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来,关于高考的改革提了一番又一番,但文理之争一直处于困境中。对于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毕业工资待遇问题也成了大家攀比的对象,下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工资差别,供参考!
深挖历史,展示数据,并不是要渲染文科生的悲观情绪,坐实低人一等的结论,相反,有句话说得好,“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来改善劣势,却很少关注自身的优势,而事实上,当你能够投入大部分精力发挥自己天生优势时,就会有超越寻常的成长速度。”
这些年,文科生正在逆袭。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之后,人们自然地会去寻找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而在这一方面,正是文科生大显身手的领域。戏剧、文学、哲学、宗教……这些曾经一度被视为“只会引经据典空谈理论”的文科,正被社会大量需要,大量接纳。
去年美国出版了一本书:《你能做任何工作:“无用的”自由技艺的惊人力量(You Can Do Anything:The Surprising Power of a "Useless" Liberal Arts Education),作者是乔治·安德斯,这本书提出:在当下的新形势,文科生更容易找到好工作。
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美国新创造的岗位只有不到10%是和互联网、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岗位。而剩下的90%的新工作大部分都和“文科”有关系——也就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经过无数“理工科”人才的努力,人类走向了智能时代。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被淘汰的概率”,可以看到概率最小的三个职业:教师、心理医生、酒店管理者,恰恰都属于文科生常常走的道路。
相信看过《无问西东》的朋友和我一样,对影片中“静坐听雨”的片段感触颇深。
轰隆作响的雷雨湮没了老师的说话声,此时,正在教授理科知识的老先生索性停下讲课,在黑板上挥毫四字:静坐听雨。四字端正有力,风骨尽显。
那位老教授的原型正是西南联大经济系主任陈岱孙先生。
其实,陈岱孙先生从小学的是文史知识,任教的则是更需要理性思维的经济学,可以说是文理兼修,既有理科生的专业素养,又有文科生的品味情调。
这种风骨、这种积淀,亦或者说这种视野,已然跳脱出文理的界线,成为傲立于英才辈出的民国时期的一代名家。
老话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现代社会需要是全才,过往文理之争的刻板印象已不再适用于当下。
老板需要员工既有“理科”的缜密思维和工作能力,也要有“文科”的圆融处事和表达能力。这个社会不要只会哐哐做题,不知如何组织语言、做书面报告的理科生,也不需要只会埋头苦记不知动脑解决的文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