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道法自然的具体含义 道法自然的意思有哪些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道家思想经典:《庄子》,前一篇文章,我们分享了《庄子·秋水》,解读了其中庄子的“辩证思维”,庄子这一篇中,提出了很多著名是思想和金句。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家思想的“道”,你真的读懂了吗?

比如: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等等,都是庄子和老子道家思想的精华。

01

这一篇《庄子·秋水》被誉为是可以和《庄子·齐物论》相提并论的一篇,其中除了对道家“辩证法”的经典论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庄子对道家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的深刻阐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家思想的“道”,你真的读懂了吗?

什么是道?

老子在《道德经》地二十五章中,阐释了他对道的理解。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著名的道家思想中的“四大法”,老子说,在天地存在以前,就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它无形、无体、无声;既看不见,又听不到,摸不着。它不生不灭,独立长存,而永不改变;周行天下,不觉倦怠,而无所不在。世上一切的事物,莫不靠它才能生生不息,它可说是万物的母亲了。

这样玄妙的东西,我实在不知道它的名字是什么,实在没办法,只好称之为:“道”。如果要勉强给它起个名字的话,也只能称它为“大”。大到没有极限,便不会消逝;没有消逝,才称得起远;虽然远,却仍能自远而返。所以说,道是最大的;其次是天;再则为地;次则为王。宇宙中的四大,王也是其中之一。但这四大显然是各有范围,各有差等。人为地所承载,所以人当效法“地”的规律;地为天所覆盖,所以地当效法“天”的规律;天为道所包含,所以天当效法“道”规律;道以自然为归,所以道当效法“自然”,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之道”。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家思想的“道”,你真的读懂了吗?

02

这是老子道家思想中非常精彩的一篇,“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出自这里。而庄子在《庄子·在宥》中也说:

“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另外,《庄子·天运》中,对道的理解也非常深刻,有和老子异曲同工之妙。庄子说“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庄子是在说,天是自然运转的吗?地是自然静止的吗?日月是争逐循环的吗?是谁主宰它们的?是谁掌握那法则的?又是谁来日夜推动的呢?是由于机关的操纵?还是真有自然的运行?庄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在后面几段,他以“天乐”的描述法,谈到自然的运行,“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

所以,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都认为“道”才是自然界中至高的法则,道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的规律,所以,“道法自然”。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家思想的“道”,你真的读懂了吗?

03

而庄子在《庄子·秋水》中,对道家的这种思想也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庄子还是借用“北海之神”和“河伯”这两位虚拟人物的对话,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他说“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意思是说,懂得道的人,必定通达条理,通达条理的人必定明白权宜,明白权宜的人不会因为外物而伤害自己,保存至高天赋的人,火不能烧伤他,水不能淹没他,严寒酷暑不能损伤他,飞禽走兽不能侵害他。这并不是说他敢于接近这些东西,而说他能明察秋毫,擅处祸福,谨慎进退,因此什么都不能够伤害他。

庄子说,自然存在于内心,人为则表现在外,天赋本性就安立于自然之中,了解到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发自自然本性,那么就可以进退屈伸自如了,就可以回归本性,从而体悟到道了。什么是人为?什么是自然?北海之神说,牛马生来就只有四只脚,这就是自然,给马套一个马勒,给牛鼻穿个孔,就是人为。所以,不要以人为去摧毁自然,不要用巧智去破坏自然,不要为贪婪而追逐名声。谨守这些道理而不违背,就可以回归真实,达到“自然之道”的境界。

庄子还以两个故事来阐述了得道之人的境界和快乐。

04

第一个故事:公孙龙和魏牟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家思想的“道”,你真的读懂了吗?

公孙龙向魏牟说:“我从小就学习古代圣王之道,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开来;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不可的说成可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但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魏牟靠着桌子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家思想的“道”,你真的读懂了吗?

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一千里的距离,不足以描述它的大;八千尺的高度,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平面没有上升;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

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

魏牟接着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了解是非的境界,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蚿虫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胜任的。这和那井底之蛙有什么区别。你听过寿陵的少年去邯郸学走路的故事吗?他没有学会别人走路的本事,却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走路的方法,结果之好爬回家。现在你还不尽快走开,你就会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会失去你本来的专长。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之后,张口结舌无法作声,于是慌慌张张地逃走了。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是赵国人,著名的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公孙龙能言善辩,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是名家思想的经典作品。显然,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来说了,经过公孙龙能言善辩,通达明理,但只是“不知是非之竟”,没有领悟到自然之道的人而已。

05

第二个故事:庄子婉拒楚王之请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家思想的“道”,你真的读懂了吗?

有一天,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希望把国家大事交托于您。”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被杀死的时候已经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可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庄子说:“你们走吧!我还想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行呢!”

好了,今天我们通过分享著名的《庄子·秋水》这篇内容,讲解了庄子对于“自然之道”的理解,也讲解了得道之人的幸福和快乐。什么是自然之道#就像庄子说的: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 为乎?夫固将自化。”

万物的生长,就像快马奔驰,一举一动都在改变,无时无刻不在迁移。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一切都会自己变化。自然之道就是“顺其自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