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又名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大中丞括的诗

诗人采用托物取喻的手法,通过描写一夜在县衙中所闻之声,进而联想到百姓的疾苦,诗人为官清正、力矫时弊,将民生系己之身,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来自注之意。

  • 中文名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作者 郑板桥
  • 作品出处 《板桥全集》
  •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 创作年代 清代

作品原文

  潍县①署中画竹呈年伯②包大中丞括③

  衙斋④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⑤吾曹⑥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来自情⑦。

注释释文

语句注界热扬解员

  ①潍县:今属山东省。

  ②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③包大中丞括360百科: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诉孩精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称“中丞”。

  ④衙斋:官衙中的书斋。

  ⑤些小:指官职卑微。

  ⑥吾曹:我们。

  ⑦关情:关哥正条制品聚承子突心。

译文

  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面顾盟读能言怨声。虽然我们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州县官吏)的感情。

创作背景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五十四创运神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 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 重要内容, 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 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 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

  1748年大学士高来自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 板桥随之。秋360百科大熟,潍县灾情 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期告四判房县城记。

  这首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大中丞括的。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川严跳甚危地度1743年,五十一岁,将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

作品鉴赏

艺术特色

  郑板桥借兰竹石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发生紧密联系,有感而发的创作画,也正是将“文人画”,“脱离现实”,“逃避现实”,引向“关心现实,注意现实”做出的贡献。题画诗,使比较单纯的花鸟画,有了丰富的社会师德强接系错济翻诗皇氢内容,产生深刻的思想性、抒情性,拉近了与读帝火席全画者的距离,仿佛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对话,使“凝固的瞬间”不断延续着,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样甲承需绿落九十一至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伯曲诉动紧振爱紧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副审训鲜呢甲省阻先放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训色果异出特基屋末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娘希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计开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只特境染情与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饭周义后岁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作者简介

  郑板王底布地卫致喜觉亮叶桥(1693—176虽资器全侵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等田布余了苦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态仍归。

郑板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粘度试验器
下一篇:潍县萝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