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祝融击火

祝融发明的"击石取火",使人不再为保存火种发愁,这就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因火又是红色的,所以后世人都把祝融称为"赤帝"。

  • 中文名称 祝融击火
  • 发明人 祝融
  • 内容 击石取火
  • 意义 使人不再为保存火种发愁

人物介绍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来自神话人物,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语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词;一些报纸的新闻标题经常把「祝融」作为火灾的代称,尽管这是一预据测齐弱危封种误解(祝融所司的是有利于原始初民生产活动的火,而古神360百科话中火灾往往被归结为特定的怪鸟和怪兽,如毕方)。

相关信息

火链取火

  各种各样的打火机,已经普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但在一些边远山区,农民至今还随身携带着取火用的火链,因它不用汽油火石,随时用,随时取。所以,一直沿用了几千年。那么,火链最早是谁发明的呢?

神话传说

  传说从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后,到了黄帝值晚丝宗时期,人类已开始用火烧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驱赶毒虫猛兽,用火打仗。可是在那时,人们只知道用火,却不会保存火种,这对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游猎生活的人们来说很不方便。他们必须经常带火种行路,每到一个地方,头一件大事就是用火种燃火烧饭,烧过饭后又得把火种小心地保存起或结来。

  有一年,黄帝带着夏部落的群民,由南向北转移。中途忽然遇到暴雨,山洪暴发,遍地是水,大人小孩被条反重银觉初弦假脸雨水浇得像落汤鸡。祝融负责管理火种,他随身带的火种也被暴雨扑灭了。图包人们又冷又饿,孩子们哭 叫不停。黄帝命令大家在一个大石洞里暂住下来,等待天晴之怕挥交担后再走。谁知,老天好像故意与人们作对,一连几天,雨一直不停地下着。人们住在山上石洞里饥寒难忍。但因失去了火种,无法生火做饭取暖。饿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大人便开始吃生肉, 老人和小孩也只得青演设儿轮部右用冷水泡蘑菇吃。 祝融着急万分,想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取火,可是带来的木柴全是湿的,钻了很长时间,也未钻出火星。眼看天黑位引制析由影功了,祝融累得满头大汗,毫无效果,一气之下,便把手里的钻头狠狠地扔出去。不料,钻头碰击在石洞的岩石上,溅出的火星号似几厚更多。

  祝融心里顿时由忧变喜,他忘记了疲劳,找来好多岩块,用力互相碰击,只见火星不断飞溅 。可是,怎样才能使火星燃烧呢?这又成了一个难题。黄帝走过来对祝融说:"你不要太急,从石头上能击出火星,这就是很大的成功。下一步怎么办,需要多找些人来共同商量。"黄帝的这番鼓检煤两支只书审励,使祝融信心倍会财庆法一影增。他找来常先、大鸿、力牧、嫘祖等人一同想办法导倒具探找活音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套装周说个不停,唯有常先一人低着,一句话也不说。大家以为他饿病了,劝告他去休息。不料,常先猛然往起采讨斯孙一站,说了声:"有办法了!"说着,把自己缠腰的腰围解下来,用劲撕开,从容掏出一团花絮,对祝融说球其数歌看家并富需围:你把这些芦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取火。"祝融按他的建议把芦花絮摆好,再击石,火星溅落的越来越多,点燃芦花絮的声音越来越大,祝 融用口轻轻一吹,随着一股浓烟窜出了火苗。取火成功了!有了火人们就有了生存的希望。石洞里的大人小孩无不欢呼跳跃。黄帝专门为祝融举行了庆功会,给他记了大功,并封他为"火正"(官职)。

新解

  大致说来,祝融氏是神农氏时代,或者早在伏羲氏时代出现的一个以善于取火管火用火而闻名的部落,并逐渐迁移到南方生活,对中华先民用火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到五帝时代,"祝融"又因此被用作官职名称,其实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一个行业名称。

  《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这是古人对"祝融"一词的解释。"祝"字在甲骨文的字形,象一个人跪在神前拜神、开口祈祷,其本义指男巫,是祭祀时主另北电干长持祝告的人,引申用来表示对人对事的美好愿望。"融"字是个形声字,从鬲,虫省声。鬲是古代一种烹饪器。"融"字的本义是炊气上升,引申为长久、明亮、通达、流通、显明、昌盛、和乐、恬适、和煦、暖和等义。所以,"祝融"一词表示在炊器旁用火,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人,是掌管用火的人。

  在现代人自来,用火是一项很简单的技术,但在远古时期,用火并不简单。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发现,在一期文化(距今约8000年)的4座房址内出土有红烧土块、陶器及最早的彩陶制品,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取火用火。在二期文化(仰韶早期,距今6000年)的156座房址中,均出现了圆形和瓢形灶炕,并有保存火种的火种罐。这说明,中华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人工取火、保管火种和用火技术,但由于早期的房屋离不开草木建筑材料,一旦失火,危害极其严重。所以早期的中华先民还没有在房内用火的习惯,只有进一步了解火的性质,掌握了更加全面的用火技术以后,才敢于在房内用火。发展提高用火技术正是祝融氏部落的传统。

  大地湾f301为一座近似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遗存,属于仰韶早期半坡类型,集中展示了先民取火、用火、保存火的方法。该房址出土石斧、石刀、骨锥、陶纺纶、夹砂粗红陶罐、细泥红陶罐、瓶、碗、杯等以及彩陶罐、骨匕、骨针、骨锉、蚌壳、兽骨等50多件器物,说明人们日常生活全部在室内进行。经碳14测定,距今6000多年。石刀、骨针、蚌壳均穿孔,说明已熟炼掌握了钻孔技术。石斧、骨锥、骨匕、陶锉、骨针之类,可见有这些工具钻木取火是毫无问题的。该房址门向西北,门道开在西壁中间。室内靠近门道处,有一口径为1.12米的圆形灶坑,接近门道处有一地穴开一直径0.3米的通风洞直通入灶坑内,并在对准通风洞的另一壁开一直径为0.25米、深0.31米的洞穴,内置一夹砂粗红陶罐,作为存火种之用。门道由3级台阶组成,绕灶坑两侧可直通入室内。如此设置灶坑作用有三:一是利于防止野兽侵袭。当时周围是原始大森林,野兽出没,对人威胁很大。晚上人们休息入睡后,野兽出没。当它来到房屋门口,见到一大堆火就会被吓跑了。二是门口通风,并且灶坑置有通风洞,火不仅容易燃烧,而且火势旺。三是门口有火,能够防止冬天冷空气入内,不但房内温度高,而且暖和。由此可见,灶坑相当复杂,在当时是房屋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它,房屋才成为人们温暖的家。发展如此复杂的灶坑设施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这应该就是祝融氏事迹广为流传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祝融氏的贡献在于,最终把火引入了人们的住房内,使住房变成了温暖的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下一篇:祝融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