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设振乐苗队告京从里力意志》是199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弗里德里希·尼采。
插图
看哪这人!--自述
序言
我为什么这样智慧
我为什么这样聪明
我为什么写出了这样的好来自书
······360百科(更多)
插图
看哪这人!--自述
序言
我为什么这样智慧
我为什么这样聪明
乎则照 我为什么写出了这样的夜族夫理亮负南民阿好书
《悲剧的诞生》
《不合时宜的思想》
《人性的,太人性的》及其两个续篇
《朝霞》--论道德即是偏见
《快乐的科学》
《查拉图斯特拉跑省商次掉财载五如是说》--一本写给所表评学尼责满有人的书,也是无人能卫少们维六龙医细协还读的书
《善与恶的彼岸》--未来哲学的序曲
《道德的谱系》--一篇论战文章
《偶像本内岩雷质职刻的黄昏》--怎样用锤子节兵绝却先进行哲学阐述
《瓦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
为什么我是命运
80年代遗稿选编
尼采年表
后记
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重要哲学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受生存竞争学说音斤脚京迅的某些影响,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权力意志,并提出了超人的理论,从而赋予唯意志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简种军父她。在哲学上,成了德国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和施本格勒的历史哲学的先驱,并对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20世纪西方重要的哲学流抗则画入作及胞现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书集中表达了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和超人理论,是客齐尼采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权力意志》为尼采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作,也是尼采最有影响哲学著作,尼采哲学的精髓,即重估一切价值,其"意志"是压倒一切的。正像"德国高于一切一样",他的光辉与黑暗都是系于这个意志,而这意志又是反辩证法的,尼采主张权力意志是支配世界和人类行为的唯一差威和钟将至书绝对动因,人生就是权力意志的追求。要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的伟大精髓,必读《权力意志》探。
《权力意志》强调自然界中的生命的丰盈、过剩。他认为世界不是一理课宁个万物求生存的消极过程,而是一个万物求生命力扩展的积极过程。尼采把审美现象和生命力的强度联系起来。他认为,"权力意志"造就最强的人,这样方能粉碎社会一切骗人的、病态的、仇视生越士冷率听这活的东西。为破旧立新,他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班委想广没解班粒艺分?威廉四世的生辰。尼采的父亲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他曾执教过四位公主,深得国王的信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离两国王的名字为儿子随亮深技强开良命名。后来,国王指派尼采的父亲到勒肯镇担任牧师,那个影响世界的天才尼采也就在这里出生。尼采回忆:"无论如何,我选在这一天出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整个童年时期,我的生日就是举国欢庆的日子。"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他的外祖坏稳刻亲肥预景叫混父是一名牧师。幼儿时期的尼采是个沉默的孩子,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
Nietzsche,18611849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当时尼采才5岁,亲人接连的死亡,使这个天性敏感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
后来他自己回忆说:"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里找到了真实的快乐。"父亲轴树木感物高转着源文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瑙姆堡,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祖母关于其波兰贵族家族史的灌输对尼采贵族情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多婷黑。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来自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散越百若练全煤核打受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尼采曾经这样讲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例板刑果学会成熟地思考。"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360百科般纯朴。
10岁时他就读于瑙姆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如诗人和剧简括状切告作家诺瓦利斯,语言学家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Schlegel,牛振种顺均般龙评司以及康德的继承者、伟大的先验主义和道德哲学的代表费希特。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基体铁思唱便房买字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并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轴训左饭啊倒二益者黄活的寄托。尼采幼年曾受教于普鲁士当时最好的微身神触女钢琴家,当他的母亲为他聘请这位老师时,尼采就深感日后的生活末卫波离不开这样的精神支持了。
Nietzsche,18641861年17岁尼采患严重疾病首次出现健康恶化的征兆,被送回家休养陆外相前。3月接受基督教的按礼基难。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Deussen)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那组专言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便不再学习神学了。他常听同完几准乙利学们交谈,有些人毫无信念和激情地重复黑格尔、费希特、谢林的各种公式,那些伟大的体系已经丧失了激发人的力量;还有一批人喜欢实证科学,阅读福格特和比希纳的唯物主义论文。这些都没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诗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东西,他不再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尼采在修养和气质上更是一名贵族,所以他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而且他从没想过要过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会对有节制的欢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可怜的生活理想感兴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热爱希腊诗人,崇尚希腊神话中各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并把他们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尼采还在校学习时就深深体会到精通和弘扬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充分地体现在他对古文字、文学,古典主义艺术的热爱。他热爱巴赫、贝多芬,以及后来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热情褒扬的那位歌剧巨人--瓦格纳。
1865年,他敬爱的古典语言学老师李谢尔思(F.W.Ritschls)到莱比锡大学任教,尼采也随之到了那里。当时的尼采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开始哲学沉思了。在莱比锡期间,他偶然地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点上床,6时起床,沉浸在这本书中,心中充满神经质的激动。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正孤立无助地经历着某些痛苦的体验,几乎濒于绝望,而叔本华的书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现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他觉得叔本华好像专门为他写了这本书一样。那时,尼采非常困惑:为何像叔本华那样的天才会被现世所抛弃,其伟大的著作为何只在书架的偏僻角落才找得到?叔本华是这个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后也被认为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这时的他,此外还从朗格、施皮尔、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里汲取了传统的抽象概念。同年因拒绝参加复活节圣餐引起了家庭的恐慌。
1867年秋,尼采在瑙姆堡服为期一年的兵役,这次服役因他骑马负伤而提前结束。在炮声隆隆中,他低呼着,"叔本华保佑!"叔本华竟成了他的上帝。从马上摔下胸骨受重伤。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瓦格纳姐姐的家里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两人久久地谈论他们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随后的几年中瓦格纳和妻子成为尼采在艺术和理智方面的良师益友,一个家的代用品。并且得到他的导师李契尔思向巴塞尔大学的推荐:"39年来,我亲眼目睹了这么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但我还从未见到有一个年轻人像这位尼采一样如此早熟,而且这样年轻就已经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长寿,我可预言他将来会成为第一流的德国语言学家。他今年24岁,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身心都很顽强……他是莱比锡这里整个青年语言学家圈子里的宠儿……您会说,我这是在描述某种奇迹,是的,他也就是个奇迹,同时既可爱又谦虚。"李契尔是第一个向世间预言尼采是位天才的人。
1869年2月,年仅25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此后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对愉快的时期。在巴塞尔,他结识了许多年长和年轻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艺术史学家雅可布?波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1869年4月,尼采获得了瑞士国籍,从此成为瑞士人。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卢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访了瓦格纳。同月28日,他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说,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当时,巴塞尔城里所有贵族家的大门都对他敞开,他成为巴塞尔学术界的精英和当地上流社会的新宠。
1870年,尼采被聘为正教授。不久传来了德法开战的消息,尼采主动要求上前线。在途经法兰克福时,他看到一队军容整齐的骑兵雄赳赳气昂昂地穿城而过。突然间尼采的灵感如潮水般涌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强至高的'生命意志'决不表现在悲惨的生存斗争中,而是表现于一种'战斗意志',一种'强力意志',一种'超强力意志'!"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尔大学讲坛。他结识了神学家弗兰茨?奥弗尔贝克(FranzOverbeck),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并共居一所住宅。
187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DieGeburtderTragodie)。这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著作,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但是在这部哲学著作中已经形成他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而他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便是: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尼采并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击最受尊敬的典范-大卫?斯特劳斯,以此抨击德国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汤达曾发出忠告:我一来到世上,就是战斗。"《悲剧的诞生》和《不合时宜的思考》(Unzeitgemabe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发表之后,引来了一片狂热的喝彩声,同时也遭到了维拉莫维茨领导的语言学家圈子的排斥。教授的名声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1873至1876年,尼采先后发表四篇长文,结集为《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书的主题仍是文化批评。第一篇《告白者和作家大卫.施特劳斯》,以施特劳斯为例,批判了庸人型的学者。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第一次公开抨击了普鲁士的霸权主义,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此后尼采一贯立足于文化的利益而批判强权政治,并且在德国陷入民族主义的政治狂热之时自称是"最后一个反政治的德国人"。第二篇《论历史对于生命的利弊》,指出生命因历史的重负而患病了,呼吁解放生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第三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抨击哲学脱离人生,要求以叔本华为榜样,真诚地探索人生问题。第四篇《瓦格纳在拜洛伊特》,重点批判现代艺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替瓦格纳音乐辩护,视为现代艺术的对立面,其实明扬暗抑,已经包含对瓦格纳的批评。文章写于1875与1876年间。在此之前,尼采内心对瓦格纳已经产生了隔阂。
1878年1月,瓦格纳给尼采寄去了一份变现基督教主题的《帕西法尔》的剧本,尼采没有一字回音。5月尼采把《人性的,太人性的》(该书包含有明显批判瓦格纳的内容)一书寄给瓦格纳夫妇。从此,互相不再有任何往来。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1882年4月,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请下,尼采到罗马旅行。在那里,两位朋友把一个富有魅力、极其聪慧的俄国少女莎乐美介绍给他,做他的学生。尼采深深坠入情网,莎乐美也被尼采的独特个性所吸引。两人结伴到卢塞恩旅行,沿途,尼采向莎乐美娓娓叙述往事,回忆童年,讲授哲学。但是,羞怯的性格使他不敢向莎乐美吐露衷曲,于是他恳请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爱上了莎乐美。莎乐美对这两位追求者的求爱都没有允诺。最后,两人只能保持着友好的接触。然而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却对他们的友谊满怀妒恨,恶意散布流言飞语,挑拨离间,使他们终于反目。仅仅5个月,尼采生涯中的这段幸福小插曲就终结了。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后一部分。尼采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恒轮回"的思想。这是他的两个主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而另一个"趋向权力的意志"的构思,由于他的身心崩溃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尼采评价自己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这部著作发出的声音将响彻千年,因此它不仅是书中的至尊,真正散发高山气息的书-人的全部事实都处在它之下,离它无限遥远-而且也是最深刻的书,它来自真理核心财富的深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个吊桶无不满载金银珠宝而归。这里,没有任何'先知'的预言,没有任何被称之为可怕的疾病与强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谓教主在布道,从不要无故伤害自身智慧的角度着眼,人们一定会首先聆听出自查拉图斯特拉之口的这种平静的声音的。'最平静的话语乃是狂飙的先声;悄然而至的思想会左右世界。'"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迹天涯时写下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1886年)和《道德的系谱》(1887年)。在这两个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毁陈旧的道德,为超人铺平道路,但是他陈述的一些理由却难以成立。此外,这两个集子中所阐述的伦理学的体系还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充满刺激性的夸张。在尼采发疯的前夜《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看那这人》、《尼采反驳瓦格纳》一气呵成。它们写得标新立异,很有深度。但同时这些书也具有闻所未闻的攻击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嘘。
1889年,图林的灾难降临了。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数日后,他的朋友奥维贝克赶来都灵,把他带回柏林。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
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1844年10月15日诞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Sachsen)的洛肯镇(Lutzen)。好几代的祖父与父亲皆为路德教派的牧师。
1849年5岁7月30日,父亲得脑软化症病逝。
1850年6岁举家迁往塞尔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
1858年14岁10月起,在南姆堡近郊帕弗达预科学校读书。
1864年20岁10月,进波恩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语言学。
1865年21岁10月,转入莱比锡大学。在一家旧书店中偶然读到叔本华的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1866年22岁开始与李契门下厄尔温·罗德(ErvinRohde)交往。
1867年23岁10月,被征召入南姆堡炮兵联队。从马上摔下,胸骨受重伤。
1868年24岁4月,因伤退伍。11月8日初识瓦格纳。
1869年25岁2月,受聘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文献学的额外教授。4月,脱难普鲁士国籍,成为瑞士人。5月17日初次访问琉森(Luzern)近效托里普森的瓦格纳家。5月28日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任讲演,讲题为"荷马与古典文学"。与一生的挚友良师布克哈特(JacobBuckchardt)缔交。
1870年26岁3月,升为正教授。8月,普法战争爆发,志愿从军担任卫生兵。罹赤痢与白喉。10月退伍,返巴塞尔大学。与神学家奥瓦贝克(FranzOverbeck)开始交往。
1871年27岁执笔《悲剧的诞生》。
1872年28岁1月,出版《悲剧的诞生》。2月--3月,在巴塞尔大学演讲,发表《德国教育设施之前瞻》(殁后作为遗著初次出版)。
1873年29岁《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一篇出版。发表《希腊人悲剧时代的哲学》中之部分文字(殁后作为遗稿初次出版)。
1873年30岁发表《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篇、第三篇。初读法国作家斯汤达尔的小说《红与黑》,如受电击。
1875年31岁10月,初识音乐家彼德·卡斯特(ReterGast,本名HeinrichKoselitz)。
1876年32岁7月,《不合时宜的考察》第四篇出版。八月,贝鲁特剧场演出第一次祝祭剧。9月,与心理学家保罗·
(RaulRee)缔交,病况恶化。因病,巴塞尔大学课程请假休讲。冬,与保罗·李及梅森伯格同任于索特林。10月11月在索特林与华格纳作最后的晤谈。撰写了《人性,太人性的》最初的备忘录。
1877年33岁9月,回巴塞尔,复于大学授课。
1877年34岁与瓦格纳的友谊关系终结。1月3日瓦格纳赠送《帕西法尔》(Rarsifal)一书。5月《人性,太人性的》第一篇出版;给瓦格纳最后一封信,附《人性,太人性的》赠书一册并扉页致辞。
1879年35岁重病。辞去巴塞尔大学教席。《人性,太人性的》第二篇上半部出版。
1880年36岁发表《漂泊者及其影子》,后来作为《人性,太人性的》第二篇下半部分出版。春天,初抵日内瓦,10月,在日内瓦过乘冬。
1881年37岁1月完成《曙光》,6月出版,7月在西尔斯·马莉亚过夏,8月,孕育了"永恒之流"的思想。11月27日,在日内瓦初次聆赏比才的《卡门》。
1881年-1882年37-38岁执笔《快乐的知识》并于同年出版。
1882年-1888年38-44岁对一切的价值作价值转换的尝试。
1882年38岁3月,至西西里旅行。四月开始与罗·落乐美交际。5月,完成《快乐的知识》(DiefrolicheWissenschaft),并出版。11月以后,在拉伯罗过冬。
1883年39岁2月,瓦格纳病逝。执笔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6月,出版。7月,执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12月,在尼斯过冬。
1884年40岁1月,在威尼斯,执笔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8月斯泰因访尼采。11月起执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1885年私家出版),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深深感动。
1885年41岁执笔《善与恶的超越》。
1886年42岁5-6月,在莱比锡与厄尔温·罗德最后一次之晤面。7月,《善与恶的超越》出版。续写《快乐的知识》第五部。
1886年43岁7月,完成《道德的谱系》,11月,私家出版。11月11日,致厄尔温·罗德最后一封信。
1888年44岁1月,因丹麦文艺史家布兰斯的介绍始知有齐克果其人。4月,第一次往在托里诺(Torio)。布兰德斯在哥本哈根大学开"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讲座"。5月-8日执笔《瓦格纳事件》,9月出版,《狄奥尼索斯之颂》脱稿。8月-9月撰写《偶像的黄昏》(1889年出版)。9月,撰写完反《反基督》,10月-11日撰写《瞧!这个人》,12月撰写《尼采对华格纳》《心理学家的公文书》,死后收入全集中出版。
1889年45岁1月初旬,在托里诺遭到最后的打击,患了严重的中风。出现精神分裂现象,被送进耶拿大学医院精神科,母亲赶来照顾。
1897年53岁复活节,母亲病逝。与妹妹福尔斯塔-尼采移居魏玛(Weimar),由其妹朝夕看护。
1900年56岁8月25日在魏玛咽下最后一口气息,8月28日葬于故乡洛肯镇。
中外文版
DieGeburtderTragödie(1872,TheBirthofTragedy)
通译《悲剧的诞生》
PhilosophyintheTragicAge
通译《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UnzeitgemässeBetrachtungen,(1873-1876,ThoughtoutofSeason)
通译《不合时宜的考察》
《自白者和作家大卫·斯特劳斯》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部:
《历史之用途与滥用》淦克超译,台北水牛出版社1969年版。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三部:
《教育家的叔本华》杨白萍译,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尼采论叔本华》,蔡英文译,台北龙天出版社1979年版。
《古修辞学描述》,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01日版。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四部:
《瓦格纳在拜洛伊特》
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1878,HumanALL-to-Human)
《人性,太人性的》第一卷《启示艺术家和文学家之灵魂》,胡宏述译,台北正中书局1966年版。
Morgenröte(1881,TheDeunofDay)
通译《朝霞》
DiefröhlicheWissenschaft(1882,TheJoyfulWisdom)其中第五部分于1886年续写
通译《快乐的知识》徐梵澄译,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再版
《乐观的智慧》,余鸿荣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82年版。
《敌基督者》Antichrist大陆未有中文译版
AlsoSprachZarathustraPt.1-3(1883-1884)andPt.4(1891,ThusSpokeZarthustra)
通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JenseitsVonGutundBöse(1886,BevondGoodandEvil)
《善与恶的超越》一译《善恶的彼岸》
ZurGenealogiederMoral(1887,OntheGenealogyofMoral)
《道德的谱系》,陈芳郁译,台北水牛出版社1975年版
DerFallWagner(1888,TheCaseofWagner)
通译《瓦格纳事件》
Götzen-Dammerung(1889,TwilightoftheIdols)
通译《偶像的黄昏》
DerAntichrist(1895,TheAntichrist)
通译《上帝之死》
EccoHomo(1908)
通译《上帝死了》
《尼采自传》,徐梵澄译,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看哪!这人》,高寒1933年译,贵阳交通书局1947年版。
《看哪!这个人》刘思久译,文化书局1947年版。
《瞧这个人》刘崎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69年版。
《尼采自传》,王琬芬译,台北正文书局1971年版。
《尼采的人生》,郑捷生译,台北世界文物供应社1972年版。
《瞧!这个人!》张念生,凌素心译,收入《权力意志》一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DerWiueZurMacht(1901.TheWilltoPower)
通译《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尼采诗抄》,冯玉译,载《文学》8卷,上海生活书局
《尼采诗选》,钱春绮译,广西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快乐的智慧》,王雨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我妹妹与我》,陈苍多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悲剧的诞生
尼采在187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源于音乐的灵魂》(DieGeburtderTragödieausdemGeistederMusik),在1886年则改以《悲剧的诞生:希腊文化和悲观主义》(DieGeburtderTragödie,Oder:GriechentumundPessimismus)为名重新出版。第二版包含了一篇序言-"自我批判的尝试",之中尼采对他的这本早期作品做了一些评论和检讨。
与启蒙时期传统中认为古希腊文明属于高贵、单纯、优雅、而宏伟的看法不同的是,尼采将古希腊文明描述为两种独特派系的不断斗争-阿波罗派与狄俄倪索斯派。阿波罗在尼采来看属于principiumindividuationis(原则上的个人主义),带着其优雅、冷静、以及对于外表美观的重视,人得以立刻将其自身与朴实的自然界区隔开来。而狄俄倪索斯则代表了酒醉、非理性、以及无人性,尼采在这里也显示了他受到叔本华提出的非理性成分主导人类创造力的概念所影响。尼采描述了在苏格拉底之后阿波罗派如何支配了西方文明的思想,并且提出德国浪漫主义(尤其以理察·瓦格纳为代表)作为复兴戴奥尼索斯派的可能方式,以挽救欧洲的文化。
《悲剧的诞生》刚发表时受到了古典文字学家Wilamowitz-Moellendorff等人的激烈批评。到了1886年尼采也对这本书抱持保留态度,将其称为"一本难以忍受的书…写的很糟糕、沉闷、让人难堪、疯狂。"
人性,太人性的 《人性,太人性的》一书的第一部分最初于1878年出版,尼采在1879年出版了增补的第二部分《各种看法和原则》,1880年出版了第三部分《流浪者及其阴影》。三个部分一起在1886年以《人性,太人性的:自由灵魂之书》(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EinBuchfürfreieGeister)为名出版。这本书代表了尼采创作生涯中的"中期作品"的开端,抛弃了德国浪漫主义和瓦格纳的影响,开始显现出完全的实证主义的倾向。这个时期的写作风格在于很少提出一套建设性的哲学体系,这些作品都是以数百条格言边汇而成,有时只有一句话,有时则长达一页或两页之多。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揭发出许多错误的假设,而不是对这些假设提出解释,虽然尼采也在许多论点中使用了一些他的思想:他使用实证主义以及权力意志的概念作为解释问题的手段,虽然权力意志的概念在这时还没有发展成熟。
人性,太人性的
善恶的彼岸
善恶的彼岸
在尼采的"晚期作品"中,1886年出版的《善恶的彼岸:未来哲学的序曲》(JenseitsvonGutundBöse.VorspieleinerPhilosophiederZukunft)最接近于他的中期作品的风格。在这本书里尼采定义了真正的哲学应该具备的条件:想像力、自我主张、危险、创意、以及"价值的创造"-其他的他都认为是附带的条件。从这里出发尼采质疑了一些哲学传统上的重要假设,例如许多哲学流派常使用的"自我意识"、"知识"、"真理"、以及"自由意志"等概念。尼采批评这些传统概念是没有足够证据的,他改提出力量意志(thewilltopower)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尼采在书中提出了他对"生命的观点",并且认为那是"超越善与恶的",否定了人类世上存在着一套普世的道德。在知名的主人-奴隶道德说里尼采重新评价了称霸西方哲学已久的人文主义传统,他主张即使是对于弱者施加支配、占有、或伤害,这也不见得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指摘的。尼采在这本书里贯彻了道德相对主义以及观点主义的论点。
偶像的黄昏
偶像的黄昏
同在1888年出版的《偶像的黄昏:如何以一支铁槌进行哲学思考》(Götzen-Dämmerung,oderWiemanmitdemHammerphilosophiert)是极具争议性的一本书,书名是取自瓦格纳的同名歌剧尼贝龙根的指环中第四部"诸神的黄昏"(DieGötterdämmerung)。在这本篇幅不多的书里,尼采重新提出并且总结了对于许多主要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以及其他基督教哲学家)的批评。他在"苏格拉底的问题"这个章节里指出没有人可以计算生命的价值为何,任何试图计算人命价值的人都只是证明了自己具有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倾向。他认为在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发展都是"堕落的",因为那些哲学家们企图以辩证法作为自我辩护的工具,而传统思想的权威则被毁灭了。他也批评当时的德国文化相当单纯而幼稚,并且批评了许多主要的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文化代表人物。与这些堕落文化的代表相对照的另一方,则是尼采所提出的凯萨、拿破仑、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修昔底德、以及古希腊时期的诡辩家们,尼采认为后者比起前者要来的健康而强壮多了。这本书的最后告诉读者们尼采正在进行一项重新评价所有人类价值观的重要计划,并且提及古罗马的文明成就在尼采来看要比古希腊高得多了。
反基督
反基督
《反基督:对基督教的诅咒》(DerAntichrist.FluchaufdasChristentum)是尼采最知名而又最具争议的著作之一,尼采在这本书中对基督教的道德观发起了论战式的批判攻势,后来世人将尼采视为是反基督教的狂热者的形象主要也是源自于这本书。在这本书里尼采集结了他在之前的作品里对于基督教的各种批评,但改以一种讽刺的写作风格表达他对于基督教伦理中奴隶道德腐败了高尚的古罗马道德的恶心和痛恨。他举出基督教中的一些成分-例如福音书、保罗、殉教者、神父、以及十字军,认为那些都属于奴隶道德中的怨恨,认为基督教企图鼓吹软弱和不健康以牺牲掉那些更强壮的道德。在这样极端的批判风格中尼采也不忘批评耶稣基督以及其他许多重要的基督教象征,这本书也因此抛弃了他其他作品中相对而言较为中立(虽然仍都很激动)的分析风格,转而采取全然事实的论战风格批判。尼采并且提出一套"反基督"的道德以改造未来:重新评价所有的价值观。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对他来说,哲学思索家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是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被资本奴役,不会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对现代理性也持批判态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学家开刀,他指出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无非是把流动的历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恒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现实。结果是扼杀了事物的生灭变化过程,扼杀了生命。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的,动荡不定的,从而无法捉摸的世界。他说,实况是没有的,一切都是流动的,抓不住的,躲闪的。哲学家的第二个特性是"拒绝感官的证据",颠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证据是真实的,可信的,只是对它们加工时才塞进了谎言。哲学家的第三个特性是混淆始末,他们否认生长过程,进化过程。哲学家的第四个特性是运用语言中的"理性"强制人们犯错误。"是"与"存在"混为一谈,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骗无知的人们。他认为,从苏格拉底到现代人都狂热的诉诸理性,是很荒谬的。人类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理性处处与人的本能为敌,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带来的谬误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硕果。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理性本身没有错,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没有理性,人类就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没有理性,人类将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在尼采看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一样,都有强弱之分,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历史与文化是少数强者创造的,他们理所当然的统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级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
尼采还提出他的超人哲学,关于建构理想人生的哲学。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尼采认为,超人还没有现实的存在,它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权力意志,扩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应当藐视一切传统道德价值,为所欲为,通过奴役弱者、群氓来实现自我。同时,他特别反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解放,在他看来,人们对待妇女的方式就是"别忘了你的鞭子"。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他的伦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1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2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3"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4此人往高处走---他应受称赞!那人总是从高处降临,他活着,自动舍弃赞美,他是从高处来的人!
5即使是最有良心的人,良心的谴责面对这样的情感也是软弱无力的:"这个或那个东西是违背社会习俗的"最强者也害怕旁人的冷眼和轻蔑,他是这些人当中受过教育的,而且是为了这些人才接受教育的。他到底怕什么呢?怕孤立!这个理由把做人和做事的最佳理由打倒了!---我们的群体本性如是说
6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于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种体线面,因与果,动与静,形式与内涵。若是没有这些可信之物,则无人能坚持活下去!不过,那些东西并未经过验证。生活不是论据;生存条件也许原本就有错误。
7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8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9大胜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解除了胜利者对失败的恐惧感。"我为何不能失败一次呢?"他自言自语,"我现在已有足够的本钱了"
10他现在穷了,原因并非别人剥夺了他的一切,而是他抛弃了一切。缘何如此?---他惯于寻觅。所谓穷人,正是那些对他甘愿受穷做了错误理解的人。
11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
12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13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
14智者问傻子,通往幸福的途径是什么?傻子毫不迟疑,就像别人向他打听去附近那个都市之路似的,答曰"自我欣赏,再就是东游西荡。"智者嚷道:"住嘴,你要求太多啦,自我欣赏就够啦!"傻子回答说:"没有一贯的蔑视,又怎能不断的欣赏呢?"
15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16"噢,我真贪婪!在这个灵魂里安住的不是忘我精神,而是贪求一切的自我,似乎要用许多人帮他观察和攫取的自我,要挽回一切的自我,不愿失去属于他的一切的自我!"
"噢,我贪婪的烈焰哟!我多么愿意获得再生,变成一百个人呀!"
谁不能以自身体验理解这位谓叹者,谁就无法理解求知者的激情。
17哪里缺乏意志,哪里就急不可待的需要信仰。意志作为命令的情感,是自主和力量的最重要标志。
18你们根本不明白自己经历之事,像醉汉在生活中奔波,跌倒了,从阶梯上滚下去了。所幸,你们因为沉醉反而未受损伤。你们的肌肉无力,神智不清,便不象我们觉得阶梯上的石头如此之硬!
19忠告:你是否旨在博取声望?若是,这信条务请记取:自动放弃名誉,要及时!
20伏尔泰!人类!白痴!真理和追求真理有点难办,如果弄得太人性了---只是为了行善而追求真理,我敢打赌,那将一无所获!
21若不是在通向知识的道路上,有如此多的羞愧要加以克服,知识的魅力便会很小。
22鄙薄自己的人,却因此而作为鄙薄者,尊重自己。
23要填饱肚子,是人不能那么容易的把自己看作上帝的原因。
24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如果你长时间的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25"哪里有知识之树,哪里就有天堂"---最古老和最现代的毒蛇都这样说。
26克服一种感情的意志,最终只是另一种感情或另外若干种感情的意志。
27由感觉产生一切信任,一切坦然的心境,一切真理的证据。
28赞扬比责备有更多的强加于人的成分。
29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30其他人的虚荣心只有在和我们的虚荣心相反时,才会令我们反感。
31人们不相信聪明人会做蠢事:人的权利竟丧失到了如此地步!
32较为相同,较为普遍的人,一向总是占有优势,较为杰出的,较为高雅的较为独特的和难于理解的人,则往往孑然独立;他们常常在孤独中死于偶然事件,很少能繁衍下去。
33谁不想看一个人的高度,而只是睁大眼睛注视此人身上的那些明显的低处---谁就会由此而将自己暴露无遗。
34高贵的灵魂,是自己尊敬自己。
35漫游的人,你是谁?我看见你禹禹独行,没有嘲笑,没有爱,目光深不可测,象一个线棰那样湿漉漉的,显得悲伤不已。刚刚探测过每一深度,从水中拉上来,一幅不满足的样子---它在水下要寻找什么?胸中从不叹息,双唇掩盖着厌恶之情,一只手只是在缓缓握紧:你是谁?你做了些什么?你在这里休息一下吧!此处热情款待每一个人---恢复恢复精神吧!你到底是谁,眼下什么会使你高兴?什么会使你恢复精神?说出来,只要我有,我就给你!"使我恢复精神?使我恢复精神?哎,你真是多管闲事,你说的够多的了!可还是给我吧,求求你~~~"给你什么?什么?快说出来!"另一个面具!第二个面具"
36"这儿自由眺望,精神无比昂扬"。可是还有一种与此相反的人,这种人也处于一定的高度之上,也展现了自己的前景。---可却两眼往下看。
37每一位深刻的思想家较为害怕的是被人理解,而不是被误解,后者可能会伤害他的虚荣心;但前者会伤害他的心灵,他的同情心,他的心灵总是说:"你怎么也和我受过同样的苦?"
38人与人之间是应当保持一定距离的,这是每个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间。一个缺乏"自我"的人,往往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自我"需要生存空间。你刚好要独自体验和思索一下你的痛苦,你的门敲响了,那班同情者络绎不绝的到来,把你连同你的痛苦淹没在同情的吵闹声之中!
39你们尊敬我,可你们尊敬的人某一天倒下了那又将如何呢?当心啊,别让一根雕像柱把你们压死。
40我们越是接近事物的起源,事物对于我们就越是变得兴味索然。
41一些人统治是由于他们愿意统治;另一些人统治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被人统治---对于他们来说,统治不过是两害中之轻者。
42我走在命运为我规定的路上/虽然我并不愿意走在这条路上/但是我除了满腔悲愤的走在这条路上/别无选择
43孤独生活的另一个理由。甲:"现在你打算回到你的荒漠"乙:"我不是一个快成急就的思想者;我必须长时间的等待我自己--水总是迟迟不肯从我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