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犹太人

全球犹太人总数超过2500来自万 ,570万人在美国 ,其余在世界各地。

  • 中文名称 犹太人
  • 外文名称 יְהוּדִים‎, Jews, Yhudim
  • 祖先 闪米特人-亚伯拉罕-以撒-希伯来人
  • 起源地 黎凡特南部
  • 有关典籍 塔纳赫、塔木德

名称起源

  犹太字率溶这人国家在公元79年被罗马帝国来自摧毁后,一部分犹太人360百科流落到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人混居,犹太教的教义又认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来自同一祖。中文中的"犹太人",脸叫主据征调烟起源于希伯来语中的"יְהוּדִי",英语中的"Jew"一词起源于中古英语的"Gyw, Iewe"。

相当于红十字会的

  其他语言中,犹太人分别表示为:"juif"(法语)、"jøde"(丹麦语)、"judío"(西班牙语),有些语言中也溶照策过谓培苏范以"希伯来"的音译来指称犹太人,如"Ebreo"(意大利语)和"俄语:Еврей"(俄语)。

种族历史

古代

送包己造乱娘林套花杆永  远祖亚伯拉罕(阿适制率拉伯语发音为易卜拉辛)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附近,后来迁移到迦南(今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带)。他有两子,嫡幼子以撒成为犹太人祖先,根据《圣经》和《古兰经》的记载,亚伯拉罕与侍女夏甲所生的庶长子以实玛利(阿拉伯发音易斯玛仪)的后代就是阿拉伯人。所以在原始血缘上,犹太距朝的声人和阿拉伯人很近。

  犹太人离倍沿裂亲亲面续此的祖先名字叫雅各难放甚(阿拉伯发音为叶尔孤白品百蒸读音支千角普概),雅各是以撒的儿子坏混收化零振般设调已、亚伯拉罕(阿拉伯发音为易卜拉欣)的孙子,后来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与神角力者",而且因为他在和神搏斗的时候伤了腿筋,所以犹太人在宰杀动物时都要把腿筋挑出来丢弃。

  据传雅各生有12个儿子,由于约宽毫收高浓七孩内瑟的关系,在七个荒年的第二年迁移到埃及,受到当时统治埃及的西克索斯人建立的埃及第十五和十六王朝的优待(约公元前专友两述述消艺管成晚15世纪) ,居住在尼罗河下游,转变为农业民族。西克索人被努比亚人暴动赶出埃及后,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剧下降,沦为埃及人的奴隶,他们在摩西牛装(阿拉伯发音为穆萨)的带领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雅各的12个儿子的后目简演条放广不角投形调代形成十二个支派,原来在巴勒斯坦分居,后来统一成一个国家,先由便雅悯支派中的扫罗作王四十年。之后由犹大支派中的大卫担任国王。大卫(David)名字的意思是"被蒙爱者",以色列国家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阿拉伯称为苏莱曼大帝)担任国王期间达到鼎盛。

  所罗门死后,他的儿子罗波安继承王位,后来也终于被巴比伦帝国攻占,人民被掳到巴比伦成为奴隶。

静就剧逐因谓  波斯帝国消灭巴比度程降活被速鲜兵伦后。犹太人被允许回故土,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后来相继沦为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属民。公元1世纪,犹太人起义反对罗马人,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攻破,圣殿被拆毁,犹太人流落到世界各地。

近代

  犹太人到世界各地后,语言、风俗逐渐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但他们坚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维持民族的独立性,仍然用自己的希伯来字母书写文字,在意大利、西班牙的犹太人,语言被同化,用希伯来字母书写的叫"拉迪诺语";在德国、波兰的犹太人语言为"意第绪语";虽然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与犹太教(Judaism)《圣经》的内容几乎相同,但基督教的"新约"将"旧约"的内容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延伸并使得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区别。

现当代

  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是自罗马摧毁耶路撒冷后近2000年来成立的第一个犹太人国家,并人为复兴口语希伯来语的正式使用。

  以色列建国前的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比例占绝大多数,1948年犹太人占6%。

建国历程

建国前夕

  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犹太复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移民浪潮。接着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

建立国家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国选举中,有85%的合格选民参加了投票,接着有120个议席的第一届议会开会。两位曾领导以色列建成国家的人成为该国的领袖,犹太人代办处领导人戴维·本-来自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魏兹曼由议会选为首任总统。1949年5月1班活切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独立战争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360百科,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量好孔延其县况宁裂展开攻击。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地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构三督族吃表哥担觉图境的国民军组织部队(Irgun)青波当克言星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 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里亚,后来那里被称为"约旦河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或呀清息益商虽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措火评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到现在。随着1948年的战争,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撤回以色列,大量来异罗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难民使得以效供防黄色列的人口遽增了两倍。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他阳片怎煤陈块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

20世纪60年代

  在1961年,纳粹的战争犯、也是欧洲犹太人大屠杀主谋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萨德(Mo流富孙稳增别曾元财ssad)情报局干员逮捕,并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审判。艾希曼成为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个遭到法庭指儿判决死刑的罪犯。

  在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误炸了一艘美军的情报船自由号(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军死亡。美国和以色列的调查总结认为个绝灯这场意外是因为自由号的辨识困难而造成的误击事件。

20世纪形步也矿办百甲训则担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被称为消耗战争(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除此之外,在宽弱纸格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晚兵房课权念美起滑修装部队对以色列和各国学需背少长触元严的犹太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了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成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以色列对此展开了报复性的"上帝之怒行动"(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萨德情报局的干员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

  最后,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人传统的赎罪日那天,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了突袭攻势。尽管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成功打击了准备不足的以色列军队,埃及和叙利亚最终仍被以色列击退。战后的几年局势变得较为平静,以色列和埃及终于得以达成和平协议。

  在1974年,伊扎克·拉宾继承梅尔夫人成为第五任总理。1977年的国会选举成为以色列政治历史上的主要转折点,从1948年来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坛的工党联盟遭到梅纳赫姆·贝京领导的联合党击败,这次选举在以色列还被称为是一场"革命"。

  接着,在当年的11月,埃及的总统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史无前例地拜访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国会进行演讲,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第一次获得阿拉伯国家的承认。以色列军队的后备军官也组成和平运动以支持这次谈和。在萨达特拜访之后,两国间进行的和平谈判最后签下了大卫营和约。在1979年3月,贝京和沙达特在美国华盛顿特区达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随着条约的签订,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了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以色列也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获得自治权。

20世纪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轰炸了伊拉克在奥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应炉,阻止了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企图,这次任务又被称为巴比伦行动。

  在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了一场侵略,卷入自从1975年以来一直进行的黎巴嫩内战。以色列的开战理由为保护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区,当时殖民区经常受到来自黎巴嫩的攻击。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碍区后,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前进,甚至攻下了首都贝鲁特。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由于无法承担战争带来的压力,总理贝京在1983年辞职,由伊扎克·沙米尔(Yitzhak Shamir)继任。1982年9月16日,以色列支持的基督教民兵制造了惨绝人寰的贝鲁特大屠杀,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以色列最后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军队,边界的缓冲地带则一直被维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进行单方面的撤军。

  在1980年代里,原本由伊扎克·沙米尔领导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从1984年开始担任总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尔取代,沙米尔达成了一个政党联盟的协议。在1987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大起义引燃了占领区域的一连串暴动,在暴动后沙米尔再次于1988年的选举中连任总理职位。

20世纪90年代

  在波斯湾战争中,虽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联盟国之一、也没有实际参与伊拉克战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飞毛腿导弹击中。导弹并没有直接杀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为不正确使用预备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爱国者导弹碎片击中而丧命。

  在1990年代早期,苏联的大量犹太人开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据以色列的移民法,这些人在抵达以色列时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权。大约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达以色列。虽然以色列大众最初相当支持移民法,新移民造成的许多问题被工党作为选战中的把柄,批评执政的联合党没有解决他们的工作和住房问题。结果在1992年的选举中,新移民们大量投票给工党,使得左派再次抬头。

  在选举之后,伊扎克·拉宾成为了总理。在选举中工党曾经承诺将会大为改善以色列的国内治安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抛弃了1991年的马德里协议框架,改与巴解签订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在1994年,约旦成为继埃及之后第二个承诺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阿拉伯国家。

  最初以色列大众广泛支持奥斯陆协议,然而在协议签订之后以色列仍然持续遭到哈马斯武装团体的频繁攻击,协议受到的支持也开始大量减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到一名极端的以色列民族主义者刺杀。

  由于拉宾的遇刺,大众对于奥斯陆协议的观感也稍有好转,大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赢得了1996年的大选。不过,新的一波自杀炸弹攻势加上阿拉法特赞美炸弹客的声明,使得公众舆论再次扭转,并且在1996年5月输给了联合党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虽然内塔尼亚胡被视为是奥斯陆协议的坚定反对者,他仍然决定从希伯仑(Hebron)撤军,并且签下了怀伊备忘录(Wye River Memorandum),给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大的自治权力。在内塔尼亚胡任内巴勒斯坦团体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活动大为减少,然而他的联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选举中工党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数差距击败内塔尼亚胡而继任总理。

2000年后

  巴拉克在2000年决定单边的从黎巴嫩撤军,这次撤军也是为了阻挠真主党对以色列的攻击,迫使他们不得不跨越以色列边界才能发动攻击。巴拉克和亚西尔·阿拉法特曾在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斡旋下于2000年在戴维营进行协商,然而协商最后失败了,巴拉克提出的条件是一个由73%西岸地区和100%加沙地带组成的巴勒斯坦国家,并且在10至25年时间内将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领域扩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区则是94%),但阿拉法特拒绝这个提议。

  2003年6月4日,在乔治·沃克·布什主持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总理沙龙于约旦相会。在谈判破裂后,巴勒斯坦开始了第二次的暴动,被称为阿克萨群众起义,暴动开始的时间就发生在以色列反对派领袖艾里尔·沙龙挑衅性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Temple Mount)之后不久。协商的失败以及新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以色列人对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并且也使和平协议的支持度大减。

  在一场总理的特别选举后,艾里尔·沙龙在2001年3月成为了新的总理,稍后又在2003年的选举中当选了连任。沙龙开始从加沙地带进行单边的撤军,这次撤军在2005年8月至9月间实行完成。

  在艾里尔·沙龙严重中风之后,总理权力转移给了埃胡德·奥尔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进党赢得了大选后,奥尔默特当选为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的前进党也在2006年的选举中赢得了多数派席位。

  2006年6月13日爆发的以黎冲突发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区,主要是介于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冲突始于真主党之前在一次跨越边界的恐怖袭击行动中杀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并且俘虏其他两名,以色列认为黎巴嫩政府必须对这次攻击负起责任,因此从海上和空中对黎巴嫩展开轰炸,并且进军黎巴嫩南部。真主党继续使用火箭攻击以色列北部,并且以游击队的打带跑战术袭击以色列军队。最后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达成一则停火令。这场冲突杀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党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对黎巴嫩城市的基础建设造成了庞大损害。

民族特点

  目前人数分布划分为三个族群:人数最多的为西欧和东欧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Ashkenazim),分布在南欧和中东的塞法迪犹太人(Sephardim)和在中东和中亚的米兹拉希犹太人(Mizrahim)。民族多数为欧洲高加索人,但因为流散的历史原因,如今的犹太人人群分布广泛,民族由不同国家,文化背景,肤色和语言的人群组成。因此,犹太人=白人是错误的结论。

象征颜色

  蓝色和白色是象征犹太人的颜色。

标志

  大卫王之星是国际公认的犹太人标志,在以色列没有红十字会,只有相当于红十字会的红大卫星会(Magen David Adom)。

割礼盟约

  犹太教主条目:割礼的盟约

  割礼(割去男婴的包皮)为犹太人盛行的传统宗教仪式,希伯来文称此仪式为"盟约"(brit)或"割礼的盟约"(brit milah)。穆汉(mohel)为割礼执行人。男婴如没有生病或有其他健康问题等延期理由,穆汉就会为出生后第八天的男婴举行割礼。割礼进行期间,穆汉会致祝词并宣告男婴已实践律法,接着男婴的父母会致祝词以表明自己的儿子已被纳入上帝与犹太人之间的契约,正式给男婴起名。根据《圣经·创世纪》17章9-14节的记载,上帝吩咐亚伯兰为自己、男性子孙和仆人都要行割礼为永久之契约。按中世纪犹太教口传律法哈拉卡,没有跟从割礼者会被视为有意犯(karet),会招致在上帝剪除的惩罚。对犹太人来说,为出生后第八天的男婴举行割礼有着神圣的特殊意义。

教育意识

  这个民族非常重视知识,犹太人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们念书,到了三四岁时,他们开始在学堂里面学习,每个孩子刚走进教室都会受到大家热烈鼓掌欢迎,以让他觉得学习是快乐的,犹太人认为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所以孩子四岁时就开始完全的思考行为。

犹太文化

宗教信仰

  犹太教(Judaism)是犹太人的特有宗教。综述:犹太教,旧称挑筋教、蓝帽回回,是在公元前2000年中东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犹太教的成年礼在十二岁(女)与十三岁(男)。由于包含着对犹太人生活的多方面规范,因此犹太教不仅仅被视为一种宗教信仰,同时已经潜移默化为犹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很难在犹太教、犹太文化和犹太人身份之间做出清晰的界定。正如古代希腊社会的多样性一样,犹太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和不同的地域中产生了各不相同的特质。例如在启蒙时代(参见犹太启蒙运动)前后的欧洲社会,在安达卢斯(伊斯兰教统治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北非和中东,在印度和中国,乃至现代美国和以色列,许多文化现象已与宗教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分离。

  当今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主要还是犹太教,但也有少部分人转信其他宗教,如基督宗教等,亦有不少犹太人是无神论者,但仍会保留犹太传统。这些犹太人大都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其他国家(信了基督教的犹太人以色列一律不承认是犹太人)。

  犹太教崇拜单一的主神雅赫维(基督教中称耶和华),是希伯来人内部的民族宗教。犹太教认为《塔木德》是仅次于《圣经》的经籍,犹太教中派生出了两个世界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当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希伯来人的犹太原居地后,希伯来人也易名为犹太人并散落到希腊帝国各处,

  公元前3世纪,希腊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君主托勒密二世,召集70多位懂希腊语的犹太人,集中整理犹太教文献并译成希腊语,即基督教使用的希腊语圣经中的旧约全书部分,所谓七十士译本。再后来犹太国被罗马帝国彻底摧毁,犹太教位于耶路撒冷的圣殿被拆毁,只留下一段残破的西墙(哭墙),犹太人散落到欧亚各地。

  公元6世纪时,部分犹太学者将七十士译本圣经整理,剔除其不是源于希伯来文或阿拉姆文本的部分,将整理好的部分重新译回希伯来文,成为犹太教的圣经。当然这个说法只是关于希伯来语圣经成书的一种说法。这个说法与基督宗教和犹太教中常见的关于希伯来圣经的来源的说法不一致。

  历史上,犹太人曾面对多次毁灭性的灾难和逼害。犹太人由于两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语言、文字已经分化,只是靠着统一的宗教维系其单一的民族性。由于犹太教徒认为救世主尚未来临,不承认耶稣基督是救世主,这是一直受到基督教世界歧视和迫害的一个原因。但已故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已承认曾对抗犹太教徒,造成了他们承受苦难的历史。

  19世纪,犹太复国主义(锡安主义)思潮兴起,各地犹太人以买地等手段陆续回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国家。由于在遵守方式和程度的差异,现今的犹太教主要有三大派系,分别是正统派、保守派及改革派。

  一些宗教学者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通称为亚伯拉罕诸教,因为三者奉旧约中的亚伯拉罕为他们的先知。

  犹太教只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并不多,但起源于犹太教的两个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

  基督宗教本身原来只是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在耶稣被钉十字架死后,圣保罗仍然在犹大-撒马利亚宣扬耶稣基督救赎,就是传扬救赎给万邦万民,但几乎获得和耶稣同样的下场,只是由于圣保罗是出生于小亚细亚的罗马公民,所以幸免于处死被遣返回罗马。他圣灵的启示下要传福音给外邦人听。故此他在罗马帝国中间的各民族中传道,将基督教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大宗教。

  全世界信仰犹太教的人很少,只局限在犹太人内部,还没有信仰锡克教和神道教的人口多,但每一部介绍宗教的书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犹太教,主要是因为其影响巨大。

语言文字

  希伯来语是犹太民族的正式书面用语,又被称作"lashon ha-kodesh"和"神圣的语言("the holy tongue")。它既是许多犹太教经典(Tanakh)的标准用语,也是数个世纪以来犹太人使用的日常语言。在公元前5世纪,与希伯来语比较近似的阿拉米语(Aramaic,圣经译作亚兰文)开始渗透进犹地亚地区的日常口语。到了公元前3世纪,大流散中的一部分犹太人开始使用古代希腊语。目前,现代希伯来语是以色列国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另一种为阿拉伯语)。

  首位成功地使希伯来语复活的人是1881年到达巴勒斯坦地区的Eliezer ben Yehuda。这是自从Tannaic时代之后希伯来语第一次恢复为犹太民族的母语。16个世纪以来的大多数时间中,这种语言都被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用语和犹太教经典的书面用语,此外仅仅有极少部分生活在Shabbat的犹太人会使用希伯来语作为日常语言。长期以来,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已改为使用当地的语言,同时也发展出一些特别的方言或语言支系。其中,意第绪语(Yiddish)是由散居在中欧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使用的语言,其中综合了德语和犹太语言的元素;拉迪诺语(Ladino)则是由伊比利亚半岛的赛法迪犹太人使用的方言,其受到了西班牙语的影响。在经历了犹太人大屠杀、从阿拉伯地区的撤离以及全球犹太人社群的大融合之后,一些使用人口很少的犹太语支系已大为衰退,例如:犹太-格鲁吉亚语,犹太-阿拉伯语、犹太-柏柏尔语、犹太-克里米亚鞑靼语、犹太-马拉雅拉姆语等。

  目前在全球犹太人口中使用最多的三种语言分别为:英语、现代希伯来语和俄语。此外,法语和西班牙语也在犹太人群中有着较高的使用率。

传统节日

  一、犹太新年(Rosh Has- hana) 犹太新年为犹太历一年的开始,是犹太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教堂里吹起羊角号,取意与上帝通话,期望得到上帝的祝福。

  二、赎罪日(YomKippur) 赎罪日是犹太新年后的第十天,是为了向上帝忏悔;请求宽恕。当天人们要禁食,并到教堂祷告、思过。

  三、结茅节(又称住棚节、收获节)(Sukkot) 此节日是为纪念犹太教先祖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后,流落西奈40年期间住草棚的生活。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搭草棚,国防军通常在特拉维夫市政广场上举办坦克展览。

  四、诵经节(SimhatTorah) 犹太教徒诵读犹太经典"To- rah"通常要一年时间,诵经节即为庆祝读完"Torah"而设。教徒们要唱歌、跳舞、吃甜食。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是取下经卷,并拿在手中走7圈。

  五、点烛节(也称灯节)(Ha- nukah) 此节是为纪念马卡比抗击希腊侵略者的起义成功,犹太人重获自由而设的。传说犹太圣殿时期,圣殿中的7盏橄榄油灯常明不灭,但后因希腊侵略者的破坏而中断。马卡比起义胜利后,希望重新点燃油灯。人们找遍四周,只找到够点一天的橄榄油,但这点儿橄榄油竟奇迹般地点了8天,直到新橄榄成熟后,有新油续上。主要庆祝仪式是每天点燃一枝蜡烛。带有9个烛座的烛台是专门为此节而设制的。其中,中间较高的一枝是为点燃其他8枝而设的。

  六、普尔节(Purim) Purim意为抽签。传说一名恶官因痛恨曾得罪过他的一个犹太人而以抽签方式确定了一个杀害所有犹太人的日子。后来,有一位做了王后的犹太女子巧妙周旋,处死了恶官,拯救了犹太人。节日期间,剧院通常上演相关剧目。晚会上,人们常吃一种特殊的三角甜饼,这甜饼象征恶官的耳朵或帽子。

  七、逾越节(Pesah) 源于圣经《出埃及记》。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前,为使法老屈服,上帝越过犹太人门楣涂有羊血的家庭而杀死所有埃及人的长子和牲畜,迫使法老放以色列人跟随摩西离开埃及,因而逾越节得以流传下来。节日前,人们要清除家中所有的发酵面食。节日期间,禁止出售和食用发酵食品,只能吃一种被称为Matsa的死面饼,以纪念犹太人出埃及时因时间紧迫而吃不上发酵面饼的日子。

  八、燔祭日(也称大屠杀纪念日)(Holocaust Day) 该节是犹太历尼散月27日,为纪念1933年至1945年间惨遭纳粹杀害的600万犹太人。节日期间,全世界的正统犹太教徒要禁食一天,家家点燃蜡烛,诵读犹太经卷"卡迪什" 。在以色列国内,则要举行集会或游行,悼念受害者,庆祝犹太民族的生存。当天上午10时,全国鸣笛2分钟,国民停止一切工作,并起立向死难者默哀。

  九、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 此节日定在独立日的前一天,为纪念第一次中东战争以来在保卫国家安全的斗争中而献身的国防军将士而设。节日前一天晚8点,全国鸣笛1分钟,国民起立默哀。次日上午11时,再次鸣笛 2分钟。

  十、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为纪念以色列于1948年建国而设。节日的前一天晚上8点,以色列议会在耶路撒冷赫茨尔山举行正式庆祝仪式。节日当天的活动有国防军列队游行、举行飞行表演、总统为外交团及优秀将士举行招待会、国际圣经比赛及"以色列奖"颁奖仪式等。

  十一、篝火节(Lag Ba- Omer) Lag Ba-Omer意为逾越节首日后的第33天。相传犹太拉比阿奇瓦在此日组织犹太人从罗马人手中夺回耶路撒冷后,点起篝火通知周围村庄。犹太人从此点燃篝火以示纪念。

  十二、耶路撒冷解放日(Jer-usalem Liberation Day) 是为纪念1967年以色列全部占领耶路撒冷而设立的节日。主要庆祝仪式于前一天日落时在西墙前举行。仪式开始前,首先点起18枝蜡烛,以纪念在占领耶路撒冷城的战斗中牺牲的战士,随后是感恩仪式。

  十三、五旬节(也称丰收节) (Shavot) 逾越节首日后第49天,是纪念摩西获得"十戒"的日子。这是一个欢乐的节日,人们要将家中用鲜花装饰一新,节日的前一天晚上要吃丰盛的节日饭,要有牛奶和奶酪。节日当日要诵读"十戒"经文。

  十四、禁食节(Tesha B'Av) Tesha B'Av意为犹太历阿夫月第9天。相传两次犹太圣殿被毁均在这个日子。犹太人以禁食纪念这一悲伤的日子。圣经无记此名,九日禁食,记念圣殿为尼布撒拉旦所毁,王下廿五8~9。--橄榄,无花果,萄葡成熟。

婚丧嫁娶

  犹太人为了遵守犹太律法的约束,在其从摇篮到坟墓的每个人生重要阶段,都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仪式,这也构成了犹太世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犹太男孩在出生后的第八天,其父母都要邀请亲朋好友 ,为其举行割礼,即用刀子割损其生殖器的包皮。割礼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希伯来圣经》中有明文规定。犹太人将割礼视为上帝与犹太人之间神圣的契约,不可违背。除非当天因生病不宜施行手术,否则所有男孩都必须在出生后第八天举行割礼。行割礼后,父母同时要为新生儿取名,一般应包括一个希伯来语名字。另外,皈依犹太教的男子也应在入教时施行割礼,以表示与上帝立约。

  当一个犹太人的长子出生满30天后,父母会将其带到祭祀或利未人行赎长子礼。一般父母需要根据《托拉》的规定,支付五舍客勒以色列币以赎回长子。这也是《圣经》《民数记》中规定的犹太人的重要教仪。

  当男孩长到十三岁时,就要举行成年礼,又称受诫礼。根据犹太教传统,举行过成年礼后的男子就被视为成年人,可以参加各类正式的宗教活动。成年礼是犹太人家庭的一件大事,一般选择在安息日于犹太会堂举行,并有拉比负责仪式的进行。刚成年的男子应到讲坛上去做"阿利亚"(即诵读颂赞祷文)。从十九世纪起,除正统派外,其他犹太教派一般也为年满十三岁的女孩举行成年礼。

  在犹太教看来,婚姻和繁衍后代是人的神圣义务,因此犹太教义鼓励教徒结婚和多生多育。传统的婚姻也是在媒人牵线的情况下有父母做主,经过男方下聘书、订婚、婚礼等环节完成婚姻仪式。犹太人的婚礼也比较隆重,通常会在犹太会堂或露天(正统派)举行。出席婚礼的人数一般与祈祷仪式一样,应不少于十人,并要有两位证婚人。婚礼上比较特别的仪式是由新郎踩碎一只酒杯。据说这可能是为了纪念耶路撒冷圣殿被毁,也可能是为了提醒新人在未来生活中可能面对的困难和痛苦。与其他一些主要宗教不同,犹太教并不禁止人们离婚。只要双方同意,并在拉比的主持下,夫妻可以完成离婚手续,签发离婚书。在性关系方面,犹太律法禁止女子在其月经来后12天内与男子同房,这间接促进了夫妻在女子排卵期进行性生活,从而达到多生多育的目的。

  在葬礼这个人生的最后阶段,犹太人恪守简朴的作风。一般人死后应在24小时内迅速下葬。葬礼上不准举行任何献祭,只能祈祷和诵经。关于埋葬方式,正统派反对火葬,但改革派教徒却允许火葬。根据正统派教徒的习俗,葬礼上禁止使用鲜花和音乐等象征欢乐的元素。犹太教主张丧葬从简,一般只是在平地上立一块墓碑,前来吊唁或扫墓的人们一般也只是在墓碑上放一块小石头表示纪念。

主要成就

  犹太人人口虽仅有1400万人, 占比全球人口不到0.25%, 但是却获得了全球22%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获得概率远高于其他各个民族, 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8倍。 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冯·诺依曼等闪耀历史的天才都出自这人数不多的民族。

犹太名人

  犹太人知名人士数量比较多,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但根据统计从1901年到2004年间共有167名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的人获得诺贝尔奖,占诺贝尔奖总获奖人数的22%。

犹太人

宗教界

  上帝基督--耶稣

  十二门徒--彼得

  十二门徒--雅各

边缘科学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自然科学

  伟大的科学巨匠,现代物理学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匈牙利籍著名空气动力学、物理学家--冯·卡门

  "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

  "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凝聚态物理学奠基人--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

  学者风范,女性楷模--诺德

  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

  二十世纪的数学巨人--约翰·冯·诺依曼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行星研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和会长--卡尔·萨根

  法国大数学家,布尔巴基学派的创立者--安德烈·韦伊

  破解庞加莱猜想的俄国犹太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

  核科学女杰--莉泽·迈特纳

  诺贝尔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

  植物学家--阿洛阿洛索思

  医生及教育家--雅努什·科扎克

  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巴拉尼

  有机硼化合物的开拓者--赫伯特·查尔斯·布朗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勒苇

  发现合成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茨·哈伯

  繁茂的哥廷根花园的缔造者--詹姆斯·弗兰克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吞噬细胞的权威,乳酸菌之父--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

  解剖学和病理学大师--亨勒

  德国物理学家,电磁学之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频率的国际单位以赫兹命名)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 费曼

  皮肤病学专家--卡波希

  皮肤病学家,乌纳瘤命名者--乌纳

  医学家,夏姆伯格病命名者--夏姆伯格

  皮肤病专家,拉沙药膏创始人--拉沙

  青霉素的发现者之一--钱恩

  链霉素的发现者--瓦克斯曼

  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施温格

  美国科学家--菲李普曼

  飞艇的实际发明人--大卫·舒华滋(在他接近成功时猝死,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向其后人买到技术)

  直升飞机的发明人--亨利·斐纳

  CDMA之母--海蒂拉玛

政治界

  十月革命领导人、苏联工农红军缔造者、第三国际、第四国际创始人--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前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文学思想界

  十七世纪哲学家,近代西方哲学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巴鲁赫·斯宾诺莎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

  十九世纪德国伟大诗人--海因里希·海涅

  十九世纪的大批评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

  二十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

  国际法学"权力政治学派"创制者,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大师--汉斯·摩根索

  最初的独白者--施尼茨勒

  美国史上最成功并且最有声望的艺术家之一--芭芭拉·史翠珊

  小说艺术的伟大革新者--马赛尔·普鲁斯特

  以色列当代诗人--尤里·基维·格林伯格

  "作家的作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

  享誉世界的大文学家--斯蒂芬·茨威格

  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弗兰兹·卡夫卡

  用历史弹奏时代的最强音--弗希特万格

  《圣经》哺育的文学天才--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制订"机器人三定律"的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

  河堤上的哲人--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大"记者"作家--伊利亚·爱伦堡

  犹太作家--沙隆·阿里奇姆

  早期希伯来文诗人--哈伊姆·纳赫曼·比亚利克(Chain Nachman Bialik)

  犹太诗人--亚伯拉罕·马普

  异化青年的"守望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小题材作品大师--艾兴格

  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Sholom Alechem)

  最有资格代表时代的美国作家--诺曼·梅勒

  "黑色幽默"文学的第一人--约瑟夫·海勒

  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文学的一颗彗星,女作家--纳丁·戈迪默

  "垮掉的一代"冲浪人,垮掉派领袖--艾伦·金斯伯格

  诗人沉思者--约瑟夫·布罗茨基

  《黑色的星期天》(又名:忧郁的星期天)作者--鲁兰斯·查理斯

  《安妮日记》作者--安妮·弗兰克

  作家--苏珊·桑塔格

  瓦尔特·本雅明(德文: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犹太人学者

商业界

  戴尔(Dell)电脑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

  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谷歌公司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

娱乐界

  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美国著名喜剧导演伍迪·艾伦

  奥斯卡最佳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好莱坞"常青树"梅丽尔·斯特里普

  两届奥斯卡影帝达斯汀·霍夫曼

  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

  好莱坞影星--詹姆斯·弗兰科

  奥斯卡史上最年轻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

  美国流行男歌手亚当·兰伯特

  美国女演员玛丽莲·梦露

  美国女演员凯特·戴琳斯

  以色列女演员盖尔·加朵

  美国男演员小罗伯特·唐尼

  澳大利亚歌手特洛耶·希文

音乐界

  《芬格尔山洞》作曲者--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雅沙·霍伦斯坦

  布鲁诺·瓦尔特

反犹主义

历史上

  作为异教徒和异族,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国家犹太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对犹太人较宽容的基督教国家以波兰为代表,对犹太人较宽容的伊斯兰教国家以奥斯曼帝国为代表,虽然巴耶塞特二世之后的苏丹改变了巴耶塞特二世的亲犹作风,但总的说来生活在奥斯曼帝国的犹太人比生活在其他伊斯兰教国家的犹太人受到较少的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统反犹的基督教有较大的转变,现今的天主教教会在对待犹太人的态度上转好。甚至将其祈祷文中涉及犹太人的部分做出更正。

  反犹主义中的亲犹太人事件

  1492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驱逐境内的所有犹太人,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二世立刻派遣奥斯曼海军到西班牙,把那些被西班牙驱逐的犹太人安全地送到奥斯曼帝国。巴耶塞特二世把犹太人安置在帝国各个省内,并向帝国各个省下达命令,帝国各个省要友好对待犹太人,禁止反犹,违者将处以死刑。其后,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二世写信给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的信中讽刺道:"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是个伟大的统治者,宁愿自己贫穷也要把财富赠送给别人,我实在是太需要这些人才了。"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巴耶塞特二世想法的正确,这些被西班牙驱逐的犹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带进奥斯曼帝国,增强了奥斯曼帝国的国力,1493年西班牙裔犹太人在伊斯坦布尔建立了奥斯曼帝国的第一台印刷机及建立印刷机构,并相继出现了著名的犹太学者,如:Mordecai Comtino、Solomon ben Elijah Sharbi ha-Zahab、Shabbethai ben Malkiel Cohen和Menahem Tamar等。

二战时

  究其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透视:

  1、历史原由

  欧洲的中世纪在宗教,近现代在民族主义,即便是基督教的不同教派之间也是互相屠杀更有新旧教之间的战争和对异教徒的迫害和东征,很难想象在中世纪的欧洲伊斯兰教徒能生存,身为异教徒的犹太人因为有才干和技能才能在欧洲还比当地人生活的更好,当然会造成不满,在近现代民族主义激扬的年代里,身为异族的犹太人经常成为迫害对象,这个可以参考东南亚华人的情况,这还是在华人有一个强大且近在咫尺的祖国的背景下尚且如此,没有自己国家和军队保护的犹太人更是受害。

  公元13至1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资产阶级们同新兴的犹太人资产阶级,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开始了历史上的犹太人第二次逃亡,尤其是在战败的德国,民族主义激变成了种族主义,身为德国境内唯一的少数民族,反犹情绪与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德国的资产阶级们,商界和金融界给本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军需和资金,洗刷战败的耻辱,消灭少数民族以达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领袖的雅利安人国家和开拓疆土成为德国的目标。

无家可归的犹太人

  2、宗教问题

  在宗教上,基督教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在欧洲,特别是西欧,人们普遍信仰基督耶稣。虽说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但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难接纳犹太人。

  3、现实的需要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打击了德国,同时由于一战的打压,使其工业生产倒退到了上世纪末的水平,国力渐衰。深刻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一争霸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成为了他们的理所当然,另外,居住在欧洲各地的犹太人,较之于其他民族而言,不仅富有,而且素质也要高些。面对这样一个民族,希特勒及其党徒们觉得胆怯。加上当时德国社会政治生活完全处在一种极端疯狂状况之中,且得以迅速癫狂起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基本是犹太人,文艺界名流积极为犹太人和以色列的利益奔走。

1941年惨死乌克兰街头的犹太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犹太族
下一篇:犹太洁食认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