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过程与方法: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带领学生到学校足球场走一千米的路程,记下所走的步数及时间。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出示: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
教师:如果要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
例4 出示三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200千米
离东丽湖还有98 千米
地图上的1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800千米、40千米
(2)教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操场:
(1)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巩固训练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 选择
李丽每小时骑自行车15( )。
A.千米 B.米 C.分米
2.填一填
感知身边的“千米’。
新中国的发展让人叹为观止,港珠澳大桥全长56( ),实现经济飞跃式发展;代表中国速度的高铁截止到2019年年底,里程高达3.5万( ),居世界第一。
3.比较大小
把7毫米、77分米、7米、70厘米、7千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7千米>77米>77分米>70厘米>7毫米
B.7千米>77分米>7米>70厘米>7毫米
C.7毫米<70厘米<7米<77分米<7千米
4.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长度
一幢楼房高约80( );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全长约663( );
黑板高约11( );摩托车每时行驶50( )。
5.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10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答案:
1.A
2.千米;千米
3.B
4.米;千米;米;千米
5.
2厘米改为2米;10小时改为10分钟;20分米改为20厘米;
200千米改为200米;50克改为50kg;1千米改为100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例4 :1千米=1000米
例5: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想 :1千米是1000米, 想:1000米是1千米,
3千米是( )个1000米。 5000米里面有( )个1000米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课堂上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走的路线,例如学校足球场2圈半的距离,学生马上就 明白了,原来1千米的距离是这样的,在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很容易就会与这段距离对比,一下子变得很简单,这样的数学真的是源于生活,学生接受 起来也很快,掌握的也方便。
课题老师:赖才建
#教育##数学##教育微头条##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