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清初著名诗人针。清顺治十四年(16来自57)进士,初官扬州推官,入为部曹,构住抗色益器钢耐水转至翰林,任国史副总裁、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罢官归里。工诗词,论诗创神韵说。未仕时赋《秋柳》诗,崭露头角;官扬州五年,得江山之助,诗名大起。诗作甚丰,著有《带经堂集》、《渔洋山人360百科-精华录》、《居易录》、《池北偶谈卷迅严酒曲》等。故居位于火神庙西夹道。
王士祯出生在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是明朝布古语政使。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二十六日 ,王士祯出生于豫省官舍,象晋于“豫”得“孙”,祖父遂呼断迅白其小名为“豫孙”。五岁入家塾读书,七岁时入乡来自塾读《诗经》,后娶山东邹平张延登之孙女为妻。
王士禛像顺治七年(1650年),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与大哥王士禄、二哥王士禧、三哥360百科王士祜皆有诗名。顺治八年乡试第六,顺治十二年攻路王意华取参加会试第五十六,未参加殿试,寓京半年而归。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补殿试三甲三十六名,文名渐著,23岁游历济南,邀请在济南的文状后坛名士,集会于大明众慢记走再素矛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仍假双移历进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从此闻名天下。后人将大明湖东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园”,指为王士祯咏《秋柳》处。
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扬州推位耐需没协向展范友块官,“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康熙十七年(1678年),受到康熙帝召见,转侍读,入值南书房。升礼部主事、国子监祭酒、左都御史,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不久,因受王五案失察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康熙四十九年(171齐0年),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康熙五十年(1711年)之肉作谁独若烧办或或然五月十一日卒。
王握也声士禛的“禛”字,在他死后,因避雍正讳,改名王士正。乾隆赐名士祯,谥文简。但其后世人,包括正统的中国文学史对之却居然是“王士禛”或“王士祯”两存而使用着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当我朝开国之初,气括福景镇制人皆厌明代王(世贞)、李(攀龙)之肤廓,钟(惺)、谭(元春)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既按士微右孩为担改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伯席句之小词。于是士祯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时候底季林松影眼维高现遂翕然应之。”
袁枚称王士禛的诗歌“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 ,“然稍放纵,不加检点,便蓬头垢面,风姿全无。”
钱钟书指王士禛的诗善界执演不乐每脸于掩饰自己天赋之不足,在《谈艺录》中评王渔洋的诗:“一鳞半爪,不是真龙”,又说“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困耐创
王士祯以诗文为一代宗师,话范岩太房其诗多抒写个人情怀,清新轴核响报原厚广新天蕴藉、刻画工整,早年作品清丽华赡,中年后转为清淡苍劲。散文、词也很出色。擅长各体,尤工七律。与朱彝尊齐名,时称“朱王”。他提出的神韵诗论,渊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宋严羽“妙语”、“兴趣”之说,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作诗要诀。所传诗文中,有不少题咏济南风物,记叙济南掌故之作。曾为蒲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
王士祯纪念馆王士祯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精华录训篆》、《蚕尾集》等数十种。康熙四年(1665年),王士祯升任户部郎中,到京城为官。当时的京城才人墨客云集,为王士祯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神韵”说,开一代诗风。王士祯多才多艺,有大量名篇传世,他写景的诗文尤其为人称道,所作小令中的“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被当时许多名画家作为画题入画。王士祯的才华很快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康熙皇帝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士祯受到皇帝的召见,“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仕南书房”,成为清代汉臣由部曹充词臣的第一人。康熙皇帝还下诏要王士祯进呈诗稿,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殊荣。王士祯遂选录自己300篇诗作进奉,定名《御览集》。从此,王士祯平步青云,常常得到御赐字画,还多次参加重要宴饮。
当时,王士祯名扬天下,官位也不断迁升,成为清初文坛公认的盟主,一时间,诗坛新人、文坛后辈到京城求名师指点作品,
往往首先拜见王士祯,如能得其一言片字褒奖,就会声名鹊起。蒲松龄是落拓不第的文人, 《聊斋志异》也久不被世人认识,当蒲松龄找到王士祯时,王士祯“加评骘而还之”,还赠诗蒲松龄:“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为了让《聊斋志异》出版,王士祯在该书上大书“王阮亭鉴定”,使得各家书坊争相求索书稿,刊刻《聊斋志异》“以为荣”。当时的名流称赞此事:“国家文治轶千秋,扢雅扬风,巨公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称首。”
宋代严羽的“妙语”、“兴趣”之说,记叙济南掌故周村城西长白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吸引了王士祯,他便在修建了别墅,名叫“夫于草堂”。每逢闲暇便来游玩小住。盛夏酷暑,则全家来此消夏。这里有漫山的森林,清碧的泉水,鹿鸣鹤舞,湖光山色,是难得的避暑胜地。附近又有繁华的周村,生活十分方便。苑城的袁守侗等大官僚,也都在山中见有别墅。
王士祯被罢官后,曾长期在山中别墅居住,登峰观瀑,临池戏鱼。有时登临会仙高峰,谣望清河碧带,芽庄湖帆,乘兴吟哦“东山清风来,西涧凉雨度”。兴致高时,仰天长啸,空谷传响,极为惬意。他的《长白山录》对长白山周围的自然景色、山川风物做了详细记叙,《夫于草堂集》、《香祖笔记》等,也是在这里写成的。
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渊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之作。
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后人所辑《带经堂诗话》,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而其渊源则本于司空图和严羽。他鼓吹“妙悟”、“兴趣”,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王士祯的诗歌创作,早年从明七子入手,“中岁逾三唐而事两宋”,晚年又转而宗唐,但是在这三次转变中,提倡“神韵说”是贯穿始终的最能体现王士祯“神韵说”理论,并且写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绝句。
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说,主宰诗坛数十年。他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在清代达到了顶峰,从而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为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士祯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去逝。享年78岁 。王家曾四代官至尚书,桓台境内至今还存有歌颂王家功德的全国罕见的砖牌坊,上刻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题写的“四世宫保”四个大字。
王士祯家富藏书,其先父有遗书,然而因兵火散佚过半。他入仕途后,借他人的藏书录做副本。所得收入,悉以购书,长达30余年,从无间断。康熙四十年(1701)请假告归,惟载书数车以行,弟子禹之鼎为之画有《载书图》。作书楼“池北书库”,取白居易池北书库之名命名,藏庋之富,甲于山左。与“曝书亭”并称盛一时。有《来自池北书库藏书目》,收录宋元明本近500种,每书之360百科下撰写有题记,现代藏书家王绍曾辑有《渔洋读书记》600篇。朱扬门呢属矿曲执兰美川坏彝尊为之作《池北书库记》。又精于鉴赏,书贾卖书欲抬高书价,必说:此书经新城王先生鉴赏过路吸方概脸米广本虽个。藏书印有“王阮亭藏书印”、“御史大夫”、“宫詹学士”、“忠勤公之世孙”、“经筵讲官”、“怀古田舍”、“琅琊王氏藏书之印”、“国子祭酒”、“宝翰吃史航物穿料蒸河阻按堂章”等图章数十枚。
红桥修禊,为清康熙年间王渔洋开了先河。王渔洋自幼聪明好学,精金石篆刻,顺治十五年考中进士。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见要间张,26岁的王渔洋被任命为扬州府推官,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王渔洋来扬州之前,其实对扬州并不陌生。他的祖父王象晋曾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在扬州任职兵备副使,可见王家与扬州之缘分不浅。
在扬州任职五年,王渔洋写下了很多便段诗词和游记。康熙元室普将你南措年(1662年),与张养重、邱象随、陈允衡、陈维崧等修禊红桥,王渔洋作《浣溪沙》,
在扬州的王士祯铜像编有《红桥唱和集》。康熙三年(1664年)春,又与诸名士修禊红桥,赋《冶春绝句》,其中“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一块思业均鲜首,唱和者甚众,一时形成“江楼齐唱冶春词”的繁荣盛况。诗人的红桥修禊,使得冶春社和红桥成为文化胜地。据《扬州画舫录》记载:“贻上司理扬州,日与诸名士游宴,于是过广陵者多问红桥矣。”冶春和红桥,因王渔洋的诗文蜚余育还议持鸡抓孙读声文坛,扬州,也因王渔洋的红桥修禊而成为清初士大夫的向往之地。
正是这说帮差仍何穿兵些诗词作品的广泛流传,使斗土阶销攻树黑王渔洋在诗坛和官场名声鹊起,成为清朝文坛的一代宗师。他的诗文风格清新平淡述,摒弃了凄清愁怨的格调,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扬州这块沃土,滋养了王渔洋,而王渔洋又为扬州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诗风流依省言员略均已宣韵,三百余载,当年王渔洋所题《冶春绝句》二十首,不只独步当时,至今仍被人所传唱。
《池北偶谈》是一部有价值的笔记。据王士祯自序称,他所居住的宅西有圃,圃中有地,地北有屋数椽,有书数千卷度置其中,因而取白居易《池北书库》之意,将本书取名《池北偶谈》。又因为书库旁有石她响帆亭,王士祯时常和著弱置宾客在亭内聚谈,或议论文章的流别,或解晰经史的疑义,以至国家典故、历代沿革、名臣硕儒的言行、神至团采医干齐整额行及怪传说等等,由儿辈记录整理经数块蛋投二适屋单增身,并增益他在京二十年间的见闻,编次而成,所以又名《石帆亭纪谈》。
《池北偶谈》全书共二十六卷,近一千三百条,分成四目:一,谈故:记叙清代典章与科甲制度、衣冠胜事等;研皇氢价先短二,谈献,主要记叙明中叶至清初名臣、畸人、烈女等事;三,谈艺,评论诗文,采撷佳句;四,谈异,记叙神怪传闻故事在全书的四目中,以前三目内容最具参考价值。如"谈故"中"翰林卿寺属"条,记清初太仆寺增设满洲员外郎及翰林院起居注馆增设满洲主事、中书舍人员额的情况"八旗开科"台湾开科"满洲乡试"等条,记顺、康时乡会试制度的若干情况;"巡方"条可藉以了解清初任命巡按的制度;"殉葬"条记清初八旗用仆妾殉葬的旧俗,可以和《清通礼》、《清通典》等典籍参证补充。"谈献"中的一些条目,虽系传闻,但亦可补史籍记载之阙。记傅山父子故事和明崇祯时五十个宰相的姓名,足资参考;如"史阁部"条,记扬州城破时史可法骑蹇自诣清军军营,不屈被杀等,可广异闻。"谈艺"大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主要是作者以神韵说评诗论画,阐述个人主张。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谈艺九卷,皆论诗文,领异标新,实所独擅"。其中一些条目则保存了明末清初有关文艺一类的材料,如"粤诗"条,记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等的诗作片断。。"粤风续九"记康熙时吴淇所辑粤中民歌,为南朝乐府《子夜歌》一类作品;又《石鼓诗"条,谓韩愈《石鼓歌》比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好,"坡诗"条说苏轼《送苏伯固》五言诗像《生查子》词,评论皆均中肯。
卷十九·谈艺九
◎宋人绝句
偶为朱锡鬯太史(彝尊)举宋人绝句可追踪唐贤者,得数十首,聊记于此。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赖是丹青无画处,画成应遣一生愁。"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黄叶西陂水漫流,籧篨风急滞扁舟。夕阳暝色来千里,人语鸡声共一丘。"
"露白霜红郭外田,山浓水淡欲寒天。参军抱病陪清赏,一檄呼归亦可怜。"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梁州一曲当时事,记得曾拈玉笛吹。端正楼空春昼永,小桃犹学澹燕支。"
"断云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唐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此中有句无人见,送与襄阳孟浩然。"
"独凭危堞望苍梧,落日君山似画图。无数柳花飞满岸,晚风吹过洞庭湖。"
"来时秋雨满江楼,归日春风度客舟。回首荆南天一角,月明吹笛下扬州。"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怊怅西阑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两华颠。还来共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乌塘渺渺路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携。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曾作金陵烂熳游,北归尘土变衣裘。芰荷声里孤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
"皂荚村南三四里,春江不隔一程遥。双堤斗起如牛角,知是隋家万里桥。"
"去年此日泊瓜洲,衰柳萧萧客系舟。白发天涯叹流落,今宵听雨古宣州。"
"山驿萧条酒倦倾,嘉陵相背去无情。临流未忍轻相别,吟听潺湲坐到明。"
"照江丹叶一林霜,折得黄花更断肠。商略此时须痛饮,细腰宫畔过重阳。"
"洞庭木落万波秋,说与南人亦自愁。欲指吴淞何处是,一行征雁海山头。"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白发先朝旧史官,风垆煮茗暮江寒。苍龙不复从天下,拭泪看君小凤团。"
"濯锦江边忆旧游,缠头百万醉青楼。而今莫索梅花笑,古驿灯前各自愁。"
"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时作阳关肠断声。"
"琵琶弦急滚梁州,羯鼓声高舞臂鞲。破费八姨三百万,大唐天子要缠头。"
"逍遥堂后千章木,常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
"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只有聪明苏蕙子,更无悔过窦连波。"
"落日同骑款段游,倦依松石弄清流。蓬莱汉殿春分手,一笑相逢太华秋。"
"舟中一雨扫飞蝇,半脱纶巾卧翠藤。残梦未醒窗日晚,数声柔橹下巴陵。"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向来松桧欣无恙,坐久复闻南间钟。隐隐修廊人语绝,四山滴沥雪鸣风。"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雁团沙。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征帆一似白鸥轻,起揭船蓬看晚晴。梅子著花霜压岸,自披风帽过临平。"
息斋夜宿即事怀故园 | 题秋江独钓图 | 悼亡诗 | 初春济南作 |
秦淮杂诗 | 题聊斋志异 | 诗秋 | 柳真绝句 |
高邮雨泊 | 栖贤寺 | 真州绝句 | 冶春 |
新滩 | 即目 | 青玉峡 | 江上 |
余澹心寄金陵咏怀古迹却寄二首 | 浣溪沙红桥 | 蝶恋花和漱玉词 | 池北偶谈 |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一次来到苏州,舟泊枫桥。这时,夜已昏黑,风雨杂沓。他却穿上屐履,撩起衣袍,掌着灯火,兴冲冲冒雨登岸,与寺门上题诗二首,题曰《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寄托对远方两位弟兄的思念之情。
其一: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枫桥第几桥?
其二: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题毕,时人都以为狂,但王士祯的文采风流,却使古刹生辉增色,可知题留寒山寺,亦人生乐事。
寒山寺,在江苏苏州城西枫桥镇,寺始建于梁武帝天鉴年间(公元502年~519年),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太平兴国初年,节度使孙承佑重建浮图七层,宋仁宗嘉佑年间,赐号“普明禅院”,然唐人已称为“寒山寺”了。
元朝末年,寺塔俱毁,明太祖洪武年间重建,经过多次的兵火劫难,到了清末宣统三年,江苏巡抚程德全集资重建,规模宏伟,焕然一新。
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池北偶谈》“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枫桥第几桥?”前两句写景,天已黑了,东塘正在落潮,诗人当时来到苏州,夜泊枫桥,形单影只,在一只船上,听外面潇潇雨声。后两句抒情,当时的寒山寺早已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的兵火中灰飞烟灭,寒山寺的钟声千古出名,美丽的寒山寺钟声,留给人们多少甜蜜的联想。而今天,明末的战火,早已把寒山寺打得破烂,诗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张继笔下的枫桥来了。作为清初诗人,王士祯发思古之幽情,纯属人之常情。这里面,有多少的家国之思啊!清朝与唐朝,通过枫桥钟声,拉在了一起,而此间,又寄予了诗人多少的感触!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经过兵火的枫桥,经过兵火的寒山寺,早已是今非昔比。枫桥是寂寞的,是萧条的,而水边的客店,透露了多少的冷清和寂寥,往来旅客的稀少,反映了此时的枫桥的寂寥和孤独,反映了历经战火之后的寒山寺的萧条。诗人千里迢迢来到苏州,与远方的朋友,有着不一样的惆怅和无奈!十年在江南,诗人的梦想是:独自一人,在寂寞的晚上,独自倾听夜半的钟声,独自享受唐朝张继听到的钟声——而今天,诗人来到苏州,听到的钟声,却是如此不同,心境是这样的状态,不禁感慨万千!这两首诗歌,既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又写出了世态沧桑之后的万千思绪。感染力较强,情感冲击力较为强大。是两首较为出色的诗歌!但是,如果把这两首诗歌与张继的《枫桥夜泊》相比,气魄和情感抒发空间都明显逊色。
王士祯创立了神韵一派,而以诗的神情韵味为诗的最高境界。他反对重修饰、掉书袋、发议论、无生气的诗,他最爱古澹自然清新蕴藉的情调。他欣赏司空图《诗品》中所标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意境。他为实践他这种理论,做了大量的诗歌理论实践,成为当时的诗坛盟主!王士祯真正能够实践他的理论,表现神韵的特色的,是他的七言绝诗。但规模过小,又是神韵诗派的缺点。
从以上两首诗歌看来,还是能够比较好地反映诗人着重写性灵的特点,诗歌句子简练蕴藉,富于神韵,同时又富于清新的气息。
忠勤祠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桓台县新城镇新立村冈二姓街北,是为明代王重光而建。
该祠初建于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建成,当时规模宏大,但现存面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长88米,东西宽43米,占地3784平方米。院内有正堂5楹,中间3间出厦。长22米,高14米,进深9.65米,全为砖木结构,瓴瓦蛇脊,木椽单檐。堂内有合抱圆木柱8根,顶部栋梁上饰有彩绘,内壁墙上镶嵌石碣85块,保存完好。碑文集历代书法名家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柳公权、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隶、篆诸体俱备。堂内还有王重光及其属下王、张二指挥的碑刻彩绘像。后堂3间,称为“司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书王象乾的祠堂,现拓为王士祯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