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带你了解5000年历史顺序 中国有多少年历史

在西方,有这样一套审视文明的标准:城市、文字、青铜、神庙和祭坛。这套标准也被称为“四个标准”,因为它的存在,有着8000年的历史的中国文明,在西方某些学者的眼里一下子缩水成了3000多年。西方学者这么说也就罢了,让人不解的是,国内的一些学者紧随其后,人云亦云。

中国文明有8000年的历史,为什么被西方学者“说”成了3000多年?

西方人喜欢为这个世界制定标准,对于历史也不例外,他们常常忽略自己制定的标准可能不适合于某些地方,但是,其一惯表现却是越不适合越要遵循,不遵循就是不对的,显然地,在他们的眼里、心里,全世界只有一个共同标准,进而也只的唯一的答案。中国文明在西方就有了类似的遭遇。

中国文明有8000年的历史,为什么被西方学者“说”成了3000多年?

被缩水是因为有两样还未达到8000年的“标准”,我们在这里先说文字后说青铜。

西方人一般认为,中国的文字出现在商代,是甲骨文。在中国的史籍记载里,甲骨文之前,中国就是有文字的。仓颉 ,黄帝时期造字史官,传说他因鸟兽的足迹受到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其后,中国的史籍中大量地提到了仓颉,如《吕氏春秋》中就说:“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中国文明有8000年的历史,为什么被西方学者“说”成了3000多年?

传说与史籍印证,从理论上讲也能说得过去的,但这却一直得不到“承认”。后来,中国的考古学者在龙山时代的一些陶器发现了一些符号,觉得这些符号有明显的文字特征,有的还已被释读;又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许多“刻画符号”,经研究与商代的甲骨文有些相同或相似。这从逻辑关系上解决了这么一个问题,即商代的甲骨文不是从天而将的,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仍被看成是“符号”而非文字。理由是:这些文字并非成熟的文字系统。这多少有些强人所难,就像一个孩子则降生就变作了成人,大家都认为这不正常,但有人硬要说这很正常一样。

中国文明有8000年的历史,为什么被西方学者“说”成了3000多年?

其实,关于文字是最让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不仅统一了当时中国文字所盛载的信息与文化,而且,让中国的文化在后世无论如何地都变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中国文明唯一未被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让人感到不解的是,那些用文字衡量出的文明却被中断了,另外是,标准的制定者似乎忽略了这样一种说法,即世界上确实还存在一些没有文字的文明。中国文明当然不是没有文字的文明,那些不被认为是字的“符号”其实就是中国的字根。我们的孩子不会一生下来就是成人,商代的甲骨文在它之前应有其发生演变的过程。今天的中国学者研究发现,在夏或夏之前,中国的“符号”,竟然是有不同的,有20多种,这也是符合演变过程的。

中国文明有8000年的历史,为什么被西方学者“说”成了3000多年? width=740 height=490

再说青铜。根据史书记载,华夏部落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一带)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良渚文化”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良渚距今约5300-4300年,大体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同处一个时代。但是,这个文明大约在4000年前后,被华夏文明征服或者说是吸收、接纳、融合了,而华夏文明的青铜器要比苏美尔文明时期的晚一些,尽管古文献上记载,距今5000-4000年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冶铸青铜器,而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已有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青铜器制品,但还要晚一些的。

中国文明有8000年的历史,为什么被西方学者“说”成了3000多年?

青铜在这里成了衡量人类文明的唯一标准,似乎是没有了替代品,但真是不是这样的呢?中国学者给出的答案是:不一定。在良渚文化中,玉器的发达是其一大特点。考古专家宋建先生认为“良渚文化玉器的主要功能不是装饰,而与青铜器相同,也是政权、等级和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因而,良渚文化的玉器,也是文明的要素之一。这就是说,青铜是可以有替代的,在中国,它可以是玉。

中国文明有8000年的历史,为什么被西方学者“说”成了3000多年?

然而,“标准”似乎不可替代和更改。为此,复旦大学教授李辉利用相关演讲呼吁将东方文明形成的标准应该调整为:国家政府(帝王)、文书记录(图文徽章)、礼仪规范(礼制玉器)、历法或法规。李辉教授认为,这或许是更好地适应世界各地的文明形成标准。可标准仍然在那里,呼吁只能是呼吁。

对此,我们的观点是:尽管人类有着相同的成长经历,审美是也相同或者相似的,但文明显然是有所不同的。标准不能是唯一的,有些要素是可以替代的,我们需要也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标准。不知网友如此看待这一问题呢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