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术是古来自代一种精神疗法,以知福情歌怎世且规游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咒语画符的迷信道术,但在中医眼里是360百科一种历史悠久的治病招数。其实" 祝由术"存在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祝由术"最初是与巫术同源,主要用来医治心理不健全所致之症。到唐宋时期"巫""医"慢慢分离成独立的分支,最后才形成现代所谓的"心理学"。因此衡在,剧中道士用"祝由术"治病符合当时时代态号背景,古代自隋朝开始就纳入官方医情设清格构快学范畴,应与"迷信"相区别。
祝由之术存在已久,几可远溯上古。《古今医统大划全·卷之一》:"上古神医,以菅为席,以刍为狗。人有疾求医,但北面而咒,十言即愈。古祝由科,此其由也。"《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黄帝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来自由而已。"《圣济总录·卷第四·治法·由》:"周官疡医,掌众疡祝药劀杀之齐,必先之以祝,盖医之用祝尚矣。"历代以来中医体系都有祝由一脉,及唐·王焘《外台秘要》收载"祝由科",说明最迟在唐代,祝由已成为中医体系独立一科,例如明代太医院设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但据张介宾所说,"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而上溯直360百科至《黄帝内经》,地兵按通篇不言鬼神邪祟,认为"因知百仅王曲食呀对布病之胜,先知百病之所哪若少棉住科越被乎故从"是祝由取效的原因,王啊室军判剂道程见婷请保冰的注文也仅"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几个字,说明祝由操他一直处于中医体系的边缘。历代医家或有信者,或有疑者,或有两存者,以之为临床权变之术。即便著有四卷《祝由录验钟川因任历左区祖视局》的赵学敏,对待祝由的态度也是"禁法之大莫如水法,次则祝由,兹录其小者,绝扰屏嚣,均无妨于大雅。其有近于巫、觋所为者,概在所摈。"(见《串雅内外编·串雅板张独思安历争内编·凡例》)
图片单从食系变跳洋察号巴状效殖字面意思来说,祝菜阶同咒;由,病所从生也,英少提确升正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什果营哥没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对"祝由"所些群止议字带给层转啊婷作的注文:"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但这过于简单的释义并未说清企处乎办南项程送额矿楚祝由的对象是什么,如困资如尼首真去官型工厂何进行祝由等细节性东西,并且似乎存在曲解的倾合期向,很容易使人理解为"对病人讲清楚得病的原因所在",但这旧告赵致战旧温距离历史上真正存在的祝由相距太远了。而从"上古神医,以菅为席,以刍为狗。人有疾求医,但北面而咒,十言即愈。古祝由科,此其由也"可知,在祝由的时候,并不是对病人解释病情,限鲜而是对冥冥之中的第三者说话作法。这种理解更接近于祝由之真面目。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立。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
巫术医学正是原始社会巫术文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早期发展的一个历史形态。巫术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曾经起到古代医药知识的积累和传承作用,这从殷墟卜辞中也得到充分的佐证。正如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所说:"官方的医学把植物药材和矿物药材编成条目,有关这些的知识,曾由各原始文化期的巫医们和女巫们传授下来。"
巫,《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来自降神者也。"
祝,《说文·礻部》:"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玉篇·礻部》:"祝,祭词也。"《尚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孔颖达疏:"读策告神谓之360百科祝。"由此可见,"祝"有三义:⑴祭主赞词者: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亦名觋(音席xi)。⑵祭词:祭神的祝祷词。⑶读祭词者,即用言语向鬼神祈祷求福的人。
祝通鬼神。《礼记·曾子问》:"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郑玄注:"祝,接神者也。"
祝,乃与巫同类职业者,故《易》曰"为巫",而有巫祝之称。
巫祝者,皆乃上古屋由乐刚思害教胡时期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晓天文、懂地理、知人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与鬼神相通,故有"神职官员"之称。
《周礼·春官·大祝》:"大祝掌六祝之井辞,以事鬼神只(示),祈福祥,求永贞。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革波否东六曰筴祝。"郑司农云:"筴祝,远罪疾。"
《周礼·春官·小祝》:"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祷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英组年,逆时雨,宁风旱,弥灾兵,远罪疾。"郑玄注:"禳,禳却凶咎,宁风旱之属。"贾公彦疏:"宁风旱、弥灾兵、远罪疾,三者即是禳…飞…云'禳,禳却凶咎,宁风旱之属'者,'之属'中兼有弥灾兵、远罪疾,三者是凶咎之事,故设祷祠禳却之。"
《易·巽》:"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孔颖达疏:"史谓祝史,巫谓巫觋,并是接事鬼神之人也。"
巫分男女,女巫称巫,男巫称巫与觋。《周礼·春官·神仕》:"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示之居。"贾公彦疏:"按:《外集细月输益世调厚乱传》云:'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地位次主之度与此文合,故知此神仕是巫……言'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者,男子阳,有两称,名巫、名觋。女子阴,不变,直名米置跟吃载聚表族带粒小巫,无觋称。"
据《周礼·春官》记载,巫祝之多,有"大祝、小祝、丧祝、甸祝、诅祝、司巫、男巫、女巫、神仕"者等,他们有明确的分工,其中祝的"神职官位"比巫高。凡王、后、贵人等之丧礼祭祀、国家之祈福安灾、自然灾害、外交战争及王、后、贵人之草药沐浴、身体康健者等,皆由巫祝掌管。
巫祝有知医者,谓之巫医。他们通晓医术,具有"远罪疾"之祷祠及医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可愈疾活人,故有"医者,或从巫"之说。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巫医,以巫而替医,故曰巫医也。《论语酸氧频盐的通攻多真盟》曰:人而无恒,奏整军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叹人不可洋伤杆本斗爱每机立袁以无恒,而善其言之有理。朱子注云: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雨孙别举病司苏团毛策死生。岐而二之,似未当也。夫医之为道,始于神住担农,阐于黄帝,按某病用某药,着有《内经》、《素问》,所谓圣人坟典之书路督,以援民命,安可与巫述创气督觋之流同日而语耶?但学医者,评部粉生读并有精粗不同,故名因之有异。精于医者曰明医,善于医者曰良医,寿君保相曰国医,粗工昧理曰庸医,击鼓舞课直映现趋祈禳疾病曰巫医。是则巫觋之徒,不知医药之理者明审胜然吧亮错也。故南人谓之巫医者,此也。今世谓之端脚长设资便台材频夜与公太保,又称为夜行卜士,北方名之师婆,虽是一切虚诞之辈,则亦不可以无恒也,矧他乎?"
医乃医之简化字。《说文·酉部》:"医,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医。"医,同医。《集韵·之韵》:"医,《说文》:'治病工也……或从巫。'"
《广雅·释诂四》:"医,巫也。"王念孙疏证:"巫与医皆所以除疾,故医字或从巫作医。"
清·俞樾《群经平议·孟子一》:"是巫、医古得通称,盖医之先亦巫也。"、"巫、医对文则别,散文则通。"
医,上古时期或本源于巫,有"古者巫彭初作医"之说,故"医"字,古作医。《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李今庸《读古医书研究·略论'巫'的起源和《黄帝内经》中的巫祝治病》:"巫之为人治疗疾病,由来已久,《太平御览·方术部二·医一》引《世本》说:'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说:'巫彭作医',《韩诗外传》卷十第九说:'吾闻上古有茅父。矛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吕氏春秋·先识览·知接》载齐桓公说:'常之巫审于生死,能去苛病'。是医在战国以前,被操之于巫觋之手,医、巫不分,巫就是医,医就是巫,故'医'字从'巫'而作'医'者,又恒以'巫医'为称。……是巫本掌握有医药知识,并常采药以用,特以舞姿降神的形态祈福消灾,为人治病。……巫祝治病,在古代,并不完全是消极,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楚国风俗志·巫觋篇·巫觋的医疗活动》说:'以巫术为手段治疗,并非没有积极作用和效果。问明病由后,巫师向鬼神祝祷,并对病人施以催眠、暗示和激发等手段,使病人相信自己的病是由于特定的鬼神作祟,在巫师象征性地祈求某神的原谅或驱使某鬼遁逃的过程中,病人内在的防御机能便被充分的诱发出来,这也就是《素问》所谓移精变气,与此同时,因生病而产生的忧郁、恐惧心理也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排解。对于心理障碍性疾病和一些小病症,巫术疗法往往比较灵验,但对于大疾病和沉疴,巫术疗法则难以见效。'"
春秋战国时期则巫、医有别,有"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史记·扁鹊传》)及"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五脏别论》)的教导。
《说文·酉部》:"医者,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医。"段注:"此出《世本》,巫彭始作治病工。"
巫彭乃古代传说中的神医名。
《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音亚于yayu)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注:"皆神医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吕氏春秋·卷十七·审分览·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十二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古今医统》:"巫彭初作周医官,谓人惟五谷五药养其病,五声五色视其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五脏之动,遂用五毒攻之,以药疗之。"(按:《古今医统》未见有"巫彭"二字,疑陈氏等所加)
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巫彭,《路史》:'黄帝命巫彭、桐君处方盄(音招zhao)饵,湔浣刺治,而人得以尽年。'《逸周史》:'巫彭初作医周官,曰:五谷五药养其病,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五脏之动,遂有五毒,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气,养之以五味,节之以祛百病。'"(按:个别句读有误)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巫彭,上古时代巫医。相传为黄帝之臣。"
明·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或问:古者医家有禁咒一科,今何不用?曰:禁咒科者,即《素问》祝由科也。立教于龙树居士,为移精变气之术耳。可治小病,或男女入神庙惊惑成病,或山林溪谷冲斥恶气,其证如醉如痴,此为邪鬼所附,一切心神惶惑之证,可以借咒语以解惑安神而已。古有龙树咒法之书行于世,今流而为师巫、为降童、为师婆,而为扇惑人民、哄吓取财之术。噫!邪术惟邪人用之,知理者勿用也。"
"祝由"一词,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云:"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对"祝由"的解释,古今医家所释不一。
杨上善《太素·知祝由》:"上古之时有疾,但以祝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有病以祝为由,移精变气去之,无假于针药也。"
王冰注:"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宋·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祝由南方神'。"
张介宾《类经·论治类》:"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
高士宗《素问直解》云:"祝由者,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对神之辞曰祝,'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病从而可愈已。"
日人·丹波元简《灵枢识·卷五》:"吴鞠通曰……祝,告也。由,病之所从出也。……祝由,详告以病之所有来,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细体变风变雅,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庄严以振惊之,危言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尔后可以奏效入神。"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祝由科论》:"祝由之法亦不过因其病情之所由,而宣意导气,以释疑而解惑……此亦必病之轻者,或有感应之理……近所传符咒之术,间有小效。"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祝由,用符咒和语言祈祷除疾驱病的方法。"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祝由:古代通过祝祷治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称用符咒禳病的为祝由科……所谓祝由,表面上看来完全是迷信形式,而实际上却是含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最原始的精神疗法。"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祝由:古代的巫师不用药方,而用符咒治病的方法。《灵枢·贼风》:'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通过符咒祝祷,改变精神状态,所以会有治疗作用。巫医盛于商代,为'大祝'、'大卜'、'司巫'等神职官员中,有以宗教活动形式占卜祝由、医治疾病。但他们也汇集民间医药知识及治疗经验,故而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医巫混杂时期。……春秋时期,巫医衰败,进入中华医道的变革和创新阶段。"
综上所述,对"祝由"的解释,其义有⑴祝也。如杨上善。⑵祝说病由。如王冰。其中又有①向神祝说病由。如全元起、《新校正》、高士宗、张志聪等;②向病人祝说病由。如吴鞠通、丹波元简、徐大椿、盖建民等。⑶符咒之法。如张介宾、马莳、《内经词典》等。那么,哪种说法合理呢?
按:"祝由"一词,其中"祝"之音义有二:⑴读"zhu 注"音,义指男巫用言语向神祈祷求福的祝祷词,巫祝之属也。如①《说文·示部》:"祝,祭主赞词者。"王逸注:男巫曰祝。郑玄注:祝,接神者也。②《玉篇·示部》:"祝,祭词也。"③《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孔颖达疏:读册告神谓之祝。⑵读"zhou 咒"音,义同咒,诅咒、禁咒、符咒也,道教医学之巫术耳。如①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祝,《说文》作詶。詶,诅也。今皆作咒。"②《类经·论治类》:"祝,咒同……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而"由"之义又为何呢?
"由"之本字当为"礻由"、"礻留","祝由"当为"祝礻由(礻留)"。《说文·示部》:"礻留,祝礻留也。"段玉裁注:"惠氏士奇曰:'《素问》黄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礻留也。已,止也。玉裁按:《玉篇》曰:古文作礻由。"礻留,古文作礻由,《玉篇·示部》:"礻由,古文礻留。"由者,即"礻由"之省"示部"而为"由"也,乃古文一种用字现象矣。可见"祝由"即"祝礻留",向神祈祷、求福之义。祝,应读"zhu 注"音,非读"zhou 咒"音。
《素问·移精变气论》:"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可移精祝由而已。"医家王冰注云:"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生气通天论》曰:'圣人传精神,服天气。'《上古天真论》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由此可见《素问·移精变气论》之"祝由"疗法实际上本是上古时期一种"移精变气"的自我吐纳服气、导引疗法,或并通过向神祈祷祝愿的方式来达到愈病目的,即巫祝之属。
又按:《灵枢·贼风》:"黄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此治法即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而已。因"巫"已知疾病发病之病因,而且尚知治愈百病之法术,故可假借"符咒禁禳"之法术而愈病。此巫祝之法,不同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之"移精祝由"。而实则发展为后世之"祝由科"、"禁咒科"等,元明时期之"太医院"则设有此等官方科目,至张介宾和马莳时代,已失传。如张介宾:"按:国朝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疾,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祝者,巫祝之属,即祝由也……祝,咒同……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张介宾所云"巫祝之属"不同于笔者所论上述之义。马莳云:"按摩,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二科今无传。"
巫术即做法。"就巫术的方法而言,有祈求式、比拟式、接触式、诅咒式、灵符式、禁忌式和占卜式。"诅咒式,即用诅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手段,驱除邪恶鬼神,治愈疾病。此乃后世道教医学使用符咒治病的一种方法。何谓道教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简言之,道教医学是包括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的医学,而道教医学为人治病的方法,其中就包括巫术医学。此法虽未登大雅之堂,高校教材亦不载录,但民间确有此法实行,而且间或有效。何也?主要是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的医药学底蕴。符咒,是道教符箓和咒语的合称。
符是指用朱笔或墨笔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以屈曲笔画为主,点线合用,字画相兼。而道符在制作过程中及所用的原材料多是中药。道符又称桃符,即用桃木制成,具有消毒防疾之功、避邪之效。而道符书写的颜料常用的是朱砂,具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之功效。道符书写的黄纸是专用姜黄染色制成的专用符纸。制作时还经常加入一些名贵中药如虎骨、珍珠、麝香等。因符纸中包含有多种中药成分,用于治病自然就很灵验了。另外再送符过程中,多是用药汤送符。如《肘后备急方·就卒客忤死方第三》:"扁鹊治忤有救卒符并服盐汤法。"等记载
各种祝由术记载咒是指口中诵念的带有一定节律的口诀,即咒语、咒词。巫医(师)的咒词亦称祝,故云"祝,咒同。"此读zhou 咒音,非读zhu 注音。主要是用诅咒、禁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法术,以驱除恶鬼或将蛊毒排除体外。
鬼神有善恶之分。对善神(鬼)可用巫祝(zhu 注),向其祈祷、求福祝愿、祈求保佑;对恶鬼则用诅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手段,此祝即咒,应读zhou 咒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