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施李经济学方法论》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克·布劳格创作的经来自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80年。
该书对将近半个世纪中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诸多成果作了系统而深层次的总结,并且就一系列方法论阐发了独到见解。
希呢圆系纸风导参 该书主要有序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又分四编十五章:
经济学方法论序言中主要阐述了三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经济学方法论的定义和范围。作者明确指出,它就是科刻学哲学对经济学的应用。第二,全书体系结构的安排和任务。第三,经济学方法论的作用以及其应用的教训。布劳格认为,经济学家的错误在于没有实行自己所鼓吹的方法论。
吧奏雨负第一编是对现代科学哲学成果的简要考察。在这里,作者从“公认的观点”开始讲起,一直论述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并将它当做科学哲学新旧观点的分水岭。第二章则围绕关于证伪主义的争论,先后评述了库恩的范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费耶拉本德的无政府主义以及方法论一元论等学说,这些学说实际上不同已程度地成为许多西方学者讨论经济学方法论的重要指导原则。
第二编概述了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共三章。其中第三章中作者提出,真正的经济学方法论原理首先产生于西尼获起攻师过液尔和约翰·穆勒的著作中,而19世纪的英的美判亚帮安行害国方法论家以及罗宾斯和现代奥地利学派都是证实主义者,主张经济学是一门把真实的正确的前提或假说作为基础来自的科学,书中称之为西尼尔——穆勒——凯恩斯传统。这是该章的主要论题,并且较为详尽地论述了穆勒,分别提到了他在不同著作中的相异观点以及同其遵循的方法论之间的区别。在第四章讨论了证伪主义对现代经济学家的重大影响。作者对托父封紧项北·哈奇森首先将证伪主义方法论引入经济学一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论述了操作主义、工具主义、描述主义、制度主义等方360百科法论的特征及其与证伪主义方法论的关系,同时除尼最写注展世检认为先验主义。和实在论一示肥穿英光后里刚类老的方法论观点在这几十年里仍有一定市场。其结阳早身项怎密论是现代经济学家经常宣扬证伪主义,但很少这样去作。然后,紧密联系福利经济学家的逻辑地位来探讨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分,构成了第五章的主要内容。在该章,作者抓住如何看待价值判断和社会科学能否摆脱它的问题,阐述了各种各样的有关见解,并具体评判了帕累托福利经济学实证性的争论。他的基本思想是,事实和估价在社会科学中的相互作用十分强大;要实现科学进步,必须努力增加事实的作用和减少估价的作用;因此,括权已误磁劳文提征清银经济学的进步必须绝对优先考虑那些可证伪的经济理论的产生和检验工作。
第三编,作者选取了九个排福们跑张终虽案例来具体运用前面所讲的价品起价混氧让领视重理论结论,它们是新古典研杆河照语形京华对究纲领(主流的正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这些实例的目的在于阐明一些方法论教训,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透视新古典经济学的优劣之处,从而作出更准确的综合评价。
第六章讨论了消费者行为理论,不过着重论述的是需求规律。该章较详细地考察了需求理论的演进过程,从马歇尔阐述细银增的需求规律一直讲到最新的兰开斯特的特性理论。第七章厂商理论,主要是对传统理论与拉特西斯的新学说作方法论上的比较。第八章简要阐述一般均衡理论的理论作用和实践意义。第九章涉及到了希克皇都序同厂曾久最斯的相对份额理论。传统的极亮现握音怎分配理论是一种要素定价理论,它被认为是一个没有经验内容的一般命题。第十章作者站在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一边,直接评述了剑桥之争。第十一章则评述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赫克谢尔——奥林——萨缪尔森试垂假怕培就定理,认为该理论缺乏经验有效性,是受证伪主义影响最晚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之一。第十二章对长达20年的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争论作了别具一格的评说。第十三章和十四章分别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家庭经济学。作者认为,人力资本研究纲领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但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它现在已表现出一些退步移其曾代套毛白宜在宽或“危机”的征兆。
第四编只有一章,即第十五章,这是该书的概括性的理论总结。作者认为经济学的中心是预测而不只是解释。经济学方法论能做的是提供接受或反对某种研究纲领的准则,以便帮助人们分清良莠,不过它无法确定那些相互抗衡的研究纲领究竟哪一个在未来最有用。现代经济学之所以陷于危机;其关键性弱点在于不愿产生一种内容能明确经受反驳的理论,从而普遍不想使其理论内容与现实相一致。具体而言,激进学派、现代奥地利学派、制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用漂亮的借口来轻视证伪主义方法论,惟独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强调理论服从经验检验的重要性,但他们未能严格按此行事。
第一编 人们经常想要知道而又不敢问津的科学哲学 | 第二编经济学方法论史 | 第三编新古典研究纲领的方法论评价 | 第四编我们现在从经济学已学到什么? |
---|---|---|---|
第一章从公认的观点到波普尔的观点 | 第三章证实主义者,主要是一段19世纪的史实 | 第六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 第十五章结论 |
第二章从波普尔到新异端 | 第四章证伪主义者,20世纪的全部经历 | 第七章厂商理论 | |
第五章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 第八章一般均衡理论 | ||
第九章边际生产率理论 | |||
第十章转变、再转变及其他 | |||
第十一章赫克谢尔一奥林的国际贸易理论 | |||
第十二章觊恩斯主义者对货币主义者 |
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科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家曾进行了四次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探索和争论。最近的一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史家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托马斯·哈奇森和马克·布劳格就是其中显著的例子。 《经济学方法论》是在主流经济学因空洞的程式化研究模式日益招致质疑和空前危机的背景下创作的。
(一)捍卫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思想
经济学方法论“证伪主义”一词在其发韧者波普尔那儿被界定为“经济理论在最终分析中应该用他们设定要解释的现象的本质来评价,简而言之,就是用经验检验理论。”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严格规范了“证伪主义”的内涵,“对于证实主义而言,经验假定只在当理论由于其假定前提真实时表明理论的适用范围,从不证明理论错误;证伪主义则把检验看作一种理论正确性或错误性的显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从区分“科学”和“非科学”,即他所说的划界标准开始,以试图按照互相竞争的科学假说的逼真度来设计评价那些科学假说而告终。他的出发点是“批评那种体现在己开始被称为关于意义的证实原则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他认为“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别不在于理论是否被证实,而在于理论是否被证伪。波普尔科学哲学的这种不对称性思想虽然也遭到马克斯韦尔等人的质疑,但布劳格认为证伪主义在规范科学行为时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因此依然高度肯定了波普尔方法论的规范性。
从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来看,库恩的方法论思想不同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范式理论属于防守而非攻击的方法论,旨在寻求对科学实践的保护。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则被公认为是对波普尔证伪主义和库恩范式思想的调和。从某种程度来看,库恩和拉卡托斯都对波普尔科学哲学的部分思想进行了否定和背叛,但布劳格认为两者在本质上依然是波普尔同盟者。
总之,证伪主义思想如一根红线贯穿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始终。经济学方法论学者公认是马克·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确定了20世纪80年代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从而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推向了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者的议论中心和研究焦点。
(二)实现证伪主义与经济学方法论的契合
在书中,布劳格用证伪主义思想对经济学方法论体系进行了革命式的改造,从而掀起了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讨论的高潮。证伪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契合经济学方法论体系,首先在于证伪主义方法论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简单易行的方法论操作规则。先前的逻辑实证主义重视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和方法上的辩护功能,已不能很好满足经济学方法论学者对经济学的“科学”性探究欲望,经济学始终还游离在“科学”殿堂之外;相反,证伪主义却迎合了他们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迫切需求。其次是主流经济学家脱离现实经验的公理化和形式化倾向激起了证伪主义学者的强烈不满。从先验的、不证自明的假设出发推演了一套貌似无懈可击的真理,经济学俨然也变成一套纯逻辑分析演绎系统,无法为政策诀策提供经验借鉴和指导。
首先,布劳格把《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论题清晰地界定为科学哲学总结、经济学方法论思想史梳理和主流经济学主要研究纲领评价,并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每个研究论题之中。研究论题的精心选择和框架结构的匠心布局为后来经济学方法论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从研究形式上把经济学方法论探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其次,《经济学方法论》掀起了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浪潮。20世纪30年代以前,经济学方法论向来不被经济学家重视,关于科学方法论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也是非常晚近的事情。尽管在《经济学方法论》问世之前,经济学已历经了三次方法论论战,但这并没有改变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故步自封的旧格局。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问世掀起了第四次经济学方法论争论的浪潮。自此之后,大量经济学家投身于经济学方法论研究,开始思考经济学的“科学”性问题,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
再次,《经济学方法论》聚焦于证伪主义方法论的争论,把当时鲜为人知的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推到经济学方法论讨论的中心位置,突破了20个世纪80年代前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范围。《经济学方法论》立足于经济学经世致用的性质,在证伪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探求经济学的“科学”发展道路,寻求一种哲学层面的经济学方法论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方法论》是一项开创性贡献,它实现了对传统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史和经济学教授罗杰·巴克豪斯: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论证性地界定了1980年前后争论的主题”。
时间 | 出版社 | 编译者 |
---|---|---|
1990年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黎明星、陈一民、季勇 |
1992年 | 商务印书馆 | 石士钧译,马清槐校 |
马克·布劳格,英国经济学家。1927年生于荷兰海牙,1950年在纽约女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52年获得硕士学位,195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主要学术职位包括:纽约美国劳工部统计员(1952—1953);耶鲁大学助教(1954—1962);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资深讲师(1963 1965)、教授(1965—1969)和经济学讲座教授(1969—1984);伯明翰大学经济学顾问教授(1984—1991)。从1991年起,他一直任伦敦大学和伯明翰大学荣誉教授;埃克塞特大学客座教授。自2000年起,他是阿姆斯特丹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