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戏曲中,各剧种都因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而有自己的习惯用嗓方法,但归纳起来,大体不外乎三种,即大嗓、小嗓与大小嗓结合:
大嗓即真声,小嗓即假声,梆子系统的“边音”及“二音子”即属小嗓唱法,大小嗓结合即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昆曲称“阴阳互参”。
各剧种大都根据自己所用的音域、音区及与此有关的音乐风格,对上述三种唱法有所侧重;
如河北梆子的音乐风格高亢激昂,唱腔经常在高音区活动,故偏重于用一种结实而带刚劲的小嗓或以大小嗓结合的唱法;
越剧的音乐风格低柔委婉,音域多限于中、低音区,故多用真声演唱,秦腔、蒲剧则因音域宽广,唱腔常作5度、8度甚至13度的大跳,故采用大小嗓结合的唱法,各种嗓音的运用,是形成该剧种音乐风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传统戏曲唱法在声音观念上要求:出音必纯、一线到底、珠圆玉润(甜、脆、圆、亮、水)、声若洪钟、响遏行云,要求穿透力强;
各剧种的各个行当,为适应戏剧的需要,按各种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和性格等特征,从用嗓、音色及表现方法上加以划分,不同的行当唱法是不一样的;
京剧在男女分腔问题上解决得较好,行当唱法发展也较完备,其区分大致如下:
“生”——
老生,扮中年和老年男子,多为正面人物,用大嗓,以响亮的“膛音”或具有俗称为“云遮月”的音色嗓音为最佳,声音造型须与人物形态的造型相吻合,唱法要求苍劲挺拔;所谓“云遮月”,即如月光下视景物,若明若暗,具有些许朦胧的美感;
小生,扮青少年男子,传统戏中为大小嗓并用,小嗓宽亮,音色华美,富于朝气;文小生唱念须刚柔相济;武小生宜刚健矫捷,扮演少年气盛的人物,如<群英会>中的周瑜,唱念须刚多于柔。
“旦”——
青衣、花旦、闺门旦均用小嗓;青衣扮青、中年妇女中的正面人物,要求发音圆润、饱满、明亮,行腔柔婉,但须柔中有刚,闺门旦于圆润中略带娇嫩,花旦嗓音比青衣更亮、更接近说话,讲究俏丽脆气;
老旦扮老妇,用大嗓,要求具有宽亮的“膛音”,多用胸腔及口、咽腔共鸣,行腔中既要带有老年人的苍劲,又要保持女性柔婉的特色。
“净”——
铜锤花脸,用大嗓,阔口膛音,铜锤专扮社会地位较高并富有威望的正面人物,嗓音洪亮沉雄,运用胸腔、鼻腔及头腔的混合共鸣,要求有足够的音量,行腔气势雄浑;
架子花脸,也用大嗓,因多扮性格豪放粗鲁的男子,唱不多,唱时可偶尔夹用“炸音”,以突出人物暴躁和易于激动的性格。
“丑”——
扮正面或反面滑稽人物,也扮旧社会中的地位低下者,唱极少,全靠念白及做功将人物演活,但念白亦以嗓音清脆悦耳、口齿爽利为佳。
由于行当唱法的差异,演员从学戏起,便须根据嗓音条件,决定其所攻行当,以便进行训练,有成就的演员,都能在自己擅演的剧目中,尽量发挥自己的嗓音之所长,使人物的刻画与嗓音的发挥互为依存,尽善尽美;
如京剧名旦梅兰芳,就充分发挥了他嗓音中甜、脆、圆、润、水等特点,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雍容华贵、端庄柔美的古代贵妇的艺术形象,另一名旦程砚秋,却以一种较暗而闷的音色和藕断丝连的唱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个悲剧人物坚贞不屈的动人形象;
他们的演唱,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并以各自独具的风格,形成两支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
微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