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芙(来自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360百科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医坚教哥名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墙上的斑点》(The Mark on the Wall)、《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弗吉尼亚·伍尔芙, 英国女作家,批往管绍字流期判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李员南象台》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来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360百科一。
《伍尔芙读书心得》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在某种程度右哪用排皇儿书倒上说,弗吉尼亚是上帝的弃儿,母亲、父亲相继病逝,是她难以府承受的打击。她的小说《达洛威夫人》中即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真实生动的描绘,可以说是她的精神写照。弗吉尼亚不幸的生活经历精可子务铁劳烈,使她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子燃物让璃般的易碎,她是优方小过没曾雅的,又是神经质的,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有人这样描述弗吉尼亚,准确地把握住她的精神气质:“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亲极事外头验货滑买提示;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出版,其后的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缩衡从电走贺加斯岀版”推岀。
伍尔芙患有严重的些增术设众所答兵轴热抑郁症,她曾在1936年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及: "....never trust a letter of mine not to exaggerate that's written after 危整益环过a night lying awa结氢求富病ke looking at a bottle of chloral and saying, No, no no, you shall not take it. It危一刻假酒殖头's odd how sleeplessness, even of a modifi粮电ed kind, has the power to frighten me. It's connected I think with these awful times when I couldn't control myself."
弗吉尼亚·伍尔芙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不过,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会出现病兆,性格多变的她经常在未越回敌双地脸上折射出内心的痛苦。唯一值得庆幸的只是她的每一场发病,都有丈夫伦纳德在身边无微不至的照料,这无疑带给弗吉尼亚极大的鼓励和感动,“要不是为了他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
当疯癫和幻听等精神分裂的症状重复来袭,最终不堪忍受时,流却菜渐流亮厚她还是想到了自杀,在给伦纳德的遗言中她这样写到:“我不能再毁掉你的生活了。我想买,两个人不可能比我们一向更开心了。”
写作于一九四一年的《幕间》,是弗吉尼亚·伍尔芙辞世当么记叶各占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这部小说进展到约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时,作家在让波因茨宅一个干粗活的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时顺便交待,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贵妇人在该处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浓绿的水,其间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
这真是一个不祥之兆:仅在小说完成又过了一个月之后,也就是1941年3月28日,举世无双的伍尔芙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以悲剧形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尽管她有敏感的外表,她却写出了清晰富于洞察力的文章。她的主要著作有:风格独特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等。
1882.1.25 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 Park Gate)22号,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母亲是Julia Prinsep Jackson Stephen。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亲与前妻有一个女儿Stella,母亲与前夫有三个孩子。父母结合后又生下四个孩子: Vanessa, Thoby, 伍尔芙和Adrian。伍尔芙在家接受教育。幼年时全家避暑所在的康沃郡的Talland House在伍尔芙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
伍尔夫复杂的家庭背景
10口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伍尔芙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对她的伤害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奈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昆汀贝尔认为,弗吉尼娅的神经错乱和自杀前的幻听,和弗吉尼亚少女时期遭受的精神创伤导致无法愈合的伤口有关。事实上,弗吉尼亚成人后非常厌恶性生活,更不愿生儿育女,对于同性的依恋甚至一度成为她感情世界里的重心。诚然对于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里复杂多变的情感关系,并不能以常人的眼光等闲看待,即便如此,弗吉尼亚的情感状态依然被认为是出格的。她不可救药地依恋着姐姐瓦奈萨,甚至采用一种最为出人意料的极端方式——和姐夫克莱夫调情,并以其作为自己的感情替身或者说傀儡。弗吉尼亚和瓦奈萨,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始终是被关注的焦点,不论生前还是死后,除了她们的艺术才华,还有她们的生活隐私。 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后来以她们和几位朋友为中心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
大事简表
1895.5 母亲Julia去世,伍尔芙第一次精神崩溃。
1897 Stella结婚,怀孕,逝世。伍尔芙开始记日记。
1904-1905 04年2月,父亲Leslie去世。5月,伍尔芙第二次精神崩溃,并试图跳窗自杀。年末和Vanessa, Thoby, Adrian搬到布卢姆斯伯里的戈登广场46号(46 Gordon Square, Bloomsbury)。12月14日,弗吉尼亚在《卫报》上第一次发表作品——一篇未署名的书评。后出版了第一批散文,并开始经常性地为《时代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写书评,同时在一间在职成人夜校Morley College任教。Thoby的‘Thursday Evenings’宣告布卢姆斯伯里组织(Bloomsbury Group)的成立,伍尔芙是其中的主将。
1906 Stephen四姐弟到希腊旅行,Vanessa和Thoby染病,Thoby死于伤寒症,年仅26岁。
1907 Venessa与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结婚。伍尔芙和Adrian搬到菲茨罗伊广场(Fitzroy Square)29号,开始着手写第一部小说《远航》(初名《Melymbrosia》)。
1909 与利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有过短暂的订婚。
开始为妇女的选举权努力。
1911 搬到不伦瑞克广场(Brunswick Square)38号,与Adrian、Maynard
Keynes、Duncan Grant 和伦纳德·伍尔芙(Leonard Woolf)同住。
1912.8.10 与作家、费边社员、社会政治评论家伦纳德·伍尔芙结婚。
1913 第一部小说《远航》完成。4月《远航》被出版社接受,但该书的出版由于伍尔芙的病情和一战的爆发而耽搁。
1913.7 伍尔芙一次大型的精神病发作,持续了9个月。
1914 春天开始渐渐地康复,11月时健康状况良好。
1915 伍尔芙一生中最严重的一次精神病发作,持续9个月。其中有六周的时间试图开始写婚后的第一批日记。
3月,Gerald Duckworth出版她的《远航》(《The Voyage Out》)。
伍尔芙夫妇搬到Hogarth House.
1917 伍尔芙夫妇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Hogarth)出版社。(该出版社后来出版了包括艾略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洛依德在内的作家作品,并且出版了伍尔芙的所有作品。)霍加斯第一部出版物《Two stories》出版,收入小说《墙上的斑点》及Leonard所写的小说《Three Jews》。
伍尔芙开始持续记日记,直到去世几乎不曾间断。 弗吉尼亚·伍尔芙1919 Gerald Duckworth出版小说《夜与日》。
霍加斯出版《邱园记事》。
在《时代文学增刊》上发表《现代小说》。
伍尔芙夫妇买下Rodmel的Monks House.
1921 3月霍加斯出版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或星期二》——收入《墙上的斑点》与《邱园记事》(后来的作品都由霍加斯出版)。
1922 10月,出版实验性小说《雅各的房间》。
与薇塔(Vita Sackville-West)相识。
1924 出版散文《本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
离开Hogarth House到Tavistock广场52号。
1925 4月散文集《普通读者》出版。
5月出版小说《达罗威夫人》。 弗吉尼亚·伍尔芙霍加斯由伍尔芙位于里士满的家中地下室搬到伦敦。
与薇塔开始一段亲密关系。
1927.5 小说《到灯塔去》出版。
1928.4 《到灯塔去》获得法国1927-28的费米娜奖(Prix Femina)
1928.10 小说《奥兰朵》出版。
1929 长篇散文《一间自己的屋子》出版,该散文系根据1928年在剑桥大学Newnham学院和Girton学院所作的主题为“妇女与小说”(Women and Fiction)的讲演而成
1930 结识英国女作曲家和作家Ethel Smyth.
1931.10 《海浪》出版。
1931 开始创作《岁月》(初名《The Pargiters》)。
拒绝剑桥大学的Clark讲座邀请。
弗吉尼亚·伍尔芙照片1932.7 《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信》(《A Letter to a Young Poet》)出版。
1932.10 《普通读者》第二系列出版
1933 10月《爱犬富莱西》出版(为英国女诗人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的狗所虚构的传记)。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
1935.1 亲友们在姐姐文尼莎画室中上演弗吉尼亚的剧本《淡水》。
1937.3 完成并出版小说《岁月》
1938.6 出版长篇散文《三个基尼金币》
1939 伍尔芙夫妇离开Tavistock广场搬到Mecklenburgh广场37号,然而由于战争逼近的缘故两人大部分时间都呆在Rodmell。
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
1940 7月《罗杰·弗赖伊传》(《Roger Fry: A Bibliography》)出版。
《幕间》草稿完成。
Mecklenburgh的家在战争中被炸。
1941.2 完成《幕间》写作。
1941.3.28 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芙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Venessa的短信后,她用石头填满口袋,自沉于家附近(英国苏塞克斯郡的刘易斯)的乌斯河(Ouse),终年59岁。
1941 《幕间》出版
伍尔芙的爱情生活十分坎坷,少女时代兄长的骚扰让她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她的第一末环际个丈夫斯特雷奇是一个同性恋,两个人结婚不久就宣布离婚,相互承诺作一生的朋友,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斯特雷奇在离开伍尔芙以后,一直惦记她的状况,觉得她身边应该有一个可以照顾便火严灯速她一生的人。于是经过他的价棉投很威掉角左吗岁大力活动,介绍伍尔芙认识了另外一个男人,这来自个男人就是伦纳德。
弗吉尼亚·伍尔芙当时伦纳德在锡兰特方参速价送练殖民地工作,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为了伍尔芙,他辞去了在殖民地的工360百科作,起身返回英国。他给伍尔芙写了一封情书,堪称情书中的经典之作: “我自私,嫉妒,残酷,好色,爱说谎而且或许更为一剂编对元糟糕。因此,我曾告诫自己永远不要结婚。这主要是因为,我想,我觉得和一个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我无法控制我的这些恶习,而且他的自卑和驯服会逐渐地使我更加变本加厉……正因为你不是那种女性,就把这种危险无限的减少了。也许你就象你自己说的那样,有虚荣心,包际以自我为中心,不忠实,然而配内阶爱鲜含杀,它们和你的其他品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你是多么聪明,极致,美丽,坦率。此外,我们毕竟都喜欢对方,我们喜欢同样的东西和同样的人物,我们都很有才气,最重要的还有我们所共同理解的那种真实,证改究认密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伦纳德写给伍尔芙的一封短短的求婚情书,伍尔芙满怀欣喜的接受了他的求婚,两人在一九一二年结婚。这是一对天作之合,伦纳德先生在伍尔芙的一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伍尔芙小时候受到的家庭性侵害,在她心中留下阴影,她厌恶性行为,不愿生育,不和丈夫同房,对于这一切,伦纳德都欣然接受。伍尔芙在写作的时候,不出房门,不让差代续状面钱补任何人看她的手稿,甚至写作水背却呼的内容,包括伦纳德阳游停如密陆首政晚女在内。但是伦纳德先生总是她更小说写成以后的第一个读者,总预是能客观,公正的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给了伍尔芙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因为伍尔芙对于别人对她作品的评价极为敏感,甚至到了属商煤神经质的状态,总是以为别人都在讥笑她,对自己的作品事实上并没有什么信心,但是伦纳德不会,这一点伍尔芙十分放心,他是唯一的可以评价其作品而不会引起她不安的人。
在生活上,伍尔芙也接受了伦纳德的安排,不会对什么问题提出异议。1913年夏天,伍尔芙精神崩溃,吞服安眠药自杀,是伦纳德的镇静和机智救了她一命,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这位意识流大师大部分的惊世之作了。伦纳德不嫌弃自己患病的妻子,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她,爱护她。他本来可以公开宣布伍尔芙患上了精神病,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知道,疯人院的生活对伍尔芙的病情不会有什么好处,他愿意自己来承担发生在妻子身上的一切。
对于自己的婚姻,弗吉事安放子再太么校得尼亚·伍尔芙曾大犯踌躇。似巴州来赵显她就像自己的小说《到灯塔去》里的莉丽,尽管认为爱情宛如壮丽的火焰,但因为必须以焚弃个性的“珍宝”为代价,因此视婚姻为“丧失自我些放律策身低径它身份的灾难”。一个女人保持这样悲观的看法,又是在三十岁的“高龄”上妒病报看鱼食试还径才开始构筑“二人空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后证明,弗吉尼亚的忧虑纯属多余,倒是她的心理症结落下的性恐惧和性冷淡,使婚姻生活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歧路。 伦纳德毕业于剑桥大学,饶有文才,深具眼力,与其说他欣赏弗吉尼亚的娴雅风度,毋宁说他倾慕弗吉尼亚的超凡智慧。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在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应该说,起初,伦纳德心有不甘,他抱着幻想,认为自己能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弗吉尼亚体内的性意识。几经努力,徒劳无功之后,他创作小说《智慧的童贞女》,借用男主人公哈里·大卫的口吻谴责了冷血的女人,认为“那些长着白皮肤和金色头发的苍白的女人……是冰冷的,同时也使人冰冷”,他的这些心怀不忿的说辞(近乎指桑骂槐)无疑对弗吉尼亚的自尊构成了深深的伤害。弗吉尼亚婚后的“精神雪崩”给伦纳德适时地敲响了警钟,他决定从此认命,转而追求精神之爱这一更高远的境界。他这样做,仅需一条理由——“她是个天才”——就足够了。弗吉尼亚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她明确地宣布伦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1930年,弗吉尼亚告诉一位朋友,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弗吉尼亚能以多病之身取得非凡的文学成就,伦纳德可谓居功至伟。
这一对夫妻共同生活了29年,期间没有发生过争吵,可以说是相敬如宾。在此期间伍尔芙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可以说这一段时期是他创作上的丰收时节。但是这并没有减轻伍尔芙的病情,她的精神分裂症状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空军轰炸英国的那一段时间。伍尔芙一手创建的印刷厂被炸毁,紧接着自己在伦敦所住的别墅也被炸毁。这两次事件在伍尔芙的心上留下了不可排解的阴影,缩短了她拥抱死亡的路程。1941年3月28日,伍尔芙来到乌斯河畔,在衣服口袋里面放满了石块,一步一步向河中心走去,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伍尔芙留下了两封遗书,一封是给丈夫的,一封是给她姐姐的。她在遗书中说道,预感又要发病,而且这一次不会再度痊愈,只好自己走向生命的终点。
出航(The Voyage Out,1915年)
弗吉尼亚·伍尔芙达洛卫夫人
夜与日(Night and Day,1919年)
墙上的斑点(Mark on the wall,1919)
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1920年)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1925年)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年)
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1928年)
海浪(The Waves,1931年) 《To the Lighthouse》1927年第一版封面[2]
岁月(The Years,1937年)
幕间(Between the Acts,1941年)
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说集)
随笔
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1929年) 《The Waves》1931年第一版封面
普通读者I(The Common Reader,1925年)
普通读者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1933年)
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1938年)
罗杰·弗莱传记(Roger Fry: A Biography,1940年)
飞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1942年)
瞬间及其它随笔(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1948年)
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
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1919年)
经典语录
为什么女人对于男人如此具有魅力,远远超过男人对于女人。
原文:Why are women so much more interesting to men than men are to women?
消灭炉灶旁的天使
原文:killing the Angel at the Hearth.
当我读到被焚的女巫,被魔鬼附身的女性,卖草药的聪明女人,或杰出男性背后的伟大女人,我便想到我们是与一位失落的小说家,一位受压抑的诗人,一位沉默、不为人知的珍‧奥斯汀,一位惮精竭神、忽忽如狂的爱蜜丽‧白朗黛,在同条路上。说实在的,我会认为那位写了许多诗而未署名的诗人阿侬是位女性。
多亏那两次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使南丁格尔出了客厅,而将近六十年后,欧战又为一般妇女打开了门扉。那些恶俗旧习逐渐改善,否则你们今天晚上哪能在这里呢?
当我搜索枯肠时,我发觉去做什么人的伴侣、什么人的同等人,以及影响世界使之达到更高的境界等等,我并没有感到什么崇高可言。我只要简短而平凡的说一句,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伍尔芙提倡女权主义,强调现代小说要着力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不要机械地描写现实的生活,这一点和维多利亚时代以来在英国文坛盛行的现实主义风格大大的背道而驰,她把高尔斯华绥,威尔斯等这一类当时的一流小说家称做,物质主义者,认为他们虽然写得很好,但是没有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她比较推崇哈代,康拉德等作家,认为他们的作品更加接近于人的内心世界,我们都知道,哈代的作品是自然主义和宿命论的混合。她最推崇的作家当然是詹姆斯,乔伊斯,伍尔芙把乔伊斯的创作称为"精神主义",事实上,伍尔芙的创作,就是在乔伊斯的影响下完成的。 学界关于伍尔芙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 弗吉尼亚·伍尔芙1997年Eileen Barrett和Patricia Cramer所著的一系列文学批评:《Virginia Woolf: Lesbian Readings》。
1966年伊丽莎白·泰勒曾主演的电影《灵欲春宵》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但这部影片的名字,却和Virginia Woolf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国童谣,名为“Who's afraid of the big,bad wolf?”
在2002年,出现了一部以伍尔芙在写《达洛维夫人》期间故事为题材的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但是没有获奖。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这部电影取材于普利策奖得主麦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1998年的同名小说。其中“The Hours”是伍尔芙在创作期间为《达洛维夫人》所起的名字。不过从事伍尔芙研究的学者对影片所描绘的伍尔芙的形象非常不满。
二十世纪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她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她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出版,其后的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贺加斯岀版”推岀。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不过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乔伊斯。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二战后她的声望有所下降,但随著7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她又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对象。
伍尔芙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她曾在1936年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及: "....never trust a letter of mine not to exaggerate that's written after a night lying awake looking at a bottle of chloral and saying, No, no no, you shall not take it. It's odd how sleeplessness, even of a modified kind, has the power to frighten me. It's connected I think with these awful times when I couldn't control myself."
写作于一九四二年的《幕间》,是弗吉尼亚·伍尔芙辞世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这部小说进展到约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时,作家在让波因茨宅一个干粗活的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时顺便交待,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贵妇人在该处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浓绿的水,其间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
最近关于伍尔芙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这方面的一个例 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子是1997年Eileen Barrett和Patricia Cramer所著的一系列文学批评:《Virginia Woolf: Lesbian Readings》。
1966年伊丽莎白·泰勒曾主演的电影《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但这部影片的名字,却和Virginia Woolf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国童谣,名为“Who's afraid of the big,bad wolf?”
在2002年,出现了一部以伍尔芙在写《达洛维夫人》期间故事为题材的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但是没有获奖。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这部电影取材于普利策奖得主麦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1998年的同名小说。其中“The Hours”是伍尔芙在创作期间为《达洛维夫人》所起的名字。不过从事伍尔芙研究的学者对影片所描绘的伍尔芙的形象非常不满。
1992年9月16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一部以基于Virginia Woolf的小说《Orlando》的同名电影上映。
因为亲密的女朋友离家出走而备感思念,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伍尔芙便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的传奇小说《奥兰多》。
有评论家把伍尔芙的小说分为戏剧小说和实验小说两类,认为戏剧小说是其社会评论的戏剧化移植,使她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种种看法。《奥兰多》当在此列。小说突破年龄,性别的限制,追随主人公三百年间的传奇经历,在轻松幽默的表面情节下,以滑稽模仿的方式重审英国文学史,提出了将在同期出版的评论《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将正式讨论的男女性差,妇女与文学等严肃问题。因此,这部关于同性恋,换装癖和双性同体的小说对女性主义批评含义无穷。而后殖民主义则十分关注奥兰多出使东方的经历。小说出版的年代,同性恋、种族等问题正一起困扰英国,成为公众热点话题。由此看来小说又不乏讽世之社会意义。
在女性主义尚未兴起之前,《奥兰多》一度被忽略。伍尔芙自己也戏称其为一个“玩笑”。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后现代主义重读现代主义话题的提及,《奥兰多》愈来愈受到评论关注,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家的精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