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声平台和内容付费的主力军,喜马拉雅FM的走向,对2个垂直领域,都有风向标的味道。
尤其是在其要上市的传闻不断,动作也不断的当下。
据媒体报道,5月27日,喜马拉雅FM主体公司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回应了公司多项工商变更的原因:“因为公司要搭VIE结构,所有境内VIE公司的董事变更为境外母公司的股东,属于VIE标准结构。目前没有明确上市计划。”此前,喜马拉雅的部分股东及12名董事包括小米副总裁洪峰等退出,仅剩下喜马拉雅CEO余建军一名董事。
喜马拉雅准备上市的猜测不是第一次出现,市场观点认为喜马拉雅也许下半年会在境外上市。但对于喜马拉雅多件版权纠纷案以及持续盈利能力的担忧给其上市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2018年以来,喜马拉雅FM多次传出计划融资上市的消息。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郑婷婷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对于喜马拉雅来说,启动上市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尤其是在知识付费风口减弱、有声平台缺乏更多张力的前提下,一来有必要搭上末班车,二来需要资本来帮它拓展新的商业模式。
同时,版权问题成为外界对喜马拉雅上市的最大忧虑点。
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喜马拉雅FM有26条开庭信息,包括15条案由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的开庭公告,其中喜马拉雅FM有6次为相关案件的被告方。
5月13日,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违反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收到行政处罚。
但贫道以为,不碍事。
在有声平台中,确实存在一些以“用户上传”为名头的内容搬运和版权问题,包括对一些图书的有声播报也未必获得了授权。但这种版权问题,不构成喜马拉雅核心商业模式上的掣肘。
在任何内容分发和分享平台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类似的擦边球形态的版权纠纷,因此版权问题不会构成上市的纠结。
显然,喜马拉雅自己也并不太在意。
其对媒体即表态称:如果知名IP内容遭受到侵权,我们会遵循‘红旗原则’;普通用户在上传音频作品时,我们遵循‘避风港原则’,要求作者持有授权证明。同时为防范侵权,如在平台审核中检查出问题后,我们会取消用户的资格,依法追究用户的法律责任。
但如此并不意味着喜马拉雅就高枕无忧了。
喜马拉雅在同类平台中竞争力其实并不太明显,如果一定要说优势,主要集中在2个层面上。
一个优势是先发优势,使得其早早的聚合了庞大的内容。也就聚合了足够的用户。截至2018年12月,喜马拉雅FM总用户规模突破4.8亿。
同时,马拉雅FM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有声书用户收听数据显示:平均每位用户收听18本有声书,累计收听的总时长超过30.8亿小时。
二个优势是垂直细分领域里,其孵化做的不错,并非简单的引入UGC或PGC,而是对一些优质内容进行创作辅导和细化。让自己在内容上有了一定的差异性。
但本质上,有声平台依然缺少自身的更多卖点。
尤其是在付费体验上的用户获得感,走速成路线的知识付费现在已经神话破灭,用户不可能再碎片化和速成模式下,破解一万小时定律。
同时,更多的付费体验则仅仅是不同形式的公开课或者函授声音版,这些除了便捷一些外,依然很难达成让用户有所得的付费刚需。
对于喜马拉雅等有声平台来说,真正的短板还是在盈利场景上,
能否跳出内容付费的速成模式,下沉到更多用户乐意付费的场景中,将是关键。
这不同于音乐和影视的版权壁垒,有声平台的内容之间,差异性并不强烈,“一个西游万人说“,公说公有理的公开课,何必付费?
而场景拓展之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此,贫道以为或许可以在两个方面找突破口。
其一是拓展其他业务,或者说是音频产品更多场景拓展和结合,而不仅仅只是耳朵经济,而是让声音跨界,去形成独特的体验。
其二是钻独特姿势。小众独特和独家,容易形成盈利刚需,但需要有资金去扶持和孵化,比如新的评书、各种戏剧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