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蒲伯英

蒲伯英(1875~1934)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立宪派的代表人物,四川保路任持历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一名积极的斗士。

  • 中文名 蒲伯英
  • 别名 址庵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日期 1875

生平

  蒲伯英(1875~1934),是蒲殿俊《晨来自报》、《实话报》时期的笔名又字址庵。四川广安人。

蒲伯英

作为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立宪派的代表人物,四川保路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一名积极的斗士。

履历

 体倍好困难就伯重 他出身于一个"世诗和在邑为大姓"的封建士大夫庭,自幼就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十余岁时学业已初有所,为文思路敏捷,沦说鞭辟人里遣词文采飞扬,令前辈惊。十八岁时应童子试,获第一;二十二岁时又登了酉科拔贡,已是词章书法,名噪省内;1898年艺量照得给则紧氢,二十三岁的蒲殿俊赴北京参加朝考,因文章写得过长到时未获起怕写兰看群顾广终卷而落第。此时适值戊戌政变发生,维新人士或流亡海外,或血染苹市口,蒲殿俊受到强烈震动,激发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开始大量阅读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文章和他们翻译评介的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论著。这些论技占征与称较还牛牛由立著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同时使他叹悔过去热衷功商该余奏关较毫争示适台名而产生出改革社会现状的愿望。

  1899年,蒲殿俊开始在家乡进行革新文化教育的尝试。他创办"紫金精舍",聘胡峻、来自张澜等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士360百科执教,除讲授经史词章外,还广及舆地、博物,宣讲"西学新书",力矫旧学院找区益也讲学陋例。1902年,他受聘为"汉章书院"院长,继续推行新式教育,并在正课之外时常讲授"时务"。1904年,他被官费选送日本留学,接触到各种西方资产阶级社就形载机声会政治和文化学说,决心走社会改良的道路以救中国。

文化人

  190从兵货食8年,蒲殿俊留学归国,在汉秋京任法部主事兼宪政编查馆行走。1909年,清廷令各省成立咨议局,蒲殿俊"为川人推崇省城各方纷纷函电邀其返川"。8月,他领头集资五千元创办了四川咨议局怀左写速求识的机关报《蜀报》,自任报社社长,聘朱山为总编,邓孝可为主笔。《蜀报》在四川输入新思想、新知识,报导国内省内大事,宣传君主立宪,鼓吹改良,鼓吹早日召开国会;蒲殿俊亦在该报撰文介绍日本法政知识、国外科学论著,发表时卫耐孔距氧事评论。除办《蜀报》外,蒲殿俊还陆续资助办起了《白话报》、《西顾报》、《白视都奏养启智画报》,为四川近代社会文化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09年10月抗须盟吗赶14日,省咨议局在成都召开成立大会三十四岁的蒲殿俊当选为议长。

  1910年,由蒲殿俊等人领衔的立宪派连续三次发起国会请愿活动归于失败。19if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悍然微只喜颁布'铁路国有'令,将川汉铁路置于帝国主义控制之下。消息传到四川,一时'函电纷驰,争议嚣然'。6月16日,在蒲殿俊、罗纶等人策划下四川成立了保路同居可志会,蒲殿俊被推为会长,号召群众起来"破约争路"。9月7日,川督赵尔丰下令利染采二备计逮捕蒲殿俊等人,"指为反逆,诡词人告'。在狱中,蒲殿俊宽慰诸人说:章字手布修所立宪方开,我辈当死无理。井倡赋诗会文消遣。而此时,四川保路运动发展到武装起义的高潮,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0月10日,武昌起义发生,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的最后崩溃指日可待。迫于形势,赵尔丰于11月15日释放蒲殿俊,并与蒲殿俊签订《四川独立二十三条》,11月27日,大汉四川军政府在成都组成,蒲殿俊出任都督,宣布四川独立。不久蒲殿俊在成都兵变中仓皇出逃广安。

  民国初年,蒲殿俊任众议院议员,并一度热心政党政治。1912年他与梁启超、汤化龙等组织"民主党,次年又与共和党、统一党合井组成进步党,蒲殿俊为七理事之一。由于袁世凯把进步党当做自己走上独裁的政治资本和工具,蒲殿俊的"政党政治"幻想遭到破灭。1917年张勋复辟。蒲殿俊积极支持段祺瑞讨伐张勋,以后政权落在北洋军阀手中,中国政治依然黑暗如故。蒲殿俊愤愤地说:"结果成功了一个假共和的民国。"在做了四个月段祺瑞内阁的内务部次长以后,他辞职了。决心"脱离政治生涯","尽力于舆论指导和社会教育,以一个'文化人'的面目出现"。

晨报

  1919年蒲殿俊谢绝了北洋政府委他的教育部长职,而应北京《晨报》之聘就任总编辑。他在李大钊等人协助下改组《晨报》副刊,增设"自由论坛"、"译丛"两栏,约请梁启超、胡适、王国维、鲁迅、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冰心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撰稿介绍新知识,传播新文化,宣传新思想,使《晨报》面目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文化园地。与此同时,蒲殿俊又独办《实话报》,全登白话文稿。这一时期,他以"止水"和'蒲伯英'为著名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鼓吹言论自由,宣传妇女解放提倡白话文和大众文学,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戏剧改革

  蒲殿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最大贡献是从事传统旧戏向现代戏剧的改革。他认为:'戏剧是引导人类向光明路上去的一颗明星,是打破叫'旧中华'传统的种种偶像底一种利器,是开垦世界的、人类的'新中华'的一柄长锄,和其他新学问新事业一样,很值得而巨应该用多数多量的精力去改革它,创造它无休无限的去发展它。"1921年5月,蒲殿俊与陈大悲、沈雁冰、郑振择、欧阳予倩等人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专论戏剧的杂志----《戏剧》月刊。蒲殿俊在这个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署名文章。在《戏剧之近代的意义》中,他认为"改进社会惟戏剧最速"。"现代的戏剧'一面是"教化的娱乐",一面是"为教化的艺术"。在《中国戏剧天然改革的趋势》中他大声疾呼戏剧改革的方向是面向劳工',创作必须"以民众的精神为原动力!"在《戏剧要如何适应国情》中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无论哪一方面,都可以说是在病的状态之中",而旧戏宣扬忠君迷信夫权"差不多全是助长病的状态的",他大力主张在中国舞台上演文明戏以西方话剧的形式创作中国现实社会中现实的人的内容。蒲殿俊的戏剧理论完全是现实主义的,他提出的现代的、教化的、改造社会的、职业的戏剧改革理论,和以民众精神为原动力的创作思想在中国戏剧界除旧布新的变革时期产生了巨大影响。

小说学者

  蒲殿俊不仅从事戏剧理论和戏剧教育,还身体力行,创作现代话剧剧本,写有《道义之交》和《阔人的孝道》两个剧本对封建传统文化所宣扬的仁义和智信孝诸道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L层社会的黑暗和L流人物的伪善揭露得淋漓尽致。这两个剧本不仅编印成册,而且在北方多次公演。

蒲伯英

  1922年冬,蒲殿俊集资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职业戏剧学校--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目的是想要"造就一群职业的,但高尚的,专精艺术的剧人",形成一个'有新空气"的戏剧界。戏剧学校第一期招生三十名,进行编导演的全面训练。为了使学员得到舞台实习的机会,蒲殿俊又集资在北京香厂路盖了新明剧场。1923年5月19日,蒲殿俊率'人艺'的学生作了第一次面向社会的公开实习演出。 在专攻戏剧之余,蒲殿俊也涉猎新文学其他领域写有《异哉所谓小说学者》、《从何典想到平鬼传》等文章,在当时的文学界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归乡

  1927年蒲殿俊因母亲年事过高畏北地苦寒,日思归乡,故辞去北京文化界的一切事务奉其母回四川广安故里隐居。四川军阀和蒋介石欲利用蒲殿俊的声望,一再以重金拉他出来做事,他愤于民国政治的日益黑暗,或躲或拒,宁靠卖文字为生亦不愿与之为伍。他在自己五十岁生日时写道:'止酒从医谏,因逃恶税征。已无民畏死,安用北犹人。饥饱凭毫瀚,兴亡听鬼神。此生浮未了,差免附朱门。其感叹一生抱负难以实现,从而消沉井充满厌世情绪的心态表露无遗。

  为躲避地方军阀的纠缠,1934年10月,蒲殿俊再次举家迁往北京。不料刚到北京就一病不起,同年10月29日,病逝于北京首善医院。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箝位电路
下一篇:法国建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