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清胃散

来自胃散,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脏腑热,清胃凉血之功效。主治胃火牙痛等渐最述日装。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360百科,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呀元角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口腔炎、牙周炎等属胃火上攻者。

  • 中文名 清胃散
  • 别称 泻火之剂
  • 组 成 升麻、生地黄、当归、川黄连,牡丹皮
  • 归 经 此足阳明药也
  • 现代应用 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

基本简介

  轮米合细差《脾胃论》卷下。

  组成生地黄 当归身各0.9克 牡来自丹皮1.5克 黄连1.8克(如质次,更加O.6克。夏月倍之) 升麻3克

  用法360百科上为细末,都作一服。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冷服。

  辩证要点: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觉开免封脱皇生,脉滑数。

  临证加减:口渴饮冷,重用石膏,加玄参、天花粉;胃火炽盛之容草准损球般施举义首牙衄,加牛膝。

  现代运用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病机:胃有积热,循经上攻。

  功用清胃凉血

  方论方中黄连苦寒泻火,以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导检备;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离谓强般非争济双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五药配合,共奏清胃凉血之功。

  配伍特点苦寒与升散相伍――黄连苦寒泻胃火,得升麻之升散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清胃杨训马相侵春着反外转义解毒,升散郁遏之伏火态针销米婷,得黄连苦寒沉降相制,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二药相配,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降。

药方介绍

  方 名:清胃散(泻火之剂)

  总 结:胃火牙痛

  编 号:013

 屋回胞投尔重众 组 成:升麻、生地黄、当归、川黄连、牡丹皮、石膏

  归 经:此足阳明药也。

  现代应用:常用于三前特临他冷茶成相所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痤疮等属胃火血热,循经上攻着。

 低体得种步周承除 方 义:

  1.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

  红严小映背观2.当归:和血,生地、丹皮:苦作凉血,以养阴而退阳。

  3.石膏:泻阳明之大热。

  4.升麻:不仅清胃火、解热毒,而且升阳散火,寓“火郁发之”之意。

  方 歌: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

  或加石膏泄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文献资料

  《删补名医方论》白头翁汤

清胃散

  《删补名医方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删补名医方论》乌梅丸

  《删补名医方论》吴茱萸汤

  《删补名医方论》当归四逆汤

  《删补名医方论》真武汤

  《删补名医方论》通脉四逆汤

  《删补名医方论》四逆汤

  《删补名医方论》附子汤

  《删补名医方论》茯苓四逆汤

用药来自禁忌

  1.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则清胃之功更有力,为口腔科选用的处方。

  2.若属风火等牙痛,宜加防风、360百科薄荷以疏风.风寒牙痛忌用。

临床应用

适用病症

  改精露胃中积热,上下牙痛不可忍围端,牵引头部,满面发热,其齿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口舌干耐宣底信功犯统那际杂校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现执阳用于三叉神经痛、口腔炎、牙周炎属于胃火上炎者。

具体方剂

  1.牙周炎:应用本方:黄娘道几连10g,丹皮20g,生地20g,当归20g,升麻15汉娘争酸属g。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1次温服。每6剂为1疗效,连服2个疗程观察疗效。服药期间停服其它药物。所治牙周他政号略月炎49例中,男10例,女39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2岁;一般发病年龄为25-3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4年,一般6个月至3年。实验室检查:牙龈沟分泌物细菌培养,24小时有45例卡他性球菌生长及甲型链球菌生长。牙龈红肿消失,口臭、口腔溢脓出血消失,全身症状消失为痊愈,共19例,占38.77%;牙龄红肿消失,口苗落载甲预臭溢脓出血消失,全身主要症状减轻为显效,共22例,占44.9%;牙龈红肿消失,口臭、口腔出血减轻,全活笑成身主要症状减轻为好转,共5例,占1.2%;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变为无效,共3例,占6.14%。总有效率93.86%

  2.痤疮:应用本方加味:当归20g,生地25g,丹皮20g,升麻15g,黄连5g,黄芩20g,连翘20g,蒲公英20g,白芷15g,知母15g,石膏25g,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配合外念喜李探跑直简着用药(大黄25g,明矾20g,杏仁诉还镇火依宽15g,甘草10g,连翘20g)水煎液外敷,1日3次,每次30分钟,均每两周为1疗程。治疗寻常痤疮50例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14-30移委类心架温岁,20-25岁发病率占70%;病程1-12个月15例,1-5年30例,5年以上者5例。皮损大多分布在前额、两颊及是功液品富明业已石象州长胡须处,其它部位如前胸后背、臀部少见。

  结果:一般用药3-9日开始有效,大部分病例在用药1个疗程后显效或痊愈。50例中痊愈39例(3周内皮损全部消退,部分皮损留有色素沉着斑,停药1个月无新的皮损出现),占78%;显效8例(3周内皮疹消退80%以上,停药1个月无新的皮损出现),占16%;有效2例(3周内皮损消退50%左右,停药2周又有新的皮损出现),占40%;无效1例(3周内皮损消退不到40%,并有新的皮损出现),占20%;总有效率为98%。

药理作用

  1.抑菌 清胃散煎剂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脏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明显。

  2.免疫 清胃散有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5%清胃欢倒临散药液给小鼠灌胃0.5ml/只,每日1次,连续3日,可明显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明显地提高,提示清胃散的治疗作用,可能不是直接对细菌的抑制,而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3.抗炎 (1)抑制组织炎项家容症及肉芽肿形成;大鼠腹腔注射5%清胃散药液10ml/kg,每日2次,连续3日,对蛋清致炎的大鼠足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纸片法形成大鼠肉芽肿,每日1次给大鼠腹腔注射5%清胃散药液10ml/kg,连续7日,对肉芽肿抑制作用显著。

  4.急性毒性试验 取体重18-20g小鼠10只,灌服100%清胃散煎剂0.4ml/只,观察3日未发现死亡,约为人的每公斤体重用药量的150倍以上。

相关方剂

方剂一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组成】生地.丹皮 黄连 当归 升麻 石膏(煅)

  【用法】用灯心为引,水煎服。

  【功用】清胃泻火。

  【主治】小儿热蓄于胃,牙根肿如水泡,胀痛难忍,名曰重龈。

方剂二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人中白9克 青黛4.5克 白芷4.5克杭芍4.5克 生石膏6克 冰片3克 牛黄1.5克 麝香0.3克

  【用法】共为极细末,上患处。

  【主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组成】酒炒黄连、生地、当归、丹皮、石膏、黑栀。

  【来源】《麻症集成》卷四。

  【主治】热邪蕴隆于胃,牙根溃烂出血,唇口肿痛。

方剂三

  处方:生地黄当归身各0.9克牡丹皮1.5克黄连1.8克(如质次,更加O.6克。夏月倍之)升麻3克。

  功能主治:清胃凉血。治胃中积热,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部,满面发热,其齿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现用于三叉神经痛、口腔炎、牙周炎属于胃火上炎者。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都作一服。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冷服。

  备注:方中黄连苦寒泻火,以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五药配合,共奏清胃凉血之功。

  摘录:《脾胃论》卷下

方剂四

  [出处]:《兰室秘藏》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各6g),牡丹皮半钱(9g),黄连六分,夏月倍之。(6g),升麻一钱(9g)。

  [用法]: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证为胃有积热,热循足阳明经脉上攻所致。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唇舌颊腮肿痛,牙龈腐烂等,皆是火热攻窜为害。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故易患牙宣出血等症。方用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升麻为臣,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则阴血亦必受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运用]:

  1、本方为治牙痛的常用方剂,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证治要点。惟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2、舌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用量,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3、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可用本方治疗。

  [附方]: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藿香叶七钱(5g),山栀仁一钱(3g),石膏五钱(5g),甘草三两(9g),防风四两,去芦,切,焙(12g),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本方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后者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为两方同中之异。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