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收益是什么意思 受益的解释

经过几天的深思考,我想应该对风险与收益进行更好剖析。实际上,在中国,多数做事情都是奔着受益去的,而把风险放在后面考虑。因为人们从一穷二白的旧社会走来,光脚不怕穿鞋的就成了国人普遍的思维方式,并且代代相传。这种思维十分有害的,就是做事情先想如何取得利益然后再考虑风险,这是一种典型的侥幸心理,更一般的说就是一种赌博心理,国人好赌不是没有根源。因为古代科学教育及其匮乏,所以人做事情并不是靠书本,而是靠胆子、靠尝试。这种尝试造成了人不相信书本只相信自己,进而就是读书无用。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读书无用,而是人与人彼此缺乏信任,书本无外乎也是他人经验的总结,但人似乎并不爱吸取他人经验,而是信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自信”会使人对同一种事物的认知千差万别。我吃“野味”从来没生过病,你吃怎么就生病了#其实摸着石头过河不只是经济发展,人做事情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胆子大起来的。一开始可能谁也不敢,但看到有人尝试没事儿,那么其他人也敢试了,尝试的越来越多,出事儿的极少,那么人就会天然屏蔽风险而不以为然。但其实这些本质上还是感性认识的范畴。像蹦极和过山车也是如此,别人会给你示范,让你觉得没有风险。而真正的理性认识,是无论你经历什么、看到什么,都不代表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风险是既定的事实,并不因为人而改变,别人没事儿并不能减少你没事儿的概率,你没事儿也不能减少别人没事儿的概率。

人容易混淆自然风险和社会人文风险。中国特有的人文主义总是习惯于“通融”,考试不及格,找老师说说情就过去了,在社会中犯了法,托关系还能“捞出来”。所以,在中国,人们特别不在意风险,注意力全放在收益上。但人最大的不智是其没有区分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社会可以通融,自然绝不会通融。所以,可以看到有些人自鸣得意,有恃无恐,那主要因为处于社会环境下。而一旦离开社会,可能十分脆弱。人文社会最容易造成人的无知,不需要有任何过硬本领,一切都靠说情就能解决。所以,人才会认为读书无用,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中国的传统使人天然缺乏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实际上,人只能在通常情况下生活,遇到突发事件,即使不是肺炎,恐怕多数时候也手足无措,因为“我没学过啊”。因为个体的脆弱性,才是社会需要牵连更多的人,如果一个人遇到问题自己就能解决那是最好的,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就要找a,a解决不了就要找b,b再找c。个人能力越弱,牵扯的人越多,社会风险就越大。在这样的一种群体意识中,每个人遇到问题都想求助别人,但别人还不知求助谁呢,而最终还得有人能解决问题,否则求来求去也没有用,那么,与其别人能,那为什么不自己能呢#

这个世界中充满了各种不对称性,那就是懂的人没遇到问题,遇到问题的不懂。懂的人发现了风险,不懂的人不以为然。也许人的经历和知识结构不同,但基本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共通的,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彼此,更好的认知世界。教育本质是传授思维,而不是仅仅是知识,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式正确的思维方式。否则,人们只能活在新闻的恐惧与无助中,从马航事件到伊朗事件再到肺炎,人们似乎被普及了很多知识,但面对下次风险依然手足无措。人们还是看不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所在,新闻改变的是人的注意力,永远改变不了人的思维方式,所以,事情一过就如过眼云烟。所以,单纯的“活在当下”,不但容易忘记历史,更无法应对未来。人们此时要做的,并不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工作和生活,而是要过去的惯性中出来,认真思考这一切,想一想人为什么身体自由,但思想却被迫不想思考、不能思考一些问题。人们把思考的时间舍去,所以才有了大把时间吃喝玩乐,就像过去我们只想着给别人代工,把别人造好的东西转手卖出去,从来没想过自己研究芯片,自己研究核心技术,而当自己想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差了这么多,原来根本没有时间吃喝玩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