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画像》是2005年4月1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牛影讨县响缩胶四依版发行的图书,来自该书的作者是 [美] 布360百科伦特·E·特维。
犯罪心理画像,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来自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360百科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它通过对作案人遗留的反映其特定犯罪心理的各种表象或信息的分析,来刻画作案人犯罪心理进而服务于侦查工作。
犯罪心理画像其实心福由混错希是一个动态的侦查过程。它应该贯穿于全部侦查过程的中,不能与其他侦查措施相分离,并且随着案件的终结才能最后结束。
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理论包括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指标体系与个案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一般步骤、方法和要求两个方面,加强个案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实践会阳万你解乱科农取是发展和完善犯罪心理画字即据球析斤像基本理论的关键。犯罪心理画像是四种技术的联合体。探织际此松态异否玉川英即刑事侦查、法医鉴定法、心理评估和文化人类学的应用。其一般程序是把犯罪现场和法医鉴定的信息,以及关于犯罪行为和被害人的有限的细节信息送到心理画像专家那里,再由他们反馈出关于犯罪人的报告。
犯罪心理画像最初起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20世纪70年代他火圆势四格状渐航造们成立了行为科学部,最后终于创立了一种被称为犯罪现场分析(crime scene analysis)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犯罪心理画像有三种主要的方法,一是美国FBI的句照理好领双甚件较犯罪现场分析的方法,他们注重的是现场的各种特征,他们将现场的特征和受害人的详细报告输入底章员山观带住刻到特征数据库中进行画像,并独凯须这个数据库是1979年F举燃盐游官乐袁依积压BI行为科学部在对36名系列杀人犯和强奸犯访谈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二是英国Canter建立的调查心理学的方法,他注重的是犯罪现场的行为特征所反映的心理学意义,他认为犯罪行为必然反映犯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因而他提出了犯罪的一贯性假设,并且把这个假设运用到犯罪心理画像的两个领域:人际关系的一致性和空间的一致性;三是诊断评估的方法,它基于临床的实践经验。
犯罪心理画像主要适用于系列案件,如系列杀人,系列抢劫,系列盗窃,系列的伤害案件等。它也适用于具有典型吃通胞游尼特征的普通案件。
据国外相关钱山斯绝曲室被超概的研究,犯罪心理画像也有多种称谓:犯罪人画像(offender profiling)、心理的画像(psychological profiling)、犯罪人格画像(criminal personality profile)、行为画像(behavior profiling)、犯罪现场画像(crime scene profiling)和犯罪侦查分析(criminal investigative analysis)等。
心理画像技术是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犯罪人在犯罪现场所遗留的物质痕迹,即使是被假装、被破坏、用现代刑侦手段毫无认定价值的,甚至是似乎毫不起来自眼的细节,也可以寻找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描绘犯罪人的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学历等方面的特征,描绘犯罪人的家庭环境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以360百科及人际关系、个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特征的一种新的刑侦技术手段。
在美国联邦查密足际局工作二十多年的约翰·道格拉斯,被称为心理描绘技术的先驱专家,他曾这样写道:"其体修胡佛时期(约1970年以前)的联邦调查局只对事实感兴趣,任何人只要认为:凭借对案犯者人物特征的描述就可以逮着真凶,肯定会被认为是在玩弄巫术。"当然30年后,当时对心理画像技术在刑侦领域中运用嗤嗤以鼻的但只流组齐投小人,他们的态度想必是大为改观了吧?
一门新兴的科学,一种新颖的技术,它还不成熟时,人们难免对它产生疑虑,特别是用于刑侦的技术手段是来不得半点玩笑的,对足迹视社征参、指纹等痕迹的检验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是必须用科技手段进行实证的,因而人们对刚刚未重老凯影消买及械诞生的当时仍在襁褓之中的新生儿"轮廓描绘的艺术",当然不会形成共识,但是这种被称之为艺术的手段是否在刑侦领域上派上组用场呢?下面我们分如下两个运用心画像手段的案例:
案例一
发生于1978年美国,22岁的瓦林气河万亮效掉国赶主太太在准备外出倒垃圾时,在自家客厅被歹徒攻击,瓦林太太穿着一件类似汗衫的宽松上衣及一件内裤,案发后,上衣、胸罩及内裤已褪下,腹部被狠狠地连戮数刀,从门前一直到卧室留下许多掐扎的痕迹,现场外还发现了绿亲精影答好婷动鲁务占两颗子弹以及被害人的血被掺入酪乳的瓶子中,歹徒一饮而尽。歹徒分文未取,现场侦察测不出凶手的犯罪动机。 心理分析官针对这一犯罪现场对犯罪嫌疑人作如下的描述:白人,男性、年龄介于25-27之间,消瘦、外貌看似营养不良,本人生选活懒散、邋塌,有精神方面的际德问层决疾病,个性孤僻,不喜欢与同性及异性朋友交往鲜固任点刻培牛色仍雨,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独居在路家,大约是高中或大专的辍学生,犯罪人一定住在被害人的附近,案发后犯罪人可能是步行评意家饭举府太施务回家,凶手很可能会连续作案。 心理分析官之所以这样下结论有其心理学依据,因为犯罪人在行凶时,没有刻意地消除那些暴露自己身份的线索。而且这种特定的行凶手段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凶手的这种偏执的妄想大都产生于19岁,并且还有10年左右的"孕育期"。认为凶手年龄在30岁以下是因为附近尚未发现过类似的事出蒸林可件,认为凶手之所以消瘦是因为大抵患有精神病的人,吃饭、睡觉不好,造成营养不良,并且他们大都不注重个人的卫生和仪表的整洁。他们往往独居。由于疾绿活今径集都胶载木病原因他们很少可能进大专院校读。
案例二
心理分析官对一个看起来过去一定是间可爱温馨的屋子,由于暴力所致呈现一片狼籍的十几张现场照片的分析。毁压着的油画,砸料的名贵饰物。从客厅、厨房至卧室一直到浴谓获室处,到处散落着壁饰,家具、油画、衣服、花瓶……在墙上,家具获交胜值绝掌新让试尔空上其他大件物品也看到"狗屎蛋","吹喇叭"……等不的印期头子频责友补航整雅字迹。 初看起来,这是十几岁的孩子暴力行为为所致的现场,是一种青春期的报复性的暴力发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暴力行为是随意的,他们的行为毫无选择性,他们会见到什么就破坏什么,有时也会出现猥亵的文字或动作,在墙上作画也常常反映出破坏者的兴趣及对人生的态度,但是细细分析现场被破坏的东西,不是全部毁坏,而且部分毁坏,他们的行为是有选择性的,比如墙上有些有价值的油画,其被破坏的方式与从不同,有些只是玻璃裱褙损坏,油画本身未受损坏。室内的一幅画有小女孩子的大幅油画,甚至丝毫未损,此外还有掺落在地上的一些瓷瓶也未曾破损,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绝不会如此手下留情的。 厨房与浴室虽然惨不忍睹,可是卫浴设备、镜子及厨房用品都没受到真正的损破,门也是安然无恙,只有门把手遭到破坏。青少年最常见的发泄方式,用脚猛踢,在这里似乎未曾发现。他细观察衣服的破坏方式更有可疑之外,未曾发生过撕裂、割断等不可弥补的破坏,墙上留下的"快搞我"这更不是时下青年的"X你"、"X你妈"的流行字眼。心理分析官认为,涉案人不是青春期的男孩,而是比较温和,小心孤独的女人,年过四十,但不会超过五十,她人际关系不好,甚至一生中曾离婚多次,而且她应该是本宅的家庭成员,因为她对现场未遭破坏的东西有感情。"快搞我"墙上的字把她的年龄、性别暴露无疑,不仅男性不会写"搞我"年轻的妈妈也不可能如此大胆,最有可能则是那些中年妇女,从屋内没有被砸过的油画看,可以断定她有位非常喜欢的,但没有与她同住的亲人。而且心理分析官认为,这位女人在做出这种砸毁行为之前一周左右,一定遭到过一件让她产生心理挫折的重大事件。 破案后证实犯罪嫌疑人是位刚过不惑之年的女性,离过婚,有一女孩不在身边,前些日子曾与新男友感情破裂而闹翻,时下面临财务危机,试图砸毁家具而骗取财产保险。五十年代,美国暴力犯罪案件几乎都能在一年之内侦破;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案件少,每年顶多一万件;二是凶手与被害人大多都认识,不是配偶、亲属就是邻居、同事,很少是陌生人之间的杀戮,至于没有正常犯罪动机,没有起因的凶杀案例则更少。但是,到了七十年代就完全不同了,每年所发生的凶杀案增加一倍,达两万多起,其中每年约有五千多件是悬而未破。悬案约占1/4,90年代美国国联邦调查局就用了心理画像技术,特别是对异常心态的连续杀人案的侦破,每年五千件悬案只剩10%左右。运用心理画像技术破获了连续纵火100多起的纵火案,连续杀死33人,陈尸于自家宅中29具尸体的连续杀人案。 由此可见,心理画像技术的应用,对于无明显犯罪动机的,连续了暴力杀人、纵火、爆炸等心理异常犯罪是非常有效的。心理画像对明确侦破思路,缩小侦破范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刑侦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心理画像技术不是犯罪心理学家的主观臆断,而是犯罪心理工作者在总结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刑侦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它是科学的,客观的。不是凭空杜撰的。 1、心理画像技术是犯罪心理学的新拓展 美国新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学家托尔曼的三大变量系统,犯罪环境――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之间的既有因果关系又彼此交互作用,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后果,是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刺激下,个体内在不良心理品德(由其心理及生理基础认定的)发生变化,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出现犯罪的行为是因果链。构成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体系,构成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内容或对象。心理画像技术正是依据了犯罪心理学的这一基本理论,而且将其进行了新的拓展,在三大变量互动的理论上,对逆向运动,逆向联系有了发展。从思维过程上,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心理,从犯罪心理分析犯罪人地生活环境而达到从犯罪行为认定犯罪人的研究思路。心理画像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犯罪现场――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犯罪环境――犯罪人。心理画像技术的这一思维过程是符合犯罪的心理学原理。并且符合犯罪人的犯罪过程的。是科学、客观的。心理画像技术依据的是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一致性、互动性原理,从犯罪人的行为特征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特征,从而描绘犯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技能以及生活习惯、行为特征等、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特征的。心理画像技术利用倒置的犯罪心理学的原因论,改变了过去研究罪犯原因的侧重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犯罪人的行为特征记录着犯罪人的人格特征,同时也就记录犯罪人的生活环境特征。如果我们能发现犯罪人的特定犯罪行为就不难发现他们的特定生活环境。把研究犯罪原因主要用于防止和改造罪犯,用于寻罪犯,识别罪犯方面。过去研究犯罪原因是用于教育与防范,心理画像技术研究犯罪原因主要用于侦破。例如家庭不良教育方式可导制青年犯罪,如果家庭采用暴力方式管教子女,那么子女走上社会可能采取暴力手段犯罪。儿童早期遭受性虐待,当其成年后,可能用性虐待方式犯罪,因而要寻找同类的犯罪人,不妨从其有关联的家庭找开侦破的缺口。 2、心理画像技术是凝聚现代相关科学成果的结晶。 心理画像技术主要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但是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是诸多相关学科的结晶,是在积极地吸纳行为科学、社会学、生理学,精神病学、遗传学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例如在分析判断不同类型的犯罪人的平均初始年龄,就吸收了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在分析精神病犯罪人的"十年左右"的孕育期,就离不开生理学,精神病学的研究成果,对犯罪人个性特征的分析,性格结构的分析离不开有关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人类交往学方面的广博社会学知识,以及当代社会学科的最新成果。 心理画像技术不是单纯的犯罪心理的推测,更是诸多相关科学的宏大论证。 3、心理画像技术是犯罪理论的历史升华 犯罪心理学的产生是人类历史长河发展过程的硕果。是在犯罪学与心理学发展成熟之后形成的交叉学科。发展犯罪心理学当然是离不开对心理学的挖掘。从心理学的渊源看,如果没有前人对生物学的研究,没人类学、体型学说,内分泌学说、没有精神病学说,心理学不会在空中楼阁中诞生,当心理学发展成熟,形成完整科学体系时,我们对生物学派的那些学说淡忘了。甚至几年看不到他们影子了。辨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但是否定不是全部的抛弃而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扬弃。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心理画像技术,体现了对古代生物学派、现代精神病学派合理内核的精华的吸取,体现了犯罪心理学原理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特征,因而心理画像技术是犯罪理论的历史升华。
中文名: 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
原名: Criminal Profiling: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Evidence Analysis
作者: (美)布伦特·E·特维
译者: 李玫瑾
图书分类: 教育/科技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中译本,影印版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书号: 7811090619
发行时间: 2005年04月01日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本书试图建议一个参考课本用于犯罪心理画像演绎方法的应用。它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专业术语和专业核心观念的同时,能十分清晰和形象地对这种方法加以介绍。此外,另一个目标是,建立刑事物证、行为证据和犯罪心理画像之间联系的牢固基础。
本书的内容共有28章,分别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方法,还有如何从犯罪现场、证据、伤害形态、被害人、犯罪行为、犯罪动机、犯罪人特征等角度进行犯罪心理画像。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对一些常见案件类型如杀人、强奸、变态犯罪和网络犯罪的心理画像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还专设一章用于论述"心理画像作为一门职业"所需要的严谨态度和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审慎和严肃的态度。
布伦特·E·特维(Brent E.Turvey),理科硕士,他是一个私家的法庭科学和犯罪心理画像学家。作为知识解决公司的全职人员,他负责教授犯罪心理画像、系列强奸和系列杀人方面的课程。
译者的话
为中文版的序言
英文作者介绍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一版前言:犯罪心理画像的专业化
第二版前言:新千年中的刑事侦查
答谢声明
第1章 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
第2章 归纳性犯罪心理画像
第3章 演绎性犯罪心理画像
第4章 案件评估
第5章 犯罪再现简介
第6章 证据动态变化
第7章 分析伤害形态
第8章 被害人研究
第9章 死因心理剖析
第10章 虚假报案
第11章 犯罪现场特征
第12章 有组织力和无组织力--错误的二分法
第13章 理解犯罪惯技
第14章 伪造犯罪现场
第15章 识别犯罪人标记
第16章 犯罪动机
第17章 犯罪人特征
第18章 法庭上的犯罪心理画像
第19章 纵火和爆炸--行为表现
第20章 心理变态行为
第21章 施虐狂行为
第22章 款余案件
第23章 性窒息
第24章 追踪骚扰
第25章 系列杀人
第26章 系列强奸
第27章 网络模式:因特网上的犯罪行为
第28章 道德规范与犯罪心理画像专家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