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温善章

温善章 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水利专家、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中文名称 温善章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日期 1939年
  • 代表作品 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

主要成就

目余修对三门峡水库的定位观点

  对于三门峡水库的定位,温善章的观点是:完全废弃不是最佳选择,应考虑废物利用,三门峡水利工程原有的那些功能,大部分可转由小浪底工程承担。遇到洪峰时,来自三门峡大坝可不抬高水位,保持畅泄状态;在非洪峰期,可以低水位径流发电;在特大洪水时,则临时滞洪。

  不仅如此,在"定位"基础之上,对于根除潼关淤积和渭河水患,温善章还有一个已经酝酿了16年的"拦沙填补黄土高原峡谷沟道"设想。

  他的"观360百科点"是针对当初三门峡大坝的设计方案而言的。他是"高坝大库蓄水拦沙"方案的反对者纸伯

  1955年,他看了邓子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关于黄河规划报告中业呀击获样怕样所提到的三门峡大水库,认为不符合中国国情。当时,他还是天津大学水利系的在校生。1956年的三门峡设计,蓄水水位提到360沙掉尼适米,将要淹没陕西关中平原3教福50万亩良田,动迁90万人口。对这个概念,温善章在心理上难以承受。他认为损失太大了,"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了解农村"。

  本着尽量减小淹没损失的原则,经过反复思量,温善章针对原方案中"高坝(360米)、大库(650亿立方米库容)、蓄水、拦沙"的规划,提出了"低坝(335米)、小库(90亿立方米库容)、滞洪、排沙"的个人建议。比较之下,两方案的核心区别是:"拦沙"与"排沙""多淹"与"少淹"。

  1956年毕业后,温善章被分配到电力部所属的水电总局参加工作。1956年12月和1957年3月,他先后向国务院和水利部呈述《对织十三门峡水电站的意见》。《意见蒸个字》中说:设计水位降为335米,水库死水位300米到305米;汛期不蓄水,排泄泥沙;汛末和冬季蓄水,以备春季灌溉和航运之用;动迁人口杨毛在15万以内。

  1957年6月10日至24日,在北京,包括27岁的温善章在内,近70名水利界重要人士坐到了一起。苏联专家没有出席,但写来了反驳温善章建议的意见。反驳意见中说,如果变拦沙为排沙,降低水位,则大坝一不能解决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号核话击或衡督民问题,二不能起到有效祖商装液科找划编调节水量的作用,三必将要使发电效益大大减小。总之,如果采纳温善章的建议,将削弱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综合利用效益。

  结果讨论会否定了排沙径业油刻命功脚整的意见。支持或基本支持温善章建议的,只有叶永毅、黄万里和吴康宁3人。

  19城医后算袁孙古57年的那次讨论会最终决定:一、应尽早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二、要拦沙蓄水。

  拦沙失败,水库被迫排沙

  1957年,三门峡工程动工。1960年6月,大坝全断面浇筑到340米高程运皮听波起广朝汽升触图,9月份下闸蓄水。19否专地首院品村危60年11月到1961年6月,12个导流底孔全部用混凝土堵塞。

  至1962年3月,最高蓄水位达332.58米,水位高于33斗绝稳脸利附识者验输处0米的时间有200天。在一年半时间内,水库淤积15亿多立方米,潼关水位较建库前抬高4.5米,并在渭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下游两岸农田受到淹没和浸没,严重掉解火唱达措盾侵频洋危害农业生产,若继续发展,将威英如延准落特胁关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

  渭河流域的移民动迁工作支撑不住了。1962年3月,陕西省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上写报告,要求降低三门峡水库水位,排沙。

  面对陕西的实际情况,国务院让水利部研究三门峡大坝改建问题。

  1964年,第一期改建工程启动:在左岸打两条水洞泄洪,同时,把8条发电钢管中的4条改为泄水钢管--简称"两洞四管"。1969年,第二期改建工程实施:打开8个施工底孔,降低水位,泄洪排沙。这之后,又陆续把剩下的施工导流底孔全部打开。

  从1969年到三门峡工作,到1975年调到黄委会,温善章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观点,观察着一些事实,思索着一些问题。

对黄河下游和渭河下游水患的观点

  早在1987年,温善章就提出,根除黄河下游和渭河下游水患的长远之策是,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多沙粗沙来源区的沟道中和山陕峡谷河段,修建不断加高的高坝进行拦沙,把入黄泥沙减少到2亿~3亿吨,变黄河下游和渭河下游(潼关河床)的淤积性质为冲刷性质,从而终使下游和渭河成为高滩深河。在上述沟谷中修高坝拦沙,处理单位体积泥沙的费用和移民动迁人数,仅相当于黄委会现规划提出的其他减轻河道淤积办法的1/20~1/10。

  温善章说,这些大坝拦沙,还能把黄河高原区域的侵蚀环境变为沉积环境,不仅可以淤地、改变沟道地形,还能够改善水环境。总之,能改善生存环境,能把黄土高原的峡谷沟道变为沃野良田。

  黄委会水利专家、俄罗斯水利科学院外籍院士赵业安也持这种主张。赵说:黄河的症结在泥沙,而泥沙是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的。在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要知道,水土流失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大家一直在想,怎样才能让黄河的水土不流失或者少流失。对此,我们的主张是,变"侵蚀环境"为"沉积环境"。

访谈录(摘)

  东方早报访谈

  东方早报:1955年,全国一次人大二次会议通过"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三门峡水利枢纽为第一期重点工程。在这个"报告"中,三门峡大坝规划的正常高水位为350米,为此将淹没良田207万亩、迁移60万人。建国初期国力薄弱,既然明知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为什么还要修三门峡大坝?

  温善章:主要考虑的是解决下游水患问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黄河下游"决口改道威胁与日俱增"。因此修建三门峡高坝拦沙也变得"刻不容缓"。

  在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和1957年《水利部关于三门峡水利枢纽问题向国务院的报告》都强调下游已危在旦夕。如果下游决口,将威胁到下游25万平方公里和8000万人,为了保住下游,必须在上游修建大坝,哪怕为此付出巨大的淹没代价。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对下游决口可能估计得过于严重,按经济状况,即便决口,其灾害程度也没有估计的那样严重。

  东方早报:据说,修建三门峡大坝,与一种"黄河清"的说法有关……

  温善章:建三门峡大坝的初衷是"蓄洪拦沙",即把洪水和泥沙都挡在三门峡水库,以减轻下游由于泥沙淤积造成的水患威胁。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足够的库容,也必然要带来淹没。

  黄河的根本特点就是泥沙含量高。泥沙淤积使下游河道抬高,黄河变成一条地上河,威胁也越来越大。当时认为,通过上游水土保持工作,使下游黄河水变清,从而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1955年的人大报告中,也要求通过水土保持变"黄河清"。而在水土保持生效前,应该修建三门峡水库拦沙,从而立即实现"黄河清"。三门峡拦沙,是换取水土保持的时间。

  现在看来,把黄河基本变清,在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价值具有非常巨大的效益。但单靠面上的水土保持,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制约,是难以实现黄河清的。

人物评价

  在网上搜索"温善章"这3个字,条数众多,到处是敬佩的语气。其中一篇传阅量极大的文字说,"三门峡大坝"和"三峡大坝"这两项工程,有一个极为偶然的共同点,即都面对着一个最坚定的反对者黄万里、一个反对高坝大库而主张低坝小库的坚韧的建议者温善章。

  毫不来自夸张地说,这是一位有着48年"三门峡水库情结"、看着三门峡水库360百科一天天"长大"、耿直不阿并且深具真知灼见的水利专家。正如一位学者的纪所说,在三门峡水库问题上,没有温善章的声音是不可想像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绘画术语
下一篇:永安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