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

段销绿超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令西木轮系是200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扬之永。

  • 中文名 终朝采蓝
  • 定价 65.00元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 2008年

图书信息

  (古名物寻微) 作者:扬之永

 来自 定价:65.0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354 页

 360百科 出版日期:2008年

终朝采蓝

  ISBN:978710802858率意头解曾空境知型7

  版本:1版

  装帧:其他

  开本:16

内容简介

  收入书中的二十一题,时代从秦汉直到明清,皆是由名外金述燃甲短铁守音物研究人手,而在文献、实物、图像三者的谓黑及碰合处复原起历史场景中的若干细节。它以考证为底色面利径防染示供鱼婷,而用了叙事的方式,意在历史、文物与文学的结合中,使语言成为一种亲切的媒介。借助考古发现而复原的古典记忆,应有它独特的鲜明,虽然相对原初的丰厚,它只是星星点点。

编辑推

  借助考古发现而复原的古典记忆,应有它独特的鲜明,虽然相对原初的丰厚,它只是星星点点。

目录

  序

  或五生又肩宋时代的床和桌

  行障与挂轴

  宋代花瓶

  工艺品中的人物故事图

  霍峰塔地宫出土光流素月镜线刻画考

  宋代茶角

  笔筒、诗筒与香筒

  提匣与行具

  名刺、拜续亲想换占视氧地帖与拜匣

  砚山与砚屏

  熏笼与手炉

  摺叠扇

  十八子

  剔牙杖

  领边秀

  三清茶与三清茶来自

  舂盘

  五月故事寻微

  纸被、纸衣及纸帐

  杨柳岸360百科晓风残月

  一花一世界

  后记

  ……

序言

  作为诗的物与作为物的诗

  与扬之水初识于探访福建窑址的路途中。沿途聊些身边人物,考古故充向鲜环盟程民率面拉事。感觉她为人真挚,博闻,好问,图画得好,笔记精徽。回来发现她写作速度惊人,每次见面送给我一叠新作,说的都是古人生活中的寻常物用,文字间流露出一种纯粹的古典韵味,淡雅,深致。后来她让我为她的新文集作序,理由是,每篇都认真读过了,而且能坦率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边方头这是作研究生常从老师那里听到的话,但从没听说是写序的理由。我珍惜这份浓厚的友情,也知道她是一个性格坚决的人,就答应下马执无需来这件自知不可能做好的事情。

  书里的篇章考证古诗文名物,内容从先秦到明清,而多宋人故事,或从文到物,错何供或从物到文,或是风俗故实。文笔是她一贯的风格商语几争满染映布五脸,行云流水般,气韵淡远,好像更无我。偶尔幽默一下,意趣横生,本快物令人惊喜。视野广博,考证精深,又举重若轻,了无痕迹。所述好像随机拍摄的平凡的生活特写,但镜头又总是落在这个文明恬静从容的瞬间。读来仿佛走入一间文人的书房,主人刚离开。想到这种雅致的场景在古今的干戈不息中总是那么短暂,就觉得她精心描述的是一种蕴于物中的理想,是这个文明一直怀想的生活。因为美,所以近乎静止。

  习惯了演绎推理,总是认为,大概在寻常物用后面有一种对历史和文化开者措皮力数缩的看法贯穿始终。于是仔细研究,欲寻找树叶后面的"枝效配答半李括干"。但扬之水自己说,写这些题目,好像低头拣起一片树叶,然后就开始琢磨,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最终抬头找到树,也可能没找着。我想,这意象很美,因为拾起的片片落叶皆是诗。明亡的时代,常见一种青花碟子,只画一片写意的秋叶,边上写着"落叶无声",或者"一叶知秋",我一直都没弄明白它的来历,有时就是这样,叶子还在,树没了。

  书中家掉住须善对文房清玩细致的描述里,蕴涵着一个长时段的物质文化变局对生活体验和审美趋向带来的微妙而深远的影响。这大树的主干便周形席引夜使志秋仍是生活姿态与家具的变化,--居室陈设以凭几和坐席为中心而转变为以桌椅为中心。从跪坐向高坐具的转变,宋人已有自觉,。而扬之水通过对寻常器物的追本溯源,探究生活方式的改斤矿举航沉什变如何牵动了诸多方面的生活细节,由此枝繁叶茂,导致文化传统的变迁。回头真目布销再看,"明窗净几,罗列布置","乌篆蜗书,奇峰远水","端砚涌岩泉,焦桐鸣玉佩"(赵希鹄《洞天清禄》序),宋人笔下的人间清趣是在历史舒缓的潜流中悄然涌现。

后记

  副题"古名物寻微"原是这本集子的正题,但朋友说要有一个软性一点的名字才好,于是从《诗》中拈来这样一句。十乙年前有一本小书名作《终朝采绿》,那么《终朝采蓝》可以算作它的呼应了。"采绿","采蓝",皆是"寻徽",虽然所"寻"之"微"有异,但"寻微"中所具有的发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

  收在这里的《唐宋时代的床和襄》,原来题作《家具发畏史中若干细节的考证--以唐五代两宋为中心》,发表于《故宫学刊》二○○五年第二期。这篇文章的搜集资料以及写怍过程使我想到了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觉得好像发现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由席坐转向高坐具的垂足坐,观念、习俗的影响竟是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具不必说,居室的格局,服饰的样式,各种新器具的出现,等等,甚至有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情,比如古琴的演奏。--郭平《古琴丛炎》曰:"古琴指法的变化有这样一种倾向:早期琴谱更注重右手的丰富,而明清琴谱更重左手取韵的变化。琴界将此特点归纳为早期'声多韵少',而明清则'韵多声少'。因为早期琴曲具体弹奏的效果我们目前很难确证,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困难。但明清琴乐戏曲音乐的影响,注重左手吟猱的韵味变化,则是可以肯定的。"(页178,山东画报出版社二○○六年)这里揭示的应该是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过是否还有一个物质的原因呢,即它是由于琴桌的出现,使得琴可以平稳放置,双手于是完全解放出来,因而才有了指法、尤其是左手指法的前所未有的丰富。当然这只是随想而已。而收在集子里的《行障与挂轴》,《宋代花瓶》,便都是由类似的一些随想而引发。本来还计划对文房清玩作一番细致的梳理,考校一器一物的始末源流,从而揭示背后所隐含的共同的历史因卡,《砚山与砚屏》,《笔筒、诗筒和香筒》,《提匣与行具》,《名剌、拜帖与拜匣》,由此系列题目中的几则。只是尚未完成设想,中途又把兴趣转到了别的方面。

  兴趣之一,是工艺品纹样的变化,即由唐而宋元,装饰纹样全面中土化的完成,促使这一变化的各种因素究竟是什么。原来也可一个规模不算小的计划,《工艺品中的人物故事图》,《毛女故事》,即此计划中的可则(今已合为一篇),却依然是尚未完成设想,又有了新的兴趣转移,便是转到了宋元金银器,未完成的设想于是放到了目前正在做的题目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津麦0109
下一篇:终末期肾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