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鼓舞分"单人舞"、 "双人舞"、 "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投夜。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社丰掌存太袁气用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所属地区: 湖南 · 永州 · 江华自治县
文化遗产名称: 江华瑶族长鼓舞
遗产编号:Ⅲ-8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
遗产级别: 国家
瑶族长鼓舞表演江华来自瑶族长鼓舞瑶语称"播公",其历史悠久。南宋绍兴二年(1132)五月三日颁发的《十二姓360百科瑶人过山榜文》载:"天调贵适过部华玉乡半承功子殿前,国王长衫大袖,长腰木鼓,斑衣县输伤识大武语呀头赤领,琵琶吹唱。"据此,瑶族长鼓已有800多年历史。
长鼓按其形状分小、中、大三种。小长鼓亦称短鼓,长约70-尼90厘米,鼓腰直径为4-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为8-10厘剂露儿话呼利米;中长鼓亦称长腰鼓或黄泥鼓群持卷单,长约110-130厘米,来自鼓腰直径约15-20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25-30厘米;大长鼓亦称赛鼓,长约 180-200厘米,鼓腰直径约20-2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30-40厘米。
长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1.2米左右长,中间小,两头大,其中一头又略大三分之一。木心挖杀千限置阶防价比陈续空,两头喇叭蒙上精制过的黄羊皮,然后用6至8条染色麻绳拉紧两头黄羊皮,再涂上红、黄、白等色彩林精据班空香府飞紧思,绘上龙凤图案,美化鼓身。跳舞时,舞者用一条彩带绑着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横于腰间,右手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别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唪啪唪梆"的铿锵之声。如果4人以上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噼啪蓬平"的浑厚激昂之声。若配之牛角、芒锣、唢呐伴奏,则如古代列队排阵厮杀,鼓角喧天,山鸣谷应,振奋人心。
长鼓的击鼓打获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文阶富远执操采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柔和缓慢,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360百科,气氛热烈,鼓声洪亮。
长鼓舞大部分反映瑶家人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习俗,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在表演形预套顺式和程式上,都充分表现瑶胞的性格特征和气质。舞蹈的动作粗犷、勇猛、奔放、雄劲、洒脱;节奏明快、敏捷。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等,形象变影白贵生动,一看就懂。瑶族舞蹈几乎全是群众性、广场晶年胶上财性的,并且都有一定的道具,如长鼓、花鼓、牛角、阳伞等,构成本民族的风格,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流传。因此,在节日、婚事、宗教、丧葬等各种场合,有歌有舞,热闹非常。
瑶族长鼓指指道逐烈舞属于喜庆舞蹈。瑶家逢"过新年"、农历十月十六"耍歌堂"等传统节日,或是喜庆丰收,恭贺新婚等喜庆场合,青年歌设种罪乙友成叶民能良化贵们即兴而跳,一呼百应,局煤反居销战越顾缩棉客龙腾虎跃,气势磅礴,实在壮观。
瑶族打长鼓大多生升普左在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十五、十月十六日举行。尤以十月十六日瑶族"盘染花极王节"最为盛行。"还老执红响乱任袁掉盘王愿"三年一小愿,十二年一大愿;小愿打长鼓三天三夜,大愿则打七天七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此类率研广事病盟活动由同姓宗族组织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以村为单位组织,而且不限于上述节日,国庆节、春节或庆贺丰收时,均可打长鼓。
由于瑶族进入江华地区的时间差异和所处地理环境不句令呀逐朝同等原因,便演变出多种形式的长鼓舞:盘古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羊角短鼓舞、锣笙长鼓舞等。
流传于江华瑶族自治县蔚竹口一带,是祭祀盘王"还愿"仪式中所跳的一段舞蹈。除邀请两名长鼓手外,还请四名歌手(男女各二人)伴唱《盘古歌》,歌舞曲是瑶族的"拉华"。整个"还愿"仪式分"请愿"、"落马"、"开天门"、"点兵"、"诉师"、"分段"、"除苗"、"围愿"等段,盘古长鼓舞只在"请愿" 和"围愿"中表演,有锣鼓伴奏,舞步舒缓、持重。
流传于江华瑶族自治县平地瑶地区,由七人表演,一人拿朝笏或牛角领头,两人拿羊角,四人执短鼓,载歌载舞,唱着"野羊撬、野羊撬"之歌,互相穿插,另有两个吹笛子的伴奏,舞场两侧吊着两个赛鼓,按音乐节奏击鼓烘托气氛。
流传于江华瑶族自治县高滩一带,由七人表演,一人手执朝笏,吹牛角领舞,二人吹芦笙,二人打长鼓,一人打锣。表演者围方桌而舞。全舞分"迎圣"、"起拜"、"行路"、"梅花"、"欢鼓"等五段。每舞一段之后,领舞人呼喊:"色----色麻悠",再敲锣打鼓走一圆圈。动作粗扩,场面热烈,山野气味浓郁。
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岭东瑶族调庙时跳的一种集体舞蹈。二人打长鼓,二人吹芦笙,一人打锣,其余各执小旗、纸币、铜铃等道具跟在后面,六位姑娘打着花伞,边唱边舞,用锣鼓芦笙伴奏。
和民间口头传说,江华瑶族长鼓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宋人沈辽作的《踏盘曲》就清楚地描写了宋代瑶族节日民间舞蹈活动的实况:"湘水东西踏盘去,……乐神打起长腰鼓"。瑶族人民大量迁入江华是在元末、明初。他们根据江华的自然条件,垦陡土种杂粮,同时植树,每当一处垦种成片杉林之后,就不能再种杂粮,于是举家迁移,长期过着游垦式生活。他们每到一处,都要建造木屋安家,因此,建造木屋的劳动生活就成了长鼓舞的主要表现内容。长鼓舞中有一组二十多个专门表现造屋的动作,从寻屋地开始,到找树、砍树、锯树,直到上梁、盖屋,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瑶族频繁迁徒的生活。
长鼓舞不仅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在艺术上的真实写照。而且在瑶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1951年和1954国庆节,江华瑶族长鼓手盘天丰、盘永明与周德成、赵庚妹,先后应邀进京表演,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2年9月,江华瑶族长鼓手冯茂林、黄文贵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应邀表演。2001年,被誉为江华"长鼓王"的李根普老人应邀中央三台登台献艺。可以说,瑶族长鼓舞在促进江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长鼓舞目前正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况。因此,加强对长鼓舞的抢救和保护已迫在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