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火大圆通乌刍瑟摩

火大圆通乌刍瑟摩:二十五圆通菩萨之第十八位。又叫"火头来自金刚"。据《楞严经》卷五载,在久远劫前,乌刍沙摩性多贪淫,360百科有空王佛出世,对他说讲世间"多淫人成猛火聚"的道理。佛教认为,淫欲烧心,譬之烈火,故称"淫"为十恶之一。空王佛又让乌刍沙摩"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于是乌刍沙摩"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

  • 中文名称 火大圆通乌刍瑟摩
  • 别称 火头金刚
  • 定义 二十五圆通菩萨之第十八位
  • 出处 《楞严经》

简介

  十八、火性,火大圆通乌刍瑟摩

  乌刍瑟摩又作乌刍沙摩,是一位密教的明王。明王是佛和菩萨的变化身。"明"者,光明之义,以智慧而名,有以智力摧毁一切魔障之威德。明王常现忿怒身来降伏诸恶魔,或导引难教化的众生来自

  乌刍沙摩明王又叫"除秽金刚"、"秽迹金刚",如同中国民音的紫姑神一样,秽迹金刚也是360百科厕神,是佛门的厕神。因他有转不净为清净之衣困两德,故厕中常祭这位金刚父谓

  乌刍沙摩又叫"火头金刚"。据《楞严经》卷五载,止黑真财钟经象层件六意在久远劫前,乌刍沙摩性多贪淫,有空王佛出世,对他说讲世间"多淫人成猛火聚"的道理。该块许经云帮佛教认为,淫欲烧心,譬之烈火,故称"淫"为十恶之一。《沙弥律》曰:"在家五戒,惟制牙了淫;出家十戒,全断淫义找短定使往欲。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楞严经》载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自言淫欲非杀非偷,无有罪报。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狱。"《智度论》卷十四也说:"淫火内发,自烧而死。"

  空王佛又让乌刍沙摩"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于是乌刍沙摩"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

详解

原文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点心胡负引品跳绿述。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得质革弱影九汽兵除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注释

  "乌刍瑟摩":义为火头,也就是火头金刚,密教称为乌刍瑟摩明王。又密教中又有一尊秽迹金刚,是与看抓定的双假乌刍瑟摩同尊异体之尊。类似显教之普贤菩萨与密教极者菜础庆书程础接之金刚萨埵、或金刚手菩萨。

  "性多贪欲":此"欲"指淫欲。那时乌刍瑟摩犹在凡位。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第一义大空"是一切空之王,这尊佛以证比空为其本修因,故以彼为佛号,示因果不二也。《法华经》中佛说:"我与阿难,同于其降考哥身次节历财空王佛所发心。"可见乌刍瑟摩亦与释尊,往昔读宗里宣农该造宣曾同在空王佛座下为同学

  "说多淫人成猛火聚":凡众生淫欲起时,全身火热,故说多淫人成猛火聚。引与虽独胶规次淫欲之火,不但能乱性,坏人理智,烧诸善根,而且能焚灭心中智慧之种,压西周厚香许上说音扬令成焦炭,化为乌有。且淫欲,当人在生时现为欲火,令造众业;当人死时则化为业火,引领中阴身生于恶道。

  "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这是空王佛善能观机施教,令行者于断惑与证真二事,会在一处,亦即是当体转烦恼成菩提也。"诸冷暖气",指令行者不但觉了,而且观察淫心动时"暖气"如收满额黄何生起,如何运行,乃至如何遍布四肢百骸,以至如何令两衡全身皆有如猛火在焚烧一般;并且还要更进一步防微杜渐,亦即观察了知欲心未起之时,全身本来清冷之气("冷气"),如何在欲心刚发动时,渐渐有暖气或热气产生,从何处最先产生,随后传到何处,最终如何次第及于全身。如是观了,即知淫欲之心如何影响整个色身,乃至如何令色身发起不可遏抑的变化及冲动,甚至会不计一切,必定一求满足而后已。

  "神光内凝":"神",不可思议、超乎凡俗之理解,称之为"神"。以此"光"为真如来本心之本有智光,故超乎凡俗之思议境界,因此称之为"神光"。"凝",凝聚、收敛。须知淫心动时,整个六识心都往外奔逐追求,故是极端放逸。然此放逸求欲之心,原与真如本心,非一非异:若放逸之,则成焚身之欲火;若内敛之,则成神光--同是一心,其用之方向不同,一往外驰、一向内聚,即有天渊之别。往外奔则光热发散,耗神费力,令心狂乱;内敛则光热内聚,转成清凉。

  "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这就是所谓"就路返家",也就是前面所说:将断惑与证真合在一处,转烦恼为菩提,将最弱的转成最强的,将最大的缺点转成最大的优点:同样是火,就看你怎么用它。附及,这与现代将粪坑或垃圾场、或堆肥所生的沼气,用作燃料的煤气一样,即是转最无用之物变成最有用的。这又可见,淫心与智慧本是两极端,然而净与秽并非绝对的,也并非决定的;亦可见佛法所说的"诸法无自性"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亦可知净与秽本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所以可转。然而要转秽为净,是须要有大力量的,而这大力量却只在一念之间;不过这一念之间,去包含了极多的善根及无量劫的修行,方能得此智力,令于一念相应,成就此一念之转--因为一切的凡圣、迷悟、生死涅盘,也都是在于"一念之转"。故须知此一念之转,实是旋乾转坤、一百八十度大转,是非同小可的转,故勿轻此"一念之转",以为只是"一念"而已,没什么了不得。又,前面虽说淫心与智慧皆无自性,但莫闻无自性即说"淫欲即智慧",那是混淆是非、谤一切法的。因为只说两者皆无自性,并未说"淫欲即是智慧",因为多淫还是会令人欲火焚身,令人于生时为迷愚之人,死后堕焚烧地狱;而智慧还是会令人清凉、光明,生时得为贤圣,当来得证无上菩提。故其间是有绝然的不同的:然其差异,如上所说,只在一念之转:一个是往外驰逐,另一个是向内凝摄。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谓乌刍瑟摩以火光三昧之定慧力,断诸结使,而证入圆通,示成阿罗汉。

  "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以受佛开示而得修证道果,逮得已利后,发愿护佛正法,报佛恩也。"力士",即金刚力士,又称金刚密迹或密迹金刚。以其降伏魔怨之力巨大,故称力士。又以其行迹隐秘,不为凡夫所知,亦不易为众魔所觉知,故称"密迹";又以其行迹连魔亦不能觉知,故其欲破魔时,魔便不易遁形。又,金刚者,坚固不坏,而能破坏一切,此指能破坏一切恶业之障。又,火头金刚之三昧真火,可焚烧一切众生诸恶业、烦恼、以及魔业、魔障,故为佛之金刚护法,最为称职。

  "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暖触",即火大暖热之触。"无碍",以身中"火大观"之观行成就,故能化淫心为道心,转欲火为智火,此智火反而能够焚烧身心烦恼,故此智火今于身心中流动,所至之处,惑业焚尽,而令此智火更加盛大,此即密教护摩中所谓之"以烦恼薪投智慧火",是故此智火所至之处,一切无碍:原来是智慧的,还是智慧,且以三昧力而智慧益进;原来是杂染、烦恼的,都被三昧真火一烧,也变成三昧真火的一部分!"流通",流贯通达。以此三昧智火能焚烧一切杂染恶业,故得转一切业为纯一之智火,此纯一智火便得以流贯通达于如来藏性。

  "诸漏既销":神光智火既通达藏性,故一切诸漏无不销熔。

  "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智火既达藏性,故现在之智火不但是从五根六识心中出,乃至是从如来藏心中而出,以如来藏之智火,其性纯一、不可思议,故得自在化为众宝之焰。此时火焰不但转成众宝之色,且火焰遍于全身,不只是在头部有火而已,因此就有如诸佛如来全身发光一般,全身上下皆是三昧宝焰智火。因此,金刚菩萨即示现成佛,故说"登无上觉"。(附及,依密教而言,乌刍瑟摩明王为释迦如来之化身。)

  【义贯】

  "乌刍瑟摩"金刚"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得以宿命智"先忆久远劫前,"那时我仍身居凡位,"性多贪"淫"欲。"彼时"有佛出世,名曰空王"佛,佛世尊向我开示"说多淫"欲之"人",于生时及死后,其身心常"成猛火聚",佛于是依我之根性,而"教我"普"遍观"察自身"百骸四肢"之中,欲心未动时之"诸"本来清"冷"之气,及欲念萌发、起动后之"暖"热之"气"。(由此观察而确实了知淫心如何生起,淫心如何发起暖气,并如何转本来清凉之气为热火,乃至如何焚烧全身,成为一大火聚。)我又依佛所教,收摄心"神"外泄之"光",转而向"内凝"聚不动,而得正定,复以正定力"化多淫心"之欲火,转"成智慧"之"火",而成就火光三昧。"从是"之后,"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金刚。"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断诸结使,证入圆通,示"成阿罗汉",当下即"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时,"我"愿现"为"金刚"力士,亲伏"众"魔怨",护佛正法。今"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火大之"暖触",了欲火及其暖触生住异灭之相,以知其性故,从而能转化欲火为智火,是故此神光智火于身心中畅行"无碍、流"贯"通"达如来藏性,"诸漏既"为智火"销"熔,即于遍身"生"起"大宝"智火之"焰",以第一义火光三昧力,转凡成圣,"登无上觉"地,"斯为第一"最妙圆通法门。

诠论

  关于"转欲火为智火"这件事,还须再稍加参究一下:虽然欲火可转为智火,但欲火并非智火,智火也非是欲火;虽然两者皆是火,此二火大究竟之性虽同,但其相与用则大不相同,这是由于其目的、对象以及作用皆大相迳庭故:欲火是心中有一淫念,欲取外之有情(对象),与之行男女根交接之事(作用),从而于其中产生身触,六识复攫取此触以为受用(目的);而所谓欲火即是在起念、期待、追求、实践、及正在采取此等身触而受用之际,全身所生的热望之火。但是智火却正好相反,它是用强烈的智慧之力,集聚而成有如火炬一般,去烧熔一切烦恼、杂染(作用),如贪欲、嗔恚、愚痴等(对象),以达离系、平等、真如之境(目的)。故,简言之,一个是有害的火,一个是有益的火,欲火与智火最大的差别即在于此;因此切莫说"欲火即是智火"。

  问:"那么,'烦恼即是菩提'怎么说?"答:这道理也是一样:那是指烦恼与菩提究竟之性皆同,皆是如来藏所现,其究竟之体虽皆同,但其所现的相与用,却绝然不同;因此,虽十法界皆同一真如,但十法界之六凡四圣、三界六道,还是万象森然,丝毫不会相混相滥:愚夫还是轮转受苦,圣贤还是解脱、受正法乐住。故除非已有定慧之力,能转烦恼为菩提,否则,对你而言,烦恼还是烦恼,菩提还是菩提;光说"烦恼即菩提",而以为不用修行,而菩提可得,甚或说:"不用修行,烦恼当下即是菩提",那是闭着眼睛说瞎话,自欺、自慰、自我陶醉,犹如说食不饱,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是故,虽然"烦恼性"究竟而言即"菩提性",但你还得有那能耐、真正能"转烦恼为菩提",不是空口说白话,就能得菩提之体、乃至起菩提之用。那么,能转烦恼为菩提的"能耐"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定慧力",而这定慧力是须极勤苦修行才能有的,不是徒托空言、不须修行即能无中生有的。若不如实知见、如法修行,便极易堕到口头禅、文字禅、野孤禅的境界中去。烦恼与菩提如是,同样的,欲火与智火亦复如是:除非你能转欲火为智火,否则莫说"欲火即是智火",那样即成恶取空邪见。又,为了避免众生不了,而堕入如是邪见(因此以淫欲为佛道!)故以慈悲故、为护如来正法故,即使你真能"转欲火为智火",也不作如是宣说:"欲火即是智火",以坏因缘法相,误导众生故。最后,欲火与智火,虽然都是火,但天下有种种无量之火,不要说"所有的火其体、相、用,皆是相同",此是愚人虚妄之论。(附及,光是人体内之火,依中医而言,就有非常多种,其性相皆不同,如肺火、肝火、心火、胃火、肾火、脾火、虚火……。更不论外器界之火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火墙
下一篇:胡竞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