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王鲁彦

王鲁彦(1901年-1944年),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乡土小说家。2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大受裨来自益,开始创作时遂用笔名"鲁彦"以表达对鲁迅的仰慕之情。

王鲁彦的小说主要是短篇360百科,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等,30年代写有长篇小说《野尼甲志且形了火》(《愤怒的乡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顶下》、《河边》李市速量、《伤兵旅馆》和《我们的喇叭》等。

  • 中文名 王鲁彦
  • 别名 鲁彦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
  • 出生地 浙江镇海

人生经历

  1920年,参加由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自上海到北京大学旁听。1923年夏,先后到湖南长沙平民大学、周南女学和第一师范任教。同年,在11月号的《东方杂志》发表处女作《秋夜》。此后陆续发表不少小说,其中包括描述军阀杀人暴行的早期代表作《柚子》。她架右保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柚子》。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日报》来自副刊编辑。1928年360百科春至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

  1930年,至福扬交须答建厦门任《民钟日报》副刊编辑。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在极不安定的生活中迎来了文学创作的丰收期。采用浪漫、象征等不同手法进行创作探索,逐渐成殖冲治季绍振免织为乡土写实派的一位重要作家。发表于1927年7月号《小说月报》上的《黄金》标志着王鲁彦的内项抗掌映座乱急矿"乡土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的境界志况小科质真非航必系。小说描写了一个小有产者不断遭逢灾祸的境遇,深刻的反映了旧社会的人情硫注就世态。此后,他更多的关注现实。抗战前夕,重要作品长篇小说《野火审空列备局要杨路》出版,作品描写了江南农民的悲惨生活和走向自发反抗斗争的真实图景。

王鲁彦

  抗战期间,创作了《炮火下的孩子》、《伤兵医院》等短篇小说并结集出版,并在《广西日报》副刊上连载长篇小说《青草》。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贡献是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为抗战后期大后方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之一。1942年出版了最后一部小说集《我们的喇叭》。

  1944年于贫病交困中桂林逝世。

作品简介

  短篇小降难范飞措束治管下只九《柚子》以反讽的语言描绘了在长沙处决犯人时人们倾城出动、争相观赏的"盛况",一方面讽刺了民众的看客丑态与嗜血心理,另一方面抨击了军阀政府草菅人命残酷统治。作者本拟以反溶修背周算叫后困万田参讽的语言表现激愤,但由于激愤的情绪太强烈,"冷峻"在此变成了更学儿今并令族沿"冷话",反而削弱了情绪的女绝章走单纯。最体现鲁彦乡土杆愿司小说特征的,是《菊英的出《黄金》等。

  《菊英的出嫁》描绘了浙东农村的"冥婚"缺笔谈(既为死人办婚事)的陋习。菊英七八岁时便死去,十年后她的母亲张罗为她寻找一个同在阴间的"丈夫"。先是请人说媒,合八字,然后大肆置办婚礼,极尽铺排。作者以略含嘲笑的笔调叙述菊英母亲为这场婚礼耗费的精神、体士川唱将信顺无力与金钱,描绘人物对于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所倾注的饱满热情。充实的物质铺张、忙碌的人物行为,反衬出人物精神的空白与生命本质的无意义。

  《黄金》叙述了发生在浙东温例蒸对放病交水挥一个叫陈四桥的小镇的世态炎凉。主人公如史伯伯本是家境殷实的人家,儿子在外工作并按月汇款到家,而陈四桥又似乎是个民风淳朴的世界,如史伯伯在这一带相当受人尊重,邻里之间关系融洽。某月儿子的汇款不知何故过期还未汇来,如史伯伯的处境因此发生戏剧性的改变:人们猜测他的儿子出了什承附架手赶四脸苏云条答么事,无钱寄回家了,于是,关于如史伯伯破产的流言迅速蔓延开来,人们对他家的态度立即改变。上门行乞的乞丐突然变的盛气凌人,满含鄙夷起来;债主们纷纷提前上门索款,并动手搜拿东西;如史伯伯的女儿在学校无端受到欺侮,连他家的狗也被人打伤。仅仅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臆猜,昔日倍受尊重的如史伯伯便如丧家之犬,世人以他们最得心应手的市侩手段,给予如史伯伯一家难以承担的羞辱。鲁彦以他对故乡人情世故的谙熟,通过一种戏剧性情景的设置,将浙东小镇人们的势力心态揭示殆尽。《听潮》是王鲁颜的一篇很好的作品。

家庭背景

  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中,适逢资本商业的进入引起农业社会家庭结构变异的年代,其父已转向出外当店员、伙计打工谋来自生。他本人仅从私塾读到高小,15岁就去上海的商店当学徒。但他受到民主思想的启蒙,不甘心而求上进,走上了补习自学的"自学成才"道路。18岁就到北京参加了"工读互助团",一边以在360百科北大门口摆饭摊和洗衣等笔气服务谋生,一边在北大旁听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和自学世界讨留度似河出团价协是席语。

王鲁彦夫妇

  20岁开始发表新诗和译文,21岁开始发表短篇小说《秋夜》。随后其著作和译著逐年增多并出版了不同时期的小说集,散文集和译文集等等。其终生除在抓色比中学、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文学、世决担齐所找妒调范节溶界语和担任报刊文学改探试司千台掌没距层价副刊编辑工作外,主要是从事著、译工作。王鲁彦有着浙东人的刚毅倔强,高小二年级时,因学生所尊敬的校长被校董方面无理排何治辞退,他与许多同学一道愤而停学。后来辗转来到北京,加入蔡元、李大钊、陈独秀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同时到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等课。

  地灵人杰的东海之滨赋予聪慧和韧性,汹涌澎湃的"五四"新潮给予时代的洗礼,王鲁彦自学成才,20年代初步入文坛,成为文学研究会会员,在其短促的一生中,留下养世你河压鸡紧权了11部短篇小说集,1部中篇小说,两部半长篇小说,4部散文集,还通过世界语翻译了很树具搞地区维交11部外国文学作品。过洋罪木异优1944年8月20日,抗战胜利前夕最艰难的时刻,中华密如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居使诗桂林分会主席王鲁彦,终因贫病交加,在桂林与世长辞。由于战事频仍,当年桂林文艺界同人立下的墓碑竟然不知去向,就连墓地所在也难以寻觅。这位呕心沥血为人民的作家,并没有被后人所忘怀。他的家乡浙江宁波北仑区大碶镇为之开辟了鲁彦文学生涯展览室,他的作品集不断有新版本问世,《听潮似顶纸吗具达虽斗的故事》等散文名篇为人们所喜爱,《黄金》等小说成为被文学听司领全史家所称道的经典作品,形象而生动地记叙着王鲁彦淳朴而深邃的游子之心。

王鲁彦父子

后世影响

  鲁彦短暂的一生是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中奋起斗争,挣扎于贫病加劫难之中的真实写照,在当时文化界曾引存各损回题起巨大反响。远在重庆的周恩来副主席发唁电致哀,并请冯雪峰代表党转送抚恤金抚慰遗孤。桂林文化界发起募捐料理后事。1944年8月30日在将沦陷前紧急疏散之际,桂林文化界人士二百多人举行追伯急新原止本悼大会,由欧阳予倩主持,邵荃麟代表全国文协致悼词。遗体安葬在七星岩后星子岩之阳,墓碑刻有"作家王鲁彦之墓"。

  遗憾的是,由于历经战争、土改、大跃进、文革等变迁,家人与文化界友好虽经多次访寻,王鲁彦墓碑、墓址一直未能找到。而广西、全国文化界友好与家人多年拟重建鲁彦墓的愿望与此多七需游远研计划,也一次次被各种主客观的因素影响,拖延至今未能实现存粒肉尔厂厚,致使鲁彦白骨无定所,孤魂至今仍在野外漂泊难以安息。

乡土情

  在王鲁彦的心灵和创作中,浙东乡土占有重要位置。当他流徙异乡时,故乡的雨,故乡的天,故乡的山河与密杀田野,故乡的钓鱼方式与情趣,故乡那蔚蓝中衬着整齐的金黄菜花的春天,藤黄的稻穗带着可爱的气息的夏天,蟋蟀和纺织娘在濡湿的草中唱着诗的秋天,小船吱吱地触着沉默的薄冰的冬天,还有那故乡的杨梅---奇异的形状、可爱的颜色、甜美的滋味,无一不令人相思的杨梅……那让他魂牵梦萦、游子思归的故乡,不时溢于笔端,呈现出一幅幅明艳的浙东乡土景象。作家那孤独寂寞的游子之心得以慰藉,也让无数读者泛起清冽而甜蜜的乡愁。 他以朴实而冷隽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浙东农村的社会生活画卷。这里看得见军阀混战带给社会的阴郁氛围,看得见小生意人在外来工业文明冲击下走向破产的满面悲哀,看得见包含着亲情和愚昧的古老的冥婚民俗,看得见乡民面对天灾的无可奈何与荒谬举措,也看得见农村青年的正直善良、多才多艺,看得见底层社会愤懑的爆发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从整体结构到细节描写,都饱含着作者对社会矛盾的焦虑和对人民的同情。王鲁彦富于个性的乡土写实,当时就赢得了鲁迅、茅盾等"五四"新文学前驱者的肯定,后来也得到文学史家的高度赞扬,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中称之为"乡土写实流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王鲁彦全家福

艺术风格

  生活中的王鲁彦可谓铁骨铮铮,而在文学世界里对人性的体察则细致入微,心理开掘广袤而深邃。早期创作所表现的伤感与愤激、迷惘与执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之后具有典型意义。如果想要了解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心态,他的早期作品也像郁达夫、王统照、庐隐、石评梅、丁玲的小说,戴望舒、徐志摩、闻一多、冯至的诗歌与鲁迅的《孤独者》、《在酒楼上》、《野草》一样,具有精神史的价值。

  他的恋爱题材小说,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对幼稚爱情的戏拟,实际上真实地表现出青少年在恋爱不同阶段的心理真实。他在《菊英的出嫁》里对菊英娘的心理刻画尤其入木三分。透过冥婚风俗的表层,可以看到这位母亲对冥婚的热衷,其实不只因为她对夭折的女儿的刻骨铭心的思念,还有她作为丈夫常年在外的商人妇对性爱生活的渴求。个体心理与性别心理之外,社会心理的剖析更为犀利深邃。

  《柚子》勾勒出专制暴政所必然产生的冷酷心理与冷嘲现象,《许是不至于罢》表现出在一个中产阶级匮乏的社会里带有普遍性的仇富心理与小有产者的惶恐不安,《黄金》通过主人公经济生活的一次小波澜揭示出社会等级意识的无所不在及其戕害人心的严重性。《自立》还通过堂兄弟之间的一场官司触及了嫉妒这种人类的普遍心理,告诫世人:原始欲望一旦失控,亲情就会被烧得灰飞烟灭。当年,王鲁彦在听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时,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感受到揭去虚饰的巨大震撼力。也许与鲁迅的影响有关,王鲁彦始终如一地关注心灵问题,翻译时注意选择心理内涵丰富的作品,创作中也十分注重心理世界的开掘,这是王鲁彦小说区别于其他乡土文学作家的重要特征。

评价

  从其一生的著、译、为人和文学活动看,鲁彦不仅是一位忠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家,而且还是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阵营中的一员忠诚斗士。而到抗日战争爆发,他更成为伟大的抗战文艺的一位前线勇士,其在世的最后五年大多在广西桂林,除文学创作外,主要参加了作为抗战文化前哨的桂林的文化活动,如参与文协桂林分会的筹建和各种抗日文化活动,历任文协常务理事,理事。特别是抱病坚持筹办并主编了大型文艺月刊"文艺杂志",直到结核病重不治逝世。享年仅四十二岁。

主要作品

创作作品

  《柚子》(短篇小说集)1926,北

  《黄金》(短篇小说集)1928,人间

  《童年的悲哀》(短篇小说集)1931,亚东

  《小小的心》(短篇小说集)1933,天马

  《屋顶下》(短篇小说集)1934,现代 《驴子和骡子》(散文集)1934,生活

王鲁彦作品

  《婴儿日记》(日记体小说)与夫人覃谷兰合著,1935,生活

  《雀鼠集》(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

  《乡土》(中篇小说)1936,上海文学出版社

  《鲁彦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河边》(短篇小说集)1937,良友

  《旅人的心》(散文集)1937,文生

  《野火》(长篇小说)1937,良友;又名《愤怒的乡村》,1938,中兴出版社

  《伤兵医院》(短篇小说集)1938,汉口大路书店

  《随踪琐记》(散文集)1940,上海三通书局

  《桥上》(短篇小说集)1940,上海三通书局

  《惠泽公公》(短篇小说集)1941,上海三通书局

  《我们的喇叭》(短篇小说集)1942,重庆烽火社

  《鲁彦散文集》1947,开明

  《鲁彦选集》1951,开明

  《鲁彦散文选集》1982,百花

  《鲁彦散文集》1984,上海文艺

翻译作品

  《犹太小说集》1926,开明

  《给海兰的童话》(童话集)俄国马明.西尔皮雅克著,1927,光华

  《显克微支小说集》波兰显克微支著,1928,北新

  《花束》(文艺论文集)法国查理斯.拉姆贝尔著,1928,光华

  《世界短篇小说集》1928,亚东

  《失了影子的人》(中篇小说)德国嘉米琐著,1929,光华

  《苦海》(长篇小说)波兰先罗什伐斯基著,1929,亚东

  《在世界的尽头》(短篇小说集)1930,神州

  《忏悔》(长篇日记体小说)南斯拉夫米耳卡波嘉奇次女士著,1931,亚东

传播世界语

  王鲁彦(1902-1944)浙江镇海人。原名王衡。鲁彦是笔名。18岁到上海学徒,后到北平参加蔡元培、李大钊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受"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曾任武汉《民国日报》编辑。后到上海、福建、陕西等地从事教育和文化工作。曾发表《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及其他》、《野火》等作品,成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1939年到桂林创办《文艺杂志》。1944年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

  大约在1921年开始学习世界语。1923年曾在北京大学任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世界语助教。后曾在长沙协均中学、平民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开办过世界语班。从世界语译成中文的主要译著有:《犹太小说集》、《显克微支小说集》、《苦海》、《肖像》、《失掉了影子的人》、《在世界的尽头》、《世界短篇小说集》、《花束》、《老仆人》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李八百
下一篇:能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