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汉魏洛阳城遗址

汉魏洛阳城色不遗址,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是东汉﹑曹魏来自﹑西晋﹑北魏的都城遗址,更买物报研垂位于隋唐洛阳城的东侧, 丝绸之路的东起点之一。史载公元166年,罗马帝国国王安敦派使者来到汉魏洛阳城,朝见汉桓帝,标志着丝绸之路最东端与最西端直接交往的开始。

汉魏洛阳城在今河南呼损省洛阳市东约15公里。西周初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在洛水之北,称洛阳。始建于西周初年,废弃于唐初,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

罗马帝国与究喜异古中国的仅有4次交往,有360百科3次都是来到了汉魏洛阳故者列贵城中, 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丝绸之及路谁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北宋时期,文学家司马略谁灯文站光路汉魏故城时,面对对这座城市悠被因导接团践投预远、辉煌的历史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

  • 中文名 汉魏洛阳城遗址
  • 地位 世界文化遗产
  • 行政区类别 河南省洛阳市
  • 地理位置 洛阳市东约15公里
  • 沿用时间 东周-北魏

简介

  汉魏洛阳城遗址是公元1来自-6世纪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东360百科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重要王朝的都城,位于中原地区十赶降场任空的洛阳盆地,是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汉魏洛阳城遗址代表了东汉至北魏历代中原王朝的文明与文化特征,见证了北魏时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大融合所促生的独特城侵求商还效市文化,展现了城市形制的跨区域、跨时间交流,展现了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

遗产点线路位置示意图

  这一多元因素促生的新的城市形制还对车的进危父核山松游隋唐以来的中国古代都城和地肥力纪领慢赵音方城市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这不仅展现了丝绸之旧迫话持层端站些友装路沿线城镇有关城换宣市文化的跨地域交流,同时展现了这一交流活动促成的独特城市形制在时间上的持久影响力。作为北魏时期中国境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建筑遗存,北魏永宁寺遗址及《洛阳伽蓝记》等历史文献记述的考制石完雷后季东汉至北魏时期洛阳城的其它寺院展现了公元 1 到 6 世纪佛教在丰稳光飞失木跑品察定中原地区的传播。北魏永宁寺塔基遗址反映的楼阁式木塔的建筑形象,展现了印度、中亚佛塔师任色少建筑与中原传统楼阁建筑的融合,以及佛教在中原传播和本土化的发展业作怕轴费微好注历程。

  汉魏洛阳故城,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36处大遗址之一,位于今洛阳市东约15公里,洛阳市洛龙区与偃师市、孟津县相与毗连的伊洛平原上。始建于西周初年,废弃于唐初,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弦径纪形传战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所有都城围船鲜带难号遗址中,历代定都总时间最长、规模较大且保组投敌以失存较为完整的古城遗址,对后来都城的建筑形制、设计规划影响达千年之久。千百年风雨沧桑过后,千年锦绣帝都徒留残垣断壁,他们像闪烁的星辰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保存至企棉船展仅扩越皮群学今的主要遗址有:内城城垣,东植千川半权伟害红业离逐北西三面遗存1万米权液气多米,最高处达9米;宫城,主要有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和宫城正殿太极殿遗址;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遗址,内建有中国古代最高的佛塔永宁寺塔;中国第一座官办佛建寺院白马寺;汉魏时期国立大学太学遗址;汉魏时期皇家礼制祭祀建筑明堂、辟雍遗址;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观测台灵台遗址,以及曾出土大量国宝的东周王陵金村大墓。 1961年,汉魏洛阳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入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36处大遗址之一,2007年,正式列入丝绸之路捆绑申遗项目,使汉魏洛阳故城的保护展示力度和规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十一五"期间,汉魏洛阳故城将建设以内城垣、宫城、永宁寺塔基遗址及灵台遗址为主体的遗址公园,这一崭新的保护模式,将以汉魏洛阳故城厚重的历史底蕴提升洛阳的文化品位。

  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汉魏洛阳城遗址在丝绸之路上的位置

  2014年6月22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汉魏洛阳城遗址是中国境内的22个遗址点唯一的都城遗址 。

  丝绸之路:这一占地五千公里的路网属于整个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起于汉唐古都长安/洛阳,止于中亚七河地区。

遗址现状

城墙遗址

  现存平面为长方形,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水冲毁。北、东、西3面城墙保存较好。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内,北墙全长约3700 米,宽约25~30米;西城墙残长约4290米,宽约20米;东城墙残长约3895米,宽14米。全城周长14公里。城墙夯土版筑,版筑夹棍眼的痕迹尤存。在部分城墙上还发现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墙北段有4座,北墙东段有3座。墩台间距为110~120米,类似后世城墙所筑的"马面"。在城墙外侧均发现有护城河遗迹。北魏外郭城破坏殆尽,现存南郭城少量夯土垣墙残段。

汉魏洛阳故城东北墙遗址

城门遗址

  西城墙探出5座城门,除北起第二门为一门二洞外,皆为一门一洞。最北一门是北魏的承明门,向南是北魏的阖闾门,即东汉的上西门,再南是北魏的西阳门,再南是东汉的雍门,北魏时废,最南是北魏的西明门,即东汉的广阳门。北城墙探出2座城门,西面的一门三洞,是北魏的大夏门,即东汉的夏门,东面的门洞已破坏,有一条路土通过,应是北魏的广莫门,即东汉的谷门。东城墙探出3座城门,皆为一门一洞。北起第一门是北魏的建春门,即东汉的上东门,与阖闾门相对。第二门是北魏的东阳门即东汉的中东门,与西阳门相对。第三门是北魏的青阳门,即东汉的旄门(又称望京门),与西明门相对。文献中所载南城墙的4座门,自西向东为北魏时的津阳门(东汉津门)、宜阳门(东汉小苑门)、平昌门(东汉平城门)、开阳门(东汉同名),没于洛水已无迹可寻。

阊阖门遗址

  阊阖门

  阊阖门是北魏宫城的正门,其北面正对宫城正殿太极殿;南面为御道铜驼街,并直通内城正门宣阳门。阊阖门始建于曹魏明帝时期,西晋、北魏时沿用。

阊阖门复原图

  阊阖门北面正对宫城正殿太极殿;南面为御道铜驼大街,并直通内城正门宣阳门。作为象征帝王威仪的礼仪性建筑,阊阖门是举行帝王登基、接见四方朝贡者等重大活动的地方,极少用于通行。洛阳市阊阖门遗址是目前为止考古发掘出的年代最早的都城宫城正门,阊阖门的左右双阙也是迄今为止发掘所见最早的宫城门阙。

宫城遗址

  东汉时期,城内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曹魏、西晋变化不大。北魏时建立了单独的宫城。北魏的宫城位于城内北中部,南北长1398米,东西宽660米,占全城总面积十分之一左右,是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区。宫城的南、东、西三面城门已找到,南门也称阊阖门,门洞阙口宽约46米,门两侧有厚大的夯筑土阙,形制雄伟;东门云龙门与西门神虎门相对。宫城内西部有一座大型夯土台基,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高出地面4米左右,应是北魏太极殿遗址。在宫城其他地方还发现夯土台基20余处,亦为宫殿遗存。

宫城遗址

  城的西北隅有曹魏时期修建的金墉城,由3个南北相连的小城组成,平面呈"目"字形,南北长约1048米,东西宽为255米。3城之间有门道相通,城墙宽约 12~13米,残高6米左右。城内也发现有20多处夯土台基。金墉城北靠邙山,可俯瞰洛阳全城,是进攻和防守的制高点,在城墙的外壁上,每隔60~70米也有一座向外突出的墩台,可见这里应是一座军事要塞。

  太极殿

  太极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宫殿名称。自三国时期,魏明帝始建太极殿后,直至唐朝历代皇宫正殿(类似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皆为太极殿,之后北宋西京洛阳的大内正殿亦为太极殿,清代北京紫禁城亦有太极殿。

阊阖门、太极殿遗址

  太极殿的建造,确定了汉魏洛阳城的建筑布局中心,而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城布局形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布局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永宁寺遗址

  永宁寺塔为北魏永宁寺佛塔,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在北魏国都洛阳城内,现已不存,遗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310国道与陇海铁路交叉口处。据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追述,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里外都可看见。据其他记载,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余丈,合今136.71米左右,加上塔刹通高约为147米,是古代最伟大的佛塔。永宁寺塔平面正方,每面各层都有三门六窗。塔刹上有相轮30重(一说为13重之误),周围垂金铃,再上为金宝瓶。宝瓶下有铁索四道,引向塔之四角,索上也悬挂金铃。晚上和风吹动,十余里外都可听见。塔的装饰十分华丽,柱子围以锦绣,门窗涂红漆,门扉上有五行金钉,并有金环铺首。

永宁寺塔塔基遗址 永宁寺复原图

太学遗址

  太学遗址范围很大。经勘探和试掘﹐主要遗迹有两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附近曾发现石经碎片﹐可以认为是东汉太学主要部分之所在﹔另一部分在它的东北约100米处﹐遗迹保存较好﹐平面亦成长方形﹐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50米﹐四周筑墙。据记载﹐东汉的太学始建于光武帝建武五年﹐以后屡经扩建﹐至顺帝阳嘉元年(132)才全部竣工﹐太学生多达3万余人。灵帝熹平四年(175)﹐立石经于太学﹐称"熹平石经"。汉末董卓烧洛阳宫庙﹐殃及太学。魏文帝黄初五年﹐在东汉的旧址上重建太学﹐正始中又新立石经﹐称"正始石经"。西晋初年﹐依汉魏之制兴太学﹐而咸宁二年(276)又另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存。

人文历

  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周公营建洛邑双城,西为王城,东为成周。成周城即后来的汉魏洛阳称落士社跳岁夜谈万速合城。王城为周王室定错军升重磁准集鼎之地,成周城为殷商顽民的监视城堡。

  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36年)殷商顽民迁入成周城的来自移民工作完成。周公发布训告。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中国进入春秋时代。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入居成周城,战国时代随即开始。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入主洛阳(成周城址),暂都洛阳3个月。后定都长安。

  更始帝元年(公元23年)刘秀重建雒阳宫殿,更始帝刘玄入住定都

  东汉光武帝建360百科武元年(公元25)刘秀定都雒阳。

  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焚毁雒阳。

魏洛阳故城

  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在汉代旧址上建都﹐

  西继之﹐至永嘉五年(331)后﹐洛阳又在战乱中遭破坏。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自平城迁都于此﹐经大规模改建﹐都城形制为之一变。

  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

  元象元年(538)洛阳城又一次在战火中被毁。隋唐洛阳城往西移至今洛阳市区一带﹐汉魏洛阳城遂废弃。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1962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期在这里进行全面的调查发掘﹐究明了城的平面形状﹑城墙的规模﹑城门和城内主要街道的分布﹑武库和太仓的位置﹐并根据城门和街道的分布从观孔限活华着养铁其体情形﹐推定东汉南宫和北宫的培判尔角制将致苗材范围﹐发现了北魏宫城的主要遗迹。发掘工作的重点﹐在于城南的明堂﹑辟雍和灵台﹐它们是中国古代都脸美脸钱探考妒城特有的礼制建筑﹐灵台则是当时的天文台。最高学府太学的遗址也经勘察和部分发掘﹐出土许多石经的残块。

东汉雒阳城

  全城握久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约汉代九里﹐东西约汉代六里﹐故称"九六城"。城墙用土夯筑﹐厚约14~25米。东﹑西﹑北三面城墙﹐遗迹尚存﹔南面城墙因洛河改道被冲毁﹐但仍可复原其位置。经实测并复原﹐东城墙长约4200米﹐南城墙长约2460米﹐西城墙长约3700米﹐北城墙长约2700米﹐总长合汉代约三十一植属石概皮里。全城共设12个城门。东面 3个自北而南为上东门﹑中东门﹑秏门﹐西面3个自北而南为上西门﹑雍门﹑广阳门﹐南面久饭殖细述4个自东而西为开阳门﹑平城门顶六情此严击﹑小苑门﹑津门﹐北面家件款田报奏2个自东至西为谷门﹑夏门。夏门遗迹保存较好﹐经钻探﹐有3个门道﹐推测其它城门亦如此。

东汉灵台遗址

  城内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门。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这可能便是文献记载中所说的"洛阳二十四街"。据钻探﹐大街的宽度约2愿误尽难叶取素0~40米不等。据沉世越似路般长再表逐植记载﹐每条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书等大胜蒸果并船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城中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据记载﹐南宫在西汉时已有一定的规零统模。建武元年光武帝定都洛阳﹐先居住在南宫却非殿。以后不断扩建﹐乱映研于建武十四年在南宫建成规模最大的前殿。南宫的遗迹虽未发掘﹐但从街道的分布情形可以判断其位置在中东门大街之南﹐秏门-广阳门责汉象致植田展大街之北﹐开阳门大街马贵改今之西﹐小苑门大街之东﹔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约1300米﹐东西约1000米。北宫始建于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据记载﹐北宫中的德阳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规模宏伟。北宫的位置﹐亦可从街道的分布情形判断在中东门大街之北﹐津门大街之东﹐谷门大街之西﹐北面接近城墙﹐平面呈长方形﹐其范围较南宫为大。据记载﹐南北两宫相距七里﹐有复道相连。据实际的勘察看来﹐"七里"应为"一里"之误。

  东汉雒阳城勘察

  工作证实﹐太仓和武库都在城的东北隅。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和金市。南市在南郊﹐马市在东郊﹐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西晋潘岳的《闲居赋》说"面郊后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宫之北而言的。

魏晋洛阳城

  曹魏在东汉雒阳城的废墟上重建都城﹐其规模不超过东汉。西晋时城的形制和布局亦无多大的改变。但是﹐魏明帝曹睿仿效其祖父曹操在邺城西北部筑铜雀台等"三台"(见邺城遗址)的经验﹐在洛阳城的西北角也建筑了金镛城。据勘探﹐金镛城南北约1080米﹐东西约250米﹐分隔为三部分﹐各有门道相通。它实际上是军事性的城堡﹐由于北依邙山﹐地势高亢﹐可俯瞰洛阳全城﹐具有至高点的作用﹐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的洛阳争夺战中﹐是双方必争之地﹐当时称为"洛阳垒"。勘探和研究证明﹐由于魏晋时战乱频仍﹐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在洛阳城的西北城墙外壁和金镛城的外壁设置了许多墩台﹐其形制和效用如同后世的"马面"﹐这是中国古代城制上的一个创举。

北魏洛阳城

  北魏在洛阳建都﹐仍利用东汉﹑魏晋的城墙。东汉以来的12个城门﹐除开阳门以外﹐都在魏晋或北魏时改了名。上东门改称建春门﹐中东门改称东阳门﹐秏门改称青阳门﹔上西门改称阊阖门﹐雍门改称西阳门﹐广阳门改称西明门﹔平城门改称平昌门﹐小苑门改称宣阳门﹐津门改称津阳门﹔谷门改称广莫门﹐夏门改称大夏门。11个城门都在汉代的旧址上重建﹐仅西阳门从汉代的雍门旧址北移约500米。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阳时﹐在西城墙北端靠近金镛城处新开了承明门﹐从而使城门增为13个。

北魏洛阳城

  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东墙和西墙各长1400米﹐南墙和北墙各长660米。在南墙近西端处﹐有一巨大的门址﹐便是宫城的正门──阊阖门的遗址。正殿太极殿在宫城的前部﹐与阊阖门对直﹐其基坛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100米﹐规模甚大。

  由于宫城的范围和个别城门位置的改变﹐城内的街道也有许多变更。南宫已废弃﹐在广莫门和平昌门之间有了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向大街。雍门已废绝﹐雍门大街亦不存在。新开了承明门﹐增添了由此门通入城内的大街。建春门和阊阖门之间有了一条横贯全城的东西向大街﹐将宫城分为南北两半﹐南半部是朝会之处﹐北半部为寝宫所在。由于新建的西阳门正好与东阳门对直﹐所以东汉以来的中东门大街被延长而贯通于西阳门和东阳门之间﹐它在宫城南墙外通过﹐成为全城的一条分界线﹐北面主要是皇家的宫殿和园囿﹐南面则分布着官署﹑寺院和贵族的邸宅。由于宫城的南门──阊阖门与南城的宣阳门对直﹐所以自阊阖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轴线。宗庙﹑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有名的永宁寺遗址即在街的西侧。

南宫前殿的朱雀阙

  据记载﹐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阳兴建外郭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围极广。在整个外郭城以内﹐划分为三百二十个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墙﹐每边长三百步﹐即当时的一里。东汉以来的旧城成为北魏洛阳的内城。"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业区都设在内城以外﹐位置在宫城以南﹐完全改变了《周礼?考工记》所记"面朝后市"的传统。综上所述﹐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和两汉以来的都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为隋代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见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见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创了先例。

  南郊的礼制建筑和太学

  东汉的辟雍﹑明堂和灵台﹐都建于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辟雍在开阳门外大路的东侧﹐平面呈方形﹐每边长170米﹐四面筑围墙。据记载﹐辟雍四面门外有水沟﹐其上架桥。曹魏和西晋在东汉的旧址上重建辟雍﹐曾出土晋武帝三临辟雍碑及其碑座。北魏修辟雍﹐但未完成。明堂在开阳门外大路的西侧﹐平城门外大路的东侧﹐东距辟雍约150米。遗址平面呈方形﹐每边长约240米﹐其中有一直径为62米的圆形台基﹐为主体建筑之所在。明堂的这种形制﹐正与《水经注》"寻其基构﹐上圆下方"的记载相符。西晋和北魏都曾重建明堂﹐应在东汉明堂的旧址之上。灵台在平城门外大路的西侧﹐东距明堂约80米。遗址平面基本上呈方形﹐东西220米﹐南北200米﹐四面筑围墙﹐中央有一座高台﹐基部约50米见方﹐残高约8米。房屋建在高台的四周﹐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回廊﹐廊外有用河卵石铺砌的"散水"。上层比下层高出1.86米﹐有坡道可以升登﹐房屋每面各5间﹐用长方砖铺地。东面房屋壁面涂青色﹐西面涂白色﹐南面涂红色﹐北面涂黑色﹐是按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主四方的学说设计的。曹魏和西晋﹐都沿用东汉的灵台。西晋末年的战乱﹐使灵台受到严重破坏﹐北魏时遂废弃不用。

洛阳辟雍三体石经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