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梅莱营鹦鹉嘴龙

鹦鹉嘴龙是小型恐龙,两足行走,头短宽而高,吻弯曲似鹦鹉的喙,故而得名。颧骨高向外伸,牙三叶状,牙冠低,颈短。这种小恐龙在我国分布较来自广,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鹦鹉嘴龙和原角龙、360百科三角龙等恐龙都厚行掉保金大具有一张类似鹦鹉一般带勾的鸟嘴,科学家由它的体形及生存年代来推断,认为鹦鹉嘴龙可能是大部分角龙类恐龙的祖先。

  • 中文名称 梅莱营鹦鹉嘴龙
  • 外文名称  psittacosaurus meileyingensis
  • 类别 小型恐龙
  • 恐龙体长 一米左右

基本资料

  来自恐龙名称: 梅莱营鹦鹉嘴龙

  拉丁文名: psittacosaurus meileyingensis

  恐龙体长: 一米左右

  恐龙体重: 不详

  恐龙食物: 蕨类植物

  生存年代: 1.36亿年至0.95亿年的早白垩世

  生存地点: 东亚地区

  辨认要决: 头骨短,高而宽平,颧骨向360百科外突伸

  恐龙种类: 鸟臀目·角龙类

来历

  该标本产于辽宁朝阳,于19针敌切99年11月收藏

简介

  鹦鹉张菜胡写妒考期职力嘴龙是一种头部呈方型,并生有一张鹦鹉嘴的食素恐龙。方形的头是由于头盖骨美再画水师哪某子呢背后四周有骨脊,固定着强有力的颚肌,使它的喙嘴能用力地咬噬。有的科学家认为,这种屋社想激纸内全长1.8 米,高约1米的食素恐龙是后来出现的种角龙的祖先,它们的嘴喙与骨头的搭配安排,眼角龙来自是一样的;深厚的头骨和骨360百科脊也有可能发展成角龙的角和颈盾。另外,它的口中没有牙齿,而那角质的巨喙,能帮助它咬断和切碎植物的叶梗甚至坚果。在这个时空交错中,鹦鹉嘴龙格外具有其特殊性。这群两足行走的食植物性恐龙是角龙京准编罪企清阳价树境类中最早期的一个代表成员。虽然鹦鹉嘴龙类分布的地理空间辽阔,从西伯利亚南区,跨越蒙古到中国北方,所有的发掘地点却都是局限在亚洲一隅。最早发掘到的鹦鹉嘴龙是在蒙古南部戈壁沙漠,artsa bogdo山脉北方约50公里的oshih盆地出现的。这件标本是在1绍非变吧922年,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第三次亚洲考察探险时采集到的。这个地层经常发掘到恐龙伴随着翼龙类出现,年代被普遍认为是白垩纪早期,形成了在亚洲独特的动物群,被名之为鹦鹉嘴--翼龙动物群。

梅莱营鹦鹉嘴龙

发现

  中国鹦鹉嘴龙是在1950到1953年间,于山东半岛白垩纪早期的青山组地层中发掘的。岩层厚达200个乐镇凯备缺计预0公尺,主要火山碎屑岩夹火山岩石。在这个地层之中,最早发掘到的一只恐龙是中国地质学者谭氏在1923年采集的。在1989年夏季,当董枝明访问瑞典uppsala大学,发现当时谭氏于1923年三月二十四日,采自山东莱阳县青山东南区的一件尾椎骨,是属于蜥脚类。根据化石的颜色,保存状况断定是采自青山组地层中。体长一米左右。头骨短,高而宽平,颧骨向外突伸。鼻孔极小,眼眶颇大,牙齿三叶状,齿冠低,齿根高,其咀嚼面倾斜。牙数7-9个。脊椎数70个左右:颈椎6-9,背椎13-16,荐椎5-7,尾椎40以上,背椎神经棘不发育,荐椎愈合,尾椎有较长的脉弧。前肢短于后肢,其比例为53-60/100。前、后脚均为五趾,爪略呈半圆形,其形让己效敌节而命儿状介于爪、蹄之间。肩胛骨窄长,乌喙骨有椭圆形孔。骨盆细小。该类恐龙分布于东亚地区,在中国体留分布于北方和东部,生活于距今1.36亿年维危双厂字短器选族术项至0.95亿年的景语烧么变行操损天早白垩世。

梅莱营鹦鹉嘴龙化石标本

分类

  21世纪已有超过12个种归类于鹦鹉嘴龙,但现在只要书丝乐家劳有9到11个种是有效种。鹦鹉嘴龙是目前恐龙中,拥有最多有效种的单一属。恐龙中大部分其他属都只有单一种。这些不同差异极可能因为化石记录。因为鹦鹉嘴龙已发现了数百个化石标本,而大部分其他恐龙标本远少于这个数目,许多甚至只发现单一标本。因为众多的化石,鹦鹉嘴龙的多样性能比其他属的恐龙研究地更完整,进而造成更多的有效种。大部分理般太步波根照包的现存动物各属都有多再又喜个种,显示已灭亡的恐龙各属可能也是相同状况,但其中大部分的种都没被保存下来。此外,大部分的恐龙只能从骨头来了解,所以只能从形态学的角度来评估;而现存的动物各种经常有非常相似的骨骼形态,但在其他方面不同,这些无法从化石纪录保存下来。所以实际上的恐龙各属,包括鹦鹉嘴龙,可能比目前的已承认种,还更具多样性。

梅莱营鹦鹉嘴龙化石标本

身体特征

  鹦鹉嘴龙拥有锐利的牙齿,可用来切割、切碎坚硬的植物。然而,不像晚期的角龙类,鹦鹉嘴龙并没有适合咀嚼或磨碎植物的牙齿。鹦鹉嘴龙吞食胃石来协助磨碎消化系统中的食物。经常在鹦鹉嘴龙的腹部位置发现胃石,有时超过50颗,这些胃石可能储藏于砂囊中,如同现代鸟类。2丝口践属取病光买呼1世纪已发现数个未成年鹦鹉嘴龙化石。最小的鹦鹉嘴龙化石是只蒙古鹦鹉嘴龙的孵出幼体,存放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只有11到13厘米长,头颅骨长2.8厘米。另一个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孵出幼体,头颅骨长度为4.6厘米。以上两个标本都来自于蒙古。在义县组发现的未成年体化石年龄接近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年龄。成年的蒙古鹦鹉嘴龙身长接近2米。一个对于蒙古鹦鹉嘴龙的组织检验,已确定这些动物的成长速度。在这研究中,最小的标本被测量有3岁大,体重小于1千克;而其中最大的标本有9岁大,重达20千克。这显示相当快的成长速度,比大部分爬行动物与后兽亚纲(有袋类)哺乳类还快,但较现代鸟类与胎盘哺乳动物还慢。

梅莱营鹦鹉嘴龙

标本写远五研究

  一个保存极度良好的标本,发现于中国辽宁省义县组,是提供恐龙亲代抚育的最佳证据之一。这个标本有一个成年鹦鹉嘴龙(没有归类于任何一种),并接近34个天然状态的未成年鹦鹉嘴龙骨骸,这些未成年骨骸有三种尺寸大小。这些年轻个体年龄接近,在成年个体的下方缠绕在一起,但所有34个头颅骨都位于身体上方,可能为它们生前状况。显示这群动物被埋覆时都还存活者,这过程可能非常快速,原因可能是洞穴坍塌。未成年的骨头非常小,但已软骨内骨化。这已被当作亲代抚育的证据,因为各些年轻个体必须待在巢内,直到它们的骨头逐渐硬化。这些巢中的幼体数量,显示它们并不全部属于旁边的成年个体,显示鹦鹉嘴龙可能有某种共同抚育的行为,也许类似鸵鸟。然而,年轻的鹦鹉嘴龙牙齿出现磨损,显示它们已能自己咀嚼食物,可能是早熟性(Precocial),但还是需要持续的亲代抚育。

梅莱营鹦鹉嘴龙

  在义县组发现的其他化石提供直接证据显示鹦鹉嘴龙是种猎食目标。在一个巨型爬兽(Repenomamus giganticus)以及一个大型、水生三锥齿兽(Triconodont)化石的腹部,发现了未成年鹦鹉嘴龙的遗骸。数个未成年个体的骨头仍然清晰可辨,显示这些肉食性哺乳类以大块方式吞食它们。这些标本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第一个中生代哺乳类猎食活生恐龙的例子。在超过400个鹦鹉嘴龙标本中,只有一个被公布有病状。这个标本是由成年骨骸构成,发现于中国义县组的下部地层,并暂时性归类于蒙古鹦鹉嘴龙。这个标本没有骨折的迹象,但右腓骨中间有非常明显的感染迹象。这个骨头有个大型、圆形凹处,可证明因为缺乏血液流通而造成的坏死现象。这个凹处由一个位在骨头下部的大型肿瘤所环绕。伤口附近的骨头沉淀物,显示这只动物在受伤、受到感染后仍存活了一段时间。因为鹦鹉嘴龙是二足恐龙,这样的伤口对于它们是致命的。然而,不像股骨与胫骨,腓骨并非支撑重量的骨头,所以这只动物仍可以以某种程度来行走。这个受伤标本的来源并不清楚。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白顶玄鸥
下一篇:梅菜烧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