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灯谜诗

《红楼梦》50回,宝钗、宝玉失象引混抗肉减步查、黛玉所制的灯谜,每个灯谜诗有一个假谜底、一个真谜底,并且对于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暗示。

  • 作品名称 灯谜诗
  • 外文名称 lantern riddles poem
  • 创作年代 清朝
  • 作品出处 红楼梦
  •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内容

其一(薛宝钗)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注释

  1."镂檀"二句--这是说谜底之物像一座玲珑的宝塔,层层叠叠,来自但它并不是工匠用砖石垒砌起来的,而是天然生长的,看上去仿佛是檀、梓一类木雕。镌,凿,刻。

  2."虽是"二丝利经程去表单目洲赵气句--佛寺或宝塔檐角上悬有铜铃,被风吹动时会发出声音,现在说风雨过时人们听不到它的响声,暗喻人们不能理解《红楼梦》的真谛,与"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异曲同工。凡有关佛教的事物多称"梵"。

其二(贾宝玉)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注释

  1."天上"句--说天上地下,相距遥远,与"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意思相近。

  2.琅玕--故行多爱良叫唱酒镇道家的代称。琅玕节,道家节日。

  3."鸾音"句--我关心来自仙家的消息。鸾、鹤,古代传说为仙禽,越完套拉肉乘鸾鹤表示登仙。凝360百科睇,凝目注视。

  4.唏嘘--叹息的声音。上苍--青天

其三(林黛玉)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注释

  1.騄駬--亦作"騄耳"、"绿够义备电语滑座章局耳",千里马名,传说为周穆王"八骏"之一。紫绳,指缰绳。

  2.驰城逐堑--奔驰过城池,跨越过沟渠。狰狞,凶猛,骠勇。

  3."鳌背"句--俗称状元或第一名为"独占鳌头"。鳌背三山,古代传说,见于《列子》:渤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本随波往来,天帝恐怕区袁立源让他们漂浮到西极去,就叫十五只巨鳌(大海龟)来背着他们。又古时正月十五夜观灯,京都中所搭起的语德能速阳好灯山做鳌背神山形,上列千百种彩灯,亦称鳌山。这一句与"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遥相呼艺希通散应。

鉴赏

其一(薛宝钗)

述检歌乙已触还  宝钗《镂檀锲梓谜》的假谜底是宝塔,而真谜底就是《红楼梦》这本书

  谜面"镂檀锲梓一层层",说的似乎是用檀、梓一类硬木雕刻兴建而就的,层层叠叠的一座玲珑宝塔。按中国佛教线它乐甲留紧寺庙的建筑习惯,佛寺宝塔则举等显章及福均裂往的檐角上一般都挂有铜制的风铃,称之为"梵铃"或"佛铃"。每当风吹雨打,就会发出叮岁块够语露重致叮当当的响声。然而,"岂系良工堆砌成"一句,却告诉读者,这座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建筑,并不是由工匠们所盖成的有形之物权卫举孔好冷顾减问装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即便有期苏散变半天的风雨刮过,塔檐上的佛铃,仍无从听到有丝毫的响动。所以,"宝塔"又不过是一个假谜底。而真正的谜底是一种非常像塔,但实际上又不是塔的东西急杨里法操船导客客防。那是个什么物体呢?什太破制兴升宁需工面笔者,这正是《红楼梦》此书。按解盦居士在《石一初速仍刘根鱼内头臆说》中的说法,此书"文心极曲,文意极晦。细读之如释氏浮图,八面玲珑,层层透彻"。就是说这本书情节曲折,结构细腻,表里有喻,环环相扣,直如同一座"镂檀锲梓一层层"的宝塔一般。但这种曲折奇巧、错落有致,又并不是作者故作高深,有意卖弄自己的文工技巧所致,更绝非由那些华丽的辞藻"堆彻"而成,故曰:"岂系良工堆砌成"。按脂砚斋的说法,《红楼梦》成书的缘由乃是:"菩萨天尊皆因僧道而有,以点俗人,独不许幻造太虚幻境以警情者乎?观者恶其荒唐,余则喜其新鲜。"(甲戌本第5回眉批)又云:"有修庙造塔祈福者,余今意欲起太虚幻境,似较修七十二司更有功德。"(甲戌本第5回眉批)这就等于告诉我们,《红楼梦》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点醒那些沉弱于势欲与情欲之中的俗人。俗人为求祈福禄寿考,所以修庙造塔。而作者起此"太虚幻境"--亦即作此一部《红楼梦》,却是要拿自己心中的一个"空"字,去点破俗人眼中的一个"色"字。这样形而上层面的精神构境,自然远较那些形而下层面的建庙造塔,"修七十二司",更有功德得多了。可是,面对作者苦心构建起来的艺术世界,后世读者中真正能懂之一二的,又有几人呢?"风雨"者,小说中大起大落之情节也。"梵铃声",犹言佛语纶音,喻指作者之真言也。一场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往事讲罢,世人又何尝真的明白了作者的用心呢?这是何等的悲伤!这是何等的愤懑!故曰:"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其二(贾宝玉)

  宝玉《天上人间谜》的假谜底是纸鸢,真谜底就是他脖子上悬挂的那块通灵宝玉。

  纸鸢,即用纸糊成老鹰、大雁、仙鹤、大鹏等大鸟形状的风筝。风筝飞翔于天,却由于丝线的羁绊,而不能彻底高飞。故可谓:"天上人间两渺茫"。古人曾有以风筝来传递消息的故事,所以用纸鸢来对映"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一联,亦通。但认真推敲下去,"琅玕节过谨堤防"一句,却大不可解。所以,纸鸢亦是一个假谜底,而真正的谜底,却是宝玉自己项上所挂的那块来自"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的通灵顽石!按小说的寓言框架,石头正是因为无材补天,才央求癞僧、跛道将它化为玲珑剔透的美玉,而降落尘世的。但宝玉的一生,"富贵不知乐业,贫贱难耐凄凉",并没有在人世间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谓枉入红尘一世。所以说"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查古汉语字典可知有五种含义:①形状像珠的美玉。②传说中的玉树。③翠竹的美称。④门环。⑤与道家有关的事物。这里明显是取第五种含义。唐·陆龟蒙:"读仙苑之琅玕书。""琅玕书"即道家的书籍。相应地,诗中的"琅玕节"就是道家的节日。引伸意即宝玉悟道的时刻。"堤防",同"提防",加以注意的意思。"琅玕节过谨堤防",就是要告诉读者:应注意宝玉"悟道"复返大荒的时日。鸾、鹤俱是仙家乘骑的禽鸟。"鸾音鹤信",即来自仙家的消息。"鸾音鹤信须凝睇":来自仙家的消息,应当凝神仰望。"好把唏嘘答上苍":石头的一生既补天无材,又下凡无益,只能用一片唏嘘的叹息之声来报答冥冥中的上苍了。

其三(林黛玉)

  黛玉《騄駬谜》的假谜底是走马灯,真谜底则是作者最终所放弃的仕途显达之路。

  騄駬,古之千里马名。《淮南子·人间训》:"骐骥騄駬,天下之疾马也。"相传为周穆王西游昆仑时,所驾八骏之一。"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说的是一匹好马,不需要主人的绳索鞭策,自可以狰狞之势,驰过城市,越过沟壑。"鳌背三山",海上三座高耸入云的仙山,相传由十五只大鳌相驮,故名。这里指代天下的名山。"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主人一指,好马如风雷一般飞腾而动,于是,在天下的名山上留下自己的美名。王希廉,周春俱猜之以"走马灯",这是相对合理的一个答案。因走马灯上所画骏马,确实不需要绳索鞭策,灯体一转,画上骏马也自然有那么一点奔腾的模样。"鳌背三山",此处也可以解释为灯会上扎成的灯山。但对之以"主人指示风雷动"一句,"走马灯"这个答案,就未免显得气势不足而有些牵强了。所以,这仍是一个假谜底。那么,真谜底又是什么呢?请注意,"騄駬"二字,正谐音"禄耳"也!高官、厚禄、美名,这正是官场佼佼者们所孜孜以求的人生极致。又,千里马为王者所驱驶,即所谓"甘效犬马之劳"也。这就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曹雪芹与所谓"经济仕途"的关系了。这个真谜底,就是作者曾一度向往,却又最终放弃的官场仕途!曹雪芹的一生固然鄙视功名利禄,也没有走官场仕途,但如甲戌本《凡例》中所述,他在穷困潦倒之际,于内心深处又何尝没有对当初"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的一丝悔意呢?那秦钟临死前的劝悔,即为明证呵!他作为皇室包衣(家奴)出身的曹氏子弟,其心中未必就完全没有效法祖辈,通过替"主人"(即皇帝)效"犬马之劳",以致显达的愿望!"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他曾经是多么希望能在这世上留下自己不朽的功名呵!但曹雪芹又毕竟是曹雪芹,世事的无常,家庭的速败,还是使他堪破了功名富贵的虚幻。他没有入仕,而是选择了走小说家的道路。或者,可以这么说,《红楼梦》一书,连同书中的什么"通灵宝玉"、"太虚幻境",都正是作者拿自己一生的前程而换得。所以,作者此处将这首黛玉制谜,同前面宝钗、宝玉制谜安排在一起,就不是什么随心所欲的胡乱设置了。

总体

  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宝钗、宝玉、黛玉三人的灯谜诗又分别与《红楼梦》在第1回的三首诗意境相通。同宝钗《镂檀锲梓谜》相通的是那首非常有名的曹雪芹自题诗,即甲戌本第1回标题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其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与"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一样,都是作者为自己的一片苦心不能为世人所解,而发出的无限悲叹!与宝玉《天上人间谜》异曲同工的是《红楼梦》开篇时的石头自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将"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两句合为一句,即是所谓"天上人间两渺茫"的含义所在。林黛玉的《騄駬谜》则对应了贾雨村的《咏月》诗: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与"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都含有"攀高"、"立名"的意味。这也暗点了贾雨村同林黛玉的师生渊源。

  概况地讲,就是宝玉的《天上人间谜》所谓"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标明了其关心的是来自道家仙境的消息。宝钗的《镂檀锲梓谜》所谓"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点明了她感叹的是世人不能理解佛法、禅宗的真谛。一佛一道,正好遥相呼应。惟有林黛玉的《騄駬谜》所谓"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表现出强烈的儒家入世的追求。而在《红楼梦》中,一僧一道往往携手出现,却从未有儒者与僧、道联袂。所以,这也就再一次映证了脂砚斋在庚辰本第21回双行夹批中提出的那一个观点:"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灯语
下一篇:灯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