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互联网颗粒度的名词解释 颗粒度什么意思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奋斗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说的就是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来自于他以往的努力与积累,冰心说的是“厚积薄发”的道理。

道理我们都懂,不就是积累知识与经验吗?

可是现实中,明明都是很努力的人,甚至都是一起“996”的同事,却能在三五年后,拉开远不止三五倍的差距呢?

答案也很简单,除了时代机遇与个人运气外,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就只有知识——别人不知道的,只有你知道;别人已知道的,你知道得更多。

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像同一块田,一年内实现更高产量一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实现知识密度与深度最大化。。

具体该怎么去做呢?

先了解是什么是知识颗粒度。

来自小时候的惊叹

小时候,不知道你有没有跟我一样惊叹:

一个人获得知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书本。可是小时候字认得都不多,看到厚厚一本本书时,我就非常吃惊,书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么多的知识堆放在一起,真不简单,我十分佩服生产书籍的人。

慢慢长大一些,知道了书是作者,或几个作者联合编辑出来的,可能是我比较愚昧吧,到了大学还是会有困惑:

一个人是可以看到、学习到很多知识,但他是怎么整理出来的呢?而且还能成体系地将同类知识梳理得逻辑严谨?我对他们驾驭知识的能力表达深深吃惊。

后来这些困惑,直到我真正参与到一本完整的图书,从立项、编辑到出版成功,才真正明白。

这头里的门道就是管理知识的颗粒度。

看书,老师就教会我们,首先是看书的目录。目录是一本书所有内容的汇集,以列清单的方式,展示这本书分几个篇节,每个篇节里面还有罗列出一个个主题。

通过对篇节与主题的浏览,读者就能大概知道这本书是怎么去讲述一个大主题的,它是用了7章还是10章,各章节分别用到了什么主题描述。

因此目录就是一本书的知识颗粒度,它反映作者的知识专业度与认识边界。

知识颗粒度帮助知识加速理解

为了简单易懂的说明,我还是拿小时候的事来陈述。

小学生认识不多时,老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教你去背,为了效果最大化,还会设置如上班前5分钟,需要大家默写前一天的课文。

这样做的后果,通常是听话的学生,会原文一字不差地默写出来,并且得到老师表扬,可是对于学生中的“中立选民”,或“反对派”来说,就是一场场厄杀兴趣的行为艺术。

毕竟人是有自主意识的,人不是人工智能,不是复读机,恰恰人类最大的优势在于天生的逻辑思绪能力,这种能力有时会出现在的我们睡梦中,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梦里大脑经常帮我们梳理好白天所见的杂乱知识;人类还有强大的联想能力,某次在洗澡时,你可能发现了水有“浮力”,你可能就想通了人生的一次选择。

正正人类自身就带有逻辑思维的能力,那么放大这种能力最好的就是通过将知识颗粒化,让知识从看过的几十本书,几百万,变成有结构,有单位,有逻辑排列的“实物”。

如此便实现了知识的加速理解。

管理知识颗粒度的工具——思维导图

知识颗粒度是一个人管理知识的基本单位。想拥有受人尊敬的专业能力,梳理个人知识,是每个职场人取得长足进步的基本要求。

那么在管理知识颗粒度,有哪个工具简单直接为我们所用呢?

这就是我要介绍的工具:思维导图。

人在大部分情况下,脑海里的思绪都是发散的,甚至无意识状态时,还很混乱。而思维导图是一个专门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简单却又很有效。

比如我这篇文章在写之前,就用到了思维导图来列题纲。

大部分人都少做了这一步:管理知识颗粒度

之所以提倡用思维导图,它有至少两大优势:

一是非常直观生动,对比看纯文字的知识,思绪导图的树状视觉,容易让任何人有兴趣。

二是,简洁易懂,从层级罗列的呈现方式看,不仅帮助制作的人梳理思维逻辑,也让看的人轻松看到该主题下的知识结构、重点是什么,以及边界在哪里。

如果你已经在用思维导图工具,那请继续坚持用,天天用,对工作梳理,知识梳理都非常有好处。

如果你从未接触,那恭喜你发现了一件人类所能使用的,最简洁的知识整理工具,它将是你在处处通关打怪的思维基石。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