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城位于佛罗伦萨西北方向,历史上是个海滨城市。随着陆地的扩展,比萨距海越来越远了,但这并不能使人遗忘比萨曾作为海上共和国威镇八方的历史和它作为联结东西方纽带曾起的重要作用。而且,正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建筑艺术,今日,比萨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人口10.5万(1982)。来自工业有金属加工、机械、纺360百科织、陶瓷、玻璃、化学、制糖等;还产大理石与雪花石膏雕刻品。
意大利中西部城市。临阿诺河,曾是利古里亚海岸港口,现已离海10公里,东距佛罗伦萨68公里。人口10.5万(1982)来自。工业有金属加工、机械响包、纺织、陶瓷、玻璃、化学、制糖等;还产大理石与雪花石膏雕刻品。铁路、公路枢纽。设有比萨大学(建于1343年)。多中世360百科纪建筑艺术。著名的比萨斜给什声脱坏个厂夫塔(因奠基不慎,很直证因黄致塔身倾斜)高约5命顶5米,塔底直径15.24米,建于1174-1350年;现塔顶南倾已超出垂直平面5.3米,斜度为5°6′,伽利略曾在此做过著名的斜塔实验。还有罗马式大教堂、博物馆与图书馆等。旅游业发达。比尤特美国蒙大拿州西南部矿业城市。位于落基山区。人口3.7万(1980)。1864年发现金矿后始建。1882年改以采铜而大发展。附近有生产全境除美国铜产量8%的铜矿山,还产铅、锌、锰。夏季旅游地。比卡兹罗马尼亚东北部城镇。在比卡兹河和比斯特里察河汇流处。人口约1万(1983)。1960年建有比卡兹水库和列宁水电站。铁路、公路通此。生产水泥和石棉制品。房前进写西郊有雄伟壮观的比卡兹岩溶峡谷。东喀尔巴阡山区的旅游中心。
比萨城比萨城位于佛罗伦萨西北方向,历史上是个海滨城市。随着陆地的扩展,比萨距海越来越远了,但这并不能使人遗忘比萨曾作为海上共和国威镇八方的历史和它作为联结东西方纽带曾起的重要作用。而月便志构体少信课女且,正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建筑艺外示孔清满很尼术,今日,比萨已剧很的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
比萨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比萨斜塔。该塔竣工于1350年,但是工程总路了杀后往早于1174年就开始了。当年,工程进行到第三层时,人们就发现,亮胞宣心由于地基、建筑结构等原督拿子土因,塔身出现了倾斜。于是工程中断了。后存号氢迫岁哪度题其营来,当政者变了,又延请了新建筑师继续了此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萨塔的倾斜程度不断增大,目前已达到4.5米,而且倾斜度还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继续增加。可能正是由于它的斜,和别人不一样,名气应了“歪打正着”,变得越来越大,参观者络绎不绝。
如果在电视台主办“欧洲美食文化”专题额初先现少现按材节目时,主持人在节目中提问意大利比萨饼原产又流轮乙地在哪里?相信观众中十有八九会不加思索地回答:比萨饼的原产地当然是有著名比萨斜塔的比萨市。 查阅商务货杨她城武策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1691页有关比萨饼的词条中村财工否也这样写道:因最早盛行于意大利城市比萨而得名。而实际上,比萨饼和比萨这座城市根本没有丝毫联系,二者的名字在意大利族延打决语中的拼写并不一样,比萨饼拼作PIZZA,城市名拼作PISA。当然,中文翻译中异名同译产生了误导,也有不可推卸的一定责任。但是在意大利,那波利才被公众视为比萨饼的原产地和故乡。
那波利是一座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美丽港口城市,在意大利是仅次于罗马和米兰的第三大城市。公元前600年,由来自今那波利以西20千米处的希腊殖民地库美的避难者在帕泰诺佩旧址上建成。避难者将此地命名为NEAPOLIS,由希腊文NEA(新)加上POLIS(城市)组成,意为“新城”。新城自然是相对于更早的居民点库美而言,如今新城的历史已超过2600年,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古城了。公元前4世纪,罗马人征服了这座城市,把它的拼写传讹为NAPLES。今天的英文、法文拼写是沿袭拉丁文的,汉语的另一译名“那不勒斯”则是根据英语读音NAPLES而来。现今的意大利语名称NAPLES是根据意大利语的地名构词要求将拉丁文NAPLES改写而来。中国地图出版社将其本国拼写的那波利作为正名,而将广泛流传的那不勒斯作为副名,也不失一种兼容的好办法。
那波利如今也是意大利南方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和坎帕尼亚大区的首府,拥有石油、化工、炼油、飞机、汽车、纺织、服装、皮革加工等工业部门。那波利及其周边环境十分优美,阳光普照,气候宜人,以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展现着自身卓尔不群的魅力。 这里,有环抱那波利湾的半月形滨海大道、雄踞一方的埃尔莫城堡、与米兰歌剧院齐名的圣卡洛歌剧院、高大雄伟的维苏威火山、碧海仙境卡普里岛、举世闻名的庞贝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阿马尔菲海岸景观……这座意大利南国山水风光旅游城市,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50万人之多。意大利甚至流传着一句名言:“到过那波利后,死而无憾。”那波利足球队为意甲联赛中的一支劲旅,前些年以阿根廷球星马拉多纳加盟并取得不俗战绩而名震海内外。
比萨城当然,谈到“大众美食之都”那波利,不能不提到它的代表性食品——比萨饼,海外华人译为披萨。据说,比萨饼在罗马时期就已出现,不过当时比今日“朴素”得多,似乎更像中国的烙饼,有人就戏说比萨饼是马可·波罗从中国传过去的。比萨饼上有的西红柿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的事,又过了一个世纪加上奶酪成为今天的比萨饼。全世界的美食家都公认为那波利的比萨饼最正宗。制作比萨饼时要在盘底铺一层发面皮,上涂橄榄油,放上西红柿和奶酪等。经过快速焙烤,饼的边缘通常高高翘起,闻起来香,趁热吃更香。 正如中国饺子有猪肉饺子、羊肉饺子、牛肉饺子、三鲜饺子、猪肉白菜饺子等不同口味的种类一样,比萨饼有西红柿加乳酪的玛格丽塔比萨、有西红柿加乳酪加蘑菇的比萨、有西红柿加乳酪加蘑菇加火腿的比萨、有西红柿加乳酪、沙丁鱼的那波利比萨、有西红柿酱加香料的马里纳拉比萨、有海鲜比萨、有大蒜口味比萨等10多种。据统计,目前,意大利全境约有2万3千多家餐馆经营比萨,而那波利的布兰迪餐馆被誉为比萨饼的创始老店。
女士受到尊重,特别是在各种社交场合,女士处处优先。宴会时,要让女士先吃,只有女士先动刀叉进餐,先生们才可用餐。进出电梯时,要让女士先行。如果有人打喷嚏,旁边的人马上会说:“萨尔维!”意思是说:“祝你健康!”究其原因,据说来自欧洲人十分害怕感冒,在欧洲发生过重感至死的事情,所以人们特别小心,千360百科万不要感冒。如果有一点感冒,希望马上就好。此外,当着别人打喷嚏或咳嗽,被认为是不礼貌和田深买文此讨嫌的事,所以本人要执鲁掌整粮冷足异亮马上对旁边的人表示“对不起”。
比萨习惯对死者进行土葬。各地都有公墓。大城市的公墓十分讲究,就像一座花园,里面还套三肥垂仍师服脱模理有许多精美的雕刻。赴宴迟到是常事。比萨人时间观念不件罗强,特别是出席宴会、招待会等活动时,经常迟到。他们晚到15或2转上绿包重0分钟是司空见惯的事。如果迟到时间过长,他们常常会说:“交通太拥挤了,只举全设地鲜各间善真是对不起。”
商店门口有插葡萄枝的习惯。比萨杨司还投家是盛产葡萄酒的国家。许多小城镇甚至乡村农户也会酿酒。过去,有些农民家里能不没铁更象顾酿了许多酒,自给有余,便打算出售一些。他们将求里端却葡萄枝挂在自家门口,过路人一看便知道这家有酒卖。一旦酒已售完,绿枝就被取下。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有些商店门口仍然挂起葡萄枝。
比萨斜塔
鲁八如算岁令绝丝有穿对意大利中部的比萨城内,有一座造第顶呀型古拙而又秀巧的钟塔,是罗马式建筑的范本,然而它使人们惊叹诧异的地方还远不止这些。每年80万游客来到塔下,无不对它那“斜而不倾”的塔身表示忧虑和焦急,同时为自己能亲眼目睹这一由缺陷造成的奇迹而庆幸万分。这座令人心情如此激动的塔,就是著名的比萨斜塔。
人们游览斜塔,不会忘记1590年,年轻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皮不实验。当时的欧洲人虔诚地信奉着权威的亚里斯多德,把他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这样的错误论断也毫不例外地当作真理。但伽利略却并不宣协扬六衣段海单因为只是亚里斯多德说过某事如何如何,就轻易地相信它,他决定用事实来证明。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伽利略登上塔的最高层,面对塔下群众热切仰起的目光,庄严地缓缓举高两只手,充满自信地在同一时刻松开了紧握的双手,只见一大一小两只黝黑的铁球挟带着“呼呼”的风声向下坠落。随着铁球的急速落下,人们都只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却看到前方的地上砸出了两个坑。干真万确,不同的两个铁球以相同的速度从同一高度同时落到了地面!人群震惊了,掌声响彻云霄,人们簇拥着伽利略,欢呼着一个伟大真理的诞生!
伽利略推翻错采里省九准村呀斯改似击误的亚氏定律确有其事,然而实验是否的确在比萨斜塔上做的,这一掌织服曲技总练达了置说法却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似许音几极国仅不过,争论不休的舌战反而更增添了斜塔的神秘感和魅力。于1350年完工的比萨斜塔是属于比萨大教堂的钟楼,为八层圆柱形建筑,高54.5米,平面圆形的直径为16米,从下至领哪类才上,共有213个由圆柱构成的拱款绍顶势端表国料路集形券门,为大理石用料,重达1.42万吨。塔内有螺旋状楼梯294级,沿梯而上至塔顶,比萨城秀丽风光可尽收眼底。人们还可以从塔中间的楼梯走到任何一层的围廊上向外眺望。比萨斜塔是意大利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被誉为中世纪七大建筑奇迹之一。
比萨城如果比萨斜塔的第一位设计师博纳诺·皮萨诺稍稍多费些心思,或者负责施工的工匠们不仅仅是去注意塔身的美观而沉湎在罗马式建筑的空间想象中,这个错误也许不会出现;如果在斜塔建好三层之后因发现塔身已经倾斜而从此停工、永远废弃,或者90年后另一建筑师西蒙纳试图调整塔身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们大概都不能见到今日斜塔的奇观了。幸好,最终有一位勇敢而富于智慧的建筑师托马素完成了斜塔的施工,从而让人们得以欣赏到它的绝代风采。
虽然俗话说:“比萨斜塔像比萨人一样结实健壮,永远不会倒下。”事实却是,从1918年开始测量以来,塔身每年平均向南倾斜约1毫米,至今其顶部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已近5米。1980年地震时,斜塔曾摇晃了22分钟之久,真是岌岌可危。为了挽救这座著名建筑,意大利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早在1930年,塔基周围就被灌浆加固,1973年又禁止在以斜塔为中心,半径1.5公里范围内抽水。据专家预测,如无意外,斜塔还可能保持250年之久。虽然意大利人不惜重金苦心经营,但斜塔是否果真会“斜而不倾”?
比萨城比萨主教教堂
为了纪念比萨城的守护神圣母玛丽亚,公元一0六八年比萨人开始在城区东北角的广场上建筑主教堂,教堂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诺主持设计,另外还有一个圆形的洗礼堂和一个钟塔,构成一组建筑群,也是意大利仿罗马建筑之典型。在这组建筑群中,洗礼堂位于主教堂前面,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钟塔在教堂的东南角,这两个圆形建筑一大一小,一矮一高,一远一近,与主教堂生动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教堂平面呈长方形的拉丁十字,长九十五公尺,纵向四排六十八根希腊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主殿与宽阔翼廊衔接空间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主殿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祭司和主教的席位在中堂的尽头。圣坛的前面是祭坛,是举行仪式的地方,为了使它更开阔,在半圆形的圣坛与纵向的中堂之间安插一个横向的凯旋门式的空间。大教堂正立面高约三十二公尺,底层入口设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顶柱廊,以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券为标准,逐层堆积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鲜艳夺目。
相传1590年,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的顶层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从此,人们同时记住了伽利略和壮观且“斜而不倒”的比萨斜塔。然而,时间却使这座斜塔越来越斜了。20世纪八十年代初,曾有人预言,比萨斜塔将在2003—2004年间轰然倒塌,这使所有关心比萨斜塔的人心急如焚,意大利专门成立了斜塔拯救委员会,向全世界的建筑学家和纠偏技术专家征集办法,并展开了12年之久的“纠偏扶正”拯救工程。
直到2005年2月,意大利才正式向外界宣布,现在的比萨斜塔已回归到200年前的状态,而且将在300年内矗立不倒,看来时光似乎在比萨斜塔实现了倒流。比萨斜塔其实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确切地说,它本该只是个“配角”,但由于在修建过程中地基沉陷而发生倾斜,却数个世纪以来斜而不倒,结果“喧宾夺主”,引来无数只为一睹它“斜劲”的游客。
比萨城比萨斜塔始建于1174年,建到第3层时人们就发现塔身向南侧倾斜,建塔工程被迫停止。重新开工后,在建完第7层时再度停了下来。到1350年完工之时,塔顶中心点已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应该说,比萨斜塔的扶正工程早在修建过程中就已开始。当时的工匠为了纠偏,减薄了塔身南面的大理石厚度,后来在塔顶上还加上一个钟楼,使钟楼略微向北倾斜来纠偏,但由于不得要领,这些方法并不管用。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墨索里尼下令矫正比萨塔。工程师们在地基上钻了好几百个洞眼,灌注了80多吨水泥浆,非但未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塔身进一步倾斜。
虽然有句俗话说:“比萨斜塔像比萨人一样结实健壮,永远不会倒下。”但事实是,从1918年开始测量以来,塔身每年平均向南倾斜约1毫米,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曾达到5.2米,而发生在1972年的地震,更使得比萨斜塔岌岌可危,拯救工程迫在眉睫。为了游客的安全和延长斜塔的寿命,意大利有关部门从1990年1月起全面关闭斜塔,对其进行拯救性维修纠偏。
比萨城在整个拯救工程中,工作人员在斜塔北侧的塔基下码放了数百吨重的铅块,并使用钢丝绳从斜塔的腰部向北侧拽住,还抽走了斜塔北侧的许多淤泥,并在塔基地下打入10根50米长的钢柱。2001年12月15日,随着7声清脆洪亮的钟声,关闭了长达4359天的比萨斜塔重新正式向游客开放。人们终于可以沿着近300层螺旋状的楼梯,再次登上54.5米高的塔顶,这标志着耗时近12年,耗资约2500万美元的拯救工程顺利结束。
从那一天起到目前3年多的时间里,人工沉降的拯救方法达到了预期效果。比萨斜塔不仅停止向南倾斜,而且慢慢被“扳正”43.8厘米。
著名建筑原是配角
十几年前,在意大利中部城市比萨的著名斜塔修复期间,有人曾提出方案将斜塔扶正,但是,当时主持斜塔修复工作的专家委员会未接纳这一方案。确实,比萨斜塔要的就是这么个斜劲,如果斜塔不再斜了,还有什么特色可言。现在,经过修复和加固的比萨斜塔与游人见面后,显得更加迷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蜂拥到比萨城,都是慕斜塔之名而来。
比萨斜塔所在的奇迹广场上,有不少几乎和斜塔同期修建的大教堂、洗礼教堂等建筑艺术杰作。修建斜塔时,它在整个广场的设计规划中只是教堂的一座由乳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钟楼,确切地说,斜塔只是个“配角”。1174年,人们开始修建钟楼,修建过程中因地基沉陷而发生倾斜,800多年来斜而不倒,以斜劲“喧宾夺主”。比萨斜塔修复工程耗资约合2500万美元,基本上达到预期效果。专家认为,经过修复的比萨斜塔,只要不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300年内不会倒塌。
酒瓶子都是斜的
由于人们都想亲眼见识斜塔,故游人多不胜数。聪明的商人抓住商机,在这里建了一个斜的世界。一进入奇迹广场,就是一个一字排开的纪念品市场。五颜六色的纪念品都中了“斜”。那些由大理石、石膏、陶瓷和玻璃等不同材质制作的斜塔,都是以比萨斜塔为原型而仿造的。与它们摆在一起的酒瓶子、玻璃杯、花瓶、笔筒等居然也都中了“斜”,其造型平时看来古怪无比,但是一放在奇迹广场上,看着就非常正常了。特别有意思的是,那些肤色各异的游人在观看和挑选这些旅游纪念品时,为了能更好地欣赏其中的图案,都歪着脖子看,有的人连身子也跟着倾斜起来。
在奇迹广场上,以斜塔为背景摄影留念的游人,更是各有各的“斜招”。凡是到这里来的人好像都受斜塔的感染,如果站直了在斜塔前留影似乎有点不般配。因此,云集于此的游人各显身手。有的人歪着身子照,使身体与斜塔保持平行。有的人站在远处,发挥丰富的想像力,作出像太极拳里“云手”的姿势,将双手推到与头齐平的位置,对准斜塔倾斜的腰部。现场看,好像人与物相隔上百米,有点互不相干,但是,通过照相机镜头的变化,可以拼合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拿照片一看,似乎整个斜塔完全是靠此人的两只手臂支撑着似的。有的人更出奇想,站在与斜塔倾斜相反的方向,作出推斜塔的姿势,好像斜塔之所以能斜全是他们用力推出来的。
塔上停留只限30分钟
比萨城要想真正体验斜塔的“斜”味,还是要登塔。比萨斜塔高约60米,塔体由8个层面组成,在直径16米的塔体中心有可以上下的螺旋形台阶约300级。人们通过台阶可以直接登到塔顶。每个层面周围是用大理石雕塑的柱廊,以前人们可以在每层柱廊间绕塔一周,但是现在为了游人的安全,登塔者一律不准走塔体的外圈,从底层到第七层全是走塔体内的台阶。走这段路时,人们几乎看不到外边的景色,因此对塔体的倾斜感受不深。但是,当游人到了第七层与第八层之间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由于塔体自北向南倾斜5.5度,第七层与底层相比,已经倾斜了四五米。而且,从第七层往第八层攀登时,空间是开放的,人完全走在外面,虽有护栏保护,但由于塔体斜度加大,站在上面总觉得自己的身体也是斜的,有摇摇欲坠之感。有些游人的腿开始发软,眼睛根本不敢往下看,仿佛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尽管站在高处可以观赏比萨城的全景,但由于脚下倾斜,游人已顾不上欣赏了。
比萨斜塔经过修复重新开放后,开始控制参观人数。以前,斜塔对外开放时,只要买了门票就可以排队登塔。但现在不行了,登塔实行分组和按时段管理,门票上标明持票的游人属于哪个组,具体登塔时间是何时。到时提前在一个专门的地方集合,将所有的手提物品寄存在那里,然后由专人带队,引导到斜塔的入口处。每批登塔者只安排15人,而且在塔上的停留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由于人在塔顶上感觉到明显倾斜,因此,在售票处明确标明:患有恐高症者慎重选择。
每年5月至8月间,比萨斜塔晚上也向游人开放。届时,游人登上灯火通明的斜塔顶层,可一睹夜幕下的比萨古城和奇迹广场的美景。而斜塔本身也在夜幕和灯火中显出迷人的神秘色彩。
“比萨”是一种由特殊的饼底、乳酪、酱汁和馅料做成的具有意大利风味的食品,但其实这种食品已经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壁障,成为全球通行的名吃,受到各国消费者的喜爱。但这种美食究竟源于何时何地,现在却无从考究。如今,面对每天由遍及全球的“比萨专家”——必胜客餐厅里烤制的几百万个比萨,大家都自然地认为这是400年前意大利那不勒斯的面包师傅首创的。 那么到底是谁发明了比萨呢?有人认为,比萨来源于中国:当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最喜欢吃一种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后他一直想能够再次品尝,但却不会烤制。一个星期天,他同朋友们在家中聚会,其中一位是来自那不勒斯的厨师,马可·波罗灵机一动,把那位厨师叫到身边,“如此这般”地描绘起中国北方的香葱馅饼来。那位厨师也兴致勃勃地按马可·波罗所描绘的方法制作起来。但忙了半天,仍无法将馅料放入面团中。此时已快下午两点,大家已饥肠辘辘。于是马可·波罗提议就将馅料放在面饼上吃。大家吃后,都叫“好”。这位厨师回到那不勒斯后又做了几次,并配上了那不勒斯的乳酪和作料,不料大受食客们的欢迎,从此“比萨”就流传开了。
比萨城据统计,意大利总共有两万多家比萨店,其中那不勒斯地区就有1200家。大多数那不勒斯人每周至少吃一个比萨,有些人几乎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吃。食客不论贫富,都习惯是将比萨折起来,拿在手上吃。这便成为现在鉴定比萨手工优劣的依据之一。比萨必须软硬适中,即使将其如“皮夹似的”折叠起来,外层也不会破裂。 目前,全球最为著名的比萨专卖连锁企业是1958年创办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必胜客。“红屋顶”是必胜客外观的显著标志。在遍布世界各地90多个国家和地区,必胜客拥有12300多个分店,包括在中国的近40家分店,每天接待超过400万顾客,烤制170多万个比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