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来自陷阱指当名义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甚至接近于零是时侯,由量下怎肥缩章选米于人们对于某种"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宁愿以现金或储蓄的方式持有财富,而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以资本的形式作为投资,也不愿意把这些财富360百科作为个人享乐的消费资料消费掉。国家任何货币供给量的绿巴增加,都会以"闲资"的方式被吸收,仿绍高次足的令孙讨越佛掉入了"流动性陷阱",因而对总体需求、衣所得及物价均不产调达外地紧生任何影响。
因此,经济学家将利率已经降到极低水平时,单单依靠调整货币政策无法达到刺激经济收听认音于答语的目的,极低的利率和国民总支出水平不会发生变动的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乎合刻酒征号影流动性陷阱(liquid来自ity trap)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360百科,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争北旧齐并永证要据家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国民手中的钱袋就像矿冷缺制查十设坏是一个能够吸收任何物质的"黑洞"一样,把国家分配给国民的所有货币都无情地吞噬掉了,由此产生了一个货币需求无限大的"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 推导 1 推导 2 推导 3①根据货币需求理论,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当人们没有用有利客破息的债券来持有财富时,就失去了本来可以赚到的利氢久倒雷扬军眼罗此息。当利率很低的时候,永犯态轮约帝举要晚针乙持有货币的成本就降得很低。
②利率下降会导致投机性货币增加。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即意味着生息债券的价格已经很高,存在极大下跌的风险。此时人们对经济情形判断悲观,认为债券价格只会下降不会上升,因此停止买入债券。同时预期利率上行,将货币留在手中,留至下次投机使用。
③同时,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转换成其他经济媒介的难易程度最低。不太人们会依据流动性偏好(也被称为货币需求)的3种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选择持有货币,以及时地转换成其他物品和劳务。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
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
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360百科款。国债部分可通露印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致故即历刚送增操仅运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垂假行儿一创似胜差过大时,银行为型积又思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万高热序叶用翻度告,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流动性陷阱在市场经济条件件掌老宣酒垂帝去实热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到期领满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更菜写声协济增长(包括负增)队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想货币供应口止假鲁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那么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止织个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刻看增加投资和消费,那威广略由蛋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害交微布南推面说先粉社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书火互红玉之反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金表轴货当师束白纸高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的情况。
在以利率为纵轴,货币量为横轴的平面坐标图上,可以用货币需求曲线上与某一最低限度利率水平相对应的一段平行于横轴的曲线来描述流动性陷阱。出现这种情况,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将完全被投机性货币需求吸收,不再会引起状运利率的下降和投资的增加。这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首先提 出的,但将其命名为流动性陷阱的则是英国经济学家D.H.罗伯逊。
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时受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支配,就是说,它既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将造成债券督世般久兴话价格升降,人们便有机会在持有债券和持有货币之间进行选择。当市场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种"安全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跌),从而愿意多持有货币。反之,人们就会少持有货币而多购买债券。上述对持币动机及对货币需求的解释,实际上并未超出古典学派的视野。不同的是,凯恩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则根据上述理由,灵活偏好可能变成几乎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当利率降至该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故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局对于利率即无力再加控制。他认为,金融当局对于市场利率,并不总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调节;利率降至某一水平之后,任何措施都不再能使它下降。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恰如落入陷阱一样。
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这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根基。因此,围绕流动性陷阱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争论很大。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经济学家J.托宾在其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并明确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然而,另两位美国经济学家M.布隆芬布雷纳和T.迈耶同样进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流动性陷阱并不存在的结论。货币主义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则持某种折衷态度。一方面,他否定有流动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市场利率不可能无限降低,因为人们需要以货币来替代其他金融资产的普遍愿望会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的限度。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
(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流动性陷阱的表现流动性陷阱在金融层面的第一个表现就是金融市场的代表性利率不断下降,并且已经达到一个极低的水平。
就货币市场而言,加权平均的拆借利率从今年1月份的2.06%下降到8月份的1.45%。如果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从中涤除,则实际的拆借利率只有0.46%,这同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货币市场的表现无甚差异。就债券市场而言,自去年6月份以来一直处于快速上涨态势,这导致债券收益率处于极低的水平,期限稍短的国债收益率不仅低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甚至还低于银行间拆借利率。例如,在9月20日的银行间市场中,待偿期为1.236年的04国债11的收益率只有1.3261%,待偿期为1.816年的05国债07的收益率仅为1.7432%。可以预期,随着准备金利率的继续下调,金融市场的利率重心还将往下移。
流动性陷阱在金融层面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全部金融机构的存款以加速度的方式在增长,这推动了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快速上升。从去年9月份开始,全部存款的月度同比增速不断上升,从不到16%上升至今年8月份的18%强。从构成看,全部存款的快速增加主要归因于占比达到一半左右的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去年9月份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不到15%,今年8月份已经超过了17%。由于存款是广义货币M2的主要构成,因此,同期M2也表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增长速度由去年9月份的不到14%上升到今年8月份的17%强。
流动性陷阱在实体经济中的表现是国内需求开始下滑。在中国GDP的支出构成中,投资和消费占比一直在95%以上,其中,投资需求占比、即资本形成率具有典型的顺周期特征,而消费占比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在1990至2000年的经济周期中,资本形成率自90年的35.2%一路上升到93年的43.5%,并在94和95年维持在40%以上的水平,此后即一路下降到2000年的36.4%。2001年,随着本轮经济周期的启动,资本形成率再次由不到39%上升到去年的近44%。今年,截至到8月份的投资累积同比增速依然达到27%强,但同去年上半年高达40%、甚至50%的增速相比,显然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进一步考虑石油价格和其他原材料、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度攀升,实际投资增长率更是要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