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王振中

王振中,艺名白毛,1937年出生,陕西华阴市太华办南寨村,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

  • 中文名称 王振中
  • 别名 白毛
  • 籍贯 陕西华阴市太华办南寨村
  • 出生日期 1937年
  • 代表作品 《三打白骨精》

人物经历

家世背景

  王振中的父亲叫王青山,唱秦腔。母亲也是戏迷。家里经常挤满了艺人,成天梆子乱弹。

  王振中五六岁就能唱几板戏。他爱看皮影戏,还能仿刻皮影人物,晚上常和同伴在门楼下挂起床单,点亮油灯,捧起用葫芦瓢制成的小胡琴,边唱边拉,很是有板有眼。

  王振中六岁时进学堂读书。遗憾的是家里太穷,只读了三年就停学了,但他一有空就读书,这为他以后的来自艺术生涯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十一岁时,父亲去世,艰难的处境迫使他学会了犁地、拉车、浇水等农活,肩负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他白天干活,晚上学戏。麦子一种上,更是一头扎进戏堆里,乐不知疲。

解放以后

  解放后,村里办起了农业合作社,兴办起了社会文化事业。当时社委会请了360百科位叫曹永发的艺人然落束火编教戏,王振中跟师夫鲜带精反收核十装父学会了不少板式和戏文尔稳概孙。同时,他还跟一个叫杨和明的人学拉板胡,不长时间,他的唱腔和胡琴演奏都精熟起来。可是他并不满足,映地的西发外优孔展还跑到中山街小学拜见了审设江史八学校的音乐教师高群华,跟他学风琴,学乐理,初步掌握了乐理知识

  1958年,定威双未迅现见而沙县上成立了文工团,聘请他担任音乐教练。他为演员顺调,给乐队配乐。文工团解散后,王振中回家组织了自乐班,自制了月琴、梆子、钟铃等乐器,排演了不少坐场戏。这时,他拜老腔艺人吕孝安为师。进入吕孝安戏班子后不久,就能抱月琴说戏。吕孝安思想保守,戏本不轻易示人,王振中就偷抄戏本。有一次吕孝素胡握政依船号安病了,接下来的戏不能委穿希病固滑状张与某需出演,王振中大着胆子都冷帮花英换,赶到事场顶替师父的名演出;不想旗开得胜,一板还没有唱完组材触样利罗内,就博得了台下观众的叫好。不派板水沉派升毫福久,吕孝安因腿病退出调美己八了灯影台子,王振血十强可局中就领了李务林的箱,成立了"林天序个烈这孩约长没胜班",当上了主唱。

  他在著名迷胡艺人宁寿娃和王春荣的班社期间,把迷胡搬上了灯影舞台,又在老腔演唱中吸收了其他姊妹戏曲艺术的营养,使他的老腔戏在艺术展示上有所升华。但是由于民间艺术界保守势力的影响,一些人对他还存有偏见,说他是"野狐禅"。当时革新社已经成立,吸收的主演都是早有定论的较有资历的艺人,王振中自然被排斥在外。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自立门户,与革新社旗鼓对垒,活跃在民间。王振中嗓音浑厚,做戏入情。1963年正月,他以初生之犊不怕虎的精神和张全生在城西对台,一个唱《薛丁山征西》,一个唱《马灵官三投胎》,对台演唱旗鼓相当,难分难解,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振中的演艺生涯是艰辛坎坷的。他经常要爬山涉水到穷山僻壤去演戏,通宵达旦,忍冻受累,甚至在途中遭遇过坏人的劫持。由于世俗观念的影响,他还往往遭人白眼,甚至顺长千级目己接的掉项记挨骂受辱。有一次,他和吕孝安应约步行百十里山路,到洛南架鹿庙会演戏,途中下起了大雪,山路受阻,他们匍匐前行,几次连人和鼓乐滚久刚者守夜不苦积大补到下山坡。好不容易赶到了现场,但早已错过了敬神选定的时刻,王振中一班人遭到主事人的严酷刑罚,主事人不给他们一口饭吃,还要他们拖着遍体鳞伤的躯体,忍着难捱的饥寒唱到天明。?

  王振中的日子虽然清苦些资酒无础适上,但因有张月琴相伴,还是乐在其中。"文化革命"期间,他的演唱活动经常遭到干涉,甚至被冠以影响生产宣扬封建思想等罪名,遭到非难。往往是一开戏就有人来"压",甚至被收了戏箱,使演出活动屡遭中断。为了能演戏,他只好顺应形势,张罗着给村里成立文艺宣传队。在宣传队里,王振中既担任组织工作,又主持排练,并创编了一些配合政治运动的节目,如《金花和银花》、《学毛选》、《十学焦裕禄》等,演出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可是,这并没有消除他对传统戏的依恋。在没人时,就偷偷地钻进黑房子里过一会传统戏的瘾。谁知他的这些"罪状"被红卫兵抓到了,就抄收了他的戏箱,并当着他的面烧毁在巷道。对着熊熊的火焰,王振中流下了心疼的眼泪。

  1973年前后,他完成了《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的老腔移植工作,又协助陈增礼雕刻了这两本戏的新箱,并得以成功演出。但在当时的极"左"思潮下,他的演出还是遭到了兴师问罪,说他篡改样板戏,给英雄人物抹黑,他又不得不收了场。这一停竟是十年,直到拨乱反正,迎来了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拨乱反正

  1977年,王振中作为华阴恢复民间文艺活动后的第一个皮影班社,在原县体育场演出了原有的移植剧和新改编的《逼上梁山》,博得了群众的喝彩和文化部门的肯定。接着他又改编了《闹天宫》,创编了《三打白骨精》。

  1980年,又创编了历史剧《李世民取明州》,接着又把张玉枫创作的华山神话故事《回心石》改编成老腔皮影戏。在1981年以后的几年里,还参与了《中国民间音乐集成》老腔卷和迷胡卷集成工作。这时,他的艺术生涯也步入了丰收的金秋时期。

  1982年,他演出的《木阳城》在国家音乐会上被录制成电视艺术片,接着又为湖北剧目研究室改编演出了《碧游宫》,在湖北电台演播。

  1984年,在陕西第一次民间音乐年会中,他唱的《访白袍》获得了二等奖。

  1985年,他演的《宋江投朋》被渭南地区摄录播放。

  1989年,他应邀参加"中国音乐学会第二届年会",会上演唱了《陈宏逼宫》,夺取了陕西省"钟楼杯"一等奖。

  1993年,他撷取了"华山杯"戏曲赛二等奖。同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又来华阴为他摄制了戏曲录像,后在中央电视台数次播映。

  1993年,由芦苇编剧,张艺谋执导,葛优主演的电影《活着》开拍,聘请他作配音和戏曲指导。

  1995年,西影又开拍了由芦苇编剧,王新生执导,陈道明、李云、古岚、长江等联袂出演的故事片《桃花满天红》,剧组又聘请他作了配音、配词,并参与了有关的场景。同时,还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绅士角色。

  2005年,参加了话剧《白鹿原》的演唱。此后,他又为渭南电视台的"世相"节目配唱了片头,展示了自己的演艺风采。

  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享受国家津贴。

主要贡献

  在老腔伴奏中,王振中给其增加了一把二胡和一把高板,以增加伴奏音乐的层次,丰富音响效果。此外,改进了月琴的演奏技法,把以肘臂运力的传统硬拨弦法,改为以手腕运力的"弹技"法,采用三把固定指法演奏,使音阶准确,音律纯正,丰富了音色和表现力。他还不断从其他剧种、乐种中吸收营养,以丰富老腔曲牌和打击乐,改革唱腔,如曲牌(神仙之二)、(二流携慢板)、(道白过门)等,都是他吸收和自编的,很受广大群众和艺人欢迎。又如他根据时腔、秦腔的(扬句子)唱腔,把击乐、弦乐和唱腔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表现元帅、武将威武雄壮的气势,十分恰当。

  又如现代剧《杜鹃山》中柯湘的一段慢板,是他编的新板式,增强了音乐的旋律性、逻辑性,比较准确地刻划了柯湘的人物性格。在唱法上,他运用了强拍弱起和以拍起唱的新唱法,使演唱灵活多变,既符合剧情发展,又自然流畅,色彩丰富。这些探索和追求,使他对老腔的各种板式、曲牌、演技以及常用术语的含义等都了如指掌,并使华阴老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艺术提升。

  "白毛"姓王却也是张氏一族老腔的传承。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老腔音乐唱腔作了改革,丰富了老腔的演出效果。1993年,张艺谋拍摄影片《活着》,王振中成为剧中老腔的演唱者,随着这部影片在国际电影节的获奖,慷慨激昂的老腔曲调也因而走向世界。从那以后,经常会有省外甚至国外的人,专程来到华阴市老腔艺人的家中,欣赏和了解老腔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在王老先生的家中有大量的手写曲谱,其中不乏有几十年历史的手写稿,很多曲子都是他自己创造的。

人物评价

  王振中不到10岁便开始学习秦腔和眉户,后拜吕孝威扬安为师开始学习华阴老腔,终于成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老腔名艺人。王振中多才多艺,除了老腔,还精通秦腔、迷胡、道情等地方剧种。

  王振中学戏,不同于一般的民间艺人,他不但善记顿悟,更重要的是他具备了一定的戏曲城拉音乐和剧本知识,并能化解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他结合自技场杆乡损队己的演唱实践,不断对音乐和剧本进行了有益的润色或剪裁,丰富和提高了传统原作。他移植改编了不少剧本,并经舞台检验,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李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