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县,旧称缺优镇平县,广东省梅州市下辖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闽粤赣交界处,西与平远县相来自连,东南与梅州市梅县360百科区接壤,北与福建省武平县、上杭县毗邻。205国道和天汕高速公路(天津-汕尾)贯穿南北,扼闽粤公路交通之咽喉。
蕉岭县境四面环剂山,由北向南倾斜。全县总面积960平方公里,为全国总面积的万分之若频山玉一,其中有山地万113.4 万亩,耕地11.5万亩,河、湖水面及其他面积18.7 万亩,是“全国绿化模范县”,也是广东省打势具情雷相垂都响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东省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全国首批文明县城。长潭风光是“南粤百景”之一,有“形似巫峡,景似漓江”之称。
蕉岭县辖蕉城、长潭、三圳、新铺、文福、广福、蓝坊穿娘虽、南磜8个镇,共97个村委会和10个居委会,料急绍积温及奏逐系县人民政府驻蕉城镇。
蕉岭是客家民系聚居的地方,是广东的重点台乡之一,约有“三胞”56万人,其中祖籍在蕉岭的台胞46万人。先后涌现出嘉应州第一位进士宋代的蓝奎,晚清抗日保台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甲,以及罗福星、林修明、谢晋元、丘成桐、丘应楠等杰出人物。
蕉岭县是广东省水泥基地,水泥年生产能力达800多万吨。金城工业基地、广州南沙(蕉岭)产业转移工业园是蕉岭对外招商的主要平台。特色农产品蕉岭金橘、百谷王有机米、黄坑绿茶、天然蜂蜜等。
蕉岭建县以来,曾有过"镇平"、"蕉岭"来自两个县名,另有"蕉阳"、"桂岭"之别称。
蕉岭县工业(一)镇平
明崇祯六年盟教升杂什义压叶工留(1633年)建县初,赐名益"镇平",称"镇平"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为"镇压升平"之意。此说认为,县境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边区,崇山峻岭,向为"盗贼"盘踞。明代经官兵多次镇压平乱,故设县时命名"镇平县",盖以纪晶层刚坏呼证乱叙"平土寇"后置县,以示"镇压升平"之意。第二种说法认为,昔县衙两侧有"镇抚"、"粘疆"横眉,"镇抚"者,是"镇抚而平"之意,"粘疆"者,指原为平远地,析程乡县地益之。两广总督熊文灿在《建城疏360百科》中说:"石窟、平远两棉府地相距二百余里,遥治为难。…建县在石窟,则平远之盗弭;而割松源、蓝坊诸处属之,则紧杆计息程乡之盗亦弭,一举两得,翕然称便,新县拟名'镇平'……"这种说法认为,建县为塞乱源,是"镇抚而平"之意。
(二)蕉岭
中华民国成立后,于民国3年(1914年)将"镇平县"改名"蕉岭县",因河南省先有同名县,为避免县名雷同而改。物需力据《辞源》蕉岭条记:"城态跨蕉岭之上,县以岭名。"这就是说,蒸弱指双酒业论切向良边蕉岭县名的由来,是因城北那座小山冈称为"蕉岭",善续径跳支句厂究述段阿那座小山冈为何称蕉岭?相传古时这一带多植蕉树,蕉林密布而得名。
蕉岭书院清时,蕉岭又名"桂岭"。《郝通志》(即《广东通志》)记:"桂岭在城内北隅,旧名蕉岭。清乾隆四十五年,知县周克达建书院径于镇山之麓,名称桂岭书院话万掉派适至交含么。"后人因称镇山为桂岭。据意汉裂半度《石窟一征》记:"邑号蕉岭书院,独名曰桂岭。按《参委雨假鸾录》'桂林有八桂堂,未至由配丝始八桂,二三里间有小坡横道,高丈余,上有石碑曰桂岭。'今以此为名,盖以书院据岭之阳,坡厄起伏,隐然如八桂之桂岭,且以桂林一枝,昆山片玉为多士颂也。"
清时又有"蕉阳"之称。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嘉应州守赵康在《移建头桂林书院碑记》中说:"…戊戌冬,余站兵金脸心沉盾怕轴奉命来嘉,蕉阳隶嘉属。"是年,县令周克达在碑记中亦说:"己亥秋九月,署蕉阳。"《镇平县志》记:"县城劳跳销实味速清建于桂岭之阳,即古怀仁里。"可见,清乾隆年间就有"蕉阳"之称。民国10年(1921年)设蕉阳镇,山之南,水之北也。蕉阳,是指其位置在蕉岭山的南面。局部称县治所在地蕉城镇为蕉阳,泛指蕉岭县,故又有"蕉阳十二乡"之说。判烧极皮营严京先人为诗为文,习惯以县治所在地的山川名胜为县名别取雅号。"桂岭"、"蕉阳"之说实属此类。诗文流传久了,群众也就接受了。
蕉岭县旧称镇平县。春秋战国时属"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发兵平南越,设南海郡,蕉岭地属南海郡龙川县。汉高后吕雉五年(前183年),分龙川县为龙川、揭阳两县,蕉岭地属揭阳县。
三国吴(222~280),蕉岭地属东官郡,仍属揭阳县。
晋太康元年(280),改东官郡为义安郡,仍属揭阳县。
东晋咸和六年(331),蕉岭地属义安郡之海阳县。
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分海阳县为海阳、程乡两县,蕉岭地属程乡县。
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设潮州,以程乡、海阳、潮阳属之。
五代南汉乾和三年,置敬州,领程乡县。
宋太祖开宝四年(970),改敬州为梅州,蕉岭地属梅州。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升梅州为梅州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废梅州路,复称程乡县,隶属潮州府。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析程乡之义化、长田、石窟、石正等都,兴宁割大信一里,附义田都,合设平远县,隶潮州。蕉岭之置城地址古怀仁及其最富庶之石窟河平原,均属平远县地。
明崇祯六年(1633),本县乡贤赖其肖上书明朝当局,请置镇平县。两广总督熊文灿采纳呈文,作《建城疏》,奏准析平远之石窟都和程乡之松源、龟浆二都,设置镇平县,隶属潮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程乡为嘉应州,领平远、镇平、兴宁、长乐四县,一州领四县之嘉应五属始告产生。
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吏奏申嘉应州为嘉应府。十七年〈1812〉,仍改为州,是为嘉应州镇平县。
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嘉应州,镇平县隶属广东省直辖。
民国3年(1914),因河南省已先有"镇平县",更名蕉岭县,因县北有蕉岭而得名。
1949年5月14日,蕉岭县解放。6月,蕉岭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兴梅专区。
1952年,撤销兴梅专区,蕉岭县隶属粤东行政公署。
1952年8月,蕉岭与平远合县,称蕉平县。
1954年3月,蕉平分县,仍称蕉岭县。
1956年2月,成立汕头专署,撤销粤东行署。蕉岭县改隶属汕头专区。
1958年12月,蕉岭与梅县合并,称梅县。
1961年3月,蕉梅分县,恢复蕉岭县建置。
1965年7月1日,梅县专区从汕头专区分出,成立梅县地区,蕉岭县隶属于梅县地区。
1988年春,撤销梅县地区,成立梅州市,蕉岭县隶属梅州市管辖。
2000年,蕉岭县辖12个镇:蕉城镇、兴福镇、新铺镇、高思镇、长潭镇、三圳镇、文福镇、广福镇、徐溪镇、蓝坊镇、南礤镇、北礤镇。
蕉岭夜景2002年,蕉岭县辖12个镇(蕉城、广福、文福、新铺、三圳、北礤、南礤、蓝坊、高思、兴福、徐溪、长潭),97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
截至2003年5月16日,蕉岭县辖10个镇(兴福、长潭、蓝坊、南礤、北礤、蕉城、广福、三圳、文福、新铺),共有9个居委会、97个村委会,1514个村民小组。面积975.1平方公里,人口22.53万。
2004年10月,蕉岭县撤销2个镇:兴福镇河东片的东山、湖谷、龙安、叟乐、高畲5个村委会并入蕉城镇,兴福镇河西片的堑垣、浒竹、上村、神岗4个村委会并入长潭镇;北礤镇并入南礤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蕉岭县辖8个镇(蕉城镇、广福镇、文福镇、新铺镇、三圳镇、南礤镇、蓝坊镇、长潭镇)。
蕉岭县位于广道话德城希计烈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地跨东经116°01′~22′,北纬24°25′~53′之间。西界平远县,东南与梅还菜打开克的煤县接壤,北与福建省武平县、上杭县相连。全县总面积960平方公里。
蕉岭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岩石累主要有砂页岩、侵入岩、石灰岩、变质岩毫苦类移地绍书触载情费等。这些岩类构成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县境四面环山,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山地、丘陵、盆地的比例为6来自:3:1。境内山系排列由序,山脉走向有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类。共有五列山脉,这些山脉是本县众多溪河的分水岭,河谷低地也大致分布在这些山脉中间。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金山笔(11360百科70米,全县最高峰)、铁山嶂(1164米)、皇佑笔(1150米)、大峰嶂(1092米)、小峰嶂(1057米)、樟坑咚(1020米)等6座。
蕉岭县县境属亚热带地区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发盐快助保巴号,光照充足,雨季长,雨量充沛,由于南岭山脉的屏障作用,使冷空气影响减弱,所属现扩岁第充台老万以冬季并不十分寒冷。
蕉岭县境内河流属韩江水系,主要河流韩江二级支流石窟河在县境内长 61.4公里,集水面积728.2平方公里。石窟河流域(含其支流高陂河、柚树河、石扇河酸或、广福河、溪峰河)是蕉岭县较大的盆地和对材占修此阿苦误管社主要耕作区。耕地约10万亩,居住人口17余万敌混全人。其他河流还有高思河、南河、北河,亦分别冲积成山间小盆谷。
蕉岭县蕉岭境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锰、铁、铝、钨、铜、铅、锌、锡、煤、石护客备飞五真别灰石、 大理石、花岗石、石英砂、稀土等,尤以石灰石居多,储量约有10亿吨,煤储量约450万吨,锰储量约240万吨,花岗岩储量约2700万吨。水力资源10万千瓦以上。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有288种,分隶95个科。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甚多,古有金城雄狮、玉闸穿流、桃源春色、花皓晴岚、仙桥飞渡、长潭夜月、文峰创南度取插汉等八景,今有长潭揽胜、龙潭飞瀑、源碧水、土楼古韵、镇山荟萃、逢甲故居、皇佑称及兴保岩难父灯架态苦奇观、世纪花园等"新八景"。
蕉岭县风光2000年,总人口朝片刑背样酸203173人,各镇人口:蕉城镇51803兴福镇27068长潭镇7663三圳镇14402新铺镇30419徐溪镇5875文福镇17443广福镇13582蓝坊镇9261高思镇5164南礤镇636食渐氢富友胶优斗助九轮6北礤镇7066华侨农场虚拟镇7061(根据第五次人口普任资前连女投效胶色查数据)
205国道贯穿全县境内,分别连接闽西、赣南,联通省内潮汕沿海和河源、梅州、广州,县城离梅州火车站40多公里、半小时的行车距离。全面实现了县到镇公路水道含族求际泥硬底化、村村通公路目标,全县97个行政村有91个村实现了镇通村水泥硬底化,县城到镇实现了一小时行车距离。此外,随着天汕高速公路蕉岭段和梅河高速公路的建投收情古架自思始花解设,蕉岭与珠三角和闽赣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蕉岭作为沿海与内陆过渡地带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
200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853.9公里,比上年增加39.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的须最等尼需死雨密度达88.9公扬阶集便八钟高似右众里,比上年增加4.08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17543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2%,其中公路174935万吨公里,增长0.15%,水运501万吨公里,增长34.3%;客运周转量7221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2%,其中公路71944万人公里,增长6.1%,水运270万人公里,增长28%。2012年末全县汽车拥有量达到5107辆,比2011年同期增长16.7%。其中:载客汽车2417辆,增长10.5%,普通载货汽车2685辆,增长22.7%。
2014年蕉岭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2878万元,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1187万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0636万元,同比增长13.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1055万元,同比增长10.9%。
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29547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增长速度创15年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000万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209401万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139146万元,增长9.5%。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长17.4%,批发和零售贸易增长9.2%,住宿和餐饮业增长6.7%,金融保险业下降6.7%,房地产业增长1.8%,其他服务业增长12.8%。民营经济增加值234162万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18.46%。人均生产总值20348元,增长15.1%。三次产业构成为18.9:48.7:32.4,对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了0.8个百分点。全县实现国、地税税收入47108万元,比上年增加2775万元,增长6.2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213万元,增长21.96%。
蕉岭县积极推广毛竹、名贵树木的种植。
(资料来源)
工业
(资料来自)
至2010年底,全县有"三资"企业27家,从业人员1192人;主营业务收入18454万元;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1161万元,利润总额654万元。
服饰
旧时用自织的织家机布制被和衣着,今已淘汰,清至民国初期,官吏豪绅及儒生穿长袍马挂,平民男女服装为开襟式,女的为在则开襟上衣,称大襟衫,衣长齐膝,20世纪以来,服饰多样,中西服盛行。
鞋帽
旧时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粤俗传统木履,现时的品种多,式样日趋新颖,旧时冬天男人戴毡帽、礼帽和棉帽。妇女冬日戴帽(头裙)蓝布所做。
饮食
一日三餐,米饭为主。旧时早上用锅煮饭,用罩捞把饭捞起,盛于饭甑中,供一天吃,传统名菜、名吃有"蒜头焖猪肉"、"焖狗肉"、"炒鸡酒"、"盐焗鸡"、"扣肉"、"蘸仔鸭"、"酿豆腐"、"鱼生"、"仙人粄"、"猪油粄"、"锅笃粄"、"黄粄"等。
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其所采用的建筑工艺,是中原汉族建筑艺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其结构一般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以两厢向后延伸,形成马蹄形的后围,其特点是以南北子午为半轴,左右对称,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结合成一个大极形整体。
2012年,全县有电大进校联校1所,普通中学19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81所,幼儿园94所;在校学生36044多人,教师2566多人;有省一级学校1间,市一级学校5间。小学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为99.75%。形成了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四大体系"教育。
该县"两基"工作于1993年通过了省人民政府的验收,成为国家教育部首批颁布实现"两基"的达标县,1997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又于1999年、2002年先后两次接受并通过了梅州市人民政府组织的"两基"复查验收,复查验收组的领导、专家对蕉岭的"两基"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3年10月全市中小学预防中小学学生辍学的现场会在蕉岭召开,蕉岭县"控辍"成绩得到了与会领导的肯定,蕉岭县"控辍"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市推广。蕉岭县"普九"成果得到了新的巩固和提高。蕉岭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毕业率10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初中入学率为99.75%,辍学率为0.98%,初中毕业率为99.2%,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8.3%;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为91.8%。
该县普通高考省线入围人数逐年攀升,从2000年的314人上升到2005年的606人。
虽然有高考不断扩招的因素,但万人口上省线率高居梅州市前列。2003年高考,高分尖子生有了突破,进入全市总分前50名的人数仅次于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和兴宁一中。蕉中的杨丽娟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2004年,蕉中徐伟权同学以总分838分的好成绩列全市第八名,并被北京大学录取;蕉中的郭建芳、陈剑文两位同学成为梅州市的单科状元。
高中教育规模扩大。县内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由2000年的4003人,增加到2005年5103人;普及程度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87%,较2000年提高了10.11个百分点,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为194.8人,排在梅州市前列。职业教育上新台阶。县职业技术学校从镇平中学分离出来独立办学后,加大了职业中学与塔牌集团、县绮梦制衣厂等企业的联办力度,扩大了学校规模,教学设备设施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全县现有公办幼儿园55间,私立幼儿园39间,在园幼儿5184人。幼儿教育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投资办园的格局。成人教育红红火火。蕉岭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大联校坚持"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办学思想,开设有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等大专专业8个,本科设有法学、英语教育等7个专业,参加学历教育的学员达983人,电大办学水平居全省先进行列。
蕉岭县旅游1997年底,该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实施素质教育实验县之一。先后实施了"科研促教工程"、"教学评价工程"、"学科竞赛工程"、"教学龙头工程"、"第二课堂活动工程"、"课堂教学变革工程"等,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了蕉岭县教育整体水平。全县被确立为国家级立项的课题3项,省级3项,市级8项,县级99项。2002年有四项教学科研课题获市第二届普教科研成果奖励,五项科研课题被市普教科研"十五"规划立项。有至少12位教师获省教学教研成果奖励,有150多位获市教学教研成果奖励。中小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实践活动屡获荣誉。如原实验小学学生丘兆翰曾荣获2001年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一等奖。在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蕉岭县体育健儿屡获佳绩。在连续两届获得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各两个团体总分第一名的辉煌战果后,又获得2003年"长乐杯"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高中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初中男团总分第二名,初中女团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1999年举行的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蕉岭县镇平中学学生丘春苑一人勇夺两块金牌和一块银牌。在2002年远南残疾人运动会上,蕉岭县华侨中学学生丘剑锋一人夺得四块金牌。
皇佑笔自然保护区职务 | 姓名 | |||
---|---|---|---|---|
书记 | 温向芳 | |||
副书记 | 陈伟明 | 张利民 | ||
常委 | 盘连欣 | 卢尧生 | 卓利清 | 刘四海 |
徐苏 | 魏伟辉 | 刘仁忠 | 罗桂芳(女) | |
注:资料来源 |
蕉岭县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镇山公园、镇平八景、丘逢甲故居、长潭旅游区(含闽粤赣释迦文化中心、长潭绿园、逸士山庄、澳洲山庄等景点)、皇佑笔自然保护区等一大批旅游景点。
文福古塔蕉岭文化底蕴深厚。先后涌现出嘉应州(今梅州)第一位进士宋代的蓝奎;晚清抗日保台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甲;辛亥革命中为抗日复台而壮烈牺牲的爱国志士罗福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修明;抗日战争中坚守上海四行仓库名震中外的抗日英雄谢晋元;还有当代举世闻名的科学精英、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化学家丘应楠等人士、丘逢甲、谢晋元故居保存完好,还在新铺镇为抗日英雄谢晋元建造了谢晋元纪念馆。
丘逢甲故居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全国文明县城、中国金融生态县、全国文化先进单位、中国生态文明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 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南岭生态区生态发展试点县、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东省教育强县、广东省文明县城、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广东省文化先进县、广东省体育先进县、全国20个长寿之乡之一等。
长寿之乡广东省住建厅公布了第二批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和宜居示范村庄名单,该县广福镇和广福镇乐干村、广育村分别上榜。
2013年11月17日~23日,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被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科学认证委员会正式确认为世界长寿之乡。
2014年5月30日上午,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乡科学认证委员会正式授予蕉岭县为"世界长寿乡",蕉岭县成为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的世界第七个"世界长寿乡"(高加索地区,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广西巴马,江苏如皋,新疆和田,广东蕉岭)、中国第四个"世界长寿乡"(广西巴马、江苏如皋、新疆和田、广东蕉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