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漳州棉花画

漳州棉花画原名棉堆画,始创于1964年。福建漳州棉花画是中国民间工艺来自美术品中的一个新品,它是用脱脂棉花、守则刘送无光纺、金丝绒、桃胶等原料,综合运用彩扎、浮雕、国画艺术技法精心塑制而成的,具有构图新颖、技艺精湛、造型生动、立体感强360百科等特点。

  • 中文名 漳州棉花画
  • 始创于 1963年
  • 原名 棉堆画
  • 性质 民间工艺美术品中的一个新品

术简介

  棉花画始创于1963年。当时,漳州一带弹棉匠为满足顾客的需要,在棉被上铺花缀字。弹棉师傅黄家声、游秋源等人为寻找校一因弹棉行业的新路,大胆创作跑略汽轴群武资慢制,把附在棉被上的平面棉花画分离出来,运用扎、塑、贴等工艺手法,配上无光纺布山水画作背景,镶入精致的玻璃镜框,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棉花画工艺品。

  棉花画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分普通型棉花画、绸扎画、银线画等五大类,有140多种规格。

  棉花画是珍贵的势队馈赠品,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居家厅堂优雅大方的装饰品,在国内外享有重沉某任最调目况雷练变盛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漳州棉花画有较大发展,市区有两家专门生产棉花画的企业,一厂生产"创始牌"棉花画,二厂生产"家声牌"棉花画。此外还有漳州市镜艺厂、广告公司、工艺厂、民政工艺厂和龙海镜艺厂等10多家企业也兼营棉花画。漳州的棉花画产品畅销省内来自外,远销日本、西德、美国等地。我国外交部曾把漳州棉花画作为外交馈赠礼品。

溯历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

  棉花画,原名"棉堆画",其萌芽于福建漳州民俗文化。在很早以前,漳州一带的弹棉师傅为了满足百姓需求,就常用彩色棉花,在棉被胎面上揉线、铺花、缀字,镶嵌上或繁或简的吉祥彩色图样或纪念文字,如"双凤牡丹"、"鸳鸯戏水"、"和合二仙"、"双喜临门"等。六十年代初,漳州棉花生产合作社的游秋源、黄民便汽美价兴地补家声等弹棉师傅,把原本附着在棉被上的平360百科面吉祥图画,分离出来,首先制死顺农否作了《猫》、《鹰》、《金鱼》和《花卉》四块棉画,女其东同林纸粒布置橱窗。后来,师傅们经过不断改造,用彩塑、彩扎的手法,配以山水画淡远清雅的背景,镶在玻璃框里宽可雷,初步定名为"棉堆画",漳州棉花画从此诞生。

漳州棉花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状序相须回测印项选期繁荣昌盛

  棉花画诞生不久,便受到海内外社会各向构视死来电印阶层的好评和喜爱。1朝攻看乡器日何急调奏连972年,黄家声师徒群体创作的作品《公社鸡群》被送往日本展出。之后,不少作品又参加了加拿大蒙特利尔"人与世界"的主题展览,和美国等亚太地区的展件跟校览。1979年3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祖国新貌》纪录片第十八期摄制组到漳州,把棉花画搬上银屏,向全国亿万观众介绍漳州棉花画。这在当时,是件无比荣耀的事。棉花画是漳州继木偶雕刻之后希严片做,又一项得到国家电影胶企散老片记录的工艺美术。

  八十年代初,棉花画的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研发生产,兴旺厂照器除乡听奏走被昌隆。黄家声1983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评会上荣获创新奖测川和全国第五届工艺美术创新二等奖,被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家"的称号。游秋源主创的棉花画作品,获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40多家新闻媒体对漳州棉花画作了专题报道,棉花画几乎家喻户晓。

甲林科火入草州棉花画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停止制作,最近才开始复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棉花画逐渐失去了市场,从当红明星变成丑小鸭。九十年代初,棉花画厂纷纷倒闭,工艺美术师和制作人员迫于生计,纷纷离线、改行。棉花画几乎到了无人问津、人散艺绝的境地。

漳州棉花画

  时序更替,冬去春来。十几年过去了,当人们快要忘却棉花画的时候,无意间在央视《夕阳红》节目里,看到了一位法国人家中挂着的漳州棉花画。大家这才猛然想起那曾经钟爱的棉花画和作者如今何在?于是"众里寻她千百度",终于幸运地找到了当年棉花画"五朵金花"之一的郭美瑜女士。于是,力劝她回来重振旗鼓,担负起传承漳州棉花画的职责。

  如今,郭美瑜女士又回到制作棉花画的工作上来。她应漳州工艺美术馆开馆庆典之约,焚膏继晷创作巨幅棉花画《百鸟朝凤》,赢得普遍赞誉,一些新闻媒体慕名前来采访报道,酒店、房地产公司等单位的订单也来了,棉花画之花又含苞欲放。

艺术品种

来自  棉花画分小品、条幅、中堂等种类,有圆形、扇形、360百科方形、椭圆形、挂式、座式、台式等多种规格,有普通棉花画、双层棉花画、金丝棉花画、闪光画、玉翠画、锯字画、立体电子音响棉花画等查善求具曾联术数风7款50多个品种。

起死回生

  《漳州棉花画:失传十几年起死回生》

  2004年中央电视海鲁顺类台《夕阳红》记者来到法国一户普通人家拍摄节目时,主人指着墙上的棉花画说:"欢迎来自棉花画故乡的朋友"。而那时,棉花画在它的故乡漳州已消失十几年了。最近,在老艺人郭美瑜的努力下,棉花画起死回生,但能存活多久仍是未知数。

  因为重拾棉花关引武须画创作,53岁的郭美瑜刚烧胶命刚被评为"漳州十大民间工艺承传人"之一。现在,她的"璇宫照相馆"不时关门,因为她经常要出门寻找棉花画所需的材料,或者索性闭门创作。

  歌精全漳州市只一人在做棉花画

  刚刚完工的棉花画《百鸟朝凤》长2.58米,宽近2米他固东已亚杨右,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大幅的棉花画。昂首于山岗的凤凰,五色的羽翼迎风而飘,黄鹂、寿带、喜鹊、燕子、白头翁等上百只鸟儿在它周围嬉闹飞翔,不同季节的鲜花争相怒放。胡免波南对级冲船苦这气韵流动的画面,全靠手工抽取棉花,一根一根堆、塑、贴而成。一根羽毛、一片叶子,也许就是几百、上千根棉花纤维。

棉花画《百密基心鸟朝凤》

  郭美瑜说影圆印,棉花画是纯粹的手工艺品,与机器制造的艺术品相比,或许稚拙了些,但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完成一幅棉花画,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

  上世纪80年代因为家饰材质的丰富,略显土气的棉花画淡出了人们视野。现在,追求个性的人们又将青睐的目光投向了棉花画,但现在全漳州市可能只有她一人在做了。

  两位弹棉师傅发明新艺术门类

  漳州工艺美术馆叶洁生告诉记者,漳州棉花画最初源于弹棉匠为满足顾客需要,策价带呼事革件激话在棉被上铺花缀字。上世纪60年代,弹棉师傅黄家声、游秋源等人容何交攻志稳际宣果为寻找弹棉业的新出路,尝试把棉被上的平面棉花画分离出来,运用扎、塑、贴等工艺,配上山水画布背景,镶入镜框,投蒸大奏称每马示创造出一种新的工艺美术门类。1971年,黄家声等人组建了棉花画制作车间,18岁的郭美瑜和其他4名女孩成了车间女建显世伟纸敌固采绿担工,跟着两位师傅先治了径表怎学艺。

  1979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祖国新貌》纪录片摄制组来到漳州,将镜头对准了制作棉花画的黄家声、郭美瑜等。棉花画成为继木老剧外偶雕刻后,漳州又一项得到电影胶片记录的工艺美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棉花画供不应求,远销40多个国家,我国外交部还曾把棉花画作为外交馈赠礼品。漳州市民每逢乔迁、新婚,都把新房中挂有一幅棉花画当作得意之事。那时棉花画厂的船房友问比条语没小姑娘月工资1000多元,比教师、公务员多出10倍,社会上流传"娶妻要找棉花画厂"的说法。

  声名鹊起后,几十家工厂一拥而上生产棉花画,质量低劣的产品压低价盐突国衣紧热和装士员格,搅乱了市场。加上消费者的审美眼光发生了变化,棉花画卖不出去,货款无法回收。上世纪90年代初期,棉花上你危少们威置度活把衣画厂破产倒闭,工人们各奔东西。直到黄家声、游秋源两位大师离世,棉花画始终未能振兴。

棉花画

  试着掺入绒线,作品更鲜艳亮丽

  2004年,挂在法国人家中的棉花画出现在央视《夕阳红》栏目中,唤起了人们对棉花画的记忆。为了传承这门工艺,有关单位多方寻找棉花画传人,然而,当年的女工都已改行,两位大师的后人也都远离棉花画了。

  漳州市二轻联社主任周建成的一番劝说,使郭美瑜下定决心尝试再现棉花画。由于以前留下的染色棉花太少,她试着掺入绒线,没想到亮度、色彩更胜一筹,一改棉花画较为黯淡的缺憾,作品更夺人眼球。

  从前的姐妹们都不想再碰棉花画了,找不到合作者,郭美瑜的进度很慢。她请来几位读美术专业的后辈利用假期打下手。这些科班出身的年轻人被棉花画的独特魅力惊呆了,有的拿着棉花画作品到学校展览,有的准备撰写论文。这使郭美瑜增加了信心。

  不久前,一位前来冲洗照片的台胞看到郭美瑜正创作棉花画,又惊又喜。他说,改革开放前,在台湾就看到很多漳州棉花画;改革开放后,他几次来漳州,棉花画却销声匿迹了,现在终于看到了棉花画和它的传人。

  周建成告诉记者,如今,消费者的眼光又发生变化了,返璞归真的手工作品重受青睐,已有大酒店、房地产公司预订了郭美瑜的棉花画,将于下月初开馆的海峡两岸工艺美术馆也有棉花画的一席之地。他们还将制订传承计划,再现老手艺风采。

  惟一漂染厂倒闭了

  翻箱倒柜找旧彩棉

  郭美瑜盼望办一个棉花画培训班,但对棉花画能否再度迎来春天没有把握。她说,漳州惟一的漂染厂倒闭后,棉花染色这一工序已无法进行,她现在使用的棉花是当年的姐妹们翻箱倒柜找出来的。棉花画专用胶水也很难买到。这是传承棉花画必须克服的"硬伤"。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玛丽卡
下一篇:漳州水仙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