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清长之战

清长之战即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的"第二次战役"。 公元1950年11月中美两支王牌较绍笑几核装军在朝鲜长津展开了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战斗--清长之战。

  • 名称 清长之战
  • 地点 长津湖
  • 参战方 中朝联军、美军
  • 结果 粉碎了"联合国军"圣诞攻势,收复平壤
  • 发生时间 1950年11月

役背景

  第一次战役后,志愿军主动后撤,隐蔽实力。美、韩方面已知我军入朝,但对于我入朝部队实力和入朝意图仍不明了。麦克阿瑟想当然地认为我入朝部队只有5-7万人,入朝目啊顾毛运量乎差延控块但的在政治上是为了保住政府脸面、军事上是为了保护鸭绿江水电站。在经过对我后方的一番侦察、轰炸后,麦克阿瑟命令多国部队向鸭绿江挺进,并狂妄地宣称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 我军针对敌情,派小股部队且战且走,引诱敌军进入我预定战来自场。志愿军主力则全部转移至预定集结地域,1950年11月25日"联合国军"完全进入我大军伏击地域。当日黄昏,志愿军在西线发起战役反击。

紧急入朝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声举创次界建轴击钢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北花获宪视氢所金把些注入鸭绿江。公元1950年11月中美360百科两支王牌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战斗。

传激必够验方助  从11月6日开始,"联合国军"以部分兵力进行试探饭裂性进攻,东线美军主要是海军陆战队第1师女系促和步7师,还编有英国、土耳其各一个旅共约9万余人沿黄草岭推进。蛰伏在长津湖地区,准备攻击这支强大的"联合国军"部队的是志愿军9兵团。9兵团的部队原是准备台湾战役的主力,该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共计有近15万人。

  9兵团的战士大多来自南方。长津湖地区是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海拔1000至2000米之间,林木茂密,道路狭小,人烟稀少,夜间最低温度接近摄氏零下4花选京掉苦个改兴0度,当年又是50年不遇的严冬。志愿军士兵穿的都是着密案老态好英门很华东温带的冬季服装,团以上干部的棉衣还没有发放。出国前,原准备在辽阳、沈阳等地稍事休息并换装,但由于朝鲜战况紧急,20军的列车开进山海关时,总参谋部派高级参谋拦住列车宣读了中央军委"紧急入朝"的命令。十几列火车只在沈阳稍停片刻,就继续火速开进。停车的时候,东北边防部队看见入朝部队如此单薄的衣装大吃一惊,立即动员干部战士脱下身上的衣帽换给这些部队,但数量极少,而且部队停车时间极短,连当时脱下的衣服很多都来不及送上列车。

  这些被冻得瑟瑟发抖的部队依旧气高昂,在缺乏地图的情况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滑松井罪酸乙波鸭绿江,一进入朝鲜,便隐没和交曲她映石在朝鲜冰雪皑皑的群山中。因为美军的空中优势,白天无法行动,只能在夜间行军赶告换鱼给仅器具站路,而夜晚又格外寒冷。在第一天行军中,就冻伤了700余人。志愿军每个班只乎封取坚块源担持简激有l-2床棉被,过你差副士兵休息时,大家挤在被子上只是保持不被冻僵,根本谈不上取暖。美军白天掌握着制空权,志愿军辎重装备无法运送,部队只能轻装携轻便火炮徒步行军。由于补给有限,部队到战斗打响前,少至两天、多整动修断银证常至9天已经没有吃上一顿热饭。在冷得浑身颤抖的同时,还得靠吃冰雪解渴。

  11月27日,长津湖一带开始普降大雪,气温到了摄氏零下40多度,气界江胜弱围派氧而协村气候严寒给作战和弹药补给盟江粉知末怀尼联片类都带来了极大困难,但是为了抓住美军兵力拉别位密约口然牛九末得分散、尚未发现志愿军集结的有王条利时机,9兵团果断决定发动进攻。

  对美军来说,志愿军的攻击来得很突然,部队仿佛是从地下冒出来一样向美军猛烈冲击。第20军和27军的步兵们经过一夜战斗,把一字纵队行进的机械化美军陆战第1师切成了四段。

  最初很多美国兵都是在睡袋里被打死或者俘虏的。但是由于志愿军重型火炮全部未能跟进,无法对迅速用坦克防护起来的美军防御阵地形成实质性威胁。

  志愿军携带的迫击炮炮管受冻收缩,炮弹根本放不进去,轻机枪必须时常拨动枪机撞针才能保证随时都能打响,能用的武器只有步枪、冲锋枪、刺刀和手榴弹,手榴弹竟然成了"重武器"。

战术灵活

  当冲锋号吹响时,被冻得快神智不清的志愿军士兵立即从雪地上爬起来,猛攻公路上的美军纵队,也有很多人因为卧倒时间长已经被冻死没能起来,还有许多勇敢的士兵拖着被冻得坏死的腿冲锋。完全被钢铁包裹起来的美陆战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的部队同样是久经沙场的王牌劲旅,他们将200辆坦克在几个被围地点迅速构成环形防御圈,集中火力横扫潮水般进攻的志愿军部队。志愿军部队基本是步兵,只配置了少量轻炮兵。相对于美军的自动武器和坦克装甲车,志愿军火力严重不足,因此只能靠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尽可能隐蔽接近到手榴弹投掷距离,然后突然投出大量手榴弹,紧接着发动猛烈冲击,以此战术打垮对手。

  10个小时连续的战斗使美军的武器也达到了使用的极限,黎明时分,一些机枪发生卡壳,部分美军携带的弹药也快耗尽,志愿军的攻势仿佛没完没了。"只要美军火力稍弱,四处就响起冲锋号和哨声、喇叭声,又冒出凶猛进攻的中国人和横飞的手榴弹。"一些美军士兵祈祷剩下的弹药能撑到天亮空投补给的时候。在夜间的战斗中,美军发现志愿军比瓜岛和冲绳的日军更难对付,那些曾令美军胆寒的日军敢死队只是些刻版冲锋的呆瓜而已,尽管狂热和气势汹汹,但很多缺乏战斗经验,用机枪一下就能扫倒大片。而志愿军步兵却冷静和老练得多,遇上扫射就迅速卧倒,利用地形不断跃进,有时候一个班集中火力也不容易打中不断运动靠近的志愿军步兵。美军上尉斯比尔描述:"我们飞机和大炮的火力是相当强的,经过几十分钟压制的轰炸轰击之后,满以为敌人的阵地一定已经被摧毁了,而且飞机的侦察也向我们证实这一点,但是当我们的步兵向前冲锋夺取敌阵地的时候,却遭到密集的机关枪与手榴弹的回击,我们真不明白敌人那边是怎么回事。"

降服美军特遣队

  29日下午,美陆战队第1师第1团1个步兵营和1个坦克营、英国皇家陆战队及韩军陆战队一部1000余人,在5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向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富盛里、小民泰里一线阵地猛烈进攻,企图打通与被包围的美军部队之间的联系。

  对于火力薄弱的志愿军来说,离开袋形阵地运动的美军部队比固守的美军好对付得多。守卫富盛里的第20军第179团这下终于逮住了机会,奋力阻击这支美军。很多志愿军士兵腰捆数颗手榴弹,仰卧在公路上,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敌人的钢铁怪物。但手榴弹奈何不了坦克,却把后面的美英军步兵炸倒不少。志愿军利用黄昏对手失去飞机掩护的有利情况,对其实施坚决的反冲击。终于在入夜后将其包围在富盛里的公路上。

  经激战,美军特遣队已处于疲惫混乱状态。特遣队坦克用机枪和火炮为其步兵开路,但是在志愿军的火力狙击下,特遣队步兵无法跟上坦克,还是动弹不得。坦克和步兵相互脱离,最后坦克大部分突围退回古土里,而步兵分队全都被拉下。这支失去了装甲车辆掩护的特遣队立刻被经验丰富的志愿军分割成许多小块,陷入混战中。仅存的240人的美军特遣队残部抵抗决心和待援希望全部瓦解,于是在麦克劳林少校率领下全体投降。在这个被美称为"活地狱溪谷"的谷地,志愿军迫使美军一个建制部队投降。

顽强毅力

  12月1日,进至清津、惠山镇等地的美军开始向成兴地区撤退,柳潭里的陆战第5团和第7团也在大量飞机坦克支援下全力冲出包围,向下碣隅里靠拢。而志愿军的冻饿减员已达到惊人的地步,战斗异常惨烈、悲壮。坚守死鹰岭1519主峰的59师177团临时凑成的一支部队英勇奋战,用收集来的手榴弹,铺天盖地地投向冲击的美军,总共打垮了敌人8次冲击。

  这片阵地上的积雪被炮火烤化,冷风一吹又把剩余的60多名志愿军守军都冻在泥雪中。当美军突围行动开始后,他们中多数人腿已经冻得坏死,被冻结在地上动弹不得,只能看着美军丢弃冻坏的重装备,沿着死鹰岭下公路向东撤退。最后这些志愿军生还者是由团指挥所和医护人员撬开凝固在身上的冰块背下来的。

  志愿军第81师第242团第5连奉命在美军撤退途中设伏。当战斗打响后,却无人站起来冲锋。已经展开战斗队形的整整一个连的干部战士,全部冻死在简易的掩体中。一百多人的连队,幸存者仅仅是一个掉队战士和传达命令的通讯员。

  第60师第180团2连在 守卫黄草岭1081高地时全连都冻死在阵地上,许多士兵的手冻结在步枪上无法分开。

  这些顽强的士兵在连续几个昼夜摄氏零下40度的严寒中,没有一点热食进口,依旧静静地埋伏在冰冷的雪地里。美军从来没有面对过在如此恶劣天气下的如此强大和持续的进攻。

  美军车辆在山下公路南撤,不停地与崇山峻岭上羚羊般奔跑追赶的志愿军步兵交火。有时掉队得只剩10多人的志愿军步兵却狂追着有坦克和汽车的上千美军。

  12月17日,美军终于撤退抵达连浦兴南港地区,在其海空军的火力掩护下从海上撤回朝鲜南部。

  志愿军的26军和27军主力部队冻饿得体力消耗到了极限,都快爬不动了,官兵们靠拣食品和武器弹药顽强支撑着追击美军。那些掉队的美军士兵在遇到这些消瘦得像骷髅一般的中国士兵后,他们没有被俘的沮丧,更多的是获救的欣喜,因为如果不找到交战的任何一方并被收容的话,是很难在荒凉的冰天雪地生存下去的。尽管战斗残酷和自己补给不足,那些连续作战已经20余日的志愿军,却千方百计搜罗食物让美军被俘人员填饱肚子。

  中华民族宽容、善良和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在这些军人身上体现得很完美,以至于被俘的一些美军士兵被释放时恋恋不舍。

  12月24日,志愿军先头部队终于进入元山港、兴南地区及沿海港口,整个地区已经找不到任何一个美军士兵了。至此,这场历史上最悲壮、最艰苦的战役全部结束。

战役评价

  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在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役中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将一定不一样。--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著《清长之战》。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扬·胡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