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挤掉百度,从最新市值看,中国互联网公司江湖地位要重新排了。由此引发的,还有互联网富豪身价排行变动。
中国互联网江湖地位又要洗牌
北京时间8月31日美股收盘,中概股涨跌参半,拼多多收盘跌2.5%至32.77美元/股,股价从历史高点回撤,总市值达到380亿美元。
可以看到,截至本周五(北京时间8月31日)美股收盘,中国市值最高的上市互联网公司为阿里巴巴集团,周五涨1.28%至175.03美元/股,总市值达到4557.03亿美元;其次是腾讯,市值3.1万亿港元(约合3951亿美元);美团点评市值4307.41亿港元(约合549.3亿美元),排名第三;京东市值444.96亿美元,排名第四;拼多多市值380亿美元,排名第五;百度收盘微跌市值364.12亿美元,排名第六。
此外,其他几家上市互联网公司还有小米集团、网易、360和腾讯音乐。
在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市值排名榜单上,拼多多继一度超过京东后又“挤掉”百度,居于前五。不过,随着股价调整,最新市值相差京东还是少了60多亿美元。
近年以来,百度市值已先后被美团、京东、网易等超越。近期拼多多股价持续大涨带动市值上扬,得益于该公司8月21日发布了超市场预期的季度财报,自发布财报至本周五收盘,拼多多股价的累计涨幅已超过26%。。
相比之下,百度第一季度经历了亏损和高层迭代后,第二季度尽管实现扭亏为盈,但净利润2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幅度高达62%。百度解释称,净利下滑主要受爱奇艺、智能硬件成本上升、云业务投入以及流量获取成本等多重叠加影响。
拼多多2018年7月在美股上市,从上线到上市,这个备受质疑的平台仅用了3年时间。而上市仅1年后,拼多多的市值反超百度,跻身中国上市互联网公司市值前六。
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前十公司中,平台经济优势明显,涉电商业务企业占了三席。在行业人士看来,中国人口基数大、消费层次结构多元、消费需求刚性,消费也正推动着中国经济发展,而新兴互联网消费型公司凭借效率革新、提供更好体验、更高性价比服务,切中广大用户群体需求快速崛起;相比之下,一些技术型公司,比如百度这类公司,尽管在投入研发AI、无人驾驶等,但真正释放出经济价值还有待时间。
黄峥跃居互联网富豪榜前三
在拼多多效益和市值迅猛飞涨之际,创始人黄峥也备受关注。虽然行事作风格外低调,但黄峥仍有诸多事迹为外界流传。
18岁从家乡杭州的外国语学校被保送至浙江大学计算机实验班,期间帮助网易丁磊解决过技术难题;24岁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计算机硕士,在征询中国电子消费品创业界、投资界传奇人物段永平的意见,并和他一起参加了巴菲特午餐之后,加入美国谷歌。2006年,26岁的黄峥回国,与李开复一起参与了谷歌中国办公室创立;2007年从谷歌离职、创业、已实现财务自由。
这之后,黄峥先后在杭州创立电商代运营公司和游戏公司;2015年4月创立拼好货,开创社交电商新模式;2016年9月,拼好货、拼多多宣布合并,黄峥担任新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18年7月,拼多多在美股上市。上市前两个月,拼多多拿到了腾讯的投资。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黄峥持有拼多多44.6%的股权,为第一大股东。
从福布斯实时数据来看,黄铮身家也随之水涨船高。2018年,黄峥以90亿美元身价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12。截至8月30日晚间,福布斯实时富豪榜显示,黄峥财富达到174亿美元,全球排名第63位,中国互联网富豪中排名第三,马云和马化腾分别以379亿美元、368亿美元居第一、二名。
榜单显示,中国大陆十大富豪依次是,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集团的马化腾、恒大集团的许家印、美的集团的何享健、碧桂园集团的杨惠妍、万达集团王健林、拼多多的黄峥、字节跳动的张一鸣、网易的丁磊、顺丰控股的王卫(143亿美元)。这之中,房地产企业掌门人占三席,互联网巨头公司创始人有5席。
拼多多要做中国“线上版Costco”?
这周以来,Costco在中国上海闵行开设第一家店、引来消费者抢购商品的消息刷屏。
Costco的付费会员制、走低价路线、严选良品、严控利润率、无理由退货等增值服务,被认为将会革新中国零售业的业态,引发热议。
有意思的是,Costco及其模式在中国也不乏拥趸。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毫不讳言称把Costco当作“导师”。此外,小米创始人雷军、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也对Costco赞誉有加。在接受采访时,黄峥直言,拼多多的终级定位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Costco。
被外界定义为“五环外”的拼多多,今年二季度上攻一二线城市收效明显,2019 Q2拼多多MAU同比增长87.7%至3.66亿,环比净增7630万户,创下单季度用户净增最高值。根据QuestMobile数据,过去一年拼多多的用户增量主要来自于二线城市(新一线+二线城市),用户占比从24.2%提升至34.7%,2019年6月相较2018年8月增长114.4%。黄峥在业绩电话会议上介绍,一二线城市用户对GMV的贡献在持续提升(由1月的37%提升至6月的48%)。
移动电商带来的第三波消费人口增量,或许并不简单来自下沉至四五线城市及乡镇人群这么简单,和消费人群所处地域无关,和消费效率及更高性价比的消费体验有关。
此前的受访中,黄峥提到做电商要寻找一种商业模型,改变生产侧的滞后性和高度的刚性计划性。黄峥认为,拼多多模式和淘宝有着本质的不同,淘宝是流量逻辑、用户自己去找商品,所以需要海量SKU满足长尾需求;拼多多是算法匹配、推荐给消费者,SKU有限但满足商品结构丰富性;因此相比于前者千人千面、个性化搜索,黄峥认为,拼多多可以把海量流量(用户)集中到有限商品里,而这些商品成规模之后,可以反向订制,即C2M(用户直连工厂)模式,这也是沃尔玛和Costco的区别。
解码Costco,两者确实有诸多类似之处。不过,从它们提供的商品可以看出,Costco瞄准的是中高收入群体,而拼多多尽管逐步向一二线城市用户渗透,但从年人均客单价来看,截至2019年Q1的12个月期间,拼多多平台活跃买家年度平均消费额增长至1467.5元,尽管较去年同期的762.8元增长了92%,不仅相比阿里天猫还有较大差距,和Costco用户相差更远,拼多多客群中低收入群体特征明显。
Costco新零售带来的启示
从年度活跃买家数的增长情况看,2019Q2,拼多多、阿里巴巴、京东分别新增了3990万、2000万、1080万户,仍维持正增长。不过,从环比增速来看,已有所放缓。
阿里巴巴的年度活跃买家数同比增速在2017年3月下降到7%后,又逐渐回升到20%左右,得益于阿里生态内产品的其他渠道开发及导流,新用户获取策略效果明显,但近来增速又放慢下来。京东2018年Q3活跃买家数甚至环比下降了2.7%;拼多多活跃买家数环比增速从2018Q4的9%,下降到2019Q1的6%。
中信建投研报显示,中国电商活跃买家人数即将接近天花板,用户增速明显放缓;不考虑几大电商平台用户重叠开发,从新增用户数来看,电商主要都是通过向三四线城市下沉,以及拓展年龄更大的用户来继续扩张用户。
数据显示,淘宝四线及以下城市的用户占比从2017年6月的31.3%提升到了2018年3月的34.3%;京东四线及以下城市用户的占比从2017年6月的17.1%提升到2018年3月的26.6%;拼多多的四线及以下城市占比从2018年3月的38.4%提升到2018年8月的43.2%。
年龄方面,淘宝31-35岁用户以及36岁以上用户的占比分别从2017年6月的14.9%和6.6%上升到2018年8月的16.4%和9.3%;京东的用户年龄分布结构比较稳定;拼多多的31-35岁用户的占比从2018年3月的14.2%上升到2018年8月的23.7%。
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退,基于MAU及活跃买家数高速增长来获取高的GMV增速的时代或许即将过去。下一步将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平台型电商如何稳住用户和商家,得学习Costco,从中寻找启示。
名创优品全球联合创始人叶国富在致敬Costco的文章中称,Costco的成功除了它的会员制、供应链、选品、定价,最根本的原因是它读懂了人性的本质,也抓住了零售的本质。
具体来看,Costco坚持无原则退货、从世界各地采购商品,普遍以“量贩装”出售以最大程度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给消费“不买就吃亏”的极致体验:
“美国零售业平均SKU约为1.4万个,沃尔玛的SKU数量超过10万个,Costco的SKU只有3700个左右。比如薯片这个商品,沃尔玛的货架上琳琅满目,各个品牌应有尽有;Costco一般只有2-3个品牌,而且都是直接向厂家定制的大包装。SKU少,价格带窄,既节约了顾客挑选比价的时间,也便于库存管理,再加上大规模采购可以压缩进货价,最后让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多。
沃尔玛的毛利润大约在25%,Costco不到它的一半,库存周期也只有它的三分之二。Costco与沃尔玛门店面积相当,它的坪效约为1.3万美元,相当于沃尔玛的2倍。沃尔玛每一千平方米大约用到20-24名员工,而Costco只需要12-14人,Costco的人效是沃尔玛的六倍。”
因此,叶国富认为,用更少的人手、更快的周转、更低的毛利、为消费者提供最具性价比的商品,是Costco的效率,也是新零售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