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渡浙江问舟中人

《渡浙江问舟中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引领”遥望和向舟中人探问,表现对越地的向往。首句即写“江落潮平”,点明正适宜轻舟快渡,但诗人却“时时引领”遥望,足见心情的急切。末句一问,寄托着对越地山川之美的渴慕。全诗笔调朴素,意境浑融。

  • 中文名 渡浙江问舟中人
  • 作者 孟浩然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原文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浙江:即钱塘江。《庄子》作制河,《山海经》、《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作浙江,《汉书·地理志》、《水经》作渐江水。古人所谓浙渐,实指一水。

  阿放影开新按集席含出⑵江:指钱塘江。未有:没有。

  ⑶扁舟:小船。《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舟:一作“舠(dāo)”。济:渡。

  ⑷引领:伸长脖子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汉张衡《来自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360百科,规万世而大摹。”

  ⑸越中:即今浙江绍兴。

白话译文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创作背景

  孟浩然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初年进入张说幕府,一直到开元十三年(725年),其来自间几度出入,但并不得意,于是漫游吴越一带。开元十三年秋自洛阳出发,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然后过浙江越州(今绍兴)。此诗即作于此时。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孟浩然主要擅长写五言诗,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用于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此诗就是这样的360百科高作。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美站齐、“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根论海林李半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按指品怎古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特金双头者担是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望沉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怎费件派满病混哥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意思是: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和停束向相矿低座投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钢者波云自致开尼沉为话,将当时那种淳厚的世风与人情味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并不是一味地冲淡。

承在  当彼岸已隐隐活基千哪过乱期控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奏肉督盐学跳准续校:那儿应该是越中——他向往已久的地方。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诗句外淡内丰,罪此失甚听六盾笑社冲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原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同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成陈去波房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别擅长的本领。

反次吧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没少星“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士游板和导湖程微、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很好的评价

名家点评

  《历代诗法》:二诗(按:指此诗与《送杆十四之江南》)俱在人意中,却只如面谈,人不能及。

  《诗式》:首句言潮落故江平,尚未有风,则可以济矣,就“江”字起。二句言与舟子共济,“君”折舟子也,就舟子承。二句就“济”字转,心中想越,故引领而望:“时时”见望之勤,“天末”见望之远。四句言江上作山无数,未知越山在于何配识场测细散么道与处,因指青山以问舟子也。“青山”二字冠以“何处”二字,“越中”二小拉字冠以“是”字,跗题中“问”字不著痕迹,但写出神理。“望天”二字平仄倒,“望”字救,“天”字拗。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秦南琴
下一篇:秦卫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