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火猫舞

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据考证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库伦体制是"政教合一",寺庙林立,僧侣众多。

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来自群众性的安代舞。安代通常在节庆或闲暇时进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

  • 中文名称 火猫舞
  • 形成于 明末清初
  • 来源 科尔沁草原南端库伦旗
  • 性质 集体舞蹈

本简介

  安代舞是源自科尔沁草原南端库伦旗的一种集体舞蹈。"安代"为"欠身起来"、"抬起头来之意"。最初是一种用来求神治病的宗教性舞蹈,来自含有祈求神灵庇佑,祛病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变为娱乐性的活动。关于其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一个说:很久以前,科尔沁草原上360百科有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女。女儿突患怪病,饮食无序,喜怒无常,久治不愈,父亲部达存心急如焚,便用勒勒车拉着女儿到外地(阜新)去看病。哪知天灾人祸,途中车轴断裂,而恰在此时姑可派蒸这没除民完娘的病情又进一步加重,生命垂化扬密承赵者紧轮研挥危。老人急的不知所措,只顾绕车奔走哭歌。奇怪的哭歌声引来了周围的许多人,人们纷纷跟在其后绕行哭歌。不知是被这不寻常的场面所感动而忘了病痛,还是病魔真的被吓走,此时姑娘也悄然起身下车,尾随众人甩臂顿足,待众人发现,她已被具钟互景械根跳得大汗淋漓,病愈如初。奇闻不胫而走,很快便传遍内们了科尔沁草原。 后来,患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皆依此法治病,并取?quot;安代"。形成初期以唱为主,故曾称"唱安代"。后来演变为以歌伴舞,娱乐功能也随之增加,并逐渐成为喜庆佳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具体形式是:参加者不分男女老幼,自然围圈站立,在歌手领唱(或乐曲伴胡席奏)下,手握绸布或提衣襟下摆,边随声附和边按逆时针方向踏动起舞。动作以原地踏步摆绸、移动踢步绕绸、绕圈跑跳步挥绸、双腿跳落甩绸为主。舞姿奔放,爽负落亮发尽异现景多就朗明快。解放以后,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整理加工,已被搬上了舞台。

安代舞

溯源传说

  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余种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认为安代最初是用来医治妇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之意。当时,在库伦等地流行的安代有"阿达安代"、"乌日嘎安代"等12种。 有关"安代"的起源,发祥地及形成年代,由于缺乏史料可考。《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太第例种己听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松茂树而舞","踏出没肘之蹊,没膝之尘埃"。 关于安代的起源,也有些学者从民节州构贵神担教丝在鱼间传说中去探求。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特别是被誉为"安代之乡"的哲里木盟库伦旗,确实流传着大量有关"安代"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安代"的起源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据说在很久以前,东北方有一个很"古老"的地方,这越福个地方的国王是哈日苏大可汗。哈日苏汗有个美丽的皇后,名叫罕格哈拉。罕格哈拉皇后又有三个公主,老大叫扎兰都贵,老二官上半销若叫乌森海洛尔,最小的老三叫额勒格西拉。这三位河农公主可非同一般,她们是使人闻风丧胆的白鸠!这三个鸠公主个个神通广大,魔法无边,经常展动她们的神翼遨游世界。当她们在天空遨游的时候,地面上便掠过她们乱江弦州见行思第护死的影子。一旦她们的影子照在地面上的姑娘,媳妇身上,一种可怕的病症便在姑娘、息妇身上发作了。这种病谁也叫不出名来,吃药不见好,喇嘛治不了,病人只能在痛苦百反活深中煎熬。恐怖的阴影吓得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大姑娘、小它至算念探拿试祖买媳妇成天躲在屋里右言河五愿按侵位夫不敢外出,生恐被三个鸠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祖,为了拯救人间这种苦难,他变成了巴布伦师傅,向聪明的歌手嘎达苏和非?由"博"苏悔传授医治这种病的方法:由"博"苏海来主持治病。方法是让病 人打着鼓和镲坐着,由"博"苏海和歌手嘎达苏围着病人唱歌。接着是古老的唱"安代"程序,所以,唱"安代"有人叫"唱鸠",盖来源于此。

  关于安代舞的传说还有很多,另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是这样的: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行途中车轴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以歌代哭。歌声引来附近百姓,见此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不料姑娘悄然走下牛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消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皆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治病,取名"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等群众集会中采用,并广为流传,逐步发展成为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体舞。

安代舞

起源与发展

  蒙古族的《安代舞》是文明于来自世界舞坛的群众性的广场舞蹈。如同藏族的《玄子》、360百科达斡尔族的《汉拜》,至今已流传千百年,可称是蒙古族的第一舞。辽阔无垠碧波荡漾的大草原,养育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蒙古节到号族,浩瀚无际的大自然铸就了这个伟大民族的英勇、宽厚、粗犷、豪放、活泼、开朗、能歌善舞的性格,牧民们热爱大草原,更热爱生活、他们骑着骏马驰骋在司尼卷子给专律大草原上,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通过劳动生活、社会实践创造了许多感人的草原文化。其中安代舞是最著名、最典型的歌舞精典之构认句一,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起源和由来呢?安代的真正起源地是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大草原(原哲里木盟)的库伦旗。据几十代科尔沁老人的传说和文史记载,安代是早在一千多年前流行在科尔沁草原上的一种病。是年轻女人易患的一种怪病。病症主要表现为削瘦、不思食欲、时而狂笑、时而悲泣,很难自控,犹如狂癫。 据传说,早在一千多年前,郭尔罗斯旗(现吉林省松源市),有一对夫妻到了中年才生了一个小女孩。中年得子,夫妇万分宠爱,女儿从小聪明界善伶俐、喜好唱歌跳舞。用现在话说有一定的艺术天怎行指真参井赋,所以对这一对中年才得子的夫妇来说,女儿无疑是他们的掌上明珠。女儿到了十八、九岁的子析父时候,更是美丽超群、纯朴、善良能干,深受众人喜爱。此时的她突然得了一种怪病,时而笑、时而哭泣、有时不思饮食、有时吃起来不知饥饱。原本不富裕的夫妇为了给心爱的女儿医治,到处求医、问药、请神,但女儿的病怎么治得不到好转。无奈之下,夫妇二人套上勒勒车,带上一些日常生活所用之物,拉着自己心爱的女儿到处问路寻医,日夜奔走在大草原上。路径几个旗,最后到演坚查斗什少了库伦旗,不幸古老而陈旧的勒勒车经不起长途跋涉,车轴断了。当时的库伦旗是茫茫沙漠、村屯散落、人烟稀少。要想找到能医治女儿病的医师更是如海里捞针。急得老父,手足无措,无培矿团益到均奈把车轮埋进地里,围着躺在车板上的女儿来回转圈跑,女儿的生命奄奄一息,危在旦夕……老父亲哭得眼泪都干了,围着勒勒车悲泣如吟,手持缠腰的彩布腰带,甩臂跺脚,手舞足蹈,高声呼喊,如歌如泣。诉说女儿患如此重病,在异地他乡,孤独无助的悲惨遭遇。不料女工假传架景伤编阶此儿的病奇迹般出现好农几久例演转,越来越好,最后康复的如同正常人。这个奇闻不胫而走,在库伦旗传为佳话,后来广大库伦旗百姓把老父如此救活女儿的形式和场面命名为"安代",并广为流传。

安代舞

传说

  有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蒙古真旗(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生活着一对父女俩。女儿聪明、伶俐、纯朴、善良、懂事、深受式鸡妒丰克对水乡亲们的喜爱,更是老父的心肝宝贝和掌上明珠。女儿到了十八、九岁,突然得了一种怪病,老父心急如焚、百般着急,写干讨八尼屋随伟望破到处寻医问药,为女儿治病。看了很多名医,吃了不少良药,始终不见好转,原本不富裕的老立者父为了给女儿治病,最后落到身无分文,一贫如洗的成度。女儿病情加重,日渐削瘦、卧床不起,老父又着急又上火,又痛苦伤心,又没有任何良策,老父只好套上破示伤使川假到几旧的勒勒车,决定到外面去走走,一是陪女儿散散心,劳误相精二是抱着也许能遇上神医能治好女儿病的一线希望,开始周游科尔沁大地。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有一天到了库伦本清好沟(库伦旗),女儿的病情加重,眼看爱女的生命奄奄一息、危在旦夕。老父把勒勒车停在一个小河边,手足无措,看着躺在车上可怜的女儿,痛哭流泪,围着勒勒车来回转,老父几乎哭干了眼泪,围着勒勒车大声哭喊,拍腿、甩查往员臂、跺脚、哭吟、祈求神灵的表握夜双小属错八步保佑,如同手舞足蹈、如歌如泣。这种悲惨情形引来了附近众多乡亲,他们见此悲惨情形,也潸然泪下,跟着老人甩臂跺脚,围着勒勒车哀歌。这种如唱如舞的情形,感动了上苍,姑娘渐渐苏醒,争开了眼睛,看着老父亲和众人的这种场面,病情有些好转,最后姑娘下了车,步入了人群,欢歌笑语,手舞足蹈着,如同健康人一般。老父看女儿的病如此好转,父女俩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蒙古真(阜新),依然决定留在了库伦旗塔民查干茫哈(地名沙漠地区)落脚定居。后来这一奇闻相传千百里,传遍整个库伦旗,由于老父和众乡亲们的这种为姑娘祈求神灵保佑的如泣如诉、如歌如舞的哀歌情形治好了姑娘身患"安代"这种怪病,人们把这种场面和形式命名为"安代歌舞"。后来在科尔沁草原上不管是求雨、祭敖包、那达慕盛会都用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抒发人们的情感,人们围成一圆场,摔开长袍,右手拿一块彩绸布条,一人领唱、众人相合,边歌边舞。歌词由领唱者根据活动的主题和场面即兴编唱。由此产生了安代舞,流传发展至今。关于古老的安代,有几十种传说,说法不一,上述传说是其中两例。但比较统一的说法认为安代是科尔沁"博"(大神)用歌舞方法治病的一种特有形式。经过千百年的沧桑之变,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的几代艺术家根据党的新时期文艺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长时期深入安代故乡库伦旗,与库伦旗的文艺工作者一道,对传统安代舞进行挖掘、整理、修改、提练、加工。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传统安代舞踏上了积极、健康向前发展的轨道。它的群众性、艺术性、娱乐性和观赏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五十年代末安代故乡库伦旗被授予全国民族文化先进旗荣誉称号、新时期的安代,以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无论是在国庆大典,还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无论是在国际国内的文艺舞台,还是民间旅游、节日盛会,安代舞成了抒发人们感情、歌颂党的民族政策、歌颂幸福生活、鼓舞人心、激励人们健康向上的最好的群众性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通辽市的安代群体,曾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参加了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曾前后三次到北京亚运村和天安门广场进行表演,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人民的热烈欢迎。1992年9月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了沈阳"国际广场舞"大赛。他们以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气息、高超的演技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荣获了金奖。同年十月,再次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了天津"南开杯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暨全国广场舞大赛"荣获了"群星奖"一等奖。

  九十年代初,通辽市民族歌舞团创作编排了歌舞剧《安代传奇》。这一历史性的创举,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科尔沁蒙古族歌舞剧的内涵,成了科尔沁蒙古族歌舞剧的一个代表剧目。《安代传奇》是根据千百年来流传在科尔沁地区的安代传说创作编排的。它正沿袭了传统安代载歌载舞,融歌、舞、剧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它的问世,极大的推动了科尔沁蒙古剧向"具有不同地区特色、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多色彩、多品种"方向发展,反映了新时期科尔沁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丰富和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位居科尔沁北部的杜尔伯特也不例外,也为我们科尔沁蒙古族独有的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安代,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现代的、也是未来的。安代,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将成为世界蒙古族人民的骄傲,成为蒙古族文化艺术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永远屹立于中华民族艺术之林。

独具特点

  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安代舞的一个特点是手的动作突出。在每年的秋收季节,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连续七天,甚至二十一天,最长达四十九天。舞者数目不定,最少十几个人,多达几百个人。跳安代舞的场所是宽敞的平地,翻土三尺,铺上马粪或草,再用湿土盖硬,所以有很好的弹性。场中央埋一空碗,上面架起座车轴,轴顶用布盖紧。传统安代舞中常以歌相伴,歌唱是安代舞的主要特征。安代舞的动作,舒缓和节奏融为一体,跳到高潮时使人们的朝气大发、产生雄伟的姿态。从而有死尔复活般的魅力。"踏步"、"跺脚"、"甩巾"及自定围圈是安代舞通常使用的基本步伐。在安代舞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人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舞与歌,舞蹈与说唱有机的结合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

安代舞

  安代的音乐曲调风格独特,有强烈的感染力,便于歌手根据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情感。安代的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他皆不固定。那些才思敏捷、善于辞令的歌手可以尽情地用诙谐幽默的唱词抒发情感,或赞美,或嘲讽,或嘻笑怒骂,不拘一格。

  传统的"安代"从艺术角度来看,是一种以唱为主,伴之以舞蹈动作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当进入六十年代以后,"安代"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随着舞蹈事业的发展繁荣,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时的"安代"按舞蹈运动规律,增加了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吸腿、腾空蜷曲、左右旋转、甩绸蹲跺、双臂轮绸等高难动作。舞蹈语汇新颖丰富,具备了稳、准、敏(速度)、洁、轻、柔、健、韵、美、情等审美特征。被各种形式、内容的歌、舞等表演艺术普遍应用,成为比较完善的,能表现传统,戏剧,心理结构式作品的舞踏艺术。安代舞经过众多艺术家的努力,逐渐由民间艺术发展成舞台艺术,不断地在城乡落户,成为庆典宴席,接见奉送时不可缺少的内容。

安代和蒙古族文化

  安代形成雏型,最迟在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能歌善舞的库伦人民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跳过多少场安代舞,恐怕难以用数字统计。安代为什么与库伦结缘,又在这里播种又传扬开去?因为安代能在库伦形成、发展,与清初库伦"喇嘛旗"的畸形建置不无关系,"喇嘛旗"在政治上对蒙古民众起到精神鸦片的作用,但它客观上也推动了小库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且极具其独特性。 说到小库伦的文化,要先说说小库伦蒙古族人口构成。清代,蒙古各部各旗蒙古族人口以世居该地的原始蒙古族为主体,杂以后来迁居者。而小库伦这个地方建置时没有多少土著居民,随着建置和各大寺庙的建筑,清廷逐渐从蒙古各部发遣蒙古人前来做札萨克达喇嘛的属民,所以,库伦的蒙古族人口素来有来自"五荒八旗"之说。虽然同是蒙古族,但由于来自不同部落、不同地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库伦蒙古族文化。

安代舞

  这样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蒙古族文化奇葩-安代。原始的安代与郭尔罗斯蒙古文化有关,与科尔沁诸旗蒙古文化有关,与其他蒙古部落的文化也不无关系,它是蒙古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只不过是在库伦找到了适合它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当我们侧耳细听那首首安代唱曲,分明能听出鄂尔多斯长调悠扬辽阔;听出科尔沁草原的明快活泼;听出克鲁伦河畔的雄浑沧远(漠北蒙古两部内讧后,一部内迁库伦近地,清政府设二旗,属今六家子、哈尔稿等苏木镇属地)。 旧时,在库伦地方流行的安代睽多,有"阿达安代"(劝解妇女相思病的),"乌如嘎安代"(为劝慰因婚后不育致病的妇女而办)、"文安代"(因重病人不参加的)、"武安代"(病人一起歌舞的)、"大安代"、"小安代","祈雨安代"等等。

"安代"和《安代舞》

  系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是有着悠久历史、丰富民族文化和以歌舞相伴为生的马背民族。由于语言系属、生活地域和民族历史的多种原因,在蒙古族的广大民间自古流传着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多神的原始萨满教。"安代"这个词,对于生活在远离蒙古草原地区的人们来说,大多是通过呈现于艺术殿堂舞台上的蒙古族《安代舞》表演而得知的。但要想对《安代舞》有更多的了解,只论舞台上的舞蹈那就过于单薄了,还是应从它的来龙去脉和在民间长期被人们所热衷、得以流传上得以了解。在过去古老的岁月中,草原人民为求得生活的安定、畜牧的丰产与疾病的痊愈,都是通过萨满教的神职人员巫师"萨满"举行沟通天地、人神的原始宗教仪式,来获得万物诸神的保佑。 蒙古族的原始萨满教,由于历史的更迭、其他宗教文化的融入和民间百姓为获取不同目的、需求,而出现了相应不同程序的仪式,因此也相应地出现了对巫师"萨满"的不同称谓。其中,"安代"便是在萨满教神职人员中,偏重于为年轻女子因包办婚姻和其它有关婚姻问题不愉快而忧郁成疾,导致"精神疾病"者进行医治、祛病消灾的特有称谓。据说,东蒙草原上有名的"安代"季米叶老大爷,就曾治愈过数不清害相思病和忧郁症的年轻媳妇。那么"安代"与《安代舞》,《安代舞》与患"精神疾病"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几者之间不但有着十分紧密与微妙的关系外,还有有关"安代"称谓来源,极富浪漫色彩的传说。

安代舞

  老艺人季米叶就曾经讲述过:很早以前,在一个叫郭尔罗斯的地方有一位老汉,早年丧偶,晚年只有一个女儿与他相依为命。老汉把自己所有的爱和清贫生活中的一切都给予了女儿。这个女儿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和寄托。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正处二八妙龄、俊美而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的女儿,虽然生活清贫但也充满着幸福与欢乐。一天,这个如花似锦、充满欢乐的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她不是不吃不喝就是吃喝起来没有停止;不是长时间地不说不笑,就是一说笑起来便没有尽头。老汉为此急得各处寻医、拜佛,但没有人能治得了宝贝女儿的病症。眼看着女儿一天天憔悴下去的样子,老汉心急如焚痛苦得每日落泪不止。这时突然听说,在很远的一个叫蒙古镇的地方,有人能够医治这种怪病。为了女儿的康复,不管是真是假老汉抱着这一线希望立即套上勒勒车,拉着女儿踏上了遥远的求医征途。谁知,好不容易到达蒙古镇后,不但没有找到能治这种病的医生,就连知道这种病的人都没有。无可奈何的老汉只得又拉着女儿奔赴他乡求治。

  老汉千辛万苦拉着病况日下的女儿在来到库伦旗时,突然车轴断了。在这举目无亲的异地他乡,老汉完全陷入了绝望。他痛苦地围绕着辘辘车,看着奄奄一息的女儿、不停地挥泪顿足、放声恸歌,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和遭遇。老人的歌声慢慢引来了远近的人们,大家听后也极为同情地跟随在老汉身后围绕车子顿足悲歌起来。这时,奇迹发生了,曾不省人事、奄奄一息的姑娘竟然慢慢苏醒过来,走下车子跟随在人们后面悄声歌唱着。也不知围绕车子边唱边走地转了多少圈,累得姑娘浑身发汗湿透了衣衫,但病情却一下子减轻了许多。此后,父女二人在乡亲们的建议下便在库仑旗定居下来。后来这种以绕圈、唱歌跳舞进行治病的方法,从库仑旗传向了广阔的草原。

  此外,也有"安代"是一种妖孽的名称,哪里的年轻媳妇患上了精神疾病,必是"安代"附身的传说。因此,哪里有人患上精神疾症,家人就会请来能通人神、天地的博学巫师"萨满"来进行治疗。久而久之这些专门能驱除"安代"妖孽,治愈精神病症的萨满,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新的特殊称谓"安代"。有意思的是,这些"安代"在长时间为患者进行思想疏导和劝慰之后,当病人走出蒙古包与家人和亲属见面时,"安代"就要组织患者的家人、亲友和邻居一起陪她共同唱歌和舞蹈,使病人在愉快的情绪下活动身体、吐故纳新,彻底摆脱病魔的缠绕。后来人们把治疗精神疾病程序最后一环的集体舞蹈,称作《安代舞》。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文艺工作者把蒙古族这种载歌载舞的《安代舞》经加工、提炼,作为表演舞蹈引入了艺术殿堂,才使更广泛的舞蹈爱好者,欣赏到如此欢乐和优美的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

  草原上的《安代舞》一般要在老"安代"的带领和指挥下,人们围成圆圈,在经常变换舞圈运转方向、速度由慢至快地边唱边舞。参加舞蹈的人们一边挥舞彩巾一边踏足为拍,整个舞蹈虽然动作简单但却不失优美、豪放和抒情。作为伴舞的歌曲其中不时夹入好似呼号的蒙语,更增添了《安代舞》的民族特色。在人们的歌声、笑声中,舞蹈节奏由慢渐快地进入最后的狂热阶段:老"安代"和为舞蹈添加乐趣的助舞者一会儿双脚高跳,一会儿蹲下走矮子步,引导着众人不停地在头上摇动彩巾,好似一群纷飞的彩蝶来到了草原。这种发自众人肺腑,期盼病人康复良苦用心下的歌舞,无人不因此而受到感动。也许老"安代"所以能用歌舞获得治疗成功、驱走妖孽的秘诀也正在于此。

传承意义

  近四百年来,安代舞以其浓郁的"民间本色"和"癫狂之舞"的特征而备受蒙古族人民喜爱,渐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宗教仪礼和"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据库伦史料记载,单场安代最长持续时间竟达四十多天,其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堪称中国民间舞之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库伦旗全面开展了安代舞的发掘、整理工作。1958年,安代民间老艺人额尔敦巴拉在北京表演安代,引起轰动。如今,安代舞已成为蒙古民族最为耀眼的文化标识。1996年,内蒙古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安代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由民间进入剧场,成为喜闻乐见的蒙古民族艺术形式。安代舞逐渐发展为以舞蹈为主,舞蹈动作也由三四个发展到二十多个。 近年来,由于文化形态的变迁,安代舞的传承方式与生存空间日益受到限制,舞种延续受到极大威胁,急需整理和抢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代舞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演唱形式
下一篇:火玉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