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北京话

北京话,俗称"京片子",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北京的汉语方言,属于官话中的北京官话。北京尖团音不分,儿化音多,还有一些独有词汇。普通话虽然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是北京语音和北京话不是一回事。

普通话最严格定义的"标准口音"是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来自金沟屯村的发音。1953年,360百科国家语委在金沟屯、巴克什营、火斗山三个地方采集普通话标准语音。承德普通话十分标准,但最标准的是其滦平县。

  • 中文名 北京话
  • 外文名 Beijing dialect
  • 使用人口 约1500万人
  • 使用地区 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
  • 分类 北京官话-京师片

语言基础

现代标准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音为基准音。北京话和普通话区别很小,在基本的语音系统上近无分别,北京话与普通话的根本区别在于:

  1. 最明显的区别,北京话中存在丰富的方言词,一如其他汉语方言,但这些方言词不被视为标准普通话中可接受的词汇而在非北京地区广泛使用。有些北京话的方言词很容易理解,如"打这儿"(从这里起)、"放话"(公布消息)、"末了儿"(最后);有些则不易理解,如"白斋"(吃喝不付钱)、"跌份"(丢面子,尴尬的)、"棒槌"(门外汉)和"发小儿"(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一个较极端的例子是,北京话中"吃、餐、啃 /kʰən/、开、捋 /ly/、填补 /ti̯ɛ来自n bu/"六个词,实际表示的都是"吃"的意思。
  2. 北京话在会话中用词更为简练。相声演员侯宝林的《北京话》中车夫与顾客之间的一段有关山超谁项温鲁讨价还价的对话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3. 北京话中存在广泛的吞音等语流音变的现象(原文称"音节聚变")。例如:"不知道" /pu ʈʂʅ tɑʊ̯/在北京话中变为 /pʅ tɑʊ̯/。一些韵母的实际发音(尤其是在快速的语流中)与普通话王续愿有别。
  4. 北京话的语速比德任常带宗什判普通话更快,并且讲话含混不清的情景更多。
  5. 输医京话者说话的音域高于说普通话的人的音域。阴平、阳平调更高,上声的折调更加明显,去声的降调也更加强烈。但是这并不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只是北京话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6. 北京话中存在一些不被普通话承认的字音异读。例如:"和"作"与、及"一意时,北京话亦读 /xan/(同台湾国语),但此音普通话基本不用。

  这些特点使得不少外地人往得胜往在初来乍到时听不清楚或者是听不明白。

  对于北京话的语音及词汇系统受到满语及满式汉语影响的程度及范围也有人提出了商榷。具体来说,前一种观点认为北京话中的轻声及儿化等语音现象是受到了满语或满式汉语的影响360百科而产生或加强的。但是,有观点认为它们是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

语言特点

  北京话的儿化音现象比普通话强得多,语言绵软。而且还有相当一批地方性词汇,老北京居民中保留更诗还迫草义内你官多,祖上返三辈的不纯粹贬称为"胡同儿的话"。也经常有人,包括北京人自己,用"痞"来形容北京话。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于北京只充跳济争国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内蒙古赤峰市等地区。使用人口约1500万。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且相对均匀。

能如己汽斤季展历史

明清之前

  北京的历史很长,但是真正北京话的历史并不长,只有400年左右。中国国土广阔,各地均有方言,为交流、行政、管理等需要,四千年前夏代便产生了"雅言",不同时代的"雅言"均不一样,特别是晋代、宋代两次衣冠南渡,变化尤多,但原则上都以伊洛地区方言为标准,比如金代的北京人,就以读书音为带既正音。

  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是由汉族和我国征劳围州纪北方少数民族共同建立起来的可全稳棉溶经普老沙。早在隋唐时期,北京已是边陲重镇,是历代汉族和少数民族冲突与融合最频繁的地区之一。至少从唐代开始,住在北京地区的汉族人就一直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人口也一直在不断地大量流动。

  语言和社会一样,越是封闭,发展就越慢;越是开放,发展就越快。在历史上,北京话既和当地少来自数民族语言(主要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不断产生交流,也和各地的汉语方言有频繁的接触,一千多年来,北京话就是始终处在这种十分开放的环境之中的。现代的北京话和汉语其他方言比较,可以说是发展最迅速的汉语方言。

  北京在唐代属幽州,当时的幽州地区已经居住着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公元936年,360百科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幽州地区从此脱离中原汉族的统治,成为辽金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南方育款重镇。契丹把析津府(今北京)定为南京,成为辽代五京之一。公元1153年,金代把国都迁到燕京,这是北京正式成为一国国都之始。从辽至金,北考护举京的政治、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大量的北方少数民张初科图律足介浓木销写族涌进北京,原住在北京的汉族人被迫或自愿和他们杂居在一起,加强了和他们的联客夜系,和宋朝统治的中原地区广大的汉族人民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离,交往也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达300年之久。和外族语言长期密切接触,和广大中原地区的本族语言斗古作爱极讲随适象反而关系疏远,北京话从一千多年以前就开始处于这种和其他汉语方言完全不同的特殊语架半运你承令介者言环境中。这种语言背景对北京话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得北京话在辽金时期就可能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结构最简单的汉语方言。

  在辽代建国之前,契丹族就已经不断从战争中俘虏大批奴隶,不仅有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当时此地院幽燕地区的大批汉族人。到辽建国时,汉族人的势力已经相当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十分活跃,对辽国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意景。从辽到金,不断有大批的汉族人被掳掠到东北去,在金统治我国北方的一百多年中,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之间的人口流气费裂呀新动十分频繁。女真族每次南侵,都要掳掠大批汉人和护少态等掌改纪溶强降财物回去,先在幽燕地区,后来遍及中原各地,次数之多和数量之大是感陈师简十分惊人的。在被契丹和女真族陆续掳掠到东北的汉族人中,以幽燕地区的汉族人占绝大多数,他们所说的方言是当时幽燕地区的方言,这样就把北京及其附近的方言扩养究五教土继广女九展到了东北各地。汉族人文化高,以所掌握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影响当地少数民族,汉语在东北各族语言中也就逐渐占了优势。当地少数民族中有不少人在汉族人的长期影响下逐步汉化,甚至放弃席文父了自己民族的语言。金朝就是在女真族汉化已经相当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到金迁都燕京时,女真贵族已经不大能说本族语言,汉语在女真族中使用已相当普遍。女真族所接触的汉族人主要是契丹族从幽燕地区陆续掳掠去的,因此女真族所说的汉语应该也就是原来幽燕地区的汉语方言。

  元代北京成了首都,但官方场合所用仍是中原口音,只是与本地方言有所结合,形成了大都话。

  大都话是现代普通话的原型和基础。

  朱元璋灭元后,各地移民大量入京,大都话再次发展,由于河北移入人口较多,故北京民间方言以河北口音为主,而官方则使用"雅言",即河南官话。到朱棣迁都北京,基于《洪武正韵》的江淮官话等也对北京方言产生了一定影响。

  经过元末的大动乱,大都城已经残破不堪,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为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明初采取了大量移民的政策充实北京,移民范围从山西、山东直到江浙一带,每次动辄万户。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大批高级官吏和他们的家属从南京移居到北京,加上从攻占元大都后就一直留守在北京的大量军队以及从全国各地陆续征召来京的各行各业的工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北京的人口结构在这时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北京话接触最频繁的已经不再是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语言,而是来自中原和长江以南的各地汉语方言。方言之间虽然有分歧,但同是汉语,差别终究不大,再加上当时方言来源不一,五方杂处,不可能只向某一地区的方言靠拢,大都话逐渐发展成熟,已经和现代的北京话差别不大了。明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中所记的音系可能代表了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北京话,证实了这一点。另外,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沈榜任宛平知县时著有《宛署杂记》,其中卷十七方言部分所记当时北京话词语很多在今天北京话仍然使用。

清中后期

  清中期,随着对汉臣的倚重,且为提高办公效率,清宫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话,满语仍是国语,但不再充当官话。清朝官场上的官方语言,实际上是满汉双语制。满族人进入北京后学说汉语北京官话,又把自己的满语音韵和发音习惯、特色文化词汇带入自己的满式汉语,于清末形成满汉语言成分融合的京腔旗人话,使其成为现代标准北京语音(普通话的前身)。

  1728年,雍正设"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话,规定读书人听不懂北京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甚至童生不得考秀才。虽然推广力度甚大,但各地敷衍推诿,到嘉庆时,"正音书馆"纷纷关闭,几无孑遗。

  缺乏统一的语言标准,给沟通带来了巨大麻烦,比如晚清名臣曾国藩是湘乡人,可湘语却是全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再比如康有为被召见时,光绪皇帝怎么也听不懂他说的粤语。为避免难堪,清末两宫太后召见地方官员时,不得不破坏历来的规矩,允许从领侍卫内大臣中挑选一人随同召见,充当"翻译",而此前清代的召见,除军机大臣,一般只能是君臣二人,室内不得有任何闲杂人等。

  1902年,张之洞、张百熙上疏提倡全国使用统一语言,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

争议期

  在民国时期,北京话的地位曾经存在过争议。1912年(民国元年)12月由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由吴敬恒(稚晖)任主任,并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8条。规定读音统一会的职责是为审定每一个字的标准读音,称为"国音"。每个字的音素定下来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字母来代表每一个音素。当时来自北方直隶省的著名语言学家王照(王照"官话合声字母"的发明人)对于会员构成非常不满,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来自无锡的就有5人。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会议实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个会员一票。当时对于一省一票制度争论也很激烈,来自江苏的汪荣宝声称,"若每省一表决权,从此中国古书都废了。"王照反问:"此语做何解释?"汪不语,王照接着质问:"是否苏浙以外更无读书人?"北方会员坚决要求每省一票,威胁说如果通不过就自行解散退出会议。最后在教育部代部长董鸿炜推动下,终于通过了一省一票制度。这个一省一票的制度是解读会议结果的关键。

  国音统一会议终于在5月22日闭幕,由于会议期间争吵激烈,会议的议长吴敬恒在4月22日辞职,接任的王照也在5月7日后请了病假,临时由直隶的王璞主持会议。当时对于浊音和入声尤为激烈,江苏代表汪荣宝夸张地说:"南人若无浊音及入声,便过不得日子。"同样是江苏的代表、会议议长吴敬恒也语出惊人:"浊音字甚雄壮,乃中国之元气。德文浊音字多,故其国强;我国官话不用浊音,故弱"。会议过程中,对有争议的字音,以一省一票原则的多数票决定"国音"。整体来说,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参考南方语音),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这次会议审定的汉字读音被后人称之为"老国音"。并从1918年开始推行。

  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两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之为"京国之争"(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问题的起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支持国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两派。国音是主要"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京音是"纯以北京话为标准"。两派争吵非常厉害。于是张士一发表文章,主张"注音字母连带国音都要根本改造",应"先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准语定义,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准"。这个主张得到许多人的支持,特别在南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纷纷开会响应,甚至通过决议:"不承认国音,主张以京音为标准音","请教育部广征各方面的意见,定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后来,1913年"读音统一会"拟定的国音就被修改为京音了。1932年根据新国音编纂的《国音常用字汇》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汇》的序言中又对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即""所谓以现代的确北平音标准音者,系指'现代的北平音系'而言,"并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新中国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走上完全新的阶段,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推广民族共同语是非常必要的,克服语言分歧造成的隔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我们叫什么呢?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国时期的国语实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语。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三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作品为规范,并且还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破译

特点

  "酒糟鼻子赤红脸儿,光着膀子大裤衩儿。脚下一双趿拉板儿,茉莉花茶来一碗儿。灯下残局还有缓儿,动动脑筋不偷懒儿。黑白对弈真出彩儿,赢了半盒儿小烟卷儿。你问神仙都住哪儿,胡同儿里边儿四合院儿。虽然只剩铺盖卷儿,不愿费心钻钱眼儿。南腔北调几个胆儿,几个老外几个色儿。北京方言北京范儿,不卷舌头不露脸儿。"这是一个北京哥们儿编的顺口溜儿,从中不难看出北京话的特点。

  下列为北京话较常用的语词:

  倍儿-特别的意思,形容词。别介-就是别了,别这样那样的意思,也可以叫"甭(béng)介"。搓火儿-生气,憋气。颠儿了-撒腿跑了,撤了,走了的意思。甭-不用。二把刀-技术不过关,不熟练,北京话与之相对的是两把刷子。抠门儿-小气,吝啬。劳驾-烦劳、劳动、劳人。溜达-散步。撒丫子-抬腿走开或奔跑,有时亦有"开溜"之意。怂(sóng)-形容人怯懦不能干。消停-踏实、安静。三蹦子-三轮车。藏猫猫-捉迷藏。

儿化音

  根据不同的角度,北京话的加儿话音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几类:

  一、 表示细小、喜爱、亲昵的语义色彩:

  如发小儿、老伴儿、家雀儿

  发小儿指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带上儿话音更显亲切。

  家雀儿指的是麻雀,加儿化之后有一种人对物的喜爱之情在里面。

  二、 表示灵巧、俏皮、诙谐等语义特征:

  比如北京儿歌中,"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小孩的顽皮在儿话音中有了充分体现,去掉儿话音灵巧俏皮感全无。

  三、 带有轻蔑、鄙视、厌恶等感情色彩:

  如光棍儿,老泡儿、窑姐儿、傻冒儿

  在北京对于地名的称呼上也可见一斑:对于城门 (东直门、朝阳门)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故宫)等重要地点不能儿化,对于东便门、菜市口等民间地界全儿化为"东便门儿""菜市口儿"

  举例:地名中不加儿话音的:东四、西四、东单、西单、东四十条、颐和园、北海等 ,以及除东便门、西便门、广渠门以外的所有"门"(如东直门、西直门、东安门、永定门等不能加儿化音),除黄寺以外所有的"寺"(如白塔寺、万寿寺、三塔寺等都不能加儿化音) 加儿化音的 比如:珠市口、菜市口、大栅栏(这个要念成"大石蜡儿")三里河、天桥、白石桥、黄寺。

  四、 表示幽默,随意,亲切等风格特点:

  对于很多人名儿化后表示亲切,如家里排行老三的一般被称为"三儿"。儿化一般仅对熟人,对生人为表尊敬不儿化。

  五、 暗示虚化、抽象化的辅助方式和材料:

  例如:"头儿"指的是领导而不是脑袋

  北京话中的儿化音比较复杂,有些必须加,有些又必须不能加,而且要加对地方,比如:猫腻要念成 猫儿腻,儿化音一定要加在猫后边,不然的话就错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多,完全说老北京话的人也在减少,很多土语已经很难听到了,偶尔听到一句,会有一种久违的亲近感。

俚语

  除了爱说些密码式的俚语,北京人还有说俏皮话的传统,一张嘴,这俏皮话可就跟着来了,两口子吵架,这进来劝架的先来一句:"呦,这怎么话说的,您这可真是饭馆的菜,老炒(吵)着呀!"就这一句,许吵架的两位就都能逗乐了。

打招呼

  北京话确实很好玩儿,有句话说"渴不死东城,饿不死西城",说的是北京打招呼的方式。东城人见面儿第一句话是:"喝了么您呢?"(北京人有早上喝茶的习惯);西城人则会说:"吃了么您呢?"论起来,要真说北京土话,您都不见得明白人家说什么呢,打个比方,有人冲您说:"瓷器(器轻声),这哪儿去呀?"听懂了吗?人家是跟你说,朋友(这可不是一般的朋友,那是好朋友的意思),这是要去什么地方呀?

解释

  A--D

  碍事儿:不方便

  暗门子:暗娼

  熬鹰:也做熬大鹰,不得已而彻夜不能睡眠。主要跟当时人喜欢玩鹰有关,因为鹰习性凶猛,刚捉回来后不让鹰睡觉,一连几天,鹰的野性被消磨

  B

  拔塞子:指放屁

  白斋:白吃白喝的意思

  不开面儿:不给人留情面

  迸磁儿:闹别扭

  棒棰:外行

  半熟脸儿:有些面熟

  把得紧:控制的紧。"谁的钱都把得特紧"

  不老少:表示多"还真不老少"

  倍儿:特别、非常的意思。"那楼倍儿高"

  办:解决

  不论(音lin):不管不顾

  甭:不用

  闭了眼:死亡

  拔谱儿:挺胸,扬眉吐气的样子,也可表示强硬蛮横的态度

  摆谱:拿架子,摆门面

  扳杠:话语固执己见,纠缠不清

  绊蒜:走路踉跄,绊着自己

  变着法(一声)儿:想尽各种办法,"变着发儿的给我找事"

  不得劲儿:身体不舒服或心里不是滋味。得,dêi,三声"这些天老觉着不得劲儿"

  拔份儿:高人一筹,出风头

  掰:断交"那人是个二百五,我早就跟他掰了"

  板儿爷:骑三轮车的人

  傍:和强于自己的人组队,票友对名角儿说:"梅老板,今儿个我傍您唱一回。"后被广泛用作"傍大款"

  暴:过量"昨天有人请客,暴搓一顿"

  不吝:不在乎"这人什么都不吝"

  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疏远"我跟他八竿子打不着"

  白嚯:说话不着边际"没事尽瞎白嚯"

  C

  菜了:完了。"死菜了、歇菜了"

  慈悲:心地善良

  搓火儿:生气、憋气。例:"今儿这事儿,真让人搓火儿。"

  存心:成心,故意。"你是存心找茬吧"

  吃瓜落儿:错误地受到牵连。"我也知道设若我不肯笑,她也得吃挂落"

  怵(三声)窝子:胆小,不敢说话

  彩儿:精彩"语言上得有彩儿"

  残:残废"手都写残了"

  操蛋:没有起色、出息,没有良心

  䭢(左卒右瓦,音cei):摔碎的意思

  蹭:不花钱的享受"蹭车、蹭吃蹭喝"

  插(cha二声):交通混乱堵塞"路都插上了"

  抄:碰巧"你可算抄上了"

  趁:拥有"别看他不起眼,趁好几百万"

  攒:编写"刚攒了个本子"

  撮:吃饭"今天去撮海鲜",走去撮一顿儿去。

  车轱辘话:总是说重复的话"你怎么车轱辘话来回说呀"

  吃心:多心"人家说别的事儿,你吃什么心啊"

  抽抽:缩短及收缩变小"我的这件衣服已经洗得抽抽不能再穿了"

  出溜:滑动,动作迅速"这小孩真讨,跟地出溜似的"

  呲人:斥责别人,而被别人训斥叫挨呲

  迟累:负担

  D

  段子:一段故事或笑话的简称

  大拿:某方面的专家

  大马金刀:言其举止大方,不羞怯,不畏缩

  打奔儿:奔儿是吻的意思,打奔儿指接吻

  底儿掉:非常彻底"家里被翻了个底儿掉"

  点儿背:运气不好的意思

  点卯:到那儿报到或看一眼,打个照面儿的意思。

  逗闷子:寻开心

  逗秧子:斗嘴

  捯(音dáo)气儿:临死前呼吸急促断断续续,或者太快喘不过气来,"躺在那捯气儿"

  打嗑呗儿:说话不连续,磕巴,不同于结巴。

  颠儿:走跑。"吃饱了,颠儿吧!"

  断了念想儿:别再想了

  大概齐:差不多

  逗闷子:开玩笑,寻开心。"拿我逗闷子呢"

  抖搂:"搂"读轻声,一般此词叠用。(1)摆弄、抖动之意。例:"那几件皮衣服在箱子里放了好长时间了,拿出来抖搂抖搂吧,见见风。"(2)说一说,亮出来之意。"他那点儿事儿,给他抖搂抖搂。"

  兜圈子:有话不直说,顾左右而言他,兜起圈子来

  打这儿:从此之后"打这儿起,他是他我是我"

  打住:到此为止,别再说了。

  抖机灵儿:显示自己,特指轻浮表现,含贬意。"你别在我这儿抖机灵了"

  蹲班:留级

  灯泡儿:借某人来当陪衬或作幌子,以达到某种目的。被借用的人就是"灯泡儿

  多新鲜呢:没什么可奇怪的

  递牙签子:没话逗话

  大老爷儿们儿:大男人。"你一个大老爷们儿,怎么这么小气呀!

  打咧咧:打交道,瞎混 "你可少和老王一块儿打咧咧"

  打油飞:无目的的游荡

  打水飘儿:付出没有回报的,行动没有结果

  跌份:丢面子"这都不知道,真跌份"

  逗咳嗽:耍贫嘴"没事少跟我这儿逗咳嗽"

  捯饬:打扮,修饰"都几点了,还捯饬"

  大发:过分,过度。"这次钱可花大发了"

  得波:唠叨个没完"少得波得波的"

  点(二声)补:吃些零碎食品"饭没好,先点补点"

  掉金豆子:小孩儿哭

  顶缸:代人受过

  打喜儿:给对方好处费。一般是暗中相送,带有一定回扣的性质

  打卦:正琢磨这事儿的意思

  打小鼓儿:的老北京沿街敲着小鼓吆喝,收购旧货的人

  打狼:许多人积聚而行

  E--H

  二把刀:技术不过关,不熟练,北京话与之相对的是两把刷子

  二百五:说话不当,行为不符合常规的人

  二五眼:人的识别能力差

  二道贩子

  F

  发小儿:也叫"发孩儿",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

  放鹰:钱财全部丧失

  放话儿:声称,说明

  犯牛脖子:犯牛脾气,使性子的意思

  G

  葛色:怪癖,不好相处

  该干嘛干嘛去:对比较讨厌的人,想说滚蛋,语气稍轻

  硌你脚了,耽误你脚落(lao)地了:别人无意踩着你而没有表示歉意,讽刺的说法

  跟:在,多用在"哪儿""那儿"之前。"你跟哪儿发财呢?"

  哥们儿:朋友亲近的称呼

  得:行了,好了的意思。有时也做语气重词。"这菜做得了。"

  "得!你看这事儿怎么弄的。"

  挎kua,喀chi:括的意思。"用小勺挎kua,喀chi玻璃,让人钻心的难受"

  概搂:聚敛东西"什么都往家里概搂"

  骨(gu)碌儿:一节儿,一段的意思。"这杠子上添了一骨碌儿红颜色。"

  过:过分"这事儿,你可有点过了"

  敢情:当然或原来如此"敢情你还在呵"

  搁着:处在某人的地位"这事儿搁着我这儿,准没问题"

  隔三差五:断断续续"他总是隔三差五地送点东西"

  膈应:厌恶、厌烦,恶心"这人真让人硌应",真膈应人

  够瞧的:有威风或指脾气大"这回可够瞧的"

  过节:小的矛盾

  裹乱:添乱,从中插入干扰的意思

  嗝儿屁:死了,完蛋了

  H

  叫花子:乞丐

  汗摊:贴身小褂儿,一般不带袖子。

  哈喇味:一般指受潮发霉的干果,过期食物发出的味儿

  喝儿搂着:一般指让小孩骑在自己肩膀上。

  盒儿钱:盒儿指骨灰盒,这个词的意思是养老送终的费用,犹如过去的一句土话:棺材板钱

  回头:以后,有机会。例:回头我帮你理理发

  齁(一声):用于吃到嘴里的时的味道。很的意思,有时也指过甜或过咸的腻。"这糖后甜"

  话密:话多

  候着:等

  毁:污蔑,损坏"你就毁我吧"

  海:音hǎi,多"人多得海了去了"

  忽音hú捋:拂去尘土

  坏醋:也作坏菜,事情结局不好。北京还有句歇后语"老西儿《山西》跳脚----坏了醋了"

  J--M

  局子北京土话,公安局

  今儿,明儿,后儿,昨儿,前儿:指今天,明天,后天,昨天,前天,有时

  也在后面加一"个"字。

  挤兑:排挤,排斥,逼迫,有时叫"挤得"

  见天儿,渐天儿:天天。

  进去:进公安局,即蹲大狱

  嚼谷:吃喝的意思

  将将儿:刚才

  叫板:挑战"跟我叫板不是?"

  急赤白脸:心急而脸色改变

  假招子:虚情假意"净来这假招子"

  筋道:东西有咬劲"这面真筋道"

  京片子:指北京人。以前管北京无业游民叫京花子,管北京话叫京齿儿,管北京城区叫京门子,管北京官僚叫京僚子

  京油子:京籍油滑的人

  街上的舅舅:北京人过去常爱说的一名骂人的话,颇能代表北京人骂人不带脏字的语言"艺术",它实际上包含:"我你舅舅"的意思

  假科里:假模假式,虚伪的意思

  鸡贼:小气吝啬上不得台面

  K

  抠门儿:小气,吝啬。例:"这人可抠门儿呢,跟他可借不出什么东西。"

  裉节儿:关键时刻

  块儿:身上的肌肉

  侃,侃爷:吹牛。能吹牛的人,能说的人。例:(1)"你去跟他聊聊,他可能侃呢。"(2)"那主儿整个一个侃爷,没几句真的。"

  溜溜儿:从始至终。"我溜溜儿等了一下午"

  开涮:开耍、戏弄、玩弄"没事老拿我开涮"

  侃大山:高谈阔论无所不谈

  苦不英儿:略带苦味"别看苦瓜,吃惯了,苦不英儿的还真好吃"

  L

  姥姥:相当于哼、胡说、你敢等"就你也管我的事儿,姥姥"

  老赶:对外地人的蔑视。但有时也含有诙谐的成份

  遛弯儿:散步"您老哪遛弯儿去"

  露怯:丢脸的意思。"得,露怯了吧"

  老:总或很得意思,如同南方人说"好"代替"很"。总,"老干这个也有烦的时候"很,"他老早就起来 了。"

  隋隋:看看。"你那本书看完了,让咱也隋隋"。

  遛儿早儿:早晨起来散步。"遛早儿去呀?"

  撂挑子:扔下事情不管了。"你又给我撂挑子"

  老公母俩:夫妻俩

  抡:神侃,胡说八道"又在这胡抡呢吧"

  拉和儿:拉关系

  老家儿:老辈的人,多指父母"老家儿挺好的吧?"

  拉幌绳:借一些事由神说海说,然后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有点儿像虚晃一枪的词意

  M

  门儿清:麻将术语演变而来,意为明白,清楚。"这事我可门儿清。"

  末了儿:最后。例:"末了儿,还挨了一顿批评。"

  门脸儿:门脸有两种说法:一是商店的门窗等外貌。二是指人的脸面,如五官等,此处是后一种说法

  吗:干什么,用在句前"吗呢?""吗去?"

  满世界(轻声):到处。"他一天到晚满世界瞎跑,不知他忙什么呢。"

  念央儿:有求于人又不直接说出,一边自言自语让人听见

  抹腻:细致

  抹挲(音mǎ sǎ):轻轻拂衣服

  码儿:多是指放在面条上的素菜"这炸酱面不光面筋道,面码儿也多"

  猫儿腻:隐私,私情"就你们俩儿那点儿猫儿腻"

  没溜儿:不着边际,没正经。

  闷得儿密:独自享受,一般指睡觉

  面软:脸皮薄的意思

  茅房:厕所,官茅房就是公共厕所

  抹不丢的:形容不好意思的样子

  明镜儿:心里很明白,例:小p是什么人,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姆们:我们的意思。

  N

  牛:非常厉害的意思,带有贬意。"你小子,别牛"

  蔫儿坏:表面上没什么,心里特别坏

  蔫有准:心里有数不说出来

  蔫不唧:人不爱说话或精神不振

  蔫土匪:不爱说话而心里有数的人

  能个儿:厉害,长本事。

  那(nèi)主儿:指那个人,含贬意。例:"那主儿脾气可大呢,少招惹他。"

  弄蹭了:引起误会的话,导致双方不和

  你们家人叫你呢:对比较讨厌的人,想说滚蛋,语气稍轻。

  念秧儿:求别人,但又不直说,而是在闲聊时总提及某事,给人暗示。"他那是跟你念秧儿呢,想让你帮帮他。"

  拧股:颠倒,相反

  拿:要挟"关键时候,就拿我一把"

  拿搪:推脱刁难

  腻味:厌烦、烦躁"天天吃盒饭,早腻味了"

  P

  贫嘴:油嘴滑舌

  劈:声音嘶哑"都唱劈了"

  屁颠儿屁颠儿:高兴得来回奔跑的样子"听就这么点事儿,就美得屁颠儿屁颠儿的"

  盘儿靓原来是北京小流氓的黑话,盘儿即脸,靓,即漂亮,盘儿靓,就是长得漂亮。后来这个词儿成了北京人的流行语

  Q

  且:长时间,很长时间。"这事,你且等吧"

  起腻:男女之间亲热的样子。"你们俩甭在这儿起腻"。

  怯勺:不懂事理,露怯

  圈子:女流氓

  勤行:指餐饮行业

  R

  肉:木讷、迟钝、慢性子,办事不利落

  二忽:犹豫不决的意思,

  弱了弦子:对半身不遂者的谑称

  软底子:不光彩的经历。

  S

  慎得慌:指心里没底,心慌

  涮:骗,耍的意思。"你小子,又涮我"

  水喉:水龙头

  上了发条:形容说话的劲儿冲,不留情面

  死旮旯儿:旮旯,角落。

  顺:偷

  事儿:麻烦,啰嗦的意思。"嘿,你可真事儿"

  说难听点儿,……:从坏的方面看此事,给个铺垫

  死心眼儿:思维不灵活,轴。"死心眼儿不是"

  谁跟谁呀:表示关系特别好。"咱俩谁跟谁呀,不用这么客气。"

  丧梆:说话不和气,脾气不好,带有怒气

  傻冒儿:傻,也代指傻子。"你别傻冒儿了"

  折(念shě;):事情办坏了"让他办事,准折"

  撒丫子:放开脚步跑"一听这话,他撒丫子就跑"

  臊:害臊"你说这话,我都替你臊得慌"

  上脸:越说越不听"你这孩子老是登鼻子上脸"

  渗:休息一段时间"渗渗他,看他自己急不急"

  事儿:爱挑剔,麻烦事情多。"让你拿你就拿着,别那么多事儿"

  顺毛儿驴:喜欢听人赞美,不喜欢听批评的人

  顺竿儿爬:迎合别人的话

  四棱子:做事不灵活

  酸不唧儿:有点酸,但不让人讨厌"酸不唧儿的,味道正合适"

  碎嘴子:话多。

  碎催:指伺候人、为人奔走的人,带有贬意。

  生簧:生事,惹是生非的意思

  刷夜:即有家不回,夜里在外闲荡

  撒癔症:夜间到处乱逛

  说话要走----说话,就是马上,很快的意思,这是北京人常用的一个口语。

  T

  局器:北京方言,用来形容为人仗义,讲义气,大方

  塔儿哄:北京土话,混事儿的意思,塔儿读轻音

  听蛐蛐儿:叫北京土话,死的意思

  添堵:北京土话,找麻烦,让对方腻歪的意思

  套瓷:拉近乎,搞好关系。例:"别跟我套瓷,没用。"

  挑眼了:挑理,怨别人办事不合规矩

  挑眼了:挑理,怨别人办事不合规矩

  塌了秧儿倒闭,关张,事情不成功

  挑费--日常生活的消费

  W

  味儿:臭味道大。"真味儿。"

  X

  歇:休息,完。"你给我歇了吧"

  鞋倍(轻声)儿:鞋子的意思。

  瞎,抓瞎,没戏:不行。"抓瞎了吧?"

  虾米了:傻了眼。弄明白了怎么回事儿,而束手无策

  下套儿:下圈套的意思。

  行xing头:衣服,装束,打扮的意思

  下巴颏儿底下打滴溜儿:意有所仰求于某人

  小妹妹儿的:老北京人的一句骂人话,即"小妹妹养的"简略。"小妹妹养的"也就是*子养的

  消停:踏实、安静

  西--这事真"西",大概就是邪门的意思。

  Y

  油儿:滑头。含贬意。例:"嘿,他可油儿着呢,你可斗不过他。"

  玩幺蛾子:耍花招儿的意思,例:你少给我~。

  一绷子北京土话,很长时间的意思。如同"一晃儿",但比"一晃儿"的含义要时间和长

  洋落儿:吃剩下或用剩下的东西。落,读烙。最初洋落儿指洋货,后来通用

  眼毒:过去买卖人的术语,即独具慧眼的意思。别人没年来的东西,他能识别。毒眼,就是眼毒。也称作"眼独"

  痒痒筋儿:也做痒痒肉儿,爱好的事情。"听说书是她的痒痒筋儿"

  悠着:适当地"干活悠着点儿"

  要菜:摆谱、摆架子"别在这儿跟我要菜啦"

  Z

  找抽:找打

  挣脸:争气,争光

  轴脾气:执拗、固执

  嘴皮子:说话的功夫。"磨嘴皮子""耍嘴皮子"

  走嘴:本来不想说,没留神说出来了。"说走了嘴了,赶紧转舵。"

  再说吧:指不了了之吧。"咱们的事儿再说吧。"

  这当儿:这时候,这个节骨

  张儿:由一张"大团结"这个词引申来的。大团结即十元人民币,一张是十元。由此又引申到人的年龄,一张为十岁

  支招儿:给人出主意"没辙了,快给我支点着儿"

  嘬瘪子:有苦说不出

举例

  例子1

  我待见你,甭介, 挨墙靠壁儿,挨牌儿,插车,自己gě儿,话碴儿,上赶着,敢情,落忍,邪乎,邪性,较劲儿……你姥姥的,你丫找抽呐(北京土话),麻利儿,颠儿了,屁颠儿屁颠儿,逗闷子,撂挑子,捅篓子,俩人闷得儿蜜,看哈乐奔去,穿汗沓儿,踏拉板儿,水舀子,热水窜儿,把儿缸子,大肚儿累塞,哈拉八西的,归置归置,饽饽匣子,娄一眼,怯不溜丢的。哎呦喂!就手儿,gái搂,lá la。

  例子2

  说你一大老爷们儿家,一大清早儿的就站在当院满嘴跑火车,半点儿不着调。我隔着窗户纸这都运一脑门子气了,您这是唱的哪出儿啊?对,没错,就说你呢。

  例子3

  你还别跟我揣着明白装糊涂。原本一老实巴交的人,学会耍猫儿腻了,成天当街晃荡打油飞,时不时的整出点汤儿事,再不就是胡吃闷睡。你自个儿照照镜子去,好嘛,活的越大越抽儿抽儿,整个一嘎杂子琉璃球。成天逮谁跟谁扯皮不说吧,办事儿也没个准谱儿,交代你屁大点儿的事儿,你说你放了我几回鹰了?合着我那点儿吐沫星子全打了水漂儿了!你瞧你平时那个德行,样儿大了你!装的人五人六儿的,还挺象那么回事的。实际上满肚子的幺蛾子,除了整天游手好闲,要嘛就是鼓捣点儿嘎七马八的事儿出来。要是结识了个有点儿来头的,好嘛,你拉多晚儿也得老着脸死命的巴结上。实在闲的发慌,也是跟那帮小混子起哄架秧子,打联联。走在街上看见个半老徐娘你都不错眼珠儿的盯着人家看。哪天遇上个概儿不吝的,给你一板儿砖,你就知道什么是肝儿颤了。你说你们家老爷子也怪不容易的,千倾地一根苗,还巴望着你能出息,平地扣饼呢。你不但一点长进没有,还成天让老爷子吃挂落儿,给老爷子折腾的五脊六兽的,跟着你转磨磨。一数落你几句,你就蹬鼻子上脸,长行市了你,嫌老爷子絮叨儿,车轱辘话来回说。怎么着,踏实了吧?蹦子儿没有看你还能鼓捣出什么花花肠子来。就欠让你成天介吃棒子面糊儿糊儿,顶多白饶你一碗凉白开遛遛缝儿。还甭跟我耍哩格儿楞。敢情你也有脚底下拌蒜,掰不开镊子的时候儿,平时那大嘴叉子一张不挺能白活的吗?麻利儿着呀,怎么变没嘴儿葫芦儿了?费了半天的吐沫,我也不跟你嚼舌头了,借光儿,我找个豁亮的地儿焖得儿蜜去了。

  109例

  01 小题大做叫邪乎

  02 正宗北京话管他不叫他 叫怹

  03 正宗北京话管麻烦别人 叫劳您驾

  04 正宗北京话管问好 叫吃了么您?

  05 正宗北京话管再见 叫回见您

  06 正宗北京话管上哪儿 叫上哪哈儿切您

  07 正宗北京话管姓什么 叫您贵姓

  08 正宗北京话管可能是 叫横是

  09 正宗北京话管二叔 叫二爹

  10 正宗北京话管在哪儿住 叫挨哪儿住

  11 正宗北京话管光等着 叫情等着

  12 正宗北京话管从小 叫打小儿

  13 正宗北京话管后头 叫后语儿后尾(yǐ尾巴的尾)儿

  14 正宗北京话管撮出的皮垢 叫村儿

  15 正宗北京话管哭哭咧咧 叫哼唧

  16 正宗北京话管揭扯下 叫咧下来

  17 正宗北京话管坚硬 叫硬嘣

  18 正宗北京话管拿不准 叫二乎了

  20 正宗北京话管闹别扭 叫疙疙能能

  21 正宗北京话管早着呢 叫且着呢

  22 正宗北京话管利索 叫溜(liù)嗖

  23 正宗北京话管鲜艳 叫翠程 脆生

  24 正宗北京话管惹事 叫捅篓子

  25 正宗北京话管晾衣架 叫衣裳架儿

  26 正宗北京话管不 叫不介

  27 正宗北京话管顺便 叫捎带手儿

  29 正宗北京话管摢撸(hulu) 叫抹擦(maca)

  30 正宗北京话管责备 叫庛道

  31 正宗北京话管完事 叫散摊子

  32 正宗北京话管人多 叫乌央乌央

  33 正宗北京话管反感 叫腻歪

  34 正宗北京话管食指 叫二姆哥

  35 正宗北京话管养大了 叫拉扯大了

  36 正宗北京话管心神不定 叫没着没落(lào)儿

  37 正宗北京话管汗渍 叫涸淋

  38 正宗北京话管努力工作 叫奔达

  39 正宗北京话管磨蹭 叫磨磨叽叽

  40 正宗北京话管衣着不整 叫邋(le)遢

  41 正宗北京话管不稳 叫猴儿顶灯

  42 正宗北京话管实心 叫死个膛儿

  43 正宗北京话管吹牛不干事 叫说大话使小钱儿

  44 正宗北京话管不听人劝,非要干什么 叫 死乞白赖(lie)

  45 正宗北京话管守财奴 叫钱狠子 抠门儿

  46 正宗北京话管爱看书 叫书腻子

  47 正宗北京话管替人出头 叫拔创

  48 正宗北京话管辩证 叫两说

  49 正宗北京话管数落 叫呲er达

  50 正宗北京话管突然 叫抽冷子

  51 正宗北京话管温度适中 叫温的呼

  52 正宗北京话管不得要领 叫摸不着脉

  53 正宗北京话管小睡 叫迷瞪

  54 正宗北京话管固执 叫认死理儿

  55 正宗北京话管低三下四 叫低喝低喝儿

  56 正宗北京话管弯腰 叫哈腰

  57 正宗北京话管光滑 叫滑布唧撩

  58 正宗北京话管不妨事 叫不耐事

  59 正宗北京话管流口水 叫流哈拉子

  60 正宗北京话管身体好 叫硬朗

  61 正宗北京话管有意无意 叫有一搭没一搭

  62 正宗北京话管缺乏锻炼而衰老 叫攒了

  63 正宗北京话管剩饭剩菜烩 叫蜇啰

  64 正宗北京话管鼓动 叫蹿(cūan)登(轻声) 蹿(cūan)叨(轻声)

  65 正宗北京话管油腻 叫腻了姑拽(zhuāi)

  66 正宗北京话管地痞流氓 叫琉璃球嘎杂子

  67 正宗北京话管化妆 叫捣嗤

  68 正宗北京话管敲打 叫乖嘚

  69 正宗北京话管靠不住 叫不着调儿

  70 正宗北京话管插话 叫打岔

  71 正宗北京话管当心点 叫悠着点儿

  72 正宗北京话管夏季 叫夏天儿

  73 正宗北京话管分量轻 叫轻盛

  74 正宗北京话管口渴 叫叫水

  75 正宗北京话管不消化 叫存食

  76 正宗北京话管斜着 叫摘楞

  77 正宗北京话管邻屋 叫借丙bie儿

  78 正宗北京话管瘫软 叫拿不起个儿

  79 正宗北京话管坏事 叫崴泥

  80 正宗北京话管说漏嘴 叫说秃噜了

  81 正宗北京话管恶心 叫干晕

  82 正宗北京话管立着 叫支楞着

  83 正宗北京话管有轨电车 叫diangdiang车

  84 正宗北京话管结痂 叫接嘎吱儿

  85 正宗北京话管至亲 叫亲的己的

  86 正宗北京话管缺席 叫锣齐鼓不齐

  87 正宗北京话管呆着不走 叫屁股沉 老沉屁股

  88 正宗北京话管蔫聪明 叫蔫嗵劲儿

  89 正宗北京话管饱满挺拔 叫骨立

  90 正宗北京话管西葫芦鸡蛋摊饼 叫糊塌子

  91 正宗北京话管噎人 叫干艮撅藏

  92 正宗北京话管精力旺盛 叫神叉子

  93 正宗北京话管不听话 叫卜卜棱棱

  94 正宗北京话管唠叨 叫絮絮叨叨 叨逼叨叨逼叨

  95 正宗北京话管一瞬间的功夫 叫眨么眼儿

  96 正宗北京话管锻炼 叫抻练

  97 正宗北京话管没礼貌 叫你我他仨

  98 正宗北京话管密谋 叫捏咕

  99 正宗北京话管文盲叫睁眼儿瞎 瞪眼儿瞎

  100管办完事叫齐活

  101小便叫小手儿

  102大便叫大手儿

  103麻利叫麻利儿

  104逆行叫戗折儿

  105拔草叫薅草

  106靠得住叫靠谱儿

  107你放心吧叫请好吧您呢

  108正宗北京话管摔 叫cèi

  109正宗北京话管难看也 叫cěi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海南沉香
下一篇:盘叶莲花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