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脑角质瘤

脑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综合发病年龄高峰在30-40岁,或10-20岁。大脑半球发生的胶质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4%标局,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来自,其次是胶质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脑室系统也是胶质瘤较多的发生部位,占胶质瘤总数的23 .9%,主要为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读贵原品,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

简介

脑角质瘤

  脑角质瘤(脑胶质细胞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6%,在1996年第三届(悉尼)国际肿瘤控制大会总结的资料中统计,脑胶质瘤的发病率来自为3~10/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手术加放化疗的平均生存期仅为8~11个月至今我国还没有脑胶质瘤大宗病例的长期追踪随访资料。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公布按死亡率顺序排位,恶性胶质瘤是34岁以下肿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是35~54岁患者的第3位死亡原因。在全球,每年恶性脑胶360百科质瘤无情地夺去18~60万中青年人的宝贵生命。

直情绍孩普朝肉系分类

混合性胶质瘤

  1、星形细胞瘤、混合性少枝—星形细胞瘤

  2、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恶性)少枝—星形细胞瘤

  3、胶母细胞瘤、脉络丛肿瘤

  4、毛细胞型星形细担执突密白院弱鲁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5、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脉络丛癌、少枝胶质细胞的肿瘤

神经上皮肿瘤

  1、少枝类九传氧立正掉胶质细胞瘤、星形母细胞医判散司逐

  2、间变型(恶性)少枝胶质细胞瘤、星形胶质母细胞瘤

大脑胶质瘤病

  1、室管晶卷技假代市膜瘤松果体肿瘤

  2、间变性(恶性)室管膜瘤、松苗叶定段热负婷白果体细胞瘤

  3、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松果体母细胞率贵举卷掌员安派认营斯

  4、室管膜下瘤、混合性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瘤

神经元胶质细胞瘤

  1、髓上皮迫以么每老富汉瘤、神经节细胞瘤

  2、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胶质瘤

  3、室管膜母细胞瘤、间变性(色船罪走环刚课恶性)神经节胶质瘤

  4、神网膜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

  5、髓母味核位杆苏杨较细胞瘤、嗅神经母细胞瘤

临床表现

星形细胞瘤

脑角质瘤

  一般症状为厂酒事颅内压增高表现,头来自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视野改变、癫痫、复视360百科、颅扩大(儿童期)手含针束反阳女集叶和生命体征改变等。

  局部症状依肿瘤生长位置不同而异

  ①大脑向诗争足位刑半球星形细胞瘤:约1/3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约60%患者年让呢领支认陆发生癫痫。

  ②小脑星称即师想形细胞瘤:患侧肢体共济失调,动作笨拙,持笑沿抗儿友获粒准云排物不稳,肌张力和腱反射低下等。

  ③丘脑星形细胞瘤:病变对侧肢体轻瘫,感觉障才剧米育碍及半身自发性疼痛,患侧肢体共济运动失调、舞蹈样运动,亦可表现为精神障碍,内分泌障碍,饭王之银健侧同向偏盲,上视障碍及听季坚守名力障碍等。

  ④解知校企哥福困室视神经星形细胞瘤:主要表现为视力损害和眼球位置异常。

  ⑤第三脑室星形细胞瘤:因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常表现为剧烈的发作性头痛,并可出现突然的意识丧失,精神障碍,记忆力减退等

  ⑥脑干星形细胞瘤:中枢肿瘤常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桥脑肿瘤多表现为眼球外展受限,面神经及三叉神经受累,延髓肿瘤常表现为吞咽障碍及生命体证改变。

  胶质母细胞瘤:肿瘤高度恶性生长快,病程短,自出现症状至就诊尽马又判事半多数在3个月之内,高颅内压症状明显,33%患者有癫痫发作,20%患者表现淡漠、痴呆、智力减退等精神症状,(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和偏盲等。

  少枝胶质细胞瘤及间变(恶性)少枝胶质细胞瘤:癫痫常为首发症状,精神症状以情感异常和痴呆为主,侵犯运动、感觉区早主争级判速混可产生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高颅压症状出现较晚。

髓母细胞瘤

  ①肿瘤生长快,高颅压症状明显。

  ②小脑功能损害表征阶入现为步态蹒跚,走路不稳等。

  ③复视、面瘫、头颅增大(儿童)、呛咳等。

  ④肿瘤转移是髓母细胞瘤的重要特征。

室管膜瘤

  ①颅内压增高症状。 ②脑干受压症状(呕防施乎础示吐、呛咳、各咽困难、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小脑症状(走路不稳、眼球震颤等)及偏瘫、眼球上运动障碍等。

  ③手术后复发率几乎为100%易发生椎管内转移。

传统治疗方法

手术请缩业防复银对苏表比雨治疗

脑角质瘤

  外科手术切除还略推师磁王他主要达到减少胶质瘤细胞数量、缓解荷瘤症状、暂时降低颅内压、完成肿瘤病理诊断等四个诊疗目的。然而手术却会激活处于休眠期的瘤细胞迅速进入增殖期,造成五延察站手顶假段故孙其术后短期内肿瘤恶性程度升级而复发。

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辅助放疗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均被证实对恶性脑胶质瘤没有价值,因为只有在放射剂量达到73~80Gy时,才能对胶质瘤细胞形成有效杀伤,而正常脑组织所能耐受的剂量仅有60Gy,这一剂量实际上只是对脆弱脑组织本身的放射治疗。

  术后辅助经静脉系统化疗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脑血流量为全身血流量的1/5,脑内药物也仅为药物全身总剂量的1/5,形不成抗瘤药高浓度环境,又因高效低毒化疗药品种有限,及肿瘤耐药性等限制,使得脑胶质瘤化疗没能广泛应用。

  由于脑胶质瘤生物学特性明显不同于其他部位肿瘤,因而新兴的分子生物学、基因治疗学在脑胶质瘤的应用存在许多悬而未决问题,仍然十分遥远。

特点

  胶质细胞瘤的生长特点为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脑组织外呈指状深入破坏脑组织,偏良性者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平均两年,恶性者瘤体生长快,病程短,自出现症状到就诊时多数在3个月之内,70-80%多在半年之内。

  目前国内外对于胶质瘤的治疗普遍为手术、放疗、化疗、X刀、γ刀等。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基于胶质瘤的生长特点,理论上手术不可能完全切除,生长在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肿瘤有的则根本不能手术,所以手术的治疗目的只能局限于以下5个方面:

  ①明确病理诊断

  ②减少肿瘤体积降低肿瘤细胞数量

  ③改善症状缓解高颅压症状

  ④延长生命并为随后的其他综合治疗创造时机

  ⑤获得肿瘤细胞动力学资料,为寻找有效治疗提供依据

放疗

  放射治疗几乎是各型胶质瘤的常规治疗,但疗效评价不一,除髓母细胞瘤对放疗高度敏感,室管膜瘤中度敏感外,其他类型对放疗均不敏感,有观察认为放疗与非放疗者预后相同。此外射线引起的放射性坏死对于脑功能的影响亦不可低估。

脑胶质瘤X、Y刀

  X-刀、γ-刀—均属放射治疗范畴,因肿瘤的部位、瘤体大小(一般限于3厘米以下)及瘤体对射线的敏感程度,治疗范畴局限,目前认为胶质瘤,特别是性质恶性的星形Ⅲ-Ⅳ级或胶质母细胞瘤均不适合采用R-刀治疗。

  化疗:原则上用于恶性肿瘤,但化疗药物限于血脑屏障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疗效尚不肯定,常用BCNU、CCNU、VM-26等有效率均在30%以下。

中医治疗

  采用抗瘤系列组方与国药中成药胶囊配伍应用,以稀有的动物和名贵中草药精选研制而成,专家组根据脑瘤的生理特征及发展规律异质性,异变性、转移性。

  采用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的方法,促使中药通过血脑屏障归精入脑,穿破瘤体组织,封闭肿瘤组织的血液循环,使正常的脑细胞有序分列,直接进入瘤体起到吞噬消除作用,改善脑部微循环,使血氧代谢增强、病灶软化、缩小。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辨症施治分期治疗,适用于未进行手术或手术部分已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化疗后的患者,特别对脑瘤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肢体麻木、抽搐、精神障碍、视物不清重影等症状治疗效果更为明显,一般用药10至20天即可明显缓解或消除症状,用药3-6个月后病情基本稳定,多数患者瘤体钙化、缩小或消失,能预防术后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诊疗现状

  至今仍然延续传统治疗方法:患者由于头痛、呕吐和视力障碍等颅内压增高和偏瘫、失语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出现后,经神经影像学(CT、MRI)确诊;

  接受外科手术开颅肿瘤切除;手术后做经颅放疗或立体定向放疗(γ刀、χ刀等);多数病例同时接收疗效很差的经静脉化疗或口服化疗药。

  绝大多数患者的平均中位存活期不到一年。

局部治疗方法

脑角质瘤

  脑胶质瘤是目前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之一,约占颅内肿瘤的40%~50%,由于肿瘤生长呈浸润性,传统的治疗难以切除,容易复发。我科从2000年6月—2006年6月共收治379例,根据肿瘤部位及大小,除采用传统治疗外,结合化疗、放疗等方法,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率,现总结报告如下。

  幕上非重要功能区恶性胶质瘤

  一般采取肿瘤大部切除,术中在残瘤腔内置入自行研制的放疗囊和化疗囊,术后进行抗核型单抗标载的131I免疫导向放疗、瘤内间质化疗、瘤腔内131I或125I近距离放疗。另外,根据肿瘤病理免疫组化提示的药敏标记物,采用经颈总动脉、经股动脉-颈内动脉选择性或超选择性介入化疗。

  囊性胶质瘤

  采用立体定向或徒手定向技术置入化疗囊,术后进行抗核型单抗标载的131I免疫导向放疗。同时根据肿瘤活检的免疫组化提示的药敏标记物,采用经颈总动脉、经股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的选择性/超选择介入化疗。

  小脑恶性胶质瘤

  采用手术切除后,在肿瘤残腔内置入自行研制的化疗囊,术后进行免疫导向放疗。同时,选择对脑后循环刺激轻微的化疗药(如仍沿用),进行经股动脉-椎动脉选择性或超选择性介入化疗。

  <b>脑干胶质瘤</b>

  于肿瘤旁置入放疗囊,术后行肿瘤的近距离放疗,同样也选择对脑后循环刺激轻微的化疗药,进行经股动脉-椎动脉选择性或超选择性介入化疗。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

  此方法针对不能耐受手术及放、化疗者。在肿瘤病理免疫组化耐药标记物提示下,患者选择有针对性的高药敏化疗药物,开展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同时采用集落刺激因子后分离患者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在化疗3d后回输,以缓解化疗对骨髓造血功能的严重抑制。

  重要功能区恶性胶质瘤的瘤组织间液放疗

  患者瘤体分别位于丘脑、侧裂区、语言区、运动区。此组患者采用瘤组织间液放疗,选择的液态核素为碘131I化钠注射液,微量恒速(0.25ml/h)注入瘤内的剂量为30mCi(1Ci=3.7×1010Bq),每2周1次。注入前和注入后3、7d和15d时分别以ECT测定131I显影情况并以数字图像记录。

药物治疗

替莫唑胺胶囊

脑角质瘤

  蒂清(替莫唑胺胶囊)是目前唯一治疗脑胶质瘤的口服胶囊制剂,针对性强、特异性高,可透过血脑屏障,是治疗脑胶质瘤及转移瘤的特效药。两年多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工作显示,清治疗脑胶质瘤效果显著,同时具有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是治疗脑胶质瘤,特别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一线用药。它的上市改变了尚没有针对胶质瘤疗效较好的化疗药、特别是口服药的现状。通过临床研究表明,蒂清毒副作用低,可有效保护患者靶器官,更为重要的是,蒂清在体内不需经过肝脏代谢即可分解为药物活性物质,作用强、安全性好。

  本次医药界的盛会探讨了脑胶质瘤的最新发展和治疗方案,研讨了蒂清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并深入汇报了蒂清的临床试验成果。为蒂清的使用疗效及临床应用的交流开辟一个具有专业深度的平台,为中国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论证依据,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带来新的治疗武器,更为被病魔所困扰的广大患者提供更新、更加有效的治疗药品和更加优秀的治疗方案,解除广大患者的痛苦。与会专家指出,蒂清的问世是中国癌症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广大脑瘤患者福音,必将推动中国癌症治疗领域研发的进程,使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性状

  本品为硬胶囊剂,内容物为白色粉末。

  适应症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用法用量 本药每一疗程28天,最初剂量为按体表面积口服一次150mg/㎡,一日1次,在28天为一治疗周期内连续服用5天。如果治疗周期内,第22天与第29天(下一周期的第一天)测得的绝对中性粒细胞数(ANC)≥1.5×109/L,血小板数为≥100×109/L时,下一周期剂量为按体表面积口服一次200mg/㎡,一日1次,在28天的治疗周期内连续服用5天。在治疗期间,第22天(首次给药后的21天)或其后48小时内检测病人的全血数,之后每星期测定一次,直到测得的绝对中性粒细胞数(ANC)≥1.5×109/L,血小板数≥100×109/L时,再进行下一周期的治疗。在任意治疗周期内,如果测得的绝对中性粒细胞数(ANC)<1.0×109/L或者血小板数<50×109/L时,下一周期的剂量将减少50mg/㎡,但不得低于最低推荐剂量100mg/㎡。

  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但可恢复,病人应定期地检测血常规。其他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疲惫、便秘和头痛、眩晕、呼吸短促、脱发、贫血、发热、免疫力下降等。

  禁忌

  对本品及辅料过敏者禁用。由于蒂清与达卡巴嗪均代谢为MTIC,对达卡巴嗪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有可能出现骨髓抑制,给药前患者必须进行绝对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检查。在治疗第22天(首次给药后的21天)或其后48小时内检测病人的全血数,之后每星期测定一次,直到测得的绝对中性粒细胞数(ANC)≥1.5×109/L,血小板数≥100×109/L时,再进行下一周期的治疗。肝、肾机能损伤病人慎用本品。

  蒂清影响睾丸的功能,男性病人应采取避孕措施。

  女性病人在接受蒂清治疗时应避免怀孕。

新综合治疗

  重视第一次打击

  按传统的综合治疗,多数患者接受外科手术后会出现两种结局:一是术后重要的神经功能缺失,如偏瘫、失语和视丘下部损害;二是手术的刺激会造成肿瘤恶性程度增高,实际上缩短了病人生存期。接诊的神经外科医师在没有把握从根本上控制肿瘤增殖或治愈肿瘤的情况下,贸然手术切除实际是乱捅“马蜂窝”,后果是造成复发后肿瘤浸润范围广泛、瘤细胞恶性程度增高。因此脑胶质瘤的第一次治疗方案应慎之又慎,不能贸然手术切除。我们根据丘脑或基底节区星形细胞瘤区域多数肿瘤生长缓慢、分化程度较高,可以长时间(5年之内)生存的特点,设计立体定向辅助下肿瘤131I组织间液放疗,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强调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我们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年龄、肿瘤部位、性质和特点将胶质瘤分为7个治疗类型:大脑半球、小脑半球、脑干、囊性、脑深部、幕上低级别和小儿的胶质瘤。又分别采取7种新综合治疗方法:即术后瘤内间质化疗、术后瘤内近距离放疗、术后经脑动脉介入化疗、非高颅压状态下单纯经脑动脉介入化疗、免疫导向放疗、瘤组织间液放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等7项新技术。精心拟定39种组合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改变了脑胶质瘤传统治疗的弊端。

  局部治疗原则已推广

  胶质瘤最主要的生物学特性是脑组织的终位性增殖。我们课题组吸取国外先进的治疗理念与方法,针对胶质瘤终位性特点和不断增殖的现实,设计的7种化疗和放疗方法操作简便,重复给药方便,生物相容性好,全身毒副作用轻微,临床疗效好。1991年以来经全国20多家军队和地方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推广应用,累计完成新综合治疗脑胶质瘤2296例,临床治愈率(生存期超过3年)25.47%,影像学治愈率16%,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

  提倡小体积肿瘤的带瘤生存

  不少患者是在健康查体中意外发现体积较小、部位深在、没有临床症状的早期脑肿瘤。另外,对一些胶质瘤细胞分化较好、颅内占位效应不明显的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案应优先选择应用微创、立体定向辅助治疗,或采取不开颅手术的经脑动脉介入化疗等方法。

  病理学图像表明,胶质瘤的瘤中心和亚临床区存在一道由淋巴细胞形成的“瘤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胶质瘤细胞的增殖速度和浸润范围。肿瘤的增殖能力在破坏“瘤栅”的完整性,而脑内防御细胞群又在努力构筑“瘤栅”的完整性。这一对矛盾随时都在发生着,不合理的外科手术尽管短期内减少了肿瘤数量,改善了人体荷瘤症状,但手术治疗对肿瘤的增殖促进是公认的事实。一些重要部位和功能区的低级别胶质瘤、位置深在的小体积胶质瘤,完全可以在不破坏“瘤栅”完整性的情况下,允许患者带瘤生存并保障良好的生命质量,这是提出的治疗新概念。

  开展精确制导放射治疗

  上世纪90年代,单克隆抗体曾作为免疫治疗载体进行肿瘤治疗。课题组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于2002年率先开展了嵌合体型抗核抗体标载的131I对脑胶质瘤进行免疫导向放疗,巧妙利用了抗核抗体与肿瘤细胞坏死组织高亲和力的特点,将其标载的131I运载到瘤体中心坏死区域,与生长过快而崩解的瘤细胞结合,无选择地杀伤坏死区域附近增殖活跃的胶质瘤细胞,达到抑制或治愈胶质瘤的疗效。本项新技术可以十分恰当的形容为“精确制导的导弹携带核弹头,对锁定区域进行核打击。”自2002年5月至2005年1月,课题组共完成56例,其中影像学治愈3例,临床治愈6例,生存期超过1年的52例,无效4例,探索出一种疗效确实、毒副作用轻微的新技术。目前有12家医院协作开展免疫导向放疗2期临床研究,已将本技术作为标准临床研究方法。

预防

  1)胶质瘤不会转移

  2)胶质瘤极易复发,原因是肿瘤和正常脑组织边界不清,手术时难以完全切除

  3)淋巴结肿大说明有炎症,应去医院检查

  4)如果肿瘤复发,可以考虑再次手术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脑裂
下一篇:脑转移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