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是一句农谚俗语,它的另一个说法是“穿衣秋凉飕飕,脱衣秋热死牛”,“脱衣秋”就是指“晚立秋”,“穿衣秋”就是指“早立秋”。还有一些相关的农谚俗语叫“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意思是早上立秋,晚上就会凉爽;“早立秋紧溜溜,晚立秋秋后油”,意思就是立秋早粮食就会欠收,日子就会过得紧巴巴,立秋晚秋粮就会丰收,饭碗里油水就多。
那么,什么才算早立秋,什么才算晚立秋呢?为什么立秋晚粮食就会丰收,而立秋早粮食就会欠收呢?今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呢?下面和各位朋友一起讨论交流。
首先应该明确一个概念,“早立秋凉飕飕和晚立秋热死牛”,所说的凉飕飕和热死牛指什么时间里的天气温度?是立秋当天还是立秋后一段时间内天气从早到晚的温度?还是立秋后一段时间里早晚的温差?我觉得应该是早晚温差。
一、按立秋这一天的早晚划分。
每年的立秋时间不仅具体到天,而且准确到几点几分和几秒。一般认为,立秋这天早上0点到12点为“早立秋”,12点到24点为“晚立秋”。
首先,从科学角度讲,还没有哪个科学家认可这种说法,百度搜索,除了都是自媒体人个人的观点外,还没有官方权威的观点。我个人感觉这种说法没有道理,早晚之间最多相差24个小时,没有依据会形成“凉飕飕”和“热死牛”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气温。
我觉得如果用“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这句农谚来解释“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比较有道理。如果是早上立秋,下午就凉爽,不会像立秋前那样闷热。如果是下午或者晚上立秋,下午依然会非常闷热。当然,这样解释只能指立秋当天,也有点牵强,难以服人。
二、按农历立秋早晚时间划分。
其实,农村农谚是过去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农民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那时候,还没有公历,用的还是农历(阴历),如果按公历,立秋基本上就是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不存在七日立秋是早立秋,8日立秋是晚立秋。但按阴历差别就大了,最多有一个月差别。比如,2020年立秋是农历6月18日,而2019年立秋是农历7月初8,前后相差20天。所以,有人以为“早立秋”指农历6月内立秋,“晚立秋”指农历七月内立秋。
这个好像有道理,但仔细分析,似乎得出相反结论。比如,2020年是农历6月18立秋,按这种说法应该是早立秋,但按阳历是8月15日,还在中伏第11天,立秋后,正是伏天最热的时候,而且中伏还有9天,末伏还有10天,还有19天才能出伏,怎么会凉飕飕呢?
三、专家说早立秋还是晚立秋,主要看立秋时还在不在中伏天气。
有专家在解释“早立秋”和“晚立秋”时说,应该按立秋当天在不在中伏划分?如果还在中伏天气,就是早立秋,如果到了末伏,就是晚立秋,但这种说法和“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所说的结果相反。不过,我查了几年的立秋时间,大都是在中伏期内,之间相差在1到5天。这种说法虽然有道理,但和农谚的意思相反。
关于这个,很多人是这样解释的。阳历八月份(农历六、七月份),正是秋庄稼生长的黄金阶段,雨水多,温度高,庄稼才能快速生长,粮食才会丰收,如果立秋早,天气温度早早变凉,不利于秋庄稼生长,所以就会欠收。但如果立秋晚,立秋后气温还很高,正适合秋庄稼生长,所以,粮食会丰收。
这种说法的确很有道理,但您认为什么才算“早立秋”和“晚立秋”呢?
2021年立秋的准确时间是公历8月7日(农历6月29日)14点53分48秒,按早晚划分,应该是“晚立秋”,按农历划分,却是“早立秋”,不过,也到了中伏末,离末伏仅差两天,也可以算作“晚立秋”。按专家说法,8月7日立秋,是中伏第18天,还在中伏,末伏第一天是8月10日,仅有两天,算作“晚立秋”也说得过去。按照农谚说,应该是丰收年,从目前天气看,今年雨水充足,气温还高,秋玉米长势良好,已经为丰收奠定了基础。
总之,“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各种说法均有牵强,我个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传来划分的,只要到了这个节点,你所在的地方就进入秋天,你这个地方的气温就会开始发生变化,就会中午温度依然还高,而早晚温度会降低,只是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和经度不同,中午和早晚的温度也不同,比如,东北黑龙江立秋时平均气温只有15.8度到17度,而湖南立秋时最高温度高达32度到35度,但早晚也会低一点。至于究竟什么是“早立秋”和“晚立秋”,还是看立秋是在中伏还是末伏比较靠谱。