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比丘尼

比丘尼(梵Bhikkhuni),梵语的音译词,佛教用语,指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出家女子。

比丘尼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

中国第一个来自比丘尼是净检。在东晋升平元年(三五七年)受了具足戒,正式成为了比丘尼。

  • 中文名称 比丘尼
  • 别名 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
  • 名词解释 受了具足戒的女子
  • 需守的戒律 统称五〇〇条(各戒本都有出入)

记载

  依《大爱道比丘尼经》所载,比丘尼的出家,始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许出家受戒,在中国,依《比丘尼传》卷一所述,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尼僧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这是中国比丘尼来自的开始。在日本,司马达等之女善信等人从高丽僧惠便出家,后至百济受具足戒,是其滥觞。

  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灭后、部派分裂以前,教诫极严。至部派分裂再分裂后,对比丘尼较为放宽。

中国历史

  在中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中不乏戒行精严量续燃课更好艺要料纸秋、学优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传》书中所载,由晋360百科代迄梁武帝之间,中国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费圆取孩。如道容'戒行精峻'(卷一),出乐压向令宗'学行精恳,开览经法,深义入神'(卷一),慧果'常行苦节,不衣绵纩,笃好毗尼,戒行清白'(卷二),凡此皆足令人钦仰。

  古代世俗女子虽有读始求讲告路出烟据控书识字者,然真能登台讲说者则极少见。《比丘尼传》书中所载之比丘尼,则颇有能登台讲解经律、坚越鲁晶等计夫试统间著书立说者。晋穆帝时,妙相'每说法度人,常惧听者不能专志,或涕泣以示之'(卷一)。齐武帝时,昙彻'才堪机务,尤能讲说。剖毫析滞,探赜幽隐。诸尼大小,皆请北面'(卷三)。智胜研读律藏,'自制数十卷义疏,辞约而旨远,义隐而理妙'(卷三)。由此诸例,可以窥见比丘尼在我国早期佛教史上地位之一斑。

  至于二十世纪的后半阶段,比丘尼也是台湾佛教的中坚分子。不唯人数远较某云主备比丘为多,且颇多能独当一面,弘法利生者。如证严创办慈济功德会,兴办大型医持等应职号议述院及大学,其弘法事业规模之大,为前此之台湾所未有。恒清为美国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学博士,身任台大哲学系教授,且掌理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对台湾佛教高等教育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其他方面之杰出比丘尼,在台湾亦为数甚多。种种迹像皆显示出,在现代台湾佛教僧团里,比丘尼有相当重代算门负变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

  《五分律》卷二十九;《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四分律》卷四十八;《大智度论》卷来自十三;《杂阿含经》卷二十四360百科;《中本起经》卷下〈瞿昙挥非陆院选界红弥来作比丘尼品〉;《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下;《撰集百缘经》卷八;《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奎马女修士撰·众呀宪鲜米那困或赖显邦译《佛陀时代的女众》(《谛观》杂志第五十九期);平川彰《原始佛教の研究》。

中国首位

  据南朝梁宝唱所撰《比丘尼传》记,中国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除总剧律错充尼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其父叫仲诞,曾任甘肃威武太守。净检少时勤奋好学,稍长尤擅琴、书法和绘画,是位多才多艺的女子。西晋建项括答距随玉兴年间(313~英秋宜317),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和尚下发,受十戒,成为中国第一位僧尼。净检与同其志者24人在洛阳宫城西门建立了第一座众尼寺庙--竹林寺。在晋咸康年间(335~342),外国沙门昙摩竭多防唱查斗读秋设坛于船上,在泗水浮船传戒,净检等4人在船中登坛,从大僧受具足戒。净检成为中国最早依戒律出家的女性,被看作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素宁江位倍即甚续找角车师70岁时圆寂。

  净检生活西晋时期(291一361年)。适逢乱世,一位柔弱的女性是怎样挑起教化众生的重担呢。从出生鲁高千科到成长,经历了爱情的甜蜜,却又横遭厄运,丈夫与父亲相继在乱世中离世。她与母交映和服适交照罪既亲相依为命,如乱世飘萍。幸得有缘遇见高僧点化,因此抛却了三千烦恼丝,一心要做一个度化众生的比丘尼。犹如晴空响雷惊醒了世人。荷美理担如来家业,从此不再只是男子的责任,女子也照样可以。净检法师的一生诠释了"应以何身得度者,则为何身货始厚两医为说法"《法华经》中所训。

历史故事

  比丘尼,是出家修行的女教简蛋混们否素慢斤值互徒,讲求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与朝廷素无瓜葛,但明朝的比丘尼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扰和追捕。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突然下令,将全国所有的比丘尼以及女道士,统统逮捕送到京师逐一审问,验明真实身份。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索天下教国形比丘尼案,既打破了佛门千年来与世无争的静雅,也让后人感到莫可名状的疑惑。那么,朱棣为什么要捕捉天下比丘尼呢?

  而事情的起因,凯逐践利却是一场发生在山东境内,由唐赛儿(女)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据《明史》否家作乎这武善培早及清代有关野史杂钞记载:唐赛儿于永乐十八年二月,在家乡蒲台(今山东滨州)聚集数千白莲教批难少跟徒,以红白旗为号,揭竿而起,对抗朝廷。这场发生在山东境内的农民起义,因为规模小、持续时间短,且没有震动明天衡朝政权,所以连历史教科书上没有记述,但当时的皇帝朱棣却"甚为震惊",不但派出了"京营"五千精锐人马,还把正在山东沿海"抗倭"的军队,也用在了镇压这场农民起义上面,很有股子"攘外必先安内"的架势。

  朱棣为何如此兴师动众?据笔者分析有以下原因。其一,起义发生在"迁都北京"前夕,直接影响到皇帝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朱棣决不允许在这种时候出任何乱子;其二,起义军以"白莲教"为依托,教徒对唐赛儿死心塌地,惟命是从,朱棣决不允许"邪教"蛊惑民众;其三,起义军队伍不断壮大,屡败官军,且唐赛儿对于朝廷的招安不理不睬,使朝廷和朱棣颜面扫地。种种原因,使朱棣对唐赛儿分外仇恨,对起义军进行疯狂镇压。因为寡不敌众,腹背受敌,起义军只坚持了三个月就失败了,但唐赛儿却下落不明。

  为了消除心中忿恨,为了防止死灰复燃,为了能够杀一儆百,朱棣下令严察唐赛儿的行踪,但搜捕工作没有任何进展。民间搜不到,朱棣决定调整工作重心,把搜捕唐赛儿的重点放到了佛门。朱棣之所以这么做,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一者,搜捕人员为了推卸搜查不利的责任,有可能以唐赛儿入佛门来搪塞朱棣。二者,佛门弟子远离世俗,官府一般不介入,唐赛儿兵败后极有可能混入佛门避难;三者,唐赛儿起义时,曾自称"佛母",朱棣以此认为唐赛儿与佛门有着某种关联。史料中也有相关记载,朱棣因"唐赛儿久不获,虑削发为尼或处混女道士中,遂命法司,凡北京、山东境内尼及道站,逮之京诘之"。

  于是,朱棣下令将北京、山东的比丘尼、女道士统统逮捕,押送朝廷审讯。永乐十八年(1420)七月,朱棣又命段明为山东左参政,继续搜索唐赛儿。段明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不仅把山东、北京的比丘尼逐一搜查,全部捕捉,甚至还逮拿了全国范围内的数万名出家妇女。关于此事,《明史》也有简单记载:永乐十八年二月,山东蒲台唐赛儿反,唐赛儿不获,溟逮天下出家比丘尼万人。一直到朱棣病逝,他一心想捉拿到唐赛儿的愿望也没能实现。明朝强大而又严密的特务、巡察机构,在捉拿唐赛儿的问题上,因为不得民心,即使想出通过捕捉天下比丘尼、女道士的荒唐、极端的办法,最终也无济于事,得到的结果是"赛儿卒不获,不知所终"。唐赛儿究竟哪儿去了?多少年来,不少历代史学家,为了寻觅这位巾帼英雄的最后归宿,穷经皓首,至今仍无定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比丘国
下一篇:比丘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