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附80后女大学生的山区创业故事 女大学生如何创业

让青春像扁桃花一样绽放——一名“80后”女大学生的山区创业故事

宋学琴腰上绑着绳索,在汾西县核桃丈村陡峭的山坡上嫁接扁桃(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新华社太原6月12日电 题:让青春像扁桃花一样绽放——一名“80后”女大学生的山区创业故事

新华社记者陈忠华、王井怀、霍瑶

告别城里的温馨小家,宋学琴又奔向60公里外的土窑。

60公里,两种人生。

12年前,“80后”女大学生宋学琴执拗地嫁进了吕梁大山;8年前,这个外乡妹子又将自己“嫁”上了孤寂的山桃枝头。

坡上次第花开,宛若青春在奋斗中绽放。

扎根

出生在河北大平原的宋学琴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与大山结缘。

所有的故事,始于10多年前的那次相遇。

2005年,大学毕业的宋学琴在邯郸一家律师事务所上班。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来河北打工的山西小伙子侯俊豹,“人踏实、心善,眼睛明亮”。

坚决不同意的父母早有打算:要嫁在当地,最好招个上门女婿。

“自己的路,自己走!”没有彩礼,也没有娘家人的祝福,宋学琴独自一人跳上长途大巴,嫁到了千里之外吕梁山深处的汾西县核桃丈村。

“也算是旅行结婚吧!”那时的宋学琴,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婚结了,生活才刚刚开始。

群山包围的核桃丈村只有56户人家,地无三尺平,八沟连九梁,一眼望去除了山就是垣。村里人赶集要到30多里外的镇上。第一次赶集,宋学琴蹬上高跟鞋随着丈夫出了门,谁曾想崎岖不平的山路给了她一个下马威:穿着鞋硌脚,脱了没法走。

“两个人过日子,一起奋斗才有意思。”赶集归来,宋学琴默默地把高跟鞋放进了柜子。

奋斗的路上充满艰辛。接下来的几年,小两口开过小饭店,办过小石膏厂,在村子里放过羊,在山上养过鸡……“屡战屡败”的宋学琴心里倒也想得开,创业路上怎么可能一帆风顺?“咱别的没有,就是不服输!”

村里也有嫁来的外地媳妇,但很少有人吃得下山里的苦,有的连过年那几天也待不住。有文化、能折腾的宋学琴却在这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扎下了根,成了一个地道的山里媳妇。

生活的磨砺,让这个外表弱小的姑娘身上平添了不少韧劲儿。人的生命力,不就是在这样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吗?

嫁接

核桃丈村没有几棵核桃树,倒是山桃树满山遍野,默默地花开花落。宋学琴起初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创业梦会与这片山桃交织在一起。

2009年,宋学琴在网上搜索项目时,陌生的扁桃仁闯入视线:扁桃仁俗称美国大杏仁,国内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绝大部分靠进口,可用山桃、山杏进行嫁接育苗……

宋学琴眼睛一亮:咱这房前屋后全是野山桃树,可以把扁桃嫁接到山桃上啊!听了这“奇思妙想”,村里的大爷大妈纷纷摇头。

“山桃还能嫁接卖钱?活这么大岁数了没听说!”

“5年后才能挂果,养猪都比这来钱快!”

有市场有资源,搞嫁接肯定没问题!宋学琴看中的,九头牛都拉不回。她坚信,只要有颗创业心,哪里都能挖出金子。

辗转找到汾西县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曹玉贵的电话,宋学琴兴冲冲打了过去。蹲在采穗圃里,曹玉贵正为扁桃推广的事儿发愁,“一个外地口音的女孩打来电话,一口气把纬度、光照、温度说了一通,当时我大吃一惊。”

就这样,找到组织的宋学琴在村里承包了200多亩山地,成了全县最早的一批扁桃种植示范户。

“扁桃啊扁桃,你能在山桃枝头开花结果吗?”站在树下,宋学琴充满渴望。

理想与现实,隔着几许沟梁。搞扁桃嫁接,步步并不轻松。

地里坡上长满野刺。早晨,小两口拿起镰刀和斧头上山砍荆棘;晚上,两个人坐在炕上拔身上的刺,“白天砍多少枝,晚上就得拔多少刺!”

这些年,夫妻两人在扁桃嫁接上投了二三十万元,没钱了就出去打工挣点。有一次,宋学琴去附近的鸡厂喂鸡。40多摄氏度的高温、令人呕吐的粪味,她愣是闷在鸡棚里40多天。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个创业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每年春天,人们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小个子女人把绳子一头拴在山顶的树上,另一头绑在自己腰上,像猴子一样滑下陡峭的山坡,悠来荡去地一棵一棵嫁接扁桃。

绽放

长年的风吹日晒,宋学琴脸上有了“高原红”,手也变得粗糙、厚实。一心扑在了扁桃上的宋学琴好像着了迷,在她窑洞的抽屉里放着4本“扁桃日记”,记录着种植的点点滴滴:开花时间、嫁接日期、喷药时间……

一页页手写的笔记,是宋学琴创业路上的最好注脚。“黄土高原没种过扁桃,这可全是难得的资料。”果树专家对宋学琴竖起了大拇指。

2015年和2016年当地接连遭遇冰雹和霜冻,曹玉贵更觉得宋学琴确实不简单:她像个没事人一样,照样砍灌木、嫁接、施肥。有一阵子老曹都快撑不住了,宋学琴便同他开玩笑:“曹主任,你可不能撒手不管啊,那样我们就找不到组织了。”

“学琴就像稳定剂,稳定了军心,也坚定了我的信心。”曹玉贵感慨地说。

又是一个春天,坡上的桃花开了。不同的是,一直开粉红花的山桃,这次开出了粉白色的扁桃花。“多么可爱的粉白啊!”宋学琴连忙放下手中的活,第一次忘情地欣赏着这一片片怒放的精灵。

2014年秋天,山桃树结出了扁桃,宋学琴终于迎来了嫁接后的第一次收获。接下来,她和丈夫在汾西县城安了家,两个孩子也在县城上了学。“我也有个梳妆台!”虽然顾不上打扮,学琴也爱美。换下山里穿的工作服,回到县城的宋学琴穿着和城里人一样体面。为了往返方便,前年小两口又花两万多元买了辆二手车。

一脚在城市,一脚在大山,虽然奔波辛苦,学琴却乐在其中。为了刚起步的扁桃事业,她每年都有9个月钻在山沟里,育苗、支架、修剪,守望着树树花开。

今年的扁桃花开得格外鲜艳。多年的奋斗,宋学琴比别的年轻人多了一份坚守。正是这份坚守,让扁桃花儿绽放得更从容、更美丽。

追梦

刚嫁来时,看着村里的穷苦老人,宋学琴心里酸酸的。“这里生活太苦了,要是能有一条致富路子,让全村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就好啦!”

她的心愿在慢慢实现。村里的温老汉学着嫁接了十几亩扁桃,“祖祖辈辈种玉米,拔不了穷根。扁桃20多块钱一斤,跟着学琴干准没错。”

60多岁的张素兰大娘真心喜欢这个外地媳妇。“会种扁桃,能吃苦,我逢人就夸,她就像豫剧《朝阳沟》里的银环,是咱村里的农业科学家!”

“宋学琴的嫁接技术全县一流。”省里的果树专家何勇说。如今,宋学琴的合作社有成员10多人,十里八乡甚至邻县的人都跑来跟她学技术。这些年下来,粗略估计,她带出来的徒弟成百上千人。

身为村党支部委员的宋学琴是个热心肠,起初村里只有她懂嫁接,谁家的扁桃长疯了,她二话不说就去帮着除枝,村里有几户遇到困难想放弃,她又上门苦口婆心去劝说。

经过几年推广,在宋学琴的示范作用下,汾西县发展扁桃经济林1.7万余亩,成为全国除新疆以外最大的扁桃生产基地。下一步,县里打算引进大型种植加工企业,将小扁桃做成大产业。听到这些消息,宋学琴充满期待,会有更多的百姓因为扁桃过上好日子!

从嫁入大山,到“嫁上”扁桃,默默的坚守和不懈的奋斗,伴随宋学琴一路走来。“虽然累,但每天都很充实。”宋学琴说,一个人可能在不起眼的角落,但不能把自己“过小了”。一直奋斗着,心里的那个梦想才会有意义!

闲下来时,她的两个孩子想出去旅游,但计划了多次都没走成。“再说吧,再说吧”,她惦记着还没修剪的扁桃枝,又钻进山里。也许是心存歉疚,她把合作社命名为“卓含农林专业合作社”,卓含是儿子的名字。

放弃了城里安逸的生活,宋学琴从没有后悔过。但是想到远在河北的家人,这个执拗的姑娘还是心里一酸。“只有好好干,将来才能更好地报答他们。”

又是一年扁桃花开。

“我跟扁桃有缘。扁桃耐旱,我也能吃苦;扁桃壳硬,我也挺倔强;扁桃耐得住寂寞,我也能沉得下心。”

“哦,可能我就是一棵扁桃吧。”

让青春像扁桃花一样绽放——一名“80后”女大学生的山区创业故事

汾西县核桃丈村村民们跟宋学琴(左一)学习嫁接技术(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让青春像扁桃花一样绽放——一名“80后”女大学生的山区创业故事

宋学琴(右)在汾西县核桃丈村向农业专家学习捕鼠器的使用方法(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让青春像扁桃花一样绽放——一名“80后”女大学生的山区创业故事

让青春像扁桃花一样绽放——一名“80后”女大学生的山区创业故事

宋学琴在汾西县城的家里教儿子骑自行车(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让青春像扁桃花一样绽放——一名“80后”女大学生的山区创业故事

宋学琴在汾西县城的家里辅导女儿做作业(4月12日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