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绵竹关

《三国演义》中的名关之一。隶属于绵竹县,在鹿头山。今天地址属于德阳市罗江区较兴此粉粉右义田白马关镇。绵竹关控扼川陕古道,而且地势雄峻,易守难攻。

  • 中文名称 绵竹关
  • 出处 《三国演义》

地理位置

  "江锁双龙台,关雄五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鹿头山,东麓纳罗江县城而抵纹江,西麓触绵远来自河(古称绵阳江)与绵竹故城(鹿头山西十里的绵远河西岸,今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土将台一带)隔水相望,罗纹江水蟠于东,绵远河西绕;东之流下注涪水,西之水环平原聚为沱江,缘此,逶迤绵绵的山岭因两侧江河流向各异而被古代朝廷定为东、西两川的分界,独特校手角杀复压密保的区位又使它成为蜀都北部的"门户"、四川著名的古战场。

历史沿革

  南北朝至隋唐置鹿头关;五代时,移鹿头关戍于绵江(今绵远河)西岸,另置白马关于鹿头山。因此,今天人们熟知的白马关,就是原先的鹿头关。

人文历史

  "享享山获影,落落路招魂,"年年载载,载载年年。"鹿头关,百战人堆瓦。""至今松柏夜哀号。"今来自天,鹿头山不再有血雨腥风,那众多的历史故事与传说也大都被人们淡忘。但是,古代政治家,军事360百科家庞统辅助蜀汉先主理水倍卫宽力木氧交概刘备得益州卒葬山头,与庞统共佐刘备考谓套厚使甚特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及刘备义弟张飞之孙张遵等,为保卫蜀汉疆土、匡扶后主亲若宽刘禅战死关上的史迹仍在这里熠熠发光,"南州冠冕芳名在,坡上犹余浩气浮。""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武忠侯。"关上古柏森森,驿道辙痕依旧;庞统冢墓啾啾,祀祠庄严肃穆;凄凉萧杀的落凤坡,血战曹魏征西将军邓艾的倒湾、将绍通春注取台,千百年来仍然默默地讲述着三国鼎立时蜀那含解认极日距形汉"忠烈"的壮举,讲述革弱掉找半排营别金担着蜀汉风云开阖的五十年。"英雄千古恨,父老岁时思。"这可离验质穿让料般歌可泣的史实,这保存完好的三国蜀汉遗迹,不断吸引着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企业家、文人学子和既置试六之学频海内外游人来此访古寻踪,来此观瞻、凭吊。

相关信息

  《三国演义》、《三国志》中均提及绵竹关之战。诸葛瞻父子魂壮绵竹关,留下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至今征那剧没映特察鲁材聚,在绵竹市仍有清代建筑诸葛双忠祠和诸葛瞻、诸葛尚衣冠冢。

血战绵竹关

  五旧南衡什且农魏景元四年(蜀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等五道伐蜀(其中钟会大军由斜谷、骆谷、子午谷三路进攻汉中,故与邓艾、诸葛绪合称"五道")。此时,驻守汉中的蜀汉大将军姜维上表后主,建议"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然而,操纵朝政的宦官黄皓却"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致使丧失了大好战机饭苏注尼各娘促首情甲说。钟会攻取汉中后,比困争素才农姜维会合廖化、张翼、董厥,退保剑阁。"冬既伟比直顶湖态读江识十月,(邓)艾自阴免获封块没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伟致和皮比采夫送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星绿当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将士台案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汉朝廷闻讯大惊,急遣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率兵抵御。 "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这里所说的"绵竹",不是指位于平原地区的绵竹县城,而是指与县城隔水相望,隶属于绵竹县的绵竹关(鹿头山)。这里实为抵御邓艾的最佳阵地。

关于诸葛瞻

  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刘后主志》注云: "(诸葛瞻)住绵竹,为守鹿头关。上引《钟会传》所谓'蜀军保险拒守,(邓)艾遂至绵竹'者是也。涪距剑阁二百里,仅隔梓潼一县,两军易于并力。而瞻退绵竹者,盖与(姜)维、(张)翼、(董)厥、(廖)化等商为保据险阻困敌于平之计。翼、化等盖亦已分军出马鸣阁与江油等处截击田章,断艾后援。上引《钟会传》云'破蜀伏兵三校'可证。"又云:"绵竹之战,(邓)艾军死中求生,存亡所系。《艾传》云:'(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司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盖瞻等凭山险为阵,故忠与纂言未可击也。"这一判断是正确的。

  今庞统祠西北 300米处的山上有一座高10米、宽10米、长30余米的平台,《罗江县志》称为"诸葛将台",应该就是当年诸葛瞻扼守鹿头山的指挥部所在。可惜诸葛瞻将略不足,不善用兵,本应凭险固守,等待姜维大军回援,以便前后夹攻孤军深入的邓艾,却气盛易怒,死拼硬打,"遂战,大败,临阵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诸葛瞻败亡后,邓艾大军直逼雒城(今四川广汉)。蜀汉已无险可守,后主及其亲信更是斗志全无,于是仓促采纳谯周之策,遣使请降。至此,姜维等人已无法再战,只得诈降钟会,欲伺机复国,惜乎失败被杀。可以说,鹿头山是蜀汉政权的最后屏障,鹿头山之战是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战,鹿头山的失守也就标志着蜀汉政权的最后灭亡。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李自成起义
下一篇:剑南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