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收到过这样的一条短信
只要你曾经注册过探探,往后的日子里探探就会阴魂不散地跟着你。
以一年超过18条的营销短信轰炸你。
(探探用户去上海出差时在推荐)
该用户仅仅是在生活所在地注册过探探一次,之后便卸载掉了。
可是探探仍然跟踪用户的行动踪迹,全年无休地为用户推荐“心动女孩”。
走到哪,跟到哪里,用户的行踪彻底暴露。
如果说曾经使用过探探的用户被探探像狗皮膏药一般纠缠还算合理的话,那么从未注册过用户也能被探探“盯上”就令人匪夷所思了。
况且,营销短信里所使用的是用户的真实姓名和社交网络。
这一切正是因为——探探的用户增长和裂变主要来自于强势侵略用户通讯录。
(年度笑话:探探不会发送垃圾短信)
2.查看暗恋要通讯录
3.选择暗恋对象要通讯录
4.收到表白要通讯录
我说探探,你不是个陌生人社交软件吗?你一直要我通讯录干啥?
U1s1,我通讯录里要是有心动对象,我还用你干什么?
很显然,探探有极大嫌疑通过非必要理由来获取权限,从而储存了用户的通讯录,以协助他们地毯式发送营销短信,达到用户扩张的目的。
“探探”获取通讯录读取权限后,将你朋友的通讯录全部上传至服务器,然后对通讯录的每个人都发了这么一条带真实姓名的暗恋短信。
然后获取新用户的通讯录,继续大批量发送暗恋短信。
毕竟,如果不存储?铺天盖地的营销短信发给谁?真实姓名又从哪来?
除此之外,探探的营销手段也是花样百出,毫无底线,使用用户真实姓名、“暗恋”、“取件码”敏感字眼骗用户点击。
(冒充快递短信关键字)
探探发出的短信表面上看是“信息告知”,但实质上是利用用户的猎奇心理引导用户安装使用其产品,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广告营销行为,并且取得了商业变现。
因此,在没有经过接收者同意就直接发送的情况下,探探的这种营销方式实际存在侵犯姓名权等违法嫌疑。
侵犯姓名权的主要表现就包括:冒用他人姓名。指的是使用他人的姓名,冒充他人进行活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百度百科中对侵犯姓名权的解释)
(网友表示,自己通讯录里必不可能有人暗恋自己,有理有据)
探探真是深谙用户心理,用“暗恋”这样虚无缥缈的心理机制来进行营销,把用户骗的团团转。
圈子小一点的人,其实很容易就能识破探探的圈套,网上就有不少用户用亲身经历揭开探探“有人暗恋你”的圈套。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如果收到这样的一条短信,都会内心悸动,开始脑补甜甜的爱情吧!好奇心一定会让你点进去。
然而等你点进短信里的网址链接,按照提醒下载并注册了APP后,就会发现,你被骗了,没有所谓的“暗恋你的人”,原地守候你的只有探探APP!
然而,“暗恋”二字只不过是个噱头,是面向一位用户通讯录的群发短信。
若你不信,我们捋一下逻辑。你通讯录里若真有人暗恋你,为何还需要在探探上进行标记?若想让你明白他她的心意,发微信、打电话不香吗?
(无聊)
使用探探的过程中,用户被平台方强制要求上传真实头像,否则就无法正常使用该软件。
但是,使用真实头像后,请问如何保障不被采集用作非法使用?如果不上传真实头像就无法使用,这岂不是霸王条款?
在万物互联时代,人脸识别不断普及,我们的人脸几乎就是自己的身份证,包含着清晰的生理特征。
现在的深度造假时代,人脸被人恶意使用作解码、换头、色情影片等等,谁来保障用户肖像权。
更甚者,许多用户不想上传自己的照片,便只能使用别人的照片,这是不是进一步加剧了对用户肖像权的伤害?
(一名遭受肖像权侵害的网友在咨询法律问题)
然而,一边要求用户必须使用真实照片,平台上却充斥着网图、假图,甚至明星照片……
(使用明星肖像作为头像的用户)
1.淫秽色情内容“吸睛”
因为传播淫秽色情内容,探探被有关部门勒令整改多次。
(探探App被下架新闻)
但仍然舍不得“褪色”,为什么呢?因为好“色”是人之本性。
从过去的“约炮神器”,进化为现在的“文爱”“语爱”,探探以一己之力将色情进行到底。
(一位遭受诈骗学生的困境)
又泄隐私,又管理缺位的探探,似乎只能靠这点“色”了吧?
2.巧用猎艳心理“吸金”
频繁打色情擦边球,只是为了巩固用户?
探探可没这么单纯,除了对色情淫秽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外,探探还纵容了不少违法行为。
比如探探账号买卖产业链,一个探探账号的价格甚至超过了一个微信号,如果说盗取微信号骗钱的形式多种多样。
那么探探账号买卖则专注于一个垂直领域——情色,因为专注,所以专业,情色领域的骗局不仅骗得轻松,还骗得多。
不得不说,头脑一热为“欲望”埋单的憨憨不再少数。
(探稳定出包活:探探账号还肯定不是僵尸号)
(好评率100%的账号卖家)
探探账号,百元起卖,男号、女号、老号、新号,任君挑选。
你真情实感的网恋对象,其实处心积虑地想掏空你的钱包,你还敢用探探吗?探探上没有爱情!有的只是左滑泄隐私,右滑杀猪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