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族是来自指大学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仍然滞留在学校周围的人群。他们生活在曾经熟悉的环境中,不愿踏入社会就业,漂流在原360百科来就读的校园以期达到自己理想目标的人群。一般大学毕业生们都必须迈出校园,跨入社会,开始新的生活。然而有些人却选择了第三条道路--他们以各种理由滞留在学校,成为寄居在高校周围的一个特殊群体:"校漂族"。
"校漂族"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这个群体不断扩大,人数越来越多,其心理状况折射出时代的特征。根据其动机的不同,校漂族的心理特征也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
校漂族"校漂族"在2004年前还是一个新兴的名词来自,却为大众耳熟能详。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困境所催生出来的许多社会问题使"校漂族"现象备受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定肥顾止的关注。因此,跟随在"校漂族"背后总有一个问题令人费解,那就是:这一或360百科是在等待就业,或是在准备考研,毕业后仍然滞留局的群体为何选择停留?
"校漂族"每天像在校生一承经局最死义回部样,严格地执行学习计划。在改利逐县年含入许多高校周围有这么一批人,他们有的是考研落榜的学子,有负命的是在职人员,有的是辞了职专门回来充电、考研的,这些人大多租住在学校附近,出现在学校的自习室、食堂等消后现额纸攻候山课充地方。他们称自己为"校漂族"。他们早已完成学业,却仍然漂泊在学校周围,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他们大多结伴而居,出入在学校的自习室、图书馆装、食堂、体育馆等,充分享受校园的硬件资源;他们摇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对未来有些茫然,但又充满期待。
校漂族1. "考研型"
考研族是这一族群中的主力。抱着 "曲岁批宽多院类般调线救国"的心理,已经落榜一次或者在求职中不如意者,选择了艰难的"再考研"之路。对于前途的未知,很来自多"校漂"态度乐观坚定,对于学长中的成功案例不吝赞美与向往之词。
2. "留学型"
等待签证结360百科果或者准备签证的"校漂"相对比较轻松,但也有部分是一些求职或者考研失败的毕业生,拿到毕业证书之后,万般无奈才开始着手出国的准备。他们利用暑假上外语班,力求顺利出国,当然艰辛程度绝不亚于考研。
3. "保持信息型"
学校是各类信息交汇的地方,比如供干课精众考研信息,专兼职信息,出国、创业政策信息,很多在毕业前没有找到如意工作,或者永在试用期内感觉不如意的同学,选择留在学校附近,通过一个暑假半物端留药较理须象的准备,在9,10月份招聘专场开始之际,利用经验,抢得先机。这些同学往往感觉第一次的就业缺乏准备和经验,部什等错失了太多机会,但是又不愿意在一个不满意的公司屈就,宁可等待观望一段时间,再打一个翻身仗。
4. "母校依恋型"
一部分潇洒的"校漂"纯粹出于对母校的依赖,流连在校园周围,感受和回味单纯的象牙塔式的生活。BBS,球场、图书馆,实惠的食堂,这些都让岁毫很多人不愿放弃"学生"的头衔甲资故,在这之中,一些同学家境富裕,不愿意面对择业压力,对职场前途悲观,通过寄居在学校的干获句演众周围,延续校园式无忧的生活,聊以慰藉。
5. "创业型"
张得还有一小部分特殊的"校漂族"选择了放弃所学专业,在学校周围尝试开店,小本经营,享受生活。他们看中学校周围旺盛的人气,昔日的学弟学妹们成了创业的"目标顾客"。特色餐饮业,娱乐业,电子消费品,琴行,电脑配件,往往是他们的创业首选。
还有一种分类方奏板罗期灯继备统法,就是把"校漂族"分为"五大门派"。
1、考研派:守着学校奋斗考研的校漂族;
2、求职派:为图方便而滞留校门口的校漂族;
依导针燃底阻职 3、恋爱派:舍不得离开校园恋人的校漂族;
4、逃避派:没有做好步入社会准备的校漂族;
5、潇洒派:想离开家人自己打拼的校漂族。
上海部分高校进行过一次调查显示源具等每音弦压微,有54.35%的学生表示要做"校漂族",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血不班设距体宗犯评为止。
"校漂族",这是个时尚而独特的名词,特指已经毕业了然而还"漂"在学校湖景周围,甚至还天天到学校去"上课"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都是考研复习者。
"校漂族"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边缘人",说两笑香延明他们既不是在校大学生,又不是在学校工作的人。有专家预测,在北京、广州、郑州等关地的高校周围,"校漂族"已达数十万人。2005载唱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338万人,这是中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后,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
校漂动啊球绿族"校漂族"这个群体到底有多大,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个权威的统计数据,但其整体呈现增生的趋势则已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成人当中也有一部分人,他们虽不是大学毕业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成为校漂族,或为专升本或为自考或为成人本科升研而成为校漂族。
据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我国有611万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加上过去两年未就业的200余万毕业生,超过800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待解决。在这支大军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已经毕业了,失去了学生的身份,却不肯离开校园,没有固定的长期职业,过着漂泊的生活。2010年这个数字将更加庞大。
2007年本科毕业的大学生胡文燕,在山东大学校园里租住了一间宿舍。本科毕业之后,胡文燕并没有找工作的打算,而是寄希望于考上山大法学院的研究生。胡文燕的生活和往日的学生时光没有什么不同,她每天早起到校园的自习室学习,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下午和晚上继续学习。由于没有独立的生活来源,胡文燕的生活相对简朴。连续两年的研究生考试,胡文燕都没能顺利通过,令她 2009 年的校漂生活沉重起来,"只有和漂友偶尔聚餐的时候,才能感到片刻轻松。"胡文燕说。
校漂族赵龙2006年在济南某高校毕业后,在北京某广告公司找到一份工作。但由于专业不对口,公司人事关系复杂等原因,赵龙感觉才华难以施展,对工作并不满意。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赵龙的收入出现了缩水,他索性辞掉了工作,回到山东财政学院附近的舜玉小区租住了一间房子,准备考取山东省公务员。
"先考省公务员,再考国家公务员,研究生考试也同时准备着。现在觉得还是公务员或者高校老师这两种职业最好。"赵龙说。
有人潇洒有人愁
比起其他的校漂族,陈帅鑫就属于地地道道的潇洒派。2008年刚刚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美术系的陈帅鑫,至今一直未找工作,毕业后打着考研的旗号混在学校,整天无所事事,在校园晃荡。穿着耐克运动装adidas跑鞋,一身名牌,家庭条件富裕的他对毕业找工作并没有什么概念。
"我感觉自己现在还是个学生,根本跟读书那时没两样,就是不用再去上那些无聊的课也不用去担心考试的问题。"他每天睡到自然醒,中午懒得下楼就叫个外卖,在电脑前打个游戏看个碟,傍晚找师弟们打牌,晚上约几位好友去唱歌、跳舞。家境殷实,身为独生子的他从小就在长辈们的宠爱中长大,所以毕业后父母舍不得他过早的进入社会就业,宁愿花钱让他在学校里养着、漂着。"我对工作不感兴趣,呆在这里就自由多了,家里管不着,学校管不了,爸妈还以为我在勤奋读书呢。"他边和记者聊天边玩弄着手中刚刚买来的诺基亚N97手机。问到以后的打算,陈帅鑫笑着说还没打算,漂在学校的生活是他目前最佳的选择,以后的事以后再说,自有爸妈安排一切。
各高校对"校漂族"的态度不尽相同,其中一些学校采取积极措施,为他们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按申请出国、复习考研、求职择业等不同意向进行分类指导,帮助他们早日结束"校漂"生活。
也有高校认为"学生既然毕业,就应该离校,但不会采取强制手段,毕竟这都是自己的学生"。
但有的在校生对于"校漂族"的存在表示不满,他们认为"校漂族"占用了本来属于自己的有限资源。"去自习室,这些人比我们还积极,去晚了都没座位,这让我们怎么学?""校漂族"的出现无形中给学校的住宿、餐饮、保卫工作带来了压力。
专家认为,"校漂族"的行为从心理层面上看,主要源于安全需要、依赖心理、逃避心理等原因,许多毕业生把"校漂"作为人生的缓冲期,他们选择漂泊是为了寻找更好的人生起点,这类"校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高校毕业生不要因为逃避社会而把学校当作"避风港",要勇于克服困难,努力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勇于在新环境中创出一片新天地。
校漂族长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活,人际关系单一,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大范围的交际活动,容易孤立、焦虑甚至抑郁。从本质上讲,"校飘族"是逃避社会现实,逃避应承受的社会责任的表现。"校漂族"应该直面社会上的激烈竞争,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点,为自己做一个符合自身的职业定位,去迎接快节奏、高消耗、高强度的生活。
学校要加强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解决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是解决"校漂族"问题的关键。实行"校漂族"管理的规范化。如今已经有部分高校把"校漂族"纳入管理范围,帮助他们尽快落实工作单位,利用校园网、电子邮件等渠道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利用"未就业毕业生综合保险"为自愿参保的人员解决后顾之忧。学校需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对待挫折;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家庭应强化教育和干预,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进行相应调整,社会应尽可能为毕业生多提供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