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千多年前,释迦摩尼创造了伟大的佛教,是佛教的开山祖师。他解救千万佛教徒于水深火热之中,给人们带来了幸福。
释迦摩尼圆寂之后,他的弟子们将他的肉体火化,在一片灰烬中惊奇地发现了很多闪闪发光、光彩夺目的珠子。它们无比坚硬,遍布释迦摩尼的全身,包括头部、肩部、手指等,令人叹为观止。
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舍利子,它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电影、电视剧、小说中均有涉及,人们都听说过这个名词,但是舍利子究竟为何物却很少有人知道。关于舍利子的奥秘也一直困扰人们。
提到舍利子,大家第一反应也许就是在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时经过祭赛国,寺庙宝塔上的舍利子丢失,国王勃然大怒,要严厉处罚看守舍利子的僧人。舍利子的珍贵性可见一斑。
舍利子我们经常在名著和影视中见到,我们都知道它是佛教圣物,但是除了这些作品中出现过的舍利子的形象,我们对它还是很陌生。究竟舍利子是什么东西呢?它到底为什么这么珍贵呢?
在人们的定义中,舍利和舍利子似乎是同一种东西。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舍利与舍利子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
舍利这个词来源于古印度,是梵语的音译,本意为人死后的骨头、骨灰等身体的总称,被称为“佛舍利”。在我国,供奉舍利的寺庙并不多见,只有大约两三个。
而舍利子则是高僧圆寂之后,火化之后留下来的坚硬的晶体。这些晶体颜色各异,或晶莹剔透,或洁白无瑕,或五彩斑斓。舍利子的大小和形状也都不同,是人们心中的至高无上的珍宝。
两千多年前释迦摩尼圆寂后,身体中发现舍利子,震惊全国。这便是有关舍利子的最早的记录。弟子们把它们奉为佛教至宝,每日虔诚地朝拜。
在佛教徒眼中,舍利子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圣洁之物。但是在某些不良商人眼中,这些舍利子象征着暴利。他们争夺本就不多的资源,导致它们最终流落到民间,不知去向。
直到今天,我们还是能够在各种拍卖行或者古董店见到所谓的“舍利子”,至于它们究竟是真是假,我们便无从得知了。
关于舍利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历史上舍利子的记录却并不少见。即使舍利子非常罕见,但是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不同朝代舍利子也多次被考古人员们发掘出来。
1987年,人们在考古法门寺时,发现了很多奇珍异宝,其中便包括传说中的佛指骨舍利子。它与宝石在光泽度和大小形状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并且与当代的舍利子不同。
1994年,人们修复宝相寺时发现了佛牙舍利子。宝相寺经历过抗日战争,也经历过解放战争,在这样两次摧残之后还能够屹立不倒,也许舍利子也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保护作用。
古往今来,舍利子一直是神秘的东西。它的成因是困扰科学家们几千年的难题。究竟舍利子是怎么产生的呢?舍利子的成因众说纷纭,大概有以下三种说法:
首先,一些科学家们认为舍利子其实是人们身体内的结石。僧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常人不同,他们以蔬菜为主要食物,体里充满大量植物纤维。
与此同时,僧人们由于每日要进行祷告经常要维持端坐的姿势,缺少运动,消化系统的能力远远低于常人。
结合以上原因,僧人们无法消化的植物纤维长时间大量堆积,逐渐钙化成固体,变成结石留在僧人们体内。久而久之,变形成了我们口中的“舍利子”。
但是这种说法得不到人们的支持,体内留下舍利子的高僧们虽然年龄很大,但是身体都很硬朗,并非疾病缠身的老年人,所以排除了结石病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普通人中患结石病的也很多,但是没有火化之后会出现碳酸钙固体,并不会出现舍利子,所以这种说法不成立。
第二种说法认为舍利子是人体火化时留下的骨骼结晶。在骨骼遭到灼烧时,与空气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将骨骼中本来的物质转化为了另一种物质,就是舍利子。但这种说法也没有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还有另一种可能性。高僧们在圆寂之前,可能佩戴着一些随身物品,例如宝石等,火化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些物品,烧制之后就变成了舍利子。
人们猜测宝石的主要成分在高温条件下会溶解,并且与空气中特定的某些物质发生反应,最终形成了舍利子。但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们也不得而知。
还有许许多多在民间流传着的关于舍利子成因的不同说法,但是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官方的定论。究竟舍利子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也许在未来,科学家们会给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拥有舍利子就能收获幸福。也许是一夜暴富,也许是找到能够携手走过一生的人。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仅仅只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而已,并不是事实。
而在佛教徒心中,舍利子则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因为只有在高僧体内才能发现舍利子,所以它就变成了品德高尚和修为深厚的象征,是佛教徒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也是佛教的圣洁之物。
舍利子的奥秘我们无从得知。在不同的人眼里,它是不同的存在。在我们外行人眼中,它是玄妙之物。在佛教徒眼中,它是高尚之物,而在心怀鬼胎的商人眼中,它却是赚钱的工具。
我们虽然都不懂其中的奥妙,但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精神支柱来帮助我们树立前进的目标。只有一直心怀希望,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朝着那个目标奋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