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诗来自人、诗论家,1957年生于湖北,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放劳动,“文革”结束后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教师、编辑等职,1992—1994年间在又述责达电慢肥安规英国等国旅居,回国后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诗集:《楼梯》《纪念》、《游360百科动悬崖》、《王构困规希赵家新的诗》、《未完成的诗》,诗论随笔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还正它自己的时代》、《没有英雄的诗》、《坐矮板凳的天使》、《取道斯德哥尔摩》、《为凤凰找寻栖所:现代诗歌论集》,翻译集:会足践月哪制职特前《保罗·策兰诗文选》(合译)。即将出版的诗论随笔集有《雪的款待》。王家新的诗歌创作和诗学随笔文字席护法注转举二结均受到广泛注重,被阿早占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和当代最有影响的诗人评论家之一。作品被选入多种中国现当代诗选和中学、大学教材中,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曾多次应邀参加欧美和日本一些国家的国际诗歌节,并应邀在国外一些大学讲学、朗诵、作驻校诗人。2009年获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
王家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思曾史些即国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来自,出版诗集《告别》《纪念》它她器。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曾用笔名北新等。
王家新 王家新1957360百科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浓植地婷明了料掉欢的线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1977年考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神却跟弱孙怎条阶字血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见历略员财肉接季镇协回出组诗《中国画》、《换封路浓以色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其参灯司,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大频坐鱼喜肥娘数与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著有诗集《纪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游动悬崖》(吸原脚眼块高航音常针五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大功触风身集)、《王家新的诗》(人民破浓样选理鲜案帝文学出版社,2001席术富章思调明酒尽宪善)、《楼梯》(英译本,伦敦威尔斯维普出版社,1993)啊投白块草衣载限茶顾反、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常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注故误都格律《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没有英雄的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北岳文艺出版社,1997)、《坐矮板凳的天使》(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等。
另有编著《中蛋备乱血矛限国当代实验诗选》犯停(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当代欧美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论诗》(河南文艺出版社,1993)、《叶芝文集》(三卷本,东方出版社,1996)、《欧美现代诗歌流派诗选》(三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中国当代诗歌经典》(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及翻译集《保罗·策兰诗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等多种。
曾参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教授主持的《语文大视野》项目,担任高一卷主编。曾获多种国内诗歌奖,曾多次获教育学院科研论文、科研论著一等奖。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诗歌作品及诗学文章被选入多种国内重要诗选及理论批评文集,并被北大、复旦等大学选入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诗作《在山的那边》被人教社选入初一语文教材、诗作《帕斯捷尔纳克》被人教社选入高二语文读本。
自1990年写作《帕斯捷尔纳克》到后来旅欧期间写作《临海孤独的房子》、《卡夫卡》、《醒来》等,他在中国诗歌界的影响逐渐增大。这些流亡或准流亡的诗人命运是他写作的主要源泉,他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罕见的诗歌写作史。作品中经常有令人警醒的独白,笔意沉痛。1996年之后,以《伦敦随笔》、《挽歌》为代表,又开始诗歌的新的探索。出版的诗集还有《一只手掌的声音》、《游动悬崖》等。
王家新看上去是那种很真诚的诗人。也就是说,他的个人气质与他诗歌所呈现的美学风格几乎一致:简断、坚定、似有深意存焉。我指的是《一个劈木柴过冬的人》、《卡夫卡》或《瓦雷金诺叙事曲》。至于那些大量嵌入洋人诗句并美其名曰互文性写作的东西(看上去像一面中国劣质水泥墙上镶满五颜六色的洋玻璃碎片,闪闪发光,眩人眼目),我以为这和一个诗人的真诚劳动无关;或者说,它们创造了另一种风格的王家新。
在真诚的王家新身上,我们充分体会到里尔克那句名言的真切含义:挺住意味着一切。朦胧诗后期就已成名,经过第三代诗潮,再到如今的个人化写作,其间风云变幻潮涨潮落。跟王家新同时出头的诗人其中许多漂泊海外,许多改行下海,还有许多在迅速崛起的后来者如西川、海子的锐气和才气的逼迫下黯然袖手。王家新却我自岿然不动,而且历久弥新,逐渐成为当今诗坛的一个头面人物,和后进们如陈东东等同台亮相。这一切,不能不说明王家新身上有着某种坚持和独立的品格。此种品格不仅促成他在现实中的成功,也是他部分优秀之作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毫无疑问,王家新不是一个玩弄繁复技巧并以此为乐的诗歌杂耍者。长久以来,他致力于“深度意象”的营造与开掘。思力的集中和深入使他能够比旁人较出色的完成这方面的工作。或者反过来说,正是思力深沉而单一的特性促使他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从这个角度来构建他的诗歌王国。在《铁》、《乌鸦》、《楼梯》等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大致可以触摸到王的诗歌特质:语言像钉子一样从多个角度切入单一意象的外壳,试图抵达它之内核同时穷尽此一意象的多重含蕴;独白手法的频繁使用令此种意图显得更为尖锐(针对意象来说)而明朗(针对读者来说);此外,一种难言的沉郁之气贯穿于字里行间——这是王家新个人气质在诗歌中最直接的表露,增强了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些特质在那首为他获得广泛声誉的《帕斯捷尔纳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帕在诗中已不完全是那个在俄罗斯坚持写作的大师了,而成了王家新手里的一个意象核桃。王家新在其中注入了自己最主要的生命感受,倾诉了自己的隐痛和经验。在此种意义上来说,帕斯捷尔纳克也就是王家新。因此,这首诗的成功是顺理成章的——再没有比营造“自我”这个意象更能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深入而真切的阐释了,对于精擅此道的王家新来说更是如此。《卡夫卡》的出彩与此也不无关系。王家新与卡夫卡气质部分接近:一种灰色的坚定,还有命中注定的忧郁。这令他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逼近奥地利天才的内心,并部分的道出其心声。卡夫卡自喻为穴居动物,处于真诚状态的王家新也像某种穴居动物,老是往一个方向不停的挖掘。坚持不懈终于使他有所成就,也使他区别于像一只花蝴蝶四处卖弄技术之舞姿的欧阳江河。毋庸讳言,在技术圆熟方面王不及欧。但这一点恰恰成全了王家新,使他干脆不在词语表层上用力,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因此他的部分优秀之作面目明朗而内蕴深沉,具有动人心灵的力量。要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直指人心的诗作稀少如濒临灭绝的野天鹅,因此,真诚的王家新显得弥足珍贵。
遗憾的是,这并不是全部的王家新,或者如我所言,存在着另一种风格和品格的王家新。品格即风格,诗如其人,这类古老的命题在王家新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这与他不像西川那样善于并乐于“转化”有关)。尽管我热爱王的一些作品并受到启迪,我还是不得不指出,他还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虚伪。这一点我在阅读《游动悬崖》时就有所觉察。王在《帕斯捷尔纳克》中有一段感人肺腑的表白:那北方牲畜的泪光/在风中燃烧的枫叶/人民胃中的黑暗、饥饿,我怎能/撇开这一切来谈论我自己。然而通读全集,我不得不说自己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一种被人煽情而致落泪最后却发现对方原来是在作戏般的感觉——王恰恰是撇开一切在谈论他自己。王将自己的忧郁和失意看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最高的痛,在许多诗中反复的倾诉,生怕别人不晓得。这令我不由得想起一个胸襟狭隘、目光局促、有着自恋情结的小男人,为了一些小小失意而哀声叹气,满嘴沉痛。此后读他的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感觉亦复如此。在《饥饿艺术家》中他还多少反映了几个外国艺术家的清寒处境以及他们的独立品格;然而文章中让人感觉到真正令王痛苦而至愤怒的却是他身为诗人却为人打工的经历。而在更多的篇什中,他却故作谦虚的抖露他在国外朗诵的骄人成绩以及某个听众认为他的作品超过米沃什的外行之论。至于“北方牲畜的泪光”、“人民胃中的黑暗”,则连影子也没有看到——当然,诗人王家新也是十三亿人民中之一员,表现自己大概也算是在替人民说话。对此我实在无话可说。只是照这样看来,历史上那些宫体诗作者比王家新更有资格高喊“我怎能撇下这一切来谈论我自己”的壮语,因为他们毕竟还描写了一群人的啼笑。后来我又有幸拜读了王的长诗《回答》,题目竟跟北岛的出世作一模一样。未料瞻仰完毕,才知竟有些跟离了婚的妻子说赌气话的意思在里头。这首诗体积超重,然而与北岛的铿锵二十八行一比,其境界气度、视野情怀,高下立判。当然,技术上或许有所翻新。然而光秃秃的技术若无大气驱使,就只能带来缠夹不清的后果,更何况技术并非王之所长。王诗人经历丰富,大概十分明白在此时此境,若真正去关心和表现“风中燃烧的枫叶”和“人民胃中的黑暗”,会落个什么下场,所以只是在嘴上做做秀,实际并不执行。这一点,不但使他在北岛面前矮了大半截,而且也比不上他所鄙夷的伊沙。好在王家新早就有理论烟雾弹掩护自己从容撤退。早在《回答四十四个问题》中,他就抛出高论:只有从文学中才能产生文学,从诗中才能产生诗。这句话常为人所忽略,实际上却是他的被某些所谓批评家所大肆吹捧的“互文性写作”的理论依据。对此我只想问一句:最初的文学是从哪里产生的?最初的那首诗是从哪里产生的?生活,只能是无处不在的生活。王家新那些最好的作品不就是得益于他在生活中产生的痛感么?一旦他不仅自觉躲开人民和大地,而且失去了自身的痛感后,就只能缩进大师们的引文中,编织着一个个看似五光十色实则贫乏空洞的“文本”。我并不认为在诗中引用外国人名、地名有什么不对——现在是全球化时代,某种程度上的“世界文学”逐渐成为可能,各民族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尽可以通用——但当一首诗中最精彩的部分却是人家洋大爷的名句,而且全诗之转接、展开乃至意境营造都以此为基石时,我实在看不出这样的写作对于文学的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基于这种文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不止王一人)之振振有辞、道貌岸然的态度,我只能称这种写作为:虚伪的写作。
2.王家新,男,经济学教授,生于1958年,上海市人。1983年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同年分配至南京经济学院任教,1993年起任南京经济学院经贸系副主任、主任;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习;1996年10月起任南京经济学院副院长;2002年8月任南京审计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2004年12月任南京审计学院党委委员、院长。
王家新同志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普通高校“红杉树”园丁奖获得者;多次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与教育管理工作,专业方向主要为产业经济学。近年来围绕中国体制转型时期,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等重要宏观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哲社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多项;在《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中国经济问题》、《新华文摘》等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共10余部;同时担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专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教育部“精品课程”评审专家,教育部西部教育开发顾问、省“十五”计划顾问专家组成员、省科委软科学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专家、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省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省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省计经委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商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在山的那边》《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回答》《乌鸦》《游动悬崖》《纪念》等。
《纪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 《游动悬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楼梯》(英文版,伦敦威尔斯维普出版社,1993) 《王家新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未完成的诗》(作家出版社,2008)
《人与世界的相遇》(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对隐秘的热情》(北岳文艺出版社,1997) 《没有英雄的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坐矮板凳的天使》(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取道斯德哥尔摩》(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 《为凤凰找寻栖所——现代诗歌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诗研究丛书”,2008) 《雪的款待》,北京大学出版社“汉园新诗批评文丛”,2010)。
叶芝、策兰等人的诗作:叶芝24首,《叶芝文集》(卷一,东方出版社,1996)
卡内蒂格言和思想片断集《钟的秘密心脏》(《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第4期)
《保罗·策兰诗文选》(王家新、芮 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保罗·策兰作品选(《世界文学》2009年第5期)
《保罗·策兰后期诗选》(保罗·策兰逝世40周年纪念专号,
《星星》诗刊“诗歌EMS”总第60期,2010)、
《“隙缝之玫瑰”:迦达默尔论策兰》(《新诗评论》2009年第2辑)。
《中国当代实验诗选》(与唐晓渡合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当代欧美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
《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河南文艺出版社,1993)
《二十世纪外国抒情诗精华》(作家出版社,1993)
《叶芝文集》(三卷本)(东方出版社,1996)
《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中国当代诗歌经典》(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
《欧美现代诗歌流派诗选》(三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外现代诗歌鉴赏》(高中语文选修教程正式教科书,语文出版社,2005年)
书法家王家新通过书法与体育结缘是在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学财经的他大学刚毕业就举办了第么位九环二次 山东文轩画廊推荐书法家王家新书法艺术赏析(5张)个人书法展览,并在沈鹏书法精英班泰山主题诗书法创作展论坛上演讲。
18年后,书法是他心中跳动的音符,在奥运会即将来临的日来自子里,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将这份奥运热情化为笔底激昂的旋律。他擅长行书,但行书似乎不足以表达激情,于是他选择了狂草。王家新的数十件书法新作赫然在目,这些作品多为八条屏、十条屏,字数多、尺幅大,气势宏阔,格调非凡。
书法家王家新作品的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以狂草写就的古希腊奥林匹克圣玉英取亮跑杨划妒控成调歌等与体育有关的诗歌、民谣;与中华民族崛起相关的内容,如1300多字的《中华世纪坛赋》等;与5·12汶川大地震有关的内容,如诗歌《2008安魂》、少字数作品《墟》等;再就是自作诗词书法作品。“如果有可能,我想把大部分甚至全部作品通过捐赠、拍卖等形式献给奥组委、捐给灾区、回报社会。”王家新这样极选划欢误同象过终减期望。
作品被中南海、中国美计波脚术馆、首都图书馆、中华翰园碑林等收藏和刻石。主编《中韩书法宝典360百科》《北京书法论文集》《扩例怕际海们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美术观察》等曾作专题介绍。书法家王家新荣获中国书协首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2010年12月,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书协第六届副主席,成为中国书协最年轻的副主席。
可以把王家新受混程养体背喻为“寻求词根”的诗人,这“词根”构成的是诗歌语言与生命存在的双重支撑。对“词根”的执著寻找因而就给王家新的诗歌带来一种少有的深度:隐喻的深脱斤项句温度,思想的深度,生命的深度。90年代的王家新在中国诗坛上的无法替代的位置正与他须单协胡场什笔火二的执著和内在的深度相关。阅读他的诗,仅仅从技巧上把握是远远不够的。王家新的诗堪称是当代中国诗坛的启示录,它象征了诗歌领域的一种内在精神的觉醒。
——吴晓东《王家新的诗》
王家新是相对于一个时代的诗人。“需要怎样抑制自己,我们才能平静但思当地走向阳台,并在那术理永从急里观看史?”(《反向·那一年》),诗人在扪心自问,但是,这何尝不是在询问我们这些目击过历史而肉体尚且“活着”的人。直到今天,我也说不清自己在读到他在那时写下的《反致依倒来另实向》时的复杂心情。但我还电再职此划我预感到,一个真正从心灵上趋良皇画排府式向伟大诗人气质的人,将会出现于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中。这显然不是某一个词所能“给出”,它将我们引向一种心境。或者说,这也不是“悲凉”、“痛苦”、“反抗”、“思索”这些经常使用的词汇所能涵括的。不妨说,这是一种时代的心境。时代对我们每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时代其实意味着一个民族全部历史的压力。它表面上看,只是历史的某一个瞬间,其实伤括弦苏称报后者无时不在操纵着它。我们的一切,都来自历史这个渊薮。时代不过是说话者。“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王家新是在替我们这个时代说话。替时代说话,也即替历史说话。他们锻保地声上期得扩讨打了自己的灵魂,等于锻打了自己的时代。《帕斯捷尔纳克》对于王家新创作的“彻底转变”,事织抗尔具有一层特殊的意义。他们之间的命运太相似了。在放弃了对本土文化无望的寻求之后,惟有帕氏能向他提供长无脸属转微这样的精神支撑,只有在孤傲、沉思、痛楚和坚定的氛围当中,他才可能“静下心来”,认真刻画自己的灵魂。组诗物顺预过汽弱茶《反向》和《瓦雷金诺叙事曲》所以有一种震撼人整个心灵的东西,不可能不与王家新那时找到了“个人命运”与“诗歌命运”之间最高的和谐有关。他将时代的遽变融入个人的思考过程,然后又将个人命运的苦难置于时代这个特殊的历史空间,从而成为真正有勇气承担起历史重量的诗人。王家新赴英国、比利时后的创作,使他变得日渐宽阔、深远和宏大起来。他正趋于一种类似“群峰之上”那种高远的境界。地理距离所提供的有意味的审美距离,使他壮怀激烈的批判态度渐趋缓和,同时又在他对故国的思念中铺上了一层肖邦式的忧伤色调。他从一个民族的命运出发,来到世界背景下的大命运当中,因此,他的思考已远远越出了个人、国别和民族的界线,开始具有了中国作家通常缺乏的那种开阔的视野和心理素质。这就是长诗《词语》和《临海孤独的房子》。这种类似多幕戏剧,又穿插了现实、历史、梦幻、神话及诗人内心独白的“大诗”,在王家新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创作中实乃罕见。它使我意识到,赋予这个时代以一种恰如其分的戏剧结构,应该成为对今天诗歌的新的特殊的要求。
——程光炜《王家新论》
这几年间,诗人王家新为我们写下了因强烈地释放着内心尊严而令人感到惊异的文字。在这些文字的背后,诗人置身在生存的裂隙、边缘和差异处,那深度搜寻的眼神和沉静于思考的身影,因闪烁着思想在掘进中的力度和锋芒而显得格外的清晰动人。我想说,王家新这几年的诗文,是我所能读到的诗人之于我们所置身的这个时代状况最为深刻的剖析和警示之一。近年王家新的写作总是逸出既有的言说罗网之外,由他自己命名为“诗片断系列”的那些诗作,往往很难找到一张现成的诗的地图可以有效地标出它们的确切位置。像这些远离诗歌特定文体的写作,却又有着对诗境异乎寻常的深入,其内在的强烈诗意,反倒是我们在通常的诗作中难得遇见的。透过这些包容了众多向度而界域一时变得模糊未明的写作,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整体承当气魄、一种拒绝分类的综合性写作精神正在王家新身上悄然生长。90年代的王家新得以成为有力应对和处理当代现实,直入事物核心的写作者之一。
——李振声《回复诗性的众多向度》
面对王家新的创作,会感到传统的对诗的分类是多么困难。人们认为80年代的诗是政治性的,90年代的诗纯粹的艺术化;80年代的诗人经历过“文革”,有一种责任感,90年代的诗人更个人化。王家新可以划归到“第三代”诗人中 去,但他恰恰反对要么政治化要么个人化这种二元对立。王家新和他的同行如欧阳江河一样,虽然强调个人写作,但他并不仅仅把自己的写作看作是纯粹的诗歌艺术的代表。在中国,这种个人写作是与主流艺术相对立、冲突的,因而具有了政治性。但是,王家新的政治性和北岛的政治性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在王家新的诗里说话的是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代人的声音。王家新更接近于第三代诗人,他们拒绝北岛、扬炼的高调的抒情语言,用的是更为日常的生活语言。但是王家新的这种朴实的散文式表述方式不能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他的诗中有一种强烈感人的戏剧性。“尴尬”对于创作者是一个很典型的词。在一个不断流失的世界里,诗人们已不能胜任使命,他们期望为某一个人讲话,并和某一个人讲话,但他们没有说话的对象,他们希望用一种崭新的语言讲话,但是这种语言并没有被他们所掌握,他们想出版他们的诗,但出版社不愿为此赔钱。很多诗人对此不知所措,他们逃避这种困境,不再写作了。王家新属于少数一批坚持下来的诗人之一,他从来没有让步退缩。他的诗能够代表80年代和90年代的诗歌创作。从他的诗中,读者可以直接进入他的个人生活,同时可以看到诗人从困境中带来了多少生命。
——(德国)顾彬(Wolfgang Kubin)《王家新的〈游动悬崖〉》
敬文东:王家新的诗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担当性。他几乎从不允许自己的诗行不同凡俗、艰难而晦涩的生活相摩擦,正是这种异乎寻常的品质赋予了王家新全部诗作以格外醒目的道德力量。他的诗同他生活的时代构成了一种典型的对话关系,他本人则始终处于“对话的稠密地带”最中心的位置。
耿占春:王家新诗歌的独特音质出现在九十年代初,那又是一个寻求或重构诗歌话语的时刻。是一代人创伤经验的核心。在此意义上,王家新是另一个北岛。这是我写下王家新的理由。王家新将他的语词放置在一个寒冷的地带。寒冷是他选择文学俄罗斯的理由。然而现实的版图在移动,沉重的记忆越来越轻,商业社会也越来越暖甚至虚热。他的诗保持着记忆的寒冷感。过去的经验由于延续到现在而被改写,被暖化或腐化。他的长诗《回答》表达出紧张和受挫折的生活。对王家新来说,对没有被表达的过去、被禁止言说的记忆之忠诚,与对不断漂移的现时性的追寻带来了——一种“移动悬崖”。
何言宏:王家新的写作,一直具有坚定、明确的知识分子精神和诗学追求。他常自觉地将自己的写作置放于时代、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下,在深邃的精神关怀和开阔的文化视野中,通过对其个体生命和精神体验的挖掘与书写,不仅以诗的方式坚守着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更是建立了其深刻、独特和相当有效的个体承担的诗学。我一直记得王家新在一次演讲中所说过的这样的话——“一个诗人,不仅是写出了一些好诗人,也不仅是提供了某些名句的人,还是为他那个时代带来了某种美学气质和精神性的人,或者说,是一个能够在贫乏的年代为我们拓展出诗的精神向度的人。”我以为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能够为我们这个贫乏和鄙俗的年代拓展出精神向度的杰出诗人。
张桃洲:在二十余年的诗歌生涯中,王家新以其充满韧性的诗歌写作,成为这个时代诗歌的一个亮点。同时,他一直以随笔和论文的方式,从多个层面对中国当代诗歌及诗歌写作本身进行着思考,同样成为当代诗坛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作为从事诗歌活动的两翼,他的诗歌写作与诗学思考都深入参与了近二十年中国诗歌的历史进程;毫无疑问,他的富于建设性的诗学参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从而形成中国当代诗歌自身建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当我们反观近二十年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时,难以绕开的是王家新提出的一些诗学命题及其作出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通过有深度的探询和辨析,王家新的诗学思考才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诗歌提供了一块坚实的基石,或者说,提供了一副得以窥见中国当代诗歌深层隐秘的“透镜”。
何平:“面对一只乌鸦的期盼/使我重又陷入冰天雪地之中——什么都有了/什么都已被写下/我在等着那唯一的事物的到来”。这是王家新《乌鸦》的最后一段。诗人“写”的意义如何在“什么都已被写下”时代境遇中显露出印迹?在“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或者屈膝、献媚、投诚到体制和新经济怀抱,或者被嘲笑、蒙垢进而塑造成一帮别有用心的小丑的1990年代,王家新选择了作为一个驻扎在故都且作为新都的“北京”的知识分子批判的书写立场。在这个意义,王家新所坚持的知识分子传统是旧派的。时至今日,无论是怀想着遥远国度曾经有着同样命运的异国诗人,还是直书时代中的个人记忆,王家新的《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一个劈木柴过冬的人》、《乌鸦》、《挽歌》等应该是1990年代北京往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语言上,王家新呈现的是和柏桦、李亚伟完全不同的向度,他的晦涩、缠绕同样代表着汉语诗歌的一种可能性。
王家新,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1957年生于湖北,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在《文学评论》、《读书》、《世界文学》等学术、文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及评论百余篇,著有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没有英雄的诗》,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坐矮板凳的天使》,诗集《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等多部,作品及文论被收入多种全国性诗选及文论选,被译成多种文字和收入多种大学、中学教材,并曾多次应邀在欧美一些国家讲学。
王家新的诗歌创作受到广泛注重,被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被视为当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八十年代的代表作有《中国画》、《蝎子》等,九十年代初写作《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反向》,引人注目,创作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后来旅欧期间写作《临海孤独的房子》、《卡夫卡》、《醒来》、长篇诗片断系列《词语》、《日记》、组诗《伦敦随笔》等,他在中国诗歌界的影响逐渐增大,创作境界趋向开阔,他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罕见的诗歌写作史。作品中经常有令人警醒的独白,笔意沉痛。1994年归国后,以组诗《挽歌》、长诗《回答》为代表,又开始诗歌的新的探索,近期代表作有《一九七六》、《田园诗》、长诗《少年》、诗片断系列《冬天的诗》、诗片断系列《变暗的镜子》等。作品被重点选入多种中国现当代诗选中,并被译成英、法、德、意、荷、西、瑞典、俄、日、韩等文字;曾多次应邀参加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瑞典、丹麦、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国际诗歌节活动及学术会议,并应邀在欧美一些著名大学讲学、朗诵,作驻校诗人。曾获国内多种诗歌奖、随笔奖,其中包括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2009年)。对王家新的诗,在国内外都有许多专文评论和研究文章,北大、复旦等近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也有重点介绍和评述。诗作《在山的那边》被人教社选入初一语文教材,诗作《帕斯捷尔纳克》被人教社选入高二语文读本。
在诗歌创作的同时,王家新一直对诗歌和诗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他在诗学理论探讨、中国现当代诗歌评论、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翻译研究及策兰的翻译和研究等领域的建树,已在诗歌界、文学界引起广泛重视和反响。诗人西渡称“王家新是对当代诗歌有重要贡献的诗人。他从朦胧诗时代开始写作,几经变化,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风格。他的诗不以繁复的技巧取胜,而以境界的开阔、感情的深厚为特征,展示了个人在复杂的历史现实中的心理变化。王家新也是一位重要的诗歌评论家,他的一些批判性随笔和诗学理论文章,对90年代诗歌氛围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称王家新以诗歌为核心的全部写作“堪称是一部中国诗坛的启示录”。
曾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德艺双馨会员”荣誉称号。作品入选全国书法展、全国中青年书法展、中日书法交流展、巴黎当代中国书法作品展、世纪风骨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等百余次展览。作品被中南海、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首都图书馆、中华翰园碑林等收藏和刻石。专业期刊《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美术观察》曾作过专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