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什么?》是巴赞的经典批评文章的结集,涉及来自电影本体论、电影送输袁一将社会学、电影心理学360百科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是研究巴赞和当代电影美学的必备读物。

  • 中文名 《电影是什么?》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ISBN 9787503935275
  • 页码 368 页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页码:36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039352来自75

  ·条形码:9787503935275

  ·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异想目联来血 ·开本:16

  ·中文:中文

内容简介

  安德烈·巴赞的电影齐我业除况刚理论被视为电影理论史360百科上的里程碑。他的名字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法国于饭地正容书压雨氧谓考电影理论批评和现实主义电影紧紧联系在一起。巴赞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他宣扬的摄影影像本体论和真实美学形成与蒙太奇理论不同的电影美学体系,开拓了电影研究的领域。由于巴赞的努力,电影成为严肃的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 1918-措断张响养的会1958) 法国《电影手册》创办人,二战后西方最重要的电影批评家、理论家,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余说容温师节。主要著述有《电来自影是什么?》、《让·雷诺阿》、《奥逊·威尔斯》、《查理·卓别林》、《残酷电影》、《沦陷与抵抗时期的电影》加态乐精杨参升得、《从解放时期到新浪潮的法国电360百科影》等。

  译者简介:

  崔君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巴黎严斤无如友督但磁备线印大学访问学者,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北京电影学院好化训到胜算棉发、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出版社总编辑、《世界电影》和《环球银幕》主编。主要著译作有《电影是什么?》、《现代电影理论信息》、《世俗神化》、《认识电影》(全译本)、《电影哲学概说》、《影片美学》、《电广械呀光影美学与心理学》、《电影艺术词典》(主编之一)等。

  Cui Junyan, vice president of China Film Foundation, guest professor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and Mac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senior visiting schola亲青亲第科r at GSAS of Harvard Univer厚百而处sity, and La Sorbonne, and City University of Hon棉呼诗g Kong. He was chief editor o便探报f China Film Press. He ha间评s publish想或快岁波受座图底身虽ed many articles both popular and scho受味久第轮苏乱积地角主larly, and se请创京细经食质织veral books on film, including On Contemporary Film Theories, Dictionary of World Modern Arts, Dictionary of Film Art. He was translator of What is Cinema? Understanding Movies, Film Ae吃史金马百笑明欢得教对sthetics, The Profane Mythology, Essay on Philosophy of Cinema.

媒体推荐

 穿觉少角矿李景自业 巴赞逝世一周之后,《法兰西观察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让·雷诺阿的文章,在这篇独特而文雅的文章中,雷诺阿说巴赞照沿无带末续一个人教会了自己电影中的法国传统并且让自己看到他在其中的位子,"他创造了一个国家艺术,在参考了他的文章后我改变了我自己的电影计划。"

  --2008年6月15日《新闻午报》

  巴赞作为影评人馈赠后人最重要的也是众所周知的遗产就是这部文集《电影是什么》,先是散见于报纸杂志小册子,而后方集结成册。该书后来被影迷尊崇为电影"圣经",巴赞独特又意义深远的电影美学观念主要集聚于此。

  --2008年6月27日《文汇读书周报》

  当巴赞的论述被称作电影界"哥白尼式的革命",我们难道不是在赞美他如炬的眼光吗?难道不是知晓了光阴荏苒之后这历史洞察力的深远明晰吗?除此之外,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2008年6月20日《新快报》

编辑推荐

  2008年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诞辰90周年、逝世50周年纪念,2009年又将是"法国电影新浪潮"50周年纪念,正如米特里被称为"电影的黑格尔"、黑泽明被称为"电影的莎士比亚",安德烈·巴赞一向被人们尊为"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因为巴赞不仅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基础,也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他的《电影是什么?》一书向来被称为"电影的圣经",50余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国电影专业必备书籍和影评写作的实用参考书。

  今天,我们有幸通过出版《电影是什么?》(特别修订纪念版)来纪念这位仅享年40岁的大师。为了纪念巴赞,著名翻译家崔君衍先生对其30年前的译本进行了全面修订,出版者辑录了书中重点论述的22部影片相关片断制作成DVD光盘。购买这本书,您不仅能够读到崔君衍先生最新全面修订后的《电影是什么?》,能够通过书中附赠的DVD光盘对巴赞重点论述的影片有一个直观、清晰的了解,您还有机会看到网友提供交流学习的170余部巴赞在书中论及的完整电影DVD,以便您在阅读、研究本书的同时,对巴赞所论的影片能有全面、充分的了解。

译者推荐

  巴赞是电影哲学家。他高屋建瓴,从哲学本体论高度研究摄影影像和电影的本性,为电影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地位。理论的严谨性和支持它的深远的哲学传统,使巴赞有"电影的亚里士多德"之称。但是,巴赞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不是孤独的哲人,他是一代电影导演的良师益友。在西方,《电影是什么?》被称为"电影的圣经"。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实践与理论互为印证、电影批评与电影创作水乳交融的互文关系随处可见。

  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身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掀起的电影新浪潮把他的理论涌上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巴赞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

  --崔君衍

  网友提供170部《电影是什么?》书中论及的影片与读者分享(按导演排列)

  罗伯特·阿德里奇(Robert Aldrich):

  □《草莽英雄》(Apache,1954)

  □《龙虎干戈》(Vera-Cruz,1954)

  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

  □《战舰波将金号》Bronenosets Potyomkin(Sergei M. Eisenstein,1925)

  谢尔盖·爱森斯坦、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Sergei M. Eisenstein/Grigori Aleksandrov):

  □《总路线》(Staroye i novoye,1929)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爱情记事》(Cronaca di Amore,1950)

  克劳德·奥当-拉哈(Claude Autant-Lara):

  □《情魔》(Le Diable au corps,1947)

  马塞罗·巴格利埃罗(Marcello Pagliero):

  □《夜晚带来忠告》(Roma città libera,1946)

  巴德·鲍梯切尔(Budd Boetticher):

  □《血战七强盗》(Seven Men from Now,1956)

  雅克·贝克(Jacques Becker):

  □《七月相逢》(Rendez-vous de juillet,1949)

  □《金盔》(Casque d'Or,1954)

  约翰·博尔廷(John Boulting):

  □《布莱登棒棒糖》(Brighton Rock,1941)

  亚力山卓·勃拉塞蒂(Alessandro Blasetti):

  □《铁花冠》(La Corona di ferro,1941)

  □《云中四步曲》(4 passi fra le nuvole,1942)

  罗贝尔·布莱松(Robert Bresson):

  □《罪恶天使》(Les Anges du Péché,1943)

  □《布劳涅森林的妇人》(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1945)

  □《乡村牧师日记》(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1951)

  戴尔梅·戴维斯(Delmer Daves):

  □《折箭为盟》(Broken Arrow,1950)

  让·德拉诺瓦(Jean Delannoy):

  □《田园交响乐》(La Symphonie pastorale,1946)

  卡尔·德莱叶(Carl Theodor Dreyer):

  □《圣女贞德受难记》(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1928)

  爱德华·德米特利克(Edward Dmytryck):

  □《折箭为盟》(Broken Lance,1954)

  艾伦·德温(Allan Dwan):

  □《金矿》(Silver Lode,1954)

  西席·地米尔(Cecil B. De Mille):

  □《欺骗》(The Cheat, 1915)

  费德里柯·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

  □《白酋长》(Lo Sceicco bianco,1952)

  □《浪荡儿》(Vitelloni, I,1953)

  □《道路》(La Strada,1954)

  □《骗子》(Bidone, Il,1955)

  □《卡比莉亚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1957)

  路易斯·费雅德(Louis Feuillade):

  □《芳托马斯》(Fantomas,1913-1914)

  □《吸血鬼》(Les Vampires,1915)

  罗贝尔·弗拉哈迪(Robert J. Flaherty):

  □《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1922)

  □《摩阿那》(Moana,1926)

  □《南海白影》(White Shadows in the South Seas,1928)

  □《阿兰岛人》(Man of Aran,1934)

  □《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Louisiana Story,1948)

  查尔斯·弗朗(Charles Frend):

  □《未归的冒险》(Scott of the Antarctic,1948)

  约翰·福特(John Ford):

  □《告密者》(The Informer,1935)

  □《关山飞渡》(Stagecoach,1939)

  □《莫霍克人的鼓声》(Drums Along the Mohawk,1939)

  □《我亲爱的克莱门蒂》(My Darling Clementine,1946)

  □《逃亡者》(The Fugitive,1947)

  □《阿巴奇炮台》(Fort Apache,1948)

  □《一将功成万骨枯》(Rio Grande,1950)

  □《搜索者》(The Searchers,1956)

  阿贝尔·冈斯(Abel Gance):

  □《车轮》(La Roue,1923)

  大卫·格里菲斯(D.W. Griffith):

  □《党同伐异》(Intolerance,1916)

  让·谷克多(Jean Cocteau):

  □《诗人之血》(Le Sang d'un Poète,1930)

  □《严厉父母》(Les Parents terribles, 1948)

  亨利·哈撒威(Henry Hathaway):

  □《魔鬼花园》(Garden of Evil,1954)

  托尔·海尔达尔(Thor Heyerdahl):

  □《"康-蒂基号"历险记》(Kon-Tiki,1950)

  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

  □《七年之痒》(The Seven Year Itch,1955)

  詹姆斯·怀勒(James Whale):

  □《隐形人》(The Invisible Man,1933)

  □《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31)

  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

  □《红衫泪痕》(Jezebel,1938)

  □《草莽英雄》(The Westerner,1940)

  □《小狐狸》(Little Foxes,1941)

  □《我们生活的美好年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1946)

  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

  □《疤面人》(Scarface,1932)

  □《红河劫》(Red River,1948)

  □《辽阔晴空》(The Big Sky,1952)

  亨利·金(Henry King):

  □《霸王血战史》(The Gunfighter,1950)

  弗兰克·卡比拉(Frank Capra):

  □《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1935)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

  马塞尔·卡尔内(Marcel Carné),

  □《怪事》(Drôle de Drame,1937)

  □《雾码头》(Quai des brumes,1938)

  □《天色破晓》(Le Jour se lève,1939)

  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

  □《伊甸园东》(East of Eden,1955)

  雷内·克莱尔(René Clair):

  □《意大利草帽》(Un chapeau de paille d'Italie,1928)

  □《最后的亿万富豪》(Le Dernier Milliardaire,1934)

  克利斯蒂安-雅克(Christian-Jacque):

  □《帕尔马修道院》(La Chartreuse de Parme,1948)

  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

  □《巴黎警察局》(Quai des orfèvres,1947)

  □《恐惧的报酬》(Le Salaire de la peur,1953)

  □《毕加索的秘密》(Le Mystère Picasso,1956)

  麦克·寇蒂斯(Michael Curtiz):

  □《桑塔-菲的踪迹》(Senta Fe Trail,1940)

  □《维城血战》(Virginia City,1940)

  阿贝尔·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

  □《白鬃野马》(Crin Blanc,1953)

  □《红气球》(Ballon Rouge,1956)

  马塞尔·莱比尔(Marcel L'Herbier):

  □《黄金国》(Eldorado,1921)

  弗里兹·朗格(Fritz Lang):

  □《尼布龙根之歌》(Nibelungen,1924)

  □《狂怒》(Fury,1936)

  □《弗朗克·吉姆的归来》(The Return of Frank Janmes,1940)

  □《西部联盟》(Western Union,1940)

  □《夜间冲突》(Clash by Night,1952)

  茂文·勒罗埃(Mervyn LeRoy):

  □《我是越狱犯》(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1932)

  阿仑·雷乃(Alain Resnais):

  □《凡·高》(Van Gogh,1948)

  让·雷诺阿(Jean Renoir):

  □《布杜落水遇救记》(Boudu,1932)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1933)

  □《郊游》(Une Partie de campagne,1936)

  □《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1937)

  □《衣冠禽兽》(La Bête humaine,1938)

  □《游戏规则》(La Règle du jeu,1939)

  □《河流》(The River,1951)

  尼柯尔斯·雷伊(Nicholas Ray):

  □《荒漠怪客》(Johny Guitare,1954)

  卡罗尔·里德(Carol Reed):

  □《坠落的偶像》(Fallen Idol,1948)

  大卫·里恩(David Lean):

  □《相见恨晚》(Brief Encounter,1946)

  乔治·鲁吉埃(Georges Rouquier):

  □《法勒比克村》(Farrebique,1947)

  罗伯托·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

  □《白船》(La Nave bianca,1942)

  □《罗马,不设防城市》(Roma, città aperta,1945)

  □《游击队》(Paisà,1946)

  □《德意志零年》(Allemage année zéro,1947)

  □《火山边缘之恋》(Stromboli,1949)

  □《圣弗朗西斯科》(Francesco, giullare di Dio,1950)

  □《欧洲,1951年》(Europe 51,1951)

  □《意大利之旅》(Viaggio in Italia,1952)

  □《火刑架上的贞德》(Giovanna d'Arco al rogo,1954)

  □《恐惧》(La Paura,1954)

  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

  □《希望》(L'Espoir,1945)

  路易·马勒(Louis Malle):

  □《寂静世界》(Le Monde du silence,1956)

  鲁宾·马莫利安(Rouben Mamoulian):

  □《化身博士》(Dr. Jeckyll and Mr. Hyde,1931)

  乔治·马歇尔(Georges Marshall):

  □《戴斯屈出马》(Destry Rides Again,1939)

  安东尼·曼(Anthony Mann):

  □《暴政末日记》(Devil Doorway,1950)

  □《血泊飞车》(The Naked Spur,1953)

  □《远乡义侠》(The Far Country,1954)

  □《血战蛇江》(Man from Laramie,1955)

  约瑟夫·曼凯维兹(Joseph L. Mankiewicz):

  □《陌生人之屋》(House of Strangers,1949)

  弗里德里希·维尔海姆·茂瑙(F.W. Murnau):

  □《吸血鬼》(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1922)

  □《日出》(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1927)

  □《禁忌》(Tabu: A Story of the South Seas,1931)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Jean-Pierre Melville):

  □《海之沉默》(Le Silence de la Mer,1949)

  文森特·明奈利(Vincente Minnelli):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1949)

  罗伯特·蒙哥马利(Robert Montgomery):

  □《湖中女》(Lady in the Lake,1947)

  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

  □《亨利五世》(Henry Ⅴ,1944)

  □《哈姆莱特》(Hamlet,1948)

  马塞尔·帕尼奥尔(Marcel Pagnol):

  □《马利尤斯》(Marius,1931)

  □《泉水曼侬》(Manon des Sources,1952)

  乔瓦尼·帕斯特洛纳(Giovanni Pastrone):

  □《卡比利亚》(Cabiria,1914)

  弗谢沃罗德·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

  □《母亲》(Mat,1926)

  □《圣彼得堡末日》(Konets Sankt-Peterburga,1927)

  奥托·普莱明格(Otto Preminger):

  □《大江东去》(River of No Return,1954)

  弗莱德·齐纳曼(Fred Zinnemann):

  □《正午》(High Noon,1950)

  格里高利·丘赫莱依(Grigori Chukhrai):

  □《第四十一》(Sorok pervyy,1956)

  约瑟夫·冯·斯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

  □《黑社会》(Underworld,1927)

  埃里克·冯·斯特劳亨(Erich von Stroheim):

  □《贪婪》(Greed,1924)

  乔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

  □《原野奇侠》(Shane,1953)

  雅克·塔蒂(Jacques Tati):

  □《节日》(Jour de fête,1948)

  □《于洛先生的假期》(Vacances de M. Hulot,1953)

  让·图兰诺(Jean Tourane):

  □《异鸟》(Une Fée pas comme les autres,1956)

  罗杰·瓦迪姆(Roger Vadin):

  □《上帝创造女人》(Et Dieu créa la femme,1957)

  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

  □《安倍逊大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1942)

  □《麦克白》(Macbeth,1948)

  □《阿卡丁先生》(Mr. Arkadin,1955)

  威廉·威尔曼(William Wellman):

  □《黄牛惨案》Ox-Bow Incident(,1943)

  □《金沙镇》Yellow Sky(William A. Wellman,1948)

  □《娘子军西征》Westward the Women(William Wellman,1951)

  金·维多(King Vidor):

  □《哈里路亚》(Hallelujah,1929)

  □《西北通道》(Northwest Passage,1940)

  □《太阳浴血记》(Duel in the Sun,1947)

  □《男子汉大丈夫》(Man Without a Star,1954)

  让·维果(Jean Vigo):

  □《操行零分》(Zéro de conduite,1933)

  罗贝尔·维内(Robert Wiene):

  □《卡里加利博士》(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1919)

  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

  □《大地在波动》(La Terra trema: Episodio del mare, 1948)

  雷奥尔·沃尔什(Rauol Walsh):

  □《落基山分水岭》Along the Great Divide(Raoul Walsh,1951)

  山姆·伍德(Sam Wood):

  □《战地钟声》(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3)

  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

  □《孩子在看着我们》(Bambini ci guardano, I,1944)

  □《擦鞋童》(Sciuscià,1947)

  □《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1948)

  □《米兰的奇迹》(Miracolo a Milano,1950)

  □《温别尔托·D》(Umberto D.,1951)

  □《终站》(Stazione Termini,1953)

  □《那不勒斯的黄金》(L'Oro di Napoli,1956)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

  □《疑影》(Shadow of A Doubt,1943)

  □《美人计》(Notorious,1946)

  □《夺魂索》(Rope,1948)

  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

  □《不法之徒》(The Outlaw,1943)

  马歇尔·伊沙(Marcel Ichac):

  □《攀登阿那布尔那峰的胜利》(Victoire sur l'Annapurna,1953)

  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

  □《朝圣》(The Pilgrim,1923)

  □《淘金记》(The Gold Rush,1925)

  □《马戏团》(The Circus,1928)

  □《凡尔杜先生》(Monsieur Verdoux,1947)

  □《舞台生涯》(Limelight,1952)

目录

  原编者前言1

  原序3

  Ⅰ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Ⅱ "完整电影"的神话

  Ⅲ 电影与探险

  Ⅳ 寂静世界

  Ⅴ 于洛先生和时间

  Ⅵ 被禁用的蒙太奇--评《白鬃野马》、《红气球》、《异鸟》

  Ⅶ 电影语言的演进

  Ⅷ 非纯电影辩--为改编辩护

  Ⅸ 《乡村牧师日记》与罗贝尔·布莱松的风格化

  Ⅹ 戏剧与电影

  Ⅺ 帕尼奥尔专议

  Ⅻ 绘画与电影

  ⅩⅢ 一部柏格森式的影片:《毕加索的秘密》

  ⅩⅣ 评《德意志零年》

  ⅩⅤ 评《最后的假期》

  ⅩⅥ 西部片,或典型的美国电影

  ⅩⅦ 西部片的演进

  ⅩⅧ 西部片典范:《血战七强盗》

  ⅩⅨ 《电影中的色情》一书旁议

  ⅩⅩ 电影现实主义和解放时期的意大利流派

  ⅩⅩⅠ 评《大地在波动》

  ⅩⅩⅡ 评《偷自行车的人》

  ⅩⅩⅢ 导演德·西卡

  ⅩⅩⅣ 杰作:《温别尔托·D》

  ⅩⅩⅤ 《卡比莉亚之夜》,或新现实主义历程的终结

  ⅩⅩⅥ 为罗西里尼一辩--致《新电影》主编阿里斯泰戈的信

  ⅩⅩⅦ 评《欧洲,1951年》

  索引

  随书赠送DVD光盘影片目录:

  寂静世界(导演:雅克-伊夫·库斯托/ 路易·马勒,1956年)

  于洛先生的假期(导演: 雅克·塔蒂,1953年)

  白鬃野马(导演:阿贝尔·拉摩里斯,1953年)

  红气球(导演:阿贝尔·拉摩里斯,1956年)

  异鸟(导演:让·图兰诺,1956年)

  乡村牧师日记(导演:罗贝尔·布莱松,1951年)

  布劳涅森林的妇人(导演:罗贝尔·布莱松,1945年)

  亨利五世(导演:劳伦斯·奥利弗,1944年)

  严厉父母(导演:让·谷克多,1948年)

  泉水曼侬(导演:马塞尔·帕尼奥尔,1953年)

  毕加索的秘密(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1956年)

  德意志零年(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1948年)

  血战七强盗(导演:巴德·鲍梯切尔,1956年)

  公民凯恩(导演:奥逊·威尔斯,1941年)

  法勒比克村(导演:乔治·鲁吉埃,1947年)

  游击队(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1946年)

  大地在波动(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1948年)

  偷自行车的人(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1948年)

  米兰的奇迹(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1951年)

  温别尔托·D(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1952年)

  卡比莉亚之夜(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1957年)

  欧洲,1951年(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1952年)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格萨拉彝族乡
下一篇:盐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