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读书了没?”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能坐下来好好读一本好书似乎已经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总是跑得太快,却没能等一等被落下的灵魂。
即便是用手机也好,即便是只有碎片化时间也好,我们一起让灵魂慢行。今日推荐5本好书,让你在百忙的生活中抽出一些时间来看看别人如何看待世界,带你看透一些人生的真实。
你能想象在现代文明的世界,还有一种摩门教教徒相信世界末日,提倡一夫多妻。甚至不让自己的孩子上学,而这都发生在崇尚个人价值,自由,民主的美国。今天的这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女作家塔拉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成为了一个丑恶的原生家庭的孩子逆袭成剑桥博士的故事。
原本正常家庭教授的常识,到了塔拉这里,成了一份诅咒,所有别人眼中的理所当然必须让她打碎原来的她重建自己。
如果她选择和外界一样过正常人的生活,意味着与原生家庭决裂。而此时的塔拉的父母却坚信他们的女儿是被魔鬼引诱了,这是一种对宗教和家庭的背叛,执意让她回归家庭。这让她几度面临精神崩溃。
如果这本书只是励志鸡汤版的故事,那将不会取得现在的关注。
塔拉的自传里你能听到两个声音,一个是7岁经历着当时恐惧的小女孩,另一个是30岁正在写书能审视和反思当时情景的女人。
当教育让她开启一个全新视角时,她那原本并不兼容的两套系统却修复了,她选择了尊重和理解父母的生活方式,因为她明白最重要的是化解自己心中的矛盾。
选择可控的去改变,不可控制的选择和解。看似是一种无奈,其实何尝不是一种成长。
我们终将逃离旧的自我,也只能自我救赎。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阿城说体育产业的兴起,意义不只在于健康,还安全消耗了人们攻击的热情,也就是说,中国男足,不管具体成绩如何,这都是次要,只要他们踢,就能引起释放社会攻击性的作用,毕竟一起骂国足,也是一种感情宣泄嘛。
阿城的这本《常识与通识》就是这么独特的一本科学看待世界的方法论。
那些阿城在书中说的常识,可能是你闻所未闻的。这也是阿城不断大声疾呼:“在丧失常识的时代,救救孩子,就是教给他们什么是常识。”
他会跟你讨论什么是“思乡病”,这其实是童年饮食习惯产生的消化蛋白酶在做怪,对于外界不惯常的食物会消化不良。
而文化也有类似的“蛋白酶”。我们的母语体系就会制约我们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对他国文化的不适应。
而艺术家,通过音乐如果能找到中枢神经发电的频率,那么人就会被“感动”。
阿城娓娓道来,不只想要你听他说,还希望你通过他们悟到别的知识,从而建立通识。拥有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
有时候他从生物学角度跟你分析你以为的浪漫爱情并非你想象的,某种程度上你会觉得特别“煞风景”。他换思维角度的方式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但每个人都希望认识自己,而阿城提供了一种特有的角度。
100年前的社会学经典,如今成为微商和传销的“圣经”
一本《乌合之众》的颠沛流离之旅。
当人们因为某些一致的心理诉求而聚集到一起时就成为了作家勒庞口中的“群体”即“乌合之众”
他说群体的智商并不由那个智商最高的人决定,1+1不会大于2,甚至他说1+1会小于1。
因为一个特定人群的特点就是“蠢,冲动,易怒,多变,没有头脑,缺乏理性,野蛮,不擅讲理,简单化,夸大化”一个正常的人, 在一个特定群体中也很易成为一个凭本能行动的野蛮人。
勒庞在本书中提到了三个明确的方法, 只需要“断言,重复,传染”就能影响你所在的群体。对断言不断重复,以及情绪的感染去引导群体即可。
这种站在精英主义的背景上提出的观点放在现代你自然会抨击和反驳。可在当时的历史阶段却开创了一个思想的先河。
其实反观一下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在网络这个虚拟化的世界里,带节奏和带情绪也随处可见。100年前的勒庞就就在群体定义里提到过,群体未必时空同一在同一地点。
我们细品一品,他的“乌鸦嘴”有没有在你身边发生过。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即便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他们的观点依然值得深思。
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切不可不持怀疑态度去相信一切。
“普鲁斯特写了一本书,谈到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儿。这些事儿看起来就如一个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眼看潺潺流水,粼粼波光。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
没想到这样一段文字是王小波写的。
身为女孩时,几度看王小波,他露骨直接的文字没能让我读得下去,我想可能当时还不是时候。
我们这些80.90后的孩子从哪里去了解那个压抑人性的时代呢?
王小波带着自己的逻辑悖论和属于他的黑色幽默。给予了我们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
一个人,在那个人性扭曲的年代,如果不是“破鞋”却总被叫做“破鞋”你要怎么做? 四处辟谣吗?
王小波的逻辑不一样,他觉得那不如让女主角乐于做一个真正的“破鞋”。你猜怎么着?
在当众暴露了自己是“破鞋”之后,反倒没有人再说起这件事了。
后续的故事更荒诞,值得你自己去体会。
你可以随处看到王小波小说里的有趣,他的语言上能给人无限快感,而底层却是在启发心智。
家庭生活往往让我们总是感到烦恼,但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却还在积极地组建家庭呢?我们总是隔三差五地就听到“原生家庭”这个词,它是否就承担了孩子成长的全部责任呢?面对父母的逼婚,年轻人总是感觉压力倍增甚至不想回家。那家庭的意义在哪里?这本由傅雷翻译的法国著名作家的《人生五大问题》就试图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了解婚姻,家庭,友谊。作者谈到家庭时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在家庭中,统治着生活的是最庸俗的一般人,正如一个家庭散步时,是走得最慢的脚步统治着大家的步伐”。而关于婚姻作者也有独特的视角;“不少幸福的婚姻,在数年之后已变成真正的友谊。凡友谊中最美的形式,如尊敬,如精神沟通,都具备了。”书中的几个观点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首先,两性之间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充满的差异和冲突并不是在无婚姻的自由状态就没有了,婚姻满足了我们本能,有帮我们深刻地去了解异性,学会了锻炼自身的意志和包容力。第二, 一方面我们从家庭得到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也让家人看不出我们特别的价值,让我们想要逃离,而另一方面我们在社会中担任的各种角色又只有在回归家庭时才能卸下武装,恢复本性。
第三,幸福感是可以通过“练习”来获得的,不要执着于过去,不要想象未发生的灾难,对现在当下的事情用于行动,不要找借口。也不要给两性打上固有的标签,男人应该怎样女人应该怎样,我们需要的是在家庭关系的不同摇摆中寻找宽容和平衡。
微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