,或者自己一人,或者一家人,吃中午饭。下午,画画,或者看电视连续剧。她不喜欢外国电影和电视,听不懂。听到电视上有人说河南话,感到特别亲切。晚上一般很早睡觉,尽管睡不着。
每天接电话不超过5个,平均一个星期可能接到家乡电话好几个。
平均半个月到20天下楼一次,腿脚不便,走路觉得累,不如在家里舒服。每个月可以积攒家里的废品,卖款得7元人民币左右,仅这,目前已经积累300多元。
平均每10天左右接待一拨或者几个"常粉",说自己的画是画家乡哪个地方的树和山,是哪个时候的事情。每棵树的位置,以及房子是谁家的。为什么这样画。等等。---摘自"梵高奶奶"的博客
重庆商报
河南农妇取名"梵高奶奶" 开博客网友热捧(图)
重庆商报 2006年11月06日 12:52:53
一位目不识丁的73岁老太太,三年前偶拿孙女蜡笔作画,一画惊人。在新浪开博后走红网络,被网友誉为"中国农村的梵高"。目前国内多家出版社与她联系,即将出书。
"梵高奶奶"开博受网友热捧
"在离开农村以前,不会写字,不会画画。蜡笔,自顾自地创作了百余幅作品。"昨日,记者进入一名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博客公告栏写着,虽然她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送给她一个响亮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在博客日志上记录了常秀峰在河南老家的乡土生活,以及现居广州的绘画生活,并附上了多幅亲笔画作。开博不到一月,点击率超过8万,受网友热捧。
文盲老太偶然作画被誉梵高
昨日(5日)下午,记者联系到73岁的常秀峰。她说,一直未出过远门,老伴去世后,三年前才从河南老家来到广州看儿子。她从不曾识字也未学过绘画。一天,三岁的孙女用蜡笔在纸上涂色,她看见后趁着兴致提笔开画,当时只是一味"画着玩"。常秀峰的儿子江先生是当地一报社的记者。他说,他和妻子看了老太的画后,都惊呆了。没想到从未接触过绘画的农村老太,竟会有这天赋。之后,江先生就把常秀峰的画作发到了网上。"后印象派"的风格让常秀峰被网友称为"梵高奶奶"。常秀峰后来才知道,梵高是荷兰著名画家,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上个世纪90年代,在索斯比的一场著名的拍卖会上,梵高的一幅《向日葵》被拍卖7000万元美金。
网络走红老太困惑
住惯了乡下的常秀峰,在来到广州这座大城市后,不习惯都市生活节奏氛围,时常迷路的她,便选择了在家作画打发时间。但偶尔出门,便会有人认出她是网络走红的"梵高奶奶。"为此她困惑了,"我又不爱出门,怎么会有人认识我?"江先生告诉记者,虽然老太每天会简单点击博客,看看自己的画作,但不识字的她,只能叫儿子依照自己意思写日志和复述网友回复内容,对于自己博客8万多的人气,老太一直不相信地认为,最多只有40个人。
爱上绘画准备出书
如今,蜡笔和水彩笔成了这位古稀老人的伙伴。率性而为,真实朴拙,老太的画勾起了都市人的乡愁。法国著名摄影家斯鲁本还收藏了老太的作品-《石榴树》。斯鲁本说:"常秀峰和我一样,都不是在用机器和笔展示艺术,而是在用心。"
画家:反璞归真出境界
记者就此采访了重庆知名画家米可。他分析说,其实艺术是每个人天性的反映。反璞归真可以达到更高艺术创作境界,使艺术品更具灵性。(记者 邹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